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辉出塞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出塞》是中国现代作家李商隐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描写出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离开家乡的辛酸心情为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大漠荒凉的壮美景色和诗人深情的离别和思乡之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壮丽大漠景色的赞美。
以下是针对这篇散文的教学实录及说明。
【实录】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介绍李商隐和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李商隐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的散文《出塞》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漠风光的赞美。
”3.主体教学:a)阅读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细节的理解。
例如,“诗人离开家乡,登上驼队,穿越沙漠,你们读到了哪些描写大漠景色的词句?”b)语言点讲解:教师可以重点解释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词组或者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例如,“‘古战场洒满了血汗,君王墓前生白骨’,‘因战火炎热,绿野变为尘土,牛马断指,圣贤皆殁,乐夫妇至矣,此时老将心酸’,这些句子中的‘墓前’、‘血汗’、‘尘土’、‘老将心酸’都是什么意思?”c)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离别家乡,以及大漠景色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例如,“你们认为诗人为什么离开家乡?你们觉得他在大漠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景色对他的离别和思乡之情有什么样的作用?”【说明】1.设计导读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要内容来确定难易程度,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讨论。
2.在语言点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难点,选择合适的词汇或句式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全文的意思。
4.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见解,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巧借意象,思情共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实录与评析
【 评析 】 歌难教 , 恐怕是 大 多数语 文教 师 的 诗 这 共 同认识 。 谓 “ 所 诗无达诂 ”, 教什么? 怎么教 ? 教者通 过两个推手—— “ 诵读 ” “ 与 鉴赏”, 研读文本 。 为此 , 本学段 中教师重 在 “ 读” 下工夫 , 诵 上 以读 为主线 , 通过 “ 诵读 ”, 培养 和提高 学生诵 读 和理解 诗歌 的能 力 。 “ 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 曲调先有 情 ”,学 生试 转 读—— 老师 范 读 ——师 生 评读— —师 生轮 读—— 学 生 自由读 , “ ” 行到底 。做 到读有 目标 , 把 读 进 读有 层 次 , 有评价 , 有 悟 , 读 读: 感 读有效果 。学生在 品读 中体 会 诗歌婉 曲精炼 、 蓄蕴藉 的语 言 , 含 在想 象 中体悟 诗 歌 的韵律美 、 意境 美 , 在诵读 中感受 到战争 的残酷 、 将 士 的豪迈 、 亲人的企盼 , 进而实现诗意 的飞翔 。
一
、
一
