沈从文:生命

合集下载

生命沈从文赏析

生命沈从文赏析

生命沈从文赏析
沈从文的《生命》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和丰富情感的作品。

在赏析这部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主题和情感:
《生命》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核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个体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挣扎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2.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精细刻画,沈从文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迷茫和希望。

3.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细腻、抒情,善于通过细节来勾勒氛围和情感。

他的语言简洁而有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4.象征和隐喻:
《生命》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沈从文通过对
环境、物品、甚至人物行为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寓意。

5.社会背景与文化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沈从文通过作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情节构造和叙事技巧:
《生命》的情节构造巧妙,叙事技巧流畅。

沈从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交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总之,《生命》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

自然、死亡与抽象的抒情:沈从文1940年代的写作原文@独芒载于中读App从1939年到1941年,沈从文陆续发表了一组散文作品(、、、),后统一收录于1941年8月出版的散文集《烛虚》第一辑中。

贯穿这些文字的一条中心线索,就是沈从文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烛虚》在这一系列文章的开篇中,其一、二部分的正文是对现代女性教育的讨论,但是正文前的题辞却充满抒情的美感和哲理的深邃。

我们首先来看之一的题辞:“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积极的可以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在消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

” 在上述题辞当中,沈从文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局限。

相较而言,对人的肉体生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而归于消亡这一事实,历来人类尚有可称清醒的认识,但多半将其视为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也即仅从人的个体存在出发思考生死的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人对自己的理性和能力,则时有妄自尊大的无限夸张,最终转化为一种对自我的崇拜而不能自拔。

对此人类不仅缺乏自省,而且在进入现代以来,这种过度的自信反而成为以“进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极力推崇。

从当代生态主义角度看来,这两种心态都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和自大,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既是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导致人与自然疏离、生态系统失衡的祸首之一。

在随后几部分的文字以及同辑其它三篇散文当中,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缺失的思考又很快超越了对都市文明具体弊端的批判,转而以诗意的语言,探索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的有限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与生活世界辩证的关系。

在之二的题辞中,沈从文明确指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

战胜一切,孕育众生。

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

因新陈代谢,有华屋山丘。

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

沈从文生命意识的终极旨归与意义辐射

沈从文生命意识的终极旨归与意义辐射

的爱 情 纯 洁 朴 实 , 全 是 一 种 人 性 的 自然 展 露 !( 巫 之 爱 > 完 神
是 一 部 楚 沅 巫 风 与 男 女 情 爱 交 织 的 风 俗 传 奇 。 青 神 巫 与 白 年 衣 少 女 的 圣 洁 爱 情 打破 了人 神 界 限 ,消 弥 了 人 神 气 质 差 距 ,
出那些所谓上层 人物的灵魂 卑污 、 性沉 沦的轨迹。 以“ 人 他 乡
尽 管沈从 文怀着 无 限深情 对他 笔下 的乡村生命世 界进
行 了热 情 的描 写 , 是 现 时 乡 村 生 命 形 态 的停 滞 不 前 却 令 其 但 深 怀 隐忧 。 停 滞 而 衰 退 的 生命 之 美 是 美 的 异 化 显 现 , 个 民 “ 一
金 钱 权 势 的 阻 挠 , 没 有 道 德 幌 子 掩 饰 下 的 虚 伪 做 作 。他 们 更
鲜 明 性 的 终 极 旨 归和 多 角 度 的意 义 辐 射 。


现 代都 市 颓 废 灵魂 的 疗 救
儿 时对 美丽 大 自然 的 向往 , 年 时 对 军 阀 土著 部 队 残 杀 少
国家未来发展进行积极地 思考和 探索 , 而其生命 意识有着 因
卑 琐 的生 命 形 态 探 寻 一 条 疗 救 之 路 。 希 望 借 用 家 乡原 始 朴 他 素、 敢顽强 、 勇 自由 本 真 的 生 命 形 态 来 对 比 、 判 和 改 造 都 市 批 民众 的颓 废 灵 魂 。 他 的 < 朱 > ( 巫 之 爱 > ( 金 ・ 子 ・ 龙 、神 、媚 豹 与 那羊>< 后 >等作品便 是改造和 重铸都市 生命灵魂的一剂 、雨 良方 。 龙 朱 > 男 女 青 年 凭 借 真 实 热 情 的 对 歌 来 选 择 和 追 求 < 里 他 们 真 挚 、 由 的 爱 情 。 们 没 有 门 第 等 级 观 念 的 束缚 , 自 他 没有

