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及前景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土壤分类的重要性;任何科学的分类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及时的分类和整理,对象的特性更容易被记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容易被理解,研究其他特殊的属性就变得更容易。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及资源评价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土壤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在农业上可以反映出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土壤分类最标准的目的在于指导土地使用和土壤管理。
一个土壤分类的实际应用:工程师会根据工程现场的土壤分类,而用相对应的基坑支护和建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向更商业化的方式转变,使土壤信息调查的需求更加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拓,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成为更加普遍的方式,农业生产从单一的注重产量转而意识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人们对土壤的理解也逐渐发生改变,最初土壤被认为是由岩石或物质起源有关的一个经典的地质体,但这种概念逐渐被俄国自然地理及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土壤的概念所代替,道库恰耶夫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最早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的概念。
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关于土壤分类的历史亦是非常悠久的,远在4100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年,治水治到哪,生产就发展到哪里。
发展农业生产首先便是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9类。
并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地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
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
土壤分类的方法第二部分是世界土壤分类与中美土壤分类比较,提及世界土壤分类,首先一定要知道世界土壤图例,编制为1:500万世界土壤图,进行世界土壤资源统计,以促进建立一个世界通用的土壤分类及命名系统,中国为1:400万土壤类型图。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
中国土壤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摘要: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试点示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个阶段,提出了当前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以及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等主要制度具体要求。
立足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从制度标准完善、分级分类分区差异化防控、风险协同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与建议。
引言土壤环境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是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大事。
近年来,中国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以管控土壤污染风险为核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完成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初步建成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发布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出台一系列土壤环境管理规章,基本建立了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土壤环境管理框架,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1-3]。
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粗放,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风险较高。
相关调查表明,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点位超标率达到19.4%,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4]。
一些重有色金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镉等重金属[5,6]。
部分学者对全国土壤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污染程度高[7-11]。
本文通过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发展历程和管理制度体系的系统回顾,立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中长期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
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
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
一、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二、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东边-青色。
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南边-红色。
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西边-白色。
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边-黑色。
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中间-黄色。
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简述我国土壤退化的分类
简述我国土壤退化的分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联合作用,土壤被破坏性使用和污染造成了持久性的损害。
因此,土壤退化的成因和类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来说,中国的土壤退化可分为物理性土壤退化、化学性土壤退化、生物性土壤退化和混合性土壤退化四大类。
物理性土壤退化指的是由于大气和水因素,以及地表和地下水流及其影响,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如塌陷、裂隙变大、水分流失、碱性土壤产生。
化学性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中养分的缺乏或失衡,以及污染物的残留,导致土壤活性物质的大量减少,如土壤pH值变化、碱解度变化、黏土矿物的变化,以及其它污染物,如重金属、石油化合物等的残留。
生物性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机械结构等因素发生改变,使土壤功能下降。
分解类因子可以引起有机质的减少,缓慢的氧化和水解反应使土壤机械结构破坏,有机物质结合态转变,使微生物活性减少,从而引起土壤退化。
混合性土壤退化指的是物理性土壤退化、化学性土壤退化、生物性土壤退化三种土壤退化类型的复合性现象,这种类型的土壤退化是由多重利害关系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土壤退化现象,同时也为提高土壤质量和有效利用土壤提供了参考依据。
另外,为了抑制土壤退化的发生,有必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土地保护制度,推广植物根系固土技术、有效应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废弃物,增加耕地结构改良;完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提高农村用水节约意识;加强林果林和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施森林水文调节等土壤保护技术。
通过加强社会和文化意识,从观念上引导农民从土地管理、作物栽培和收获、处理废弃物中尽量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营造治理绿色、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氛围,来减缓土壤退化和恢复土壤质量。
总之,中国土壤退化的分类主要有物理性土壤退化、化学性土壤退化、生物性土壤退化和混合性土壤退化,它们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力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及前景
成为世界主流土壤分类之一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得到各国的认同,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分 类行列。国际土壤学会联合会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全盘采用 中国人为土分类,在第15、16、17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上,项目主持 人均应邀作中国人为土报告和介绍。 由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充分把握了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 人文环境,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积累,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 全新的土壤分类,从而使中国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在 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人为土分类方面更为世界同行所认同。
中国土壤分类的主要成果
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