师 : 的 , 《出塞 》 是 以 作为诗 题 , 并不 是王 昌龄 的 专 利。 “ 出塞 ” 还是乐府 的一种 曲调 , 似的还有 《 类 前 出塞 》、 后 出塞 》、 塞上 曲 》 《 下曲 》 《 《 、塞 等题 。 师: 看来 同学们 的预 习工作注 意把它念得字正 腔圆 , 注意诗句 内部 的停顿 。明 白吗? 师: 不用 听 , 只是看 , 我就很感动 , 们每个人 的脸 你 上都写着两个字 “ 投入” 。真好 !读书就得这种状态 ! 师: 谁来 读一读 《 出塞 》 ?其他 同学注 意听 , 这首 诗 中有 五个 多音字 , 听他有没有读准 了。 师: 听了你 的读 , 范老 师想送 你 四个字 ——字正 腔 圆, 五个多音字都读 准了 , 真好 !谁还想读? 师: 都想读 。 我们一起读 ! ! 来 抬头 , 坐正 , 然后深 深地吸一 口气 , 气沉丹 田。 怎么读呢? 每句诗 的前 四个 字大家读 , 三个字我来读 。注意感受诗句 中间是怎 后 么停顿 的。 师 : !味道有点 了 , 在前 后顺序调换 一下 , 好 现 我 读每句诗 的前 四个字 , 三个 字你 们读。 后 师: 味道更浓 了 ! 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 , 注意保 持刚才那种节奏 , 揣摩你在读这首 诗时心底的感觉 。
初见——舞剧《昭君》片段音乐赏析
初见——舞剧《昭君》片段音乐赏析文/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 王乐伊《初见》这段舞是舞剧《昭君》中十分经典的一个片段,可以说是整剧中情节、情感最重要的转折点。
就是在这三分半钟的时间内,昭君(唐诗逸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也与大单于(朱寅饰)产生了爱情的萌芽。
而这段双人舞的同名配乐《初见》(张渠作)带给我很深的触动,在此记录下一些浅显的个人理解。
这段音乐的旋律上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出塞”,是昭君身上肩负的伟大使命的开始,也是两个民族间文化、政治的交融;而第二条更加明显,是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从陌生、一方一见钟情、另一方被打动进而渐渐信任的情感发展线。
旋律整体以蒙古族多情的羽调式和中原庄重的雅乐音阶为调式基础,非常符合两位主角的性格与心境。
引子部分,万籁俱寂,竖琴渐起,武士干戈平息,仕女罗衣飘散。
用空灵的竖琴开场,音符一短一长穿插,节奏缓慢,渲染一个朦胧安静的氛围,更表达出二人之间的一种陌生和距离感。
两个乐句后竖琴转为背景,琵琶作为主旋律进入。
此处琵琶的音色听起来遥远、青涩,这正是对昭君复杂内心的展现。
她的心中孤独、忐忑,但又无奈地坚定,因为她肩负着两个民族的和谐,因为她即将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民族首领,即将去那样一个未知的、遥远的、她无亲无故的地方。
她仿佛在跟自己对话:“我真的要嫁了吗?”“是的,很远很远。
”“再也不回来了吗?”“是的,你将要在那里开启新生活了。
让祝福伴你到很远,去吧……”接着,在琵琶还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时,竖琴声消失,稳重、内敛的大提琴轻轻进入,衬在琵琶声下。
这是单于一下子被眼前这个不安、羞涩的美人迷住了啊。
他惊叹,他震撼,他试探,却又小心翼翼;他想保护,他欣赏,却生恐惊扰了这艺术品般的美人。
他常年征战形成的豪迈、粗犷的性格在此时忽然非常细腻、非常收敛,因为他已爱上了她,尊重她。
一个是沉鱼落雁的美人,一个是威严粗犷的王者;一个是红袖半遮、妆脸轻转,一个是怦然心动、内心缱绻;一层是琵琶声声诉不尽少女心事,一层是提琴咽咽道不完一往情深。
语文古诗词赏析《出塞》教学课件
分
作
拓析通者 目
展诗读简 延歌诗介
录
伸
歌
作者 简介
一洛平寒
片阳明雨 冰亲送连
芙
心 友 客 江 王 辛蓉
在
如
楚
夜
昌 龄
渐楼
玉相山入 壶问孤吴
送
。,。,
王
①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昌
②“诗家天子”
龄
③“七绝圣手”
通读 诗歌
不但万秦
教使里时
出
胡龙长明 王
马城征月 昌塞 Biblioteka 飞 人 汉 龄一、时代背景
政治腐败,屡打败仗
二、主题思想
1、对唐朝的腐败无能不满 2、反对战争 3、渴望和平
三、全诗风格
气势恢宏 雄浑苍凉
边塞诗风
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作 者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某个英雄身上, 这种方法能不能避免战争?那么怎样 才能避免战争?
既然作者这种愿望只是一种美好 的一厢情愿,包含这种“不太成熟” 的想法的诗歌为什么能千古流传?
阴将未时
山在还关
。,。,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主人在马客在船
互
文
牛困人饥日已高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遥想那秦时汉时, 月照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士们万里远征, 却未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若是飞将军李广, 至今犹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决不许胡虏猖狂, 马过阴山!
