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教学文案
4、《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三、文化常识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介绍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于1800多年前,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内容:1. 阅读课文《灯笼》;2. 学习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及修辞手法;4. 主题思想探讨: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句子解析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句子解析,理解课文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实物;2. 学具:语文课本、学习笔记、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谈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解答学生疑问;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修辞手法;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修辞手法、重要句子;4. 主题思想:灯笼的寓意、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谈谈你对灯笼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略;(2)比喻、拟人、排比等;(3)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光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句子解析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文化底蕴。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灯笼》。
详细内容包括:单元导入、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灯笼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动手制作灯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样品、彩色纸等。
学具:课本、字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灯笼,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现的灯笼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6.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课文描述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2. 内容:a. 生字词b. 句子解析c. 灯笼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灯笼的制作过程。
c. 课后收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下节课分享。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灯笼展览,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b. 开展“我心中的灯笼”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c. 探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灯笼制作技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教案:《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灯笼》。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回忆儿时过春节的情景,展现了灯笼在民间的习俗和文化意义,以及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朗读和复述。
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灯笼模型。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家乡习俗。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涉及的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灯笼回忆习俗文化家乡亲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中的灯笼。
3. 写一写你家乡的习俗,可以是关于春节的,或者其他节日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灯笼》,学生对民间习俗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家乡习俗的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此方面的培养。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关于灯笼的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灯笼文化。
2. 展示灯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灯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参观灯笼展览或灯笼制作工艺,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灯笼》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4灯笼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4灯笼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幼儿园中秋节DIY灯笼制作教育文案
幼儿园中秋节DIY灯笼制作教育文案幼儿园中秋节DIY灯笼制作教育文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和感恩的时刻。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我们特意准备了一场DIY灯笼制作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自己的中秋节灯笼,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DIY灯笼制作活动,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灯笼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用到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和材料,这种操作能够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节处理能力。
2. 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我们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盏灯笼的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商讨如何设计和制作灯笼。
通过团队合作,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3. 传递中秋节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通过制作灯笼的过程,我们将向孩子们传递中秋节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我们会讲解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中秋节的意义,如家庭团聚、感恩父母和祖先等。
让孩子们在制作灯笼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彩纸、剪刀、胶水、铅笔、彩色笔等。
2. 空间布置:将教室或活动场地布置成一个温馨的中秋节主题氛围,可以悬挂彩纸制作的月亮、星星和兔子等装饰品,营造出中秋节的喜庆氛围。
三、活动流程1. 导入环节: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老师可以使用图文并茂的PPT或故事书来进行讲解。
2. 制作灯笼:a. 分组: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成员4-5人。
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或者老师事先根据孩子们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组。
b. 设计灯笼:每个小组商讨并设计自己的灯笼。
孩子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颜色,以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课堂教学《灯笼》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灯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体会灯笼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灯笼,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灯笼的魅力,同时纠正发音,理解生字词。
3. 课文解析: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句子仿写。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灯笼》2. 生字词:辉煌、瑰丽、挂念、象征3. 句子解析:灯笼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4. 主题: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写一段话描述你喜欢的灯笼。
(3)谈谈你对灯笼文化内涵的理解。
作业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我喜欢那个挂满红色灯笼的街道,每当夜幕降临,灯笼亮起,整个街道都变得温暖而喜庆。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较好。