生命具有神性沈从文作品对人性的发掘

生命具有神性沈从文作品对人性的发掘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生命具有神性:沈从文作品对人性的发掘卢顽梅(西藏民族学院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摘 要: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

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关键词:沈从文;神性;湘西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035-03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

在他的思想中,“美”、“爱”、“神”原是三位一体的。

他希望以文字的形式保留这种永恒之美、自然和生命之神性。

他的这种思想,和湘西的古风有着密切联系。

自古以来,湘西崇神尚巫 之风非常盛行。

一是由于楚地巫鬼文化的浸染。

《汉书·地理志》云:“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又谓:“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言:“湘楚之俗尚鬼,自古已然。

”可见,湘西崇神尚巫之风,源远流长,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骨髓。

沈从文也感叹,大概在许多年以前,鬼神的种子,就已种在这里人儿孙们遗传着的血中了。

二是由于地域的半封闭性,生存环境的严酷。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生命运充满偶然性。

人们难以自主命运,也不曾想过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人生的莫测,变化的无常。

生死祸福,全在不可测之天。

因此,天、神在这里被普遍的信仰着。

沈从文的《哨兵》就指出了湘西“庙宇的发达与巫师的富有,都能给外路人一个极大的惊愕”的事实,“大人们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带着进庙去拜菩萨,喊观音为干妈,又回头来为老和尚磕头”;“家中还愿,得勒小孩子在大红法衣的大师傅身后伏着上表,在上表中准其穿家中所有极好的衣裳,增加他对神的虔敬”;“县里遇到天旱,知事大人,就斋戒沐浴,把太太放到一边,自身率子民到城隍大坪内去晒太阳求雨,仰祈鬼神”;“人民的娱乐,是看打黄教时的‘牛头马面’,‘大小无常’”;“出兵的应当与否,是赶忙去问天收稿日期:2012-04-28作者简介:卢顽梅(1976-),女,陕西礼泉人,讲师,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文好素材:沈从文:“跨界”高手邂逅生命里的“她”

作文好素材:沈从文:“跨界”高手邂逅生命里的“她”

「美文选粹」沈从文:“跨界”高手邂逅生命里的“她”编者寄语在特定时代,沈从文怀着优美伟大的素朴心与创造心,“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他去感受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并把音乐元素贯注于文学之中,坦言“我需要一点音乐,来洗洗我这个脑子”“音乐不仅能恢复我的精力,还可缚住我的幻想”“保留我被捉住以前的自由”,下一代人受其熏陶和培养,铸就“音乐之家”。

他爱画,尤爱中国风格的山水画、人物画,曾收藏过不少古代珍品,还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更练就了辨别古画真伪的本领。

其创作得益于传统绘画,特别是宋元小品画,以“骨法用笔”对景写生,简笔速写,讲求以布局意识“经营位置”,以形写神,对湘西自然、历史更是怀有独特的生命感悟,在艺术实践中一度成为“跨界”高手。

披文入情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指出艺术的重要性。

①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

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开篇点题。

真正的爱好就是良好的开端。

②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

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

(拟人手法,每天被天籁唤醒;移情于物,“自得其乐”。

)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

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潜移默化,乡村记忆一切“有情感的声音”,是作者成长的生命中的音乐启蒙。

③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

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

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

试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命本真性

试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命本真性
的 主观意 向 ,把 湘 西 最 真 实 ,最 “ 原 本 本 ” 的 原

的人物形象。前者如 《 三三》 中的三三 , 《 边城》 中的翠翠,《 长河》 中的天天 ,《 阿黑小史》 中的 阿黑 ;后者如 《 边城》 中的爷爷 ,《 长河》 中的老 水手 ,等等。在湘西 山明水秀 中,受着 自然 的养 育, 远离尘 嚣,生 活着小女儿烂 漫如花 、清纯 如 水 ,他 们 的心灵 没有沾 染半 点世 俗 的纤尘 ,那 么诚
Jn .0 6 u e20
试论沈从文作 品中的生命本真性
舒 莉 萍
( 中国 民航 北京 区域 管制 中心 ,北京 10 2 ) 06 1

要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人的原始性、蒙昧性和真与美的人性分析 ,反映沈从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 生对 生命 本 真性 的理 解 。
关键词 :生命本真性;原始性 ;蒙昧性 ;真与美 中 图分类 号 :I0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7 —3 0 (0 6)0 0 7 0 27 6 1 8 X 20 3— 0 6— 4
收稿 日期 :2 0 05—0 5—1 0
作者简介 :舒莉萍 ( 9 3一 ) 18 ,女 ,江西奉新人 ,中国民航北京 区域管制 中心 ,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