分析 诗歌
写
咏
抒
景
史
情
借古讽今
拓展 延伸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惟见白骨黄沙。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说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塞》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_9
《出塞》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去年曾听吴冬喜老师的《出塞》,吴老师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意义的解读。
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
前不久,正好教到这课,觉得这课还有另一种解读的方式,现将上课的教学设计写出来,盼指正。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因此,诗的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或悲壮,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或豪迈,勇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或凄厉,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既有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也有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
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诗,自学初步体会诗歌,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
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
通过分析,去体会。
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后的作业,是一次弹性作业,给予学生三个资料的提示,是希望学生学会写读书的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延伸。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出塞》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出塞》说课稿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古诗《出塞》。
《出塞》这首古诗选自西师版教材语文第九册第31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
《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诗歌表现了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戍边战士在千年古关冷清月夜下对亲人和飞将军的思念。
全诗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伤心情,另一种是因为渴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把敌人赶走的豪壮气势。
诗人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征人的同情和敬佩。
说学情《出塞》这首诗歌作者是王昌龄,他是唐朝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
说目标基于诗歌教学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的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个: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和深入体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说教学重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说教学策略那么我们怎么来突破难点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1.收集资料。
收集和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如:收集王昌龄的生平、诗歌地位和代表作、飞将军李广的相关资料、唐朝兵役制的情况、反映边关的事情,还有能促进情感表达的音乐,以及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互文语文小知识。
2.反复诵读。
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准诗歌文字到读懂内容,最后读出诗歌的情感。
3.以诗解诗。
教学中引入同时代内容的边塞诗,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
说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导入解题。
首先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唐代版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然后理解诗歌的题目《出塞》。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疏通诗意。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读懂多音字,从而读通全诗,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诵读:出塞_鄂教版
《出塞》教学实录[教材解读]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
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
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
“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
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
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古诗新唱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
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塞》教案分享: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出塞》教案分享: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导言: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是中学教育的重点之一。
文学素养需要懂得文学,欣赏文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审美能力是在批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觉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感性、情感和体验能力。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古诗,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 熟悉《出塞》这首古代诗歌,理解其诗歌结构、意境和思想内涵;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反思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外阅读,诗歌表演和互动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出塞》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背景,并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第二步:诗歌分析让学生手持《出塞》这首古诗,逐行注解诗句,明确理解字面意思和泛指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意图。
将其要点提炼归纳,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从中得到启示。
第三步:赏析学生将阅读诗歌获得的理解与感受分享给同班同学,并互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辨能力。
同时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内在意象进行解析,掌握古诗的特点,如字音格律的处理、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第四步:诗歌演绎以小组形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诗歌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再创作,着重注重声音和语气的运用。
通过演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体验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意境。
第五步: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社会、文化等多种元素,创作自己的诗歌,教师根据学生创作弱点,指导学生修辞和句式的运用。
通过诗歌的创作,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古代诗歌的精神。
第六步:课后拓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古代诗歌,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并鼓励学生多听相关音乐,了解其文化渊源。
《出塞》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作业:
一、比一比,再组词
秦( ) 度( ) 但( )
泰( ) 渡( ) 担( )
二、多音字组词
jiāo( )
jiāng( )
教
将
jiào( )
jiàng( )
sāi ( ) 塞 sài ( )
sè ( )
huán ( ) 还
hái (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飞将: 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
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胡:指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
阴山: 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至内蒙古,是古 代平原地区北方的屏障。在今内蒙古中部。
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为什么出边塞戌边叫“万里长征”? 你还能从哪儿看出时间长? 出边塞戌边的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争自古来,是多少时间?