但在课文解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童年时的一次看灯会经历。
教学时,我将以这篇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写“灯笼、彩绘”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课堂开始,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灯笼,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灯笼吗?灯笼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作者对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上述问题,并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讲解与练习:我会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情感教育: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灯笼传统文化热爱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秋节手工灯笼活动文案
中秋节手工灯笼活动文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一年中最圆的一天。
人们在这一天有着重要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和点亮灯笼等。
在这个节日里,灯笼是非常重要的象征和装饰,灯笼悬挂在屋外屋内,给人带来欢愉和温馨的氛围。
在这个节日里,手工灯笼活动是非常受欢迎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可以享受到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手工灯笼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耐心,还可以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手工灯笼活动的乐趣,我们在中秋节期间举办了一场手工灯笼活动。
参与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现成的材料来制作自己的灯笼。
活动现场提供的材料包括彩纸、麻绳、漆纸、木板、彩灯和塑料支架等。
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造力,自由地组合这些材料来制作自己的独特灯笼。
在活动现场,我们还安排了一些灯笼制作的示范和技巧讲解,参与者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了解到制作灯笼的方法、材料的使用和灯笼的种类等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学习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为了让活动更加有趣,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奖励和互动环节。
比如说,我们会评选最美的灯笼、最有创意的灯笼和最传统的灯笼等,获得奖励的参与者将获得精美的礼品和奖金。
同时,我们也鼓励参与者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与其他人交流和合作,互相帮助和分享,营造出温馨友善的氛围。
最后,我们还规划了一个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在夜晚点亮制作好的灯笼,来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
在灯笼的照耀下,大家可以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和欣赏音乐表演等,共度一个美好的中秋夜。
总之,中秋节手工灯笼活动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体验到制作灯笼的乐趣,还可以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人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国庆节手工灯笼文案
国庆节手工灯笼文案随着国庆节的临近,家庭装饰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元素,手工灯笼成为了国庆节家庭装饰中少不了的一部分。
手工灯笼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来增加节日气氛,更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国庆节手工灯笼的文案,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意和灵感。
文案一:国庆盼早归国庆节即将到来,把祖国领导人的头像做成手工灯笼,仿佛头像时刻为我祖国站岗,闻苍鹰之飞声,贺日出之光辉,盼早日归来,敬祷岁月静好。
文案二:花开有声国庆节小手工灯笼,用彩色的卡纸或者纸张剪成五彩纸花,粘贴在内侧。
装饰时可以连成线,缀在门前。
当风吹过,纸花拍打生动的节奏,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文案三:精美装饰国庆节小手工灯笼,用多彩的纸张剪成花瓣,粘贴在灯笼上,灯笼杆部位用黄色和橙色的绸带绕着。
如此精美的样子可以点亮梦想,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文案四:飘飘欲行国庆节小手工灯笼使用的是纯白的纸张,氛围很浪漫。
理想的灯笼造型可以是圆形的、椭圆形的或花朵形状的。
用缎带将每只灯笼连接起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免交叉干扰。
身上轻盈的小灯笼飘荡着风的轻柔,似乎告诉我们,精神焕发新的辉煌。
文案五:华灯初上在这国庆节,我们精心准备手工灯笼,绚丽多彩的灯光点燃了盛大盛大的狂欢。
无论是圆形的、方形的,还是椭圆形的,都是为照亮华灯初上做出一点贡献。
让我们一起手牵手,迎着晚风,领略祖国的美好。
文案六:喜迎国庆国庆节的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灯笼来庆祝,与我们祖国共庆生日。
手工灯笼是家庭装饰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手玩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用遥远的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事业蒸蒸日上。
以上就是一些国庆节手工灯笼的文案,可以通过灵活的设计和创意,制作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手工灯笼。
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的元素,让灯笼成为更加独特的装饰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
希望大家在国庆节期间,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手工灯笼,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灯笼》教案设计20240320
《灯笼》优质教案设计20240320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主要内容理解、语言欣赏和创意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创意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创意表达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灯笼实物、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学习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讨论课文难点,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创意表达:学生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7.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灯笼》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生字词、课文难点、创意表达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生字词,并注音。
b.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灯笼画。
c. 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生字词注音正确。
b. 灯笼画创意独特,色彩搭配合理。
c. 短文内容丰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创意表达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指导。
第4课《灯笼》课件
第4课《灯笼》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四课《灯笼》。
本课内容包括灯笼的制作方法、设计原则以及与灯笼相关的文化知识。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美丽的灯笼”,介绍灯笼的起源、种类及寓意;第二章“制作灯笼”,详细讲解灯笼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文化背景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灯笼的制作方法、设计原则以及审美观念的培养。
难点:灯笼制作的细节处理,如何将创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灯笼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绳子等)、示范用灯笼、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绳子等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各种灯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灯笼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灯笼的起源、种类、寓意以及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灯笼的相关知识。
3. 示范:现场示范灯笼的制作过程,强调注意事项和技巧。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灯笼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灯笼的起源、种类、寓意2. 灯笼制作步骤1)准备材料2)设计图案3)剪裁、折叠4)粘合、组装5)悬挂装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灯笼。