土壤分类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是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 由中国土壤学家自己制订的一个完整的定量的土壤分类体系。 ◆ 拟定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定量分类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不是成土因素,也不是某 一种土壤性质,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或特性。凡用于鉴别土壤 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 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特性(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则称为诊断特性。该分类共拟定了11个诊断表,20个诊断表下层,2 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 创建了一个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全新的谱系式土壤分类 。整个系统共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并着 手建立了750个土系。 ◆ 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将鉴别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每一 种土壤都可以通过检索找到自己的分类位置,彻底避免了同名异土、同土 异名的弊端。
汪靖祥
一、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二、中国土壤分类的主要成果
中国古代土壤的分类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 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 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在《禹贡》的 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 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 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地官司徒下篇》也研究了九州的土壤及 其改良。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其出发点都是为了 估计土壤肥力和发展农业生产。它们是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 定的科学性,有的土壤名称一直沿用至现代,如垆土、黄壤、黑土、青 黎(青泥)等。
211251958_中国土壤质地分类系统的发展与建议修订方案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HE Hailong 1,2,QI Yanbing 1,LÜJialong 1,2*,PENG Peipei 1,YAN Ziran 1,TANG Ziqian 1,CUI Ke 1,ZHANG Kaiyue 1(1.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the Agri-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 :Soil texture largely affects the transport of water,heat,air,and solutes in soil,as well as the soil ′s mechanical properties.It is a key parameter required by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ectors,as well as by the development of pedotransfer functions and relate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ies.Therefore,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soil science,agriculture,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umerous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long with corresponding soil texture triangles havebeen established by many countries.Great efforts have also been devoted to develop the Chinese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whichconsiders Chinese soil characteristics while learning from the systems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 (IUS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and Soviet Union.However,the Chinese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still limited by undefine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nd lack of soil texture triangles.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presented in 1986has been proposed to define the boundaries of the various texture classes and to create a ternary plot/triangle for ease of soil texture enquiry.An associated software tool based on the Origin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to automate soil texture class enquiry and the associated output of classification results.To standardize the use of soil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and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ilscience in China,the revised Chinese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encouraged to be widely adopted and applied in all disciplines中国土壤质地分类系统的发展与建议修订方案何海龙1,2,齐雁冰1,吕家珑1,2*,彭佩佩1,晏梓然1,唐子茜1,崔珂1,张恺玥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农业农村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收稿日期:2022-12-01录用日期:2023-03-01作者简介:何海龙(1985—),男,四川乐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物理与水土保持研究。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分类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分类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土壤分类规范是为了准确地描述和归类土壤的特性和性质,以便工程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土壤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合理的工程规划和设计。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成因、物理、化学和工程特性来进行的,它为地质勘察工程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中所需的土壤分类规范要求。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土壤分类旨在统一、规范和准确地描述土壤的特性和性质。
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此外,土壤分类还可为科学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二、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1. 统一性原则:土壤分类应基于国际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确保与国际接轨,方便交流和比较。
2. 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土壤分类应基于可量化的土壤性质和特性,如颗粒组成、质地、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以确保分类准确且有科学依据。
3. 实用性原则:土壤分类应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要,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土地利用提供实用性指导。
三、土壤分类的实施步骤1. 土壤样品采集: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对不同区域、地层和土质条件的土壤进行采样,以获取代表性样品。
2.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天然湿重、天然干重、水分含量等测试,并进行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等分析。
3. 土壤分类准则选择:根据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按照相应的土壤分类准则和规范要求,进行土壤分类。
四、土壤分类的主要分类系统1. 美国土壤分级系统(USDA Soil Taxonomy):该分类系统是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类,包括初级分类和高级分类系统。
2. FAO土壤分类系统(FAO Soil Classification System):该分类系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土壤分类系统,主要以土壤颗粒组成、质地、生产力等指标为基础进行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及其在我国应用探讨
土壤质地分类及其在我国应用探讨
1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结构单元为单位,根据土壤粒径组成、土壤表面形态及颗粒间的复合性等特征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一门科学,它是耕地区域土壤环境评价及决策中的重要内容。
2土壤质地分类的具体步骤