教学目标湖北教育出Fra bibliotek社 六年级 | 下册
【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 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 和平的感情。
忧国忧民 渴望和平
布置作业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1、诵读古诗 2、推荐阅读席慕蓉《出塞曲》
出塞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那 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痕迹,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 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的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 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 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 珍珠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 流泪,使人感怀。
出塞徐锡麟赏析
出塞徐锡麟赏析《出塞》作者:徐锡麟;朝代:清。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赏析: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出塞》就暗示了它与边疆、战争有关。
诗中,“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一句,展示了诗人对保家卫国、驱逐敌寇的决心和勇气。
他以古代的英勇将士为榜样,表达了自己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其次,徐锡麟在诗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
他用“大刀环”代表了清朝军队的威武和决心,而“胡奴”则暗指侵略者和清朝内部的敌人。
通过这句诗,徐锡麟表达了他对清朝军队的期望和信任,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内外敌人的憎恶和决心。
第三,诗中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展示了徐锡麟对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追求和敬仰。
他以古代的英勇将士为榜样,表达了自己愿意在战场上为国献身的精神。
同时,这句诗也透露出他对清朝军队和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暗示了他对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危机感。
第四,这首诗反映了徐锡麟对清朝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他看到了清朝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看到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危机,也看到了人们对国家的冷漠和不关心。
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呼吁人们要关注国家大事,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最后,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它不仅表达了徐锡麟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认识和反思。
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优秀作品,是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出塞》是徐锡麟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诗人对保家卫国、驱逐敌寇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清朝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意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出塞杨素原文翻译 杨素出塞二首赏析
首先,杨素是谁?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 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 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 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韦孝宽攻取淮南,在此期间交好随国公 杨坚,随其平乱,授大将军,改封清河郡公。隋朝建立后,升任 御史大夫。开皇八年(588 年),以信州总管率领水军统军灭亡陈 朝,拜荆州总管,进封越国公,支持晋王杨广成为太子。杨广即 位后,主持讨平汉王杨谅叛乱,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再封楚 公。最重要的是杨素曾前往云州攻打突厥,连连破敌,使得碛南
其二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这四句交代了出征的背景,写出了边塞的肃杀和战事的吃紧。对 于“漠南”的解释,众说纷纭,大致在沙漠以南、阴山以北地 区。“汉将”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既指卫霍又指杨素自己。 “临戎”指的是身临兵戎之事。所以,“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 戎”讲的是,漠南地带的胡人还没有完全消灭,汉家将军再一次 参与战争。“飞狐”指的是“飞狐塞”,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 蔚县界,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馀里。为古代河 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唐朝的陈子昂也有诗:“雁山 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至于,“塞北”,古代以长城为界,长 城以北地区已出边塞,故名塞北。“碣石”指的是碣石山,今在 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虎落”指的是古代用以遮 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亦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龙城”指 匈奴祭天圣地,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小淇一定要在这里辟个 谣:“龙城之战”是卫青的战功!《汉书·武帝纪》记载:“青 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所以,龙城是卫青