7 ・ 6
维普资讯
第 3期
舒莉萍 :试论沈从文作品 中的生命本真性
第2 8卷
定 了沈从 文对 生命 本真 状态 的追 寻与探 求 。沈 从 文
原始 性
沈从 文 笔 下 的人 性 ,是 从 人 道 主 义 的理 想 出
发 ,歌颂 原始 淳朴 的 民风 以及 下层 劳 动人 民 的 。天 真娇 美 的少女 和饱 经风 霜 的老人 是沈 从文 经常 表现

沈从文经典名言语录摘抄大全

沈从文经典名言语录摘抄大全

沈从文经典名言语录摘抄大全1.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2.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3、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沈从文《边城》4、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

——沈从文《边城》5、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沈从文《湘行散记》6、聪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

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

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习惯,保护习惯。

(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沈从文7、他刚走到他自己那只小船边,就快乐的唱起来了。

忽然税关复查处比邻吊脚楼人家窗口,露出一个年青妇人鬓发散乱的头颅,向河下人锐声叫将起来:“牛保,牛保,我同你说的话,你记着吗?”年青水手向吊脚楼一方把手挥动着。

“唉,唉,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大约他知道妇人起身到窗边时,是还不穿衣服的。

妇人似乎因为一番好意不能使水手领会,有点不高兴的神气。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

这时节眼睛一定已红了。

——沈从文《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8、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沈从文《沈从文家书》9、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沈从文《边城》10.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的一生,是对文学和历史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沈从文的童年时期,他就开始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生活,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24年,沈从文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如《长河》、《边城》等,都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小说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让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曾在多个大学任教,包括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

他在教学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同时,他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

沈从文的晚年时期,他依然笔耕不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他在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的离世,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缅怀。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感情。

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教学工作则是对文化
的传承和对知识的传播。

他对文学和历史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他留下的作品。

从《湘西散记》谈沈从文对生命把握

从《湘西散记》谈沈从文对生命把握

从《湘西散记》谈沈从文对生命的把握摘要《湘西散记》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湘西散记》中不同作品的分析,突出表现了沈从文对他所钟情的“湘西人”所表现出的鲜活、洒脱的生命形态的把握和尊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散记》生命感悟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中国许多现代作家都怀有“恋土”情结,所谓“恋土”情结,实质上是对他们理想中的健全人性与生命形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大概要算沈从文。

沈从文二十岁离开故乡湘西,在当时中国的头等大城市上海、北京、武汉等生活了二十年。

二十年后,当他重返湘西时,已经暗暗地引进了一种对比:他把湘西的种种人事,放在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中国大城市中去对比,这种对比,实质上是城市生命形态和远乡僻壤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对比。

在沈从文眼里,在湘西这片山林中的生命活得胆大包天、色彩浓烈、痛快淋漓,绝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

这里的生命想哭就大哭,要歌则大歌。

这里的生命不知道死,死即生,生即死,生生死死,充分地表现出生命的本色。

这里,没有虚伪,没有算计,一切都在明里亮里,一切都显得豪放庄严。

因此,沈从文在《湘西散记》中所表现出的对那种洒脱生命形态的把握和尊重,是通过人生与自然的故事和爱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生命与自然的合一沈从文把自然看成是永远也读不完的一部书。

他从小就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六岁那年,他上私塾时就“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亲近”,他常常逃学去看溪中涨起的小小的水,在小雨中赤脚故意想深水中走去,在田塍上捉蟋蟀;或者在南门河滩方面看一阵杀牛,到铁匠铺去看打刀或农具;或者去嗅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

总之,那一年中“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

”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汇集百物的动静使“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的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味可言了。

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

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

浅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以贯之的创作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财富。

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更加深刻地探寻了生命的本质内涵,形成了他文学创作中独
特的生命哲学,为现代小说创作开辟了一种更加广阔的可能和书写空间。

本文从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了其生命意识的主要所指及表现形态,探寻了他小说创作中生命意识的本质特征、哲学内涵以及他的美学追求,力求能对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做出更加全面的认识。

文章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的文化内涵,主要从生命与生活、人性与神性等方面做了探讨。

第二部分分析了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追求,主要从生命本质、生命意志、生命理想等方面予以探讨。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的美学理想,即追求淳朴、自然、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高级生命形态,并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寻求建构这种理想的可能。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意识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意识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为营造了一个充满原始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他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探索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与内在自由生命的矛盾。