2. 答案要求:作品美观、结构稳定,富有创意,体现个人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灯笼文化,收集更多灯笼制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动手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将灯笼制作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灯笼制作的细节处理2. 如何将创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衔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灯笼制作的细节处理1. 剪裁:在剪裁彩纸时,要注意剪刀的使用方法,避免剪刀伤害手指。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灯笼》。
详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介绍、课文精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灯笼的美好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句子解析。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灯笼模型、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灯笼模型,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句子含义。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灯笼》2. 生字词:温馨、喜庆、团圆、寓意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句子解析:具体解析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灯笼的寓意。
(3)分析文章结构,绘制课文结构图。
2. 答案:(1)见作业本。
(2)见作业本。
(3)见作业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收集关于灯笼的诗句、故事,进行分享交流。
(3)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文章结构和句子解析。
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第4课《灯笼》课件
第4课《灯笼》课件一、教学内容1. 灯笼的起源与发展2. 灯笼的种类与特点3. 灯笼的制作工艺4. 灯笼的文化寓意与民间习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渊源、种类及制作工艺,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灯笼。
3. 通过对灯笼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灯笼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灯笼的种类、特点及其在民间习俗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灯笼、制作工具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绳子等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实物灯笼,引导学生关注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灯笼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2)讲解灯笼的种类与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详细讲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并展示制作过程;(4)分析灯笼的文化内涵及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2. 内容:灯笼的起源与发展灯笼的种类与特点灯笼的制作工艺灯笼的文化内涵与民间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灯笼的起源与发展;(2)介绍至少三种不同种类的灯笼;(3)谈谈你对灯笼文化内涵的理解。
2. 答案:(1)灯笼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灯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2)示例:宫灯、彩灯、纸灯笼等;(3)灯笼象征着团圆、喜庆、幸福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灯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制作工艺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民间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间工艺展览或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三、文化常识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介绍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于1800多年前,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教案(通用
《灯笼》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传统文化》章节,详细内容为《灯笼》一课。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灯笼的相关知识,如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重点:掌握灯笼的相关知识和制作工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灯笼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各种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灯笼的特点和用途。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灯笼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等。
4.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制作的灯笼,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灯笼的相关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描述自己喜欢的灯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的历史2. 灯笼的种类3. 灯笼的制作工艺4. 灯笼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描述自己心中的灯笼,不少于200字。
2. 课后拓展:了解其他国家的灯笼文化,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灯笼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3. 作业设计:以“我心中的灯笼”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幼儿园国庆节手工灯笼文案
幼儿园国庆节手工灯笼文案幼儿园国庆节手工灯笼文案
随着国庆节的到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国庆节的意义和庆祝氛围,幼儿园将举行手工灯笼活动。
以下为幼儿园国庆节手工灯笼的文案。
1.活动目的:
通过手工制作灯笼,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国庆节的意义和庆祝氛围,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活动时间:
9月26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
3.活动地点:
幼儿园教室
4.活动内容:
(1)为幼儿讲解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让幼儿对国庆节有更深刻的了解。
(2)指导幼儿制作手工灯笼,在制作过程中注重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3)让幼儿自由发挥,融入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有个性的手工灯笼。
(4)在灯笼上贴上国旗、五星红旗等国庆元素,让灯笼更具有国庆节的氛围。
5.活动要求:
(1)每个班级安排两名家长到场协助幼儿制作。
(2)每个幼儿需自备一条细绳,方便将手工灯笼挂起。
(3)制作完成的手工灯笼及细绳请务必注明幼儿姓名、班级。
6.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9:00-9:30 介绍国庆节的由来和意义9:30-10:30 制作手工灯笼10:30-11:00 贴国庆元素
7.活动评价:
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庆节庆祝活动。
通过手工灯笼制作,幼儿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了解了国庆节的意义,增强了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活动也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了教育家长的紧密联系。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幼儿们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
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
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
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
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
⎪⎪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
,寄寓淳朴情感F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
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