塞上曲送元美诗歌鉴赏
塞上曲送元美诗歌鉴赏一、原诗李攀龙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二、作者简介李攀龙(1514 - 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
他的诗多为模拟古人之作,也有部分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风格高古雄浑,笔力刚健。
三、诗歌解读(一)首联1. 诗句分析- “白羽如霜出塞寒”,“白羽”即箭,这里点明了军事行动。
箭羽如霜,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出塞寒”既写出了塞外环境的寒冷,也暗示了征人出征时内心的凄凉。
- “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的烽火。
烽火不断地延伸到长安,表明边疆战事紧张,军情紧急,敌人的威胁已经逼近都城。
- 首联通过描写箭羽和烽火,营造出一种紧张、寒冷、压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二)颔联1. 诗句分析- “城头一片西山月”,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城头之上,一片清冷的西山月高悬。
这里的“西山月”是一种静态的景物描写,与前文中紧张的战事形成对比。
- 在征人眼中,这片月可能是他们在紧张的战事中的一种慰藉,同时也可能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
2. 表达效果- 以景衬情,通过描写城头的月亮,烘托出征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也暗示了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三)颈联1. 诗句分析- “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一句将视角聚焦在征人身上。
征人们骑在马上,看着城头的月亮。
“多少”一词强调了征人的数量众多,他们都在这样的情境下,怀着相似的心情。
- 写出了征人普遍的思乡和对战争的厌倦情绪,从个体的感受上升到群体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主题思想1. 思乡与厌战- 全诗通过描写塞外的战争景象和征人对城头明月的观看,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征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看到那片高悬的月亮,心中涌起的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 对战争的反映-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争的频繁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战争使得征人远离家乡,在寒冷的塞外面临着生死考验,而那一轮明月则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
关于出塞的古诗100首
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军行(唐)李白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0、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1、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王昌龄出塞三首
王昌龄出塞三首
出塞是一首唐朝中国古代名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其叙诗情体浓郁,丰满慷慨,在诗中表现出王昌龄对祖国边塞豪迈不羁、大刀阔斧,英勇抗击日月的宏图壮志。
《出塞》由三首诗构成:
第一首诗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日放歌须提鞭,芦花洼处弯弓长。
西山倒影潸然泪,恰似英雄出鞘时。
不用沙场穿针射,青冥夜发应笑语。
第二首诗叙述:千里莼羹无纤尘,青冥浩荡万里春。
鞍马踏遍江山泽,桃李芳菲月光新。
出没风云贵无言,高唱彩袖戏罗轮。
不觉边声近马足,秋山又作萤火人。
第三首诗收尾:武单临蓟闻笛起,万马奔腾出疆埸。
罗弦历历应金缕,琵琶当头朱颜稀。
已知胡笳动地声,欲上楼台识秋风。
可怜今夜月明中,空垂衡阳秋歌空。
王昌龄的出塞三首用深情热烈、振聋发聩的词句章叙古代英雄抗击野战形势,宏大洪烈、水乳醇浓,扩大全诗面貌,触及英雄情感的深处,以神韵醉人,自以为苍茫古有,王昌龄的出塞三首由此而流传相传。
出塞曲(上)
出塞曲(上)
韩文辉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1995(0)5
【摘要】岁月匆匆,人生苦短,不觉已进入古稀之年。
人到暮年,总容易回首往事,特别是每当看到或听到新疆与内地日益发达的交通信息时,40多年前进新疆的那段艰难的行程,就不禁浮现在眼前。
当时我们从西安乘汽车到乌鲁木齐走了35天,今天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
然而那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一,六盘山遇险 1950年初夏的一天,西北军政委员会新闻局办公室主任蓝钰通知我,新疆分社很快要成立,组织上派他去担任社长,调我去当记者,让我把办公室秘书工作很快交了,参加成立新疆分社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去新疆。
当时革命队伍里自觉服从组织的风气很浓,我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调动欣然接受。
经过积极准备,5月初送走分社第一批进疆干部后,我们包了一辆商车,装上为分社准备的电台、办公用具和我们一行八人的行李,于5月25日由古城西安启程赴疆。
【总页数】2页(P44-45)
【关键词】新疆;六盘山;乌鲁木齐;汽车;嘉峪关;星星峡;办公用具;河西走廊西端;积极准备;李先念
【作者】韩文辉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疆分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将军许国不怀归,老矣犹思万里行——陆游《出塞曲》、《塞上曲》与唐代《出塞曲》比较赏析 [J], 于杨甡
2.席慕蓉《出塞曲》的吟咏技巧浅探 [J], 徐建顺
3.青海湖,请为我唱上一首出塞曲 [J], 红笺小语;
4.出塞曲 [J], 席慕容
5.出塞曲 [J], 席慕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诗《出塞》
唐诗《出塞》唐诗《出塞》《出塞》年代: 唐作者: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赏: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音乐比赛题库__中胡独奏