本书蕴含着沈从文源于文字而又高于文字的抽象“抒情”,及他对自主自为的生命的人生寄托。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命;人性悲悯夏志清称沈从文是“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边城》也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沈从文擅长以平和自然的笔调、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牧歌式的湘西世界,不着痕迹地将人生思想的精髓写入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中。

在他的生命意识中,“生命”包含原始的纯粹“人性”、超越一般人生形态的“神性”与跃升为自主自为的生命状态的“理性”。

所以,作品兼具对传统湘西文化的歌颂与对缺失理性精神的现代文明的批判。

一、湘西世界的原始生命形态湘西世界的原始生命形态:“人的内部精神与外部行为与自然契合,表现为人性的自由、情感的朴素与观念的单纯。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与黑暗、物欲横流的都市上流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从文笔下生生不息的湘西社会。

原始淳朴的湘西世界,充盈着生命活力,保留着人性中纯粹美好的一面。

在历史的延续中,这种原始状态会进阶至自在自为的状态——不被现代文明所浸染、能自由把握人生。

他努力贴近湘西土地,贴近自然,由这片熟稔的土壤布开一个个故事,并观照生命。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湘西世界也在经历着生命形态的变化。

当人物的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处于充分自由的状态时,生命也会随之衍生出自在自为的形态。

而《边城》中的翠翠与傩送原是远离现代文明的普通“乡下人”,传递着难能可贵的爱与美、真与善。

沈从文说:“这些人(水手和妇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妇,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他们的义与利是得益于脱离于市侩生活的纯粹的人性,也得益于淳朴的民情与未消失“传统”气质的湘西世界。

但人们不自觉地“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沈从文:生命

沈从文:生命

沈从文:生命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

每个活人都像是有一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

我说的是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这样事情,活人中就很少那么作,因为这么作不是一个哲人,便是一个傻子了。

“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与生物本性那点兽性离得太远了,数目稀少正见出自然的巧妙与庄严。

因为自然需要的是人不离动物,方能传种。

虽有苦乐,多由生活小小得失而来,也可望从小小得失得到补偿与调整。

一个人若尽向抽象追究,结果纵不至于违反自然,亦不可免疏忽自然,观念将痛苦自己,混乱社会。

因为追究生命意义时,即不可免与一切习惯秩序冲突。

在同样情形下,这个人脑与手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思想家或艺术家,脑与行为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革命者。

若不能相互为用,引起分裂现象,末了这个人就变成疯子。

其实哲人或疯子,在违反生物原则,否认自然秩序上,将脑子向抽象思索,意义完全相同。

我正在发疯。

为抽象而发疯。

我看到一些符号,一片形,一把线,一种无声的音乐,无文字的诗歌。

我看到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前反而消灭。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

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

无着者姓名。

无年月。

无故事。

无……然而内容极柔美。

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

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

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

遇之者即喑哑。

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

“爱与死为邻”。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

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

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

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

论沈从文作品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沈从文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生命形态是他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描绘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分析他对生命形态的审美把握,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各异的生命,如《边城》中的丁格瑞和文秀,以及《张天师》中的张掖和钟子期等。

这些生命形态不仅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征,而且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真实。

沈从文在塑造这些生命形态时,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刻画。

他通过对物理特征的描绘、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生命经历的阐述等多种手法,使得这些角色“形神兼备”,让读者对其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

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沈从文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他的小说中,生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生命不仅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存在,更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存在,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在《边城》中,丁格瑞是一位身残志坚的美术老师,他用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巧夺天工的手艺,为边城的孩子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和艺术的启蒙。

在《张天师》中,张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沉浮之后,最终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神的手中,化蝶飞蛾,超越了生命的束缚。

这些生命形态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象征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拓展了读者对生命可能性的认知和理解。

沈从文在写作中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关注不仅包含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现,更体现在他对自然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上。

在《边城》中,文秀赠送丁格瑞的一只小猫,展现出作者对生命保护和关怀的态度,而在《张天师》中,钟子期在得知张掖的难以治愈的病情后,前去采摘野菊花,通过一种生态疗法为张掖提供治疗的可能性。

对于沈从文而言,生命是包容和尊重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文学创作和表现的一种价值和准则。

综上所述,沈从文对生命形态的审美把握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绘、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求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论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