(1)在土壤质量评价时,首先应对土壤进行粒径分析,计算比表面积,确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并对不同大小的颗粒进行归类。
(2)确定土壤表面形态,按孔隙特性类型分类,如:管状、管状少、连状、粉冗等。
(3)根据颗粒间复合性对土壤进行划分,可分为砂质土壤和粘土质土壤。
砂质土壤颗粒间相对疏松,表面的粉尘少;粘土质土壤颗粒间聚拢,表面的粉尘多。
3中国土壤质地分类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壤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对于土壤质地的准确分类,不仅对正确评估土壤肥力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够为土壤污染修复、土壤改良工程、土壤肥力调节等提供实质性参考价值。
因此,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土壤质量评价,确定了许多中国独立的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其中包括:中国土壤肥力分
类标准、中国土壤速效养分分类标准、中国土壤可持续利用分类标准等。
各种标准在评价土壤质量和农业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结论
土壤质量评价及类型分类是耕地区域评估和识别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采用独特的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土壤质量测试,而这些独特的标准则为土壤修复、土壤改良工程及土壤肥力调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旨在对中国的土壤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以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土壤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度的修订。
国家标准《土壤分类与分级》(GB/T 17296-2009)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本依据,它主要根据土壤的成因、发育、性质和利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根据这个标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包括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
一级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发育历史和成因进行划分,如岩性土壤、沉积土壤和母质土壤等。
二级分类是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厚度、质地、组成和颜色等特征进行划分,如砂质土壤、壤土和红黄土等。
三级分类是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肥力、湿度、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进行划分,如肥沃土壤、干燥土壤和偏酸性土壤等。
为了实现土壤系统分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中国还采用了一系列的土壤调查和监测方法。
土壤调查是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获取土壤相关信息的过程,可以获取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数据。
土壤监测则是通过定期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等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污染状况。
除了土壤调查和监测,中国还注重土壤保护和修复工作。
土壤保护包括采取措施预防和减轻土壤退化、侵蚀和污染等现象,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科学施肥等。
土壤修复则是针对已经受损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综上所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分类和准确的监测,可以促进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总体来说,中国土壤分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土壤 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土壤资源的保护利用的需要,中国土壤分类将继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 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中国土壤分类的主要发展历 程:
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进行土壤分类的初步研究。主要以土壤 类型的划分和命名为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土壤分类进入了系统化的阶段。中国农业科 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开始进行土壤分类的研究和编制。主要参考了国际土壤分类系统, 如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国际土壤分类系统等,并结合中国的土壤特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目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GB/T 17296-2009)和《 中国土壤分类与鉴定》(NY/T 1121-2006)两个标准。其中,《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针 对自然土壤进行分类,共分为15个土壤门类、39个土壤亚门类和188个土壤土类;《中国土 壤分类与鉴定》主要针对农业土壤进行分类,共分为8个土壤门类、19个土壤亚门类和75个土 壤土类。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3.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土壤分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农业科学 院和各省级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相继编制了一系列的土壤分类系统和土壤分类图集,如《中国土 壤分类与鉴定》、《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等。
4. 21世纪以来:中国土壤分类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一些修订和更新。随 着土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逐渐趋于完善和精细化。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随着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不断发展,土壤质地的分类成为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相对含量,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肥力以及植物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土壤质地特性,中国制定了一套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内容及其应用。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和意义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在物理上特征,包括粘粒、壤土颗粒和砂颗粒的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不同颗粒的含量和组成,土壤质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类别,如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等。
土壤质地对于农田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壤肥力评估以及植物生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概述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国内土壤质地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方便研究者、农民和农田管理者对土壤质地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判断。
该标准主要根据土壤中粘土、壤土和砂土的含量划分土壤质地类别,并结合颗粒组成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划分。
三、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应用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也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该标准为农田管理者提供了评估土壤质地对水分保持能力和通气性的依据,有助于合理调整灌溉和排水措施。
其次,对于农作物的选种和施肥管理,准确描述土壤质地可为农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田生产效益。
最后,该标准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壤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展土壤修复工作。
四、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在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目前的分类标准还未充分考虑土壤质地与其他土壤性质如肥力和酸碱度的综合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标准中的划分参数和阈值需要根据地域特点进行调整,以提高准确性和适用性。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质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动其与其他土壤属性的集成,并根据具体地区需求进行优化和更新。
土壤分类标准
土壤分类标准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是世界各国土壤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一种综合性的土壤
分类系统。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12个水平的分类单位,包括大类、亚类、群、亚群、家、亚家、系、亚系、族、亚族、属和种。
每个分类单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定义标准,便于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和命名。