南胡教本(第一冊) 樂韻出版社 二胡曲集(第一集) 上海音樂出版社 南胡教本(第一冊) 樂韻出版社 二胡曲集(第二集) 上海音樂出版社 二胡曲選1949-1979 人民音樂出版社 二胡曲選1949-1979 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二胡名曲薈萃 上海音樂出版社 台灣民俗器樂獨奏曲選(ㄧ、拉弦樂篇) 台北市立國樂團出版 中國二胡名曲薈萃 上海音樂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定弦5-2 上海音樂出版社 定弦6-3 上海音樂出版社 定弦6-3 樂韻出版社 定弦6-3 台北市立國樂團 定弦5-2 樂韻出版社 定弦5-2 樂韻出版社 定弦6-3 人民音樂出版社 定弦1-5 上海音樂出版社 不反覆、定弦5-2 台北市立國樂團 定弦3-7 轉6-3 上海音樂出版社 定弦6-3 上海音樂出版社 定弦3-7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民族樂器博覽(三) 人民音樂出版社
劉天華 作曲
黃石
劉天華 王國潼、李秀琪 孫文明 劉長福 劉明源 蘇文慶 青海民歌 劉天華 作曲 陸修棠 京劇曲牌 陳振鐸 劉天華 周維 董榕森 華彥鈞 劉天華 古曲 黃石 劉天華 陸修棠 劉天華 孫文明 華彥鈞 劉長福 華彥均 華彥鈞
1‧劉天華十大名曲學藝出版社 2‧二胡名曲(1)劉天華十大名曲/上海海文音像出 版社 3‧中國民族器樂曲博覽.獨奏樂曲-二胡(中、高 胡)曲譜 / 人民音樂出版社 二胡曲選1949-1979 / 人民音樂出版社 1‧劉天華十大名曲學藝出版社 2‧二胡名曲(1)劉天華十大名曲/上海海文音像出 版社 3‧中國民族器樂曲博覽.獨奏樂曲-二胡(中、高 胡)曲譜 / 人民音樂出版社 江西民歌 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韶 人民音樂出版社 台北市立國樂團 蔣才如 人民音樂出版社 朱昌耀 人民音樂出版社 學藝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安寶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董榕森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董榕森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限定版本:學藝出版社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董榕森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董榕森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限定版本:學藝出版社 限定版本:人民音樂出版社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限定版本:樂韻出版社 限定版本:學藝出版社 閔惠芬 限定版本:人民音樂出版社 不限版本 張韶 不限版本 限定版本:學藝出版社 蔣才如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不限版本
六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教学三步曲-全国获奖
古诗教学三步曲——《出塞》教学随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
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了让学生沐浴古风,感受诗韵,我在教学古诗《出塞》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由此,我教古诗,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出塞》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首屠洪纲演唱的《精忠报国》。
该歌以激扬、荡气回肠的曲调,激越昂扬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学生一听乐曲,切身感受到英雄对祖国的满腔热忱,爱国、向上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笔下开阔明朗的意境,激越昂扬的情调,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由读入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因此,我教古诗《出塞》时,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自由读,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个别读,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味道;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如教学《出塞》一诗时指导学生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品读,体会寒风猎猎,漫天飞雪,鼓声阵阵,杀戮声闻,这就是戍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师生合作读。
如:学生读前一部分,老师读后一部分;或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歌。
总之,要让学生读出层次,从最初的读正确流利到读出节奏和韵律到读出情绪感受,步步深入。
三、由境生情。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突出 了征战之苦
无奈与悲愤
出塞
王昌龄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刀满弓刀.
秦 万 汉 时 里 长 征 人 未 使 龙 城 飞 将 教 胡 马 度 阴
关, 还。 在, 山。
背景介绍: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 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 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 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 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 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 万 但 不
出 塞 【唐】王昌龄 时 明 月 汉 时 里 长 征 人 未 使 龙 城 飞 将 教 胡 马 度 阴
关, 还。 在, 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如何理解?
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 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