论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
念并 试 图以此 去影 响他人 的理性 精 神 , 因而容易 被
个 作家 终生 处 于 自我矛 盾乃 至分裂 的状 态 , 之 使
无法 永久 性地 找到灵 魂 的安顿 处 。 由此看 来 , 生 从 命观 的 角度来 揭示 一 个 作 家 的创 作 道 路及 其 仓 作
独特 l 不 失为 一 条有 效 的途 径 , 深 入探 讨 一 个 生, 而
第l 3卷 第 2期 21 0 0年 3月
湖 南科技 大学 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n l f n nU i ri f c n e &T c n l y S ca S i c dt n o ra o a n esyo i c Hu v t S e e h o g 【 o il c n E i ) o ee i o
术选 择 , 为严 重 的是 , 更 生命 观 的 内在 裂痕 会 造 成

能揭 示 出其 隐性 内涵 。对 于一个 作 家来 说 , 明确 他 地在 其作 品 中所 表现 出来 的生命 观 念 , 属 于其 生 都
命 观 的显性 内涵 , 显性 内涵 往往 带有 鲜 明的个性 化
色彩 , 显示出一个作家有意识地表达 自己的生命观
的内在矛 盾表现为 生命本体观与生命价值观的 内在矛盾。生命观 的这种 内在矛盾不仅深刻地 影响到沈从 文的社会政 治观
念 与文学思想 , 而且在其创 作 中表现 出来 , 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格局 与艺术风格 的建构。通过探 讨沈从 文生命 观 的内在构 成及其矛 盾, 以透视其创作 中的许多重要现 象, 可 把握其创作独特 性的一些 重要方面 。 关键词 : 生命 本体 观; 生命价值观 ; 内在矛 盾; 影响
收 稿 日期 :09—1 20 2—1 2

生命之静美——读沈从文《生命》有感

生命之静美——读沈从文《生命》有感

生命之静美——读沈从文《生命》有感沈从文的《生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读过多遍,但仍未完全理解其意义。

只是每每读到之时心会平静下来,得它慰藉。

那些深深浅浅的所得让我极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无论如何,它告诉我生命中的美好,要用心去体会。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触动了。

尤其是第一句:“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

我想起‘生命’。

”只这一句,竟让我有流泪的冲动。

这句话太过平常,就好像作者告诉你某件生活中极小的事一样,没有语调起伏,也没有表情变化。

可就是这极平常的一句话,出现在文章开篇,毫无预昭地出现在眼前,生生地闯进你的心里,激起千层涟漪。

我不明白他为何有这样的感慨,可这亦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生命”为何物,又有何意义?探求其中的真谛,是不是真的只是我们的妄想?个人的力量何其渺茫,又如何参透世间万物?然而,今日之我于儿时已有太多不同,我为自己现今达到的思想状态而欣慰。

即使便是它时常让我陷入争斗,感到悲哀,好似毫无来由。

可是,我知道,这是生命必经的过程。

况且,我亦明白这一条路上并不仅仅只有自己。

可能我不善于在周遭寻找同伴,因为我惯于沉默。

但我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去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并得到极其有益的指导。

譬如看书。

书实在是个好东西,只要选择正确。

我想,我会渐趋于平静,从中慢慢找到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并为之努力。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美好呢?即便是迷路了,也可以欣赏四周的风景。

正如王维所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这样事情。

活人中就很少那么作,因为这么作不是一个哲人,便是一个傻子了。

”之前,我曾花很长的时间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我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我今日的所做所为又有何意义。

不过好像每一次都陷入自己的圈套,而找不到出路。

那时的我离哲人相差甚远,只是沉迷于自我的感受,应该更接近于傻子吧。

所以才会除了“悲哀”之外,全无其他。

而今日呢?我想自己应该是有一点点的进步了吧。

毕竟悲哀之余,我已经有些旁的感受与想法了。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强调“爱最后。

”他把生活当作生命宝匣,学会
经营生命回报更多爱。

他认为,爱才是人生旅程最好的导向,而把生
命运用到最好的位置只有爱能实现。

他认为,这种活出爱的生活才能
真正让人们体味到生活的全部美好。

沈从文提出,如果缺乏爱,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无趣乏味:如果爱的能
量不够,就不能找出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就不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就不能把生活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为此,沈从文呼吁人们要勇
敢地活出爱,把生命贴合到最好的位置,这样才能活出最精彩的生命,发挥出生命的最大效用。

《生命》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

《生命》沈从文【作者简介】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

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等。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