国际土壤分类系统不仅考虑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还充分考虑了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环境条件,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是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土壤的实际情况和土壤利用的需要,制
定的一种土壤分类系统。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通常将土壤分为几个大类或类型,然后再细分为若干个亚类或亚型。
国家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是针对本国土壤的特点和利用需求进行分类,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不同国家的土壤分类系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而制定的。
土壤的分类标准不仅有助于科学家对土壤进行研究和认识,也对农业生产、土
壤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和施肥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可以更好地制定土壤保护政策和措施,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可以更好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壤的分类标准是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和归纳的基础,国际土壤分
类系统和国家土壤分类系统是两种重要的土壤分类标准。
通过对土壤的科学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国土壤学家和农业专家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土壤的科学分类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壤分类的发展及前景
摘要: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又着重介绍了土壤分类的发展。
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
关键字:中国土壤分类发展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一、前言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
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
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
二、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1、古代土壤的分类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地官司徒下篇》也研究了九州的土壤及其改良。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估计土壤肥力和发展农业生产。
它们是群众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的土壤名称一直沿用至现代,如垆土、黄壤、黑土、青黎(青泥)等。
2、近代土壤的分类
中国近代的土壤分类受美国学派和原苏联学派的影响较深。
从30年代开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30年代至50年初,主要受美国学派影响,在土壤分类中首先划分出显域土、隐域土和泛域上三个土纲,土纲以下划分土类,并先后确定了2000个上系。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划分出山东棕壤、紫棕壤以及水稻土等新土类。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土壤学家早有在30年代就把水稻土作为独立的土类划分出来,并明确指出水稻土的形成与灰化过程的本质区别,在当时来说,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成就。
第二时期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主要受原苏联学派的影响。
通过学习原苏联土壤地理学的理论,并结合一系列的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实践,于1954年在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拟订了以土类为基本单元的中国土壤分类。
以后又陆续提出了一
些新的土壤类型,如黄棕壤、黑土、白浆土、黑垆土等,还对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及山地草甸土等土类进行了研究。
1958——1961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对耕作土壤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拟订了我国农业土壤分类系统。
在土壤命名上,采用了以农民习用名称为主的逐级命名法,充实了基层土壤分类,改变了过去的连续命名法,避免了土壤名称过长、难以实际应用的缺点。
把农业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命名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第三时期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
传统的中心概念定性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
随着土壤科学资料的积累,土壤分类的定量化、指标化逐渐成为可能。
中国有关部门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并总结了中国土壤分类与命名的经验,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系统分类。
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经讨论、补充、修改后,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现有诊断表层6个,诊断表下层12个,诊断特性18个。
该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7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命名法采用分段命名,以土纲、亚纲作为一段,土类、亚类作为一段,以免名称过于冗长。
(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共14个土纲,灰土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富铁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
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3)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性质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
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三、中国土壤分类的主要成果
1、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
土壤分类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是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土壤学家自己制订的一个完整的定量的土壤分类体系。
(1)拟定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定量分类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不是成土因素,也不是某一种土壤性质,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或特性。
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特性(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
该分类共拟定了11个诊断表,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2)创建了一个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全新的谱系式土壤分类。
整个系统共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并着手建立了750个土系。
(3)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将鉴别指标落实到具体类型上。
每一种土壤都可以通过检索找到自己的分类位置,彻底避免了同名异土、同土异名的弊端。
2、我国特有的土壤类型
我国许多土壤类型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科学界定这些土壤类型不仅解决了我国土壤分类问题,而且对国际土壤分类有重要借鉴意义。
(1)创建一系列人为土诊断层,用以界定我国人为土。
(2)创立低活性富铁层作为鉴别季风亚热带的富铁土。
(3)提出干旱表层代替干旱水分状况来定义干旱土。
(4)创立了反映青藏高原土壤原始性的诊断表层草毡表层。
(5)建立了南海诸岛土壤的富磷特性和磷磐。
3、成为世界主流土壤分类之一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已得到各国的认同,并已经跻身世界主流分类行列。
国际土壤学会联合会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全盘采用中国人为土分类,在第15、16、17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上,项目主持人均应邀作中国人为土报告和介绍。
四、结语
由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充分把握了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积累,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新的土壤分类,从而使中国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人为土分类方面更为世界同行所认同。
总之,随着资料的积累中国土壤分类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国土壤分类顺应土壤科学,其实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发展;由引进国外土壤分类并加以改进,进而结合本国实际自主制定完整的土壤分类。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资料的积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继续不断地发展,而定量分类的方向看来是不可逆转的。
参考文献:
[1]龚子同等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
[2]SoilSurveyStaff著钟骏平,张凤荣译,土壤系统分类检索,1994。
[3]龚子同张甘霖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