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

无著者姓名。

无年月。

无故事。

无……然而内容极柔美。

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

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

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

遇之者即喑哑。

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

“爱与死为邻”。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

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

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

夜梦极可怪。

见一淡绿百合花,颈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点青渍,倚立门边微微动摇。

在不可知的地方好像有极熟悉的声音在招呼:“你看看好,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

仔细看看。

”于是伸手触之。

花微抖,如有所怯。

亦复微笑,如有所恃。

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

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

雷雨刚过。

醒来后闻远处有狗吠,吠声如豹。

沈从文关于生命意义感悟

沈从文关于生命意义感悟

沈从文关于生命意义感悟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多以湘西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展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沈从文常常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在沈从文的笔下,生命往往被描绘为一场充满变数和无常的旅程。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边城》中的翠翠,还是《湘行散记》中的行者,都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他们的故事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沈从文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沈从文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地位的显赫,而在于体验生活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美好。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同时,沈从文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更是生命意义的象征。

他笔下的湘西山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寄托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总的来说,沈从文关于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多维度的,他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生命
沈从文:生命
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

每个活人都像是有一个生命,生命是什么,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

我说的是离开自己生活来检视自己生活这样事情,活人中就很少那么作,因为这么作不是一个哲人,便是一个傻子了。

“哲人”不是生物中的人的本性,与生物本性那点兽性离得太远了,数目稀少正见出自然的巧妙与庄严。

因为自然需要的是人不离动物,方能传种。

虽有苦乐,多由生活小小得失而来,也可望从小小得失得到补偿与调整。

一个人若尽向抽象追究,结果纵不至于违反自然,亦不可免疏忽自然,观念将痛苦自己,混乱社会。

因为追究生命意义时,即不可免与一切习惯秩序冲突。

在同样情形下,这个人脑与手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思想家或艺术家,脑与行为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革命者。

若不能相互为用,引起分裂现象,末了这个人就变成疯子。

其实哲人或疯子,在违反生物原则,否认自然秩序上,将脑子向抽象思索,意义完全相同。

我正在发疯。

为抽象而发疯。

我看到一些符号,一片形,一把线,一种无声的音乐,无文字的诗歌。

我看到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这一切都在抽象中好好存在,在事实前反而消灭。

有什么人能用绿竹作弓矢,射入云空,永不落下?我之想象,犹
如长箭,向云空射去,去即不返。

长箭所注,在碧蓝而明静之广大虚空。

明智者若善用其明智,即可从此云空中,读示一小文,文中有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

无着者姓名。

无年月。

无故事。

无……然而内容极柔美。

虚空静寂,读者灵魂中如有音乐。

虚空明蓝,读者灵魂上却光明净洁。

大门前石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等,如羽葆,如旗帜。

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

遇之者即喑哑。

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

“爱与死为邻”。

然抽象的爱,亦可使人超生。

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

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

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

夜梦极可怪。

见一淡绿白合花,颈弱而花柔,花身略有斑点青渍,倚立门边微微动摇。

在不可知地方好像有极熟习的声音在招呼:“你看看好,应当有一粒星子在花中。

仔细看看。


于是伸手触之。

花微抖,如有所怯。

亦复微笑,如有所恃。

因轻轻摇触那个花柄,花蒂,花瓣。

近花处几片叶子全落了。

如闻叹息,低而分明。

雷雨刚过。

醒来后闻远处有狗吠,吠声如豹。

半迷糊中卧床上默想,觉得惆怅之至。

因白合花在门边动摇,被触时微抖或微笑,事实
上均不可能!
起身时因将经过记下,用半浮雕手法,如玉工处理一片玉石,琢刻割磨。

完成时犹如一壁炉上小装饰。

精美如瓷器,素朴如竹器。

一般人喜用教育身分来测量一个人道德程度。

尤其是有关乎性的道德。

事实上这方面的事情,正复难言。

有些人我们应当嘲笑的,社会却常常给以尊敬,如阉寺。

有些人我们应当赞美的,社会却认为罪恶,如诚实。

多数人所表现的观念,照例是与真理相反的。

多数人都乐于在一种虚伪中保持安全或自足心境。

因此我焚了那个稿件。

我并不畏惧社会,我厌恶社会,厌恶伪君子,不想将这个完美诗篇,被伪君子眼目所污渎。

白合花极静。

()在意象中尤静。

山谷中应当有白中微带浅蓝色的白合花,弱颈长蒂,无语如语,香清而淡,躯干秀拔。

花粉作黄色,小叶如翠珰。

法郎士曾写一《红白合》故事,述爱欲在生命中所占地位,所有形式,以及其细微变化。

我想写一《绿白合》,用形式表现意象。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语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