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风”、“寒”、“气”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纯条文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纯条文

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 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5.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6.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7.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为掌握背诵条⽂,▲为熟悉熟读条⽂,其余的了解即可。

注:⼀到七所有的章节都是⽼师上课所画重点内容,奔豚⽓和胸痹病两个篇章主要根据同届五年制的重点添加⽽成,同学们尚需根据⽼师上课的内容进⾏修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问⽈:上⼯治未病,何也?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酸,助⽤焦苦,益⽤⽢味之药调之。

酸⼊肝,焦苦⼊⼼,⽢⼊脾。

【01】★夫⼈禀五常,因风⽓⽽⽣长,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亦能覆⾈。

若五藏元真通畅,⼈即安和。

客⽓邪风,中⼈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藏府,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能养慎,不令邪风⼲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节其冷、热、苦、酸、⾟、⽢,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所注;理者,是⽪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病⼈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腰痛背强不能⾏,必短⽓⽽极也。

【09】▲问⽈:病⼈有⽓⾊见于⾯部,愿闻其说。

师⽈:⿐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头⾊微⿊⾊,有⽔⽓。

⾊黄者,胸上有寒;⾊⽩者,亡⾎也,设微⾚⾮时者死;其⽬正圆者痉,不治;⼜⾊青为痛,⾊⿊为劳,⾊⾚为风,⾊黄者便难,⾊鲜明者有留饮。

▲师⽈:⼨脉沉⼤⽽滑,沉则为实,滑则为⽓,实⽓相搏,⾎⽓⼊藏即死,⼊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唇⼝清,⾝冷,为⼊藏即死;如⾝和,汗⾃出,为⼊府即愈。

【11】▲问⽈:脉脱⼊藏即死,⼊府即愈,何谓也?师⽈:⾮为⼀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者即死。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医内科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医内科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一部划时代医学巨著为:A.《肘后方》B.《黄帝内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2【单选题】(2分)王肯堂编著的医书为:A.明医杂著B.《症因脉治》C.《内科摘要》D.《诸病源候论》E.《证治准绳》3【单选题】(2分)在周代官方卫生机构分科的医生中,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的是:A.食医B.幼医C.疡医D.御医E.疾医4【多选题】(2分)张从正临床擅用以下哪些方法治疗疾病A.利B.攻C.吐D.汗E.下5【判断题】(2分)补阳还五汤出自唐代《千金要方》。

A.错B.对6【判断题】(2分)《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的大型方书之一。

A.错B.对7【判断题】(2分)《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A.错B.对8【判断题】(2分)薛己的《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A.B.对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分)下列哪一项是决定治法方药最可靠的依据A.证B.征C.病因D.症2【单选题】(2分)在流感肆虐的季节,体质较差者服用玉屏风散补气固表,预防流感的侵袭,体现了下列哪种治疗原则?A.既病防变B.顺应异法方宜C.未病先防D.明辨标本缓急3【多选题】(2分)调摄护理的内容包括?A.饮食护理B.服药护理C.生活护理D.4【多选题】(2分)三因制宜包括:A.因地制宜B.因人制宜C.因病制宜D.因时制宜5【多选题】(2分)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若食尚在胃。

可选用哪些治法:A.泻法B.C.止吐法D.探吐法6【多选题】(2分)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A.明辨标本缓急B.审证求机论治C.把握动态变化D.调节整体平衡7【判断题】(2分)证与病机,都是疾病本质的反应,是疾病的主要矛盾。

A.对B.错8【判断题】(2分)疾病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A.对B.错9【判断题】(2分)调节整体平衡可从调节寒热入手。

A.对B.错10【判断题】(2分)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金匮要略》卷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

《金匮要略》卷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
④产后小便频数或小便失禁,加缩尿药,如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菟丝子。
更年期动血
更年期动血,以肾虚为致病之本,在治疗上,必须注意补肾培本的问题。
更年期肾气渐衰,全靠后天脾胃滋养,以后天养先天。
青春期前后的治疗着重于肾,育龄期着重于肝,而绝经期的时候,着重于脾,同时兼顾肾(以肾为主,兼顾脾,以脾养先天),更年期的动血,在止血阶段要着重于肾,兼顾肝、脾。
②肾阳虚的带下,加沙苑蒺藜、桑螵蛸、白茯苓(原方有,属加重用量),也可加斑蝥、通草,便利尿作用更快更好。
③肾虚型偏肾阳虚的胎动不安,加人参、白术、川断、阿胶、桑寄生、菟丝子、砂仁、紫苏等,必要还可加海螵蛸、龙骨、牡蛎。(胎动不安兼有阴道流血,直接用止血药不如用阿胶、海螵蛸、龙骨、牡蛎达到间接的固涩止血效果,以血养胎。)
分析:本方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半夏、厚朴、生姜)辛开苦降的配伍。
茯苓,化饮消痰。
苏叶,对上焦,直达病所(芳香宣气解郁)。
介绍
用于疏肝理气方面:偏于上,苏叶;偏中,苏梗;喘,苏子。
临床应用:
肝郁的治则:疏、散、清、补,四个基本原则。
①疏肝解郁健脾:四逆散,小柴胡汤。(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炙枳实4枚、大黄2两、大枣12枚、生姜5两))
②疏肝活络法:旋覆花汤。(旋覆花汤(旋覆花3两、葱14茎、新绛少许))新降,现以(苏木、茜草)代,活血化瘀。
③清肝解郁法: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逍遥散,(丹芩、丹栀)逍遥散。(茵陈蒿汤(茵陈蒿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栀子大黄汤(栀子14枚、大黄1两、枳实5枚、豉1升))(逍遥散(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炙甘草6g))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1、五邪中(zhὸ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0)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五)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五)

《金匮要略》试卷二含答案(B)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的杂病部分。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治的专书。

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

5、中风的症状,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

6、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如风痹状, 主之。

7、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主之。

8、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其治法:,代表方:。

9、胸痹之病,,,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主之。

10、胸痹不得卧,,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主之。

12、痰饮病篇中,四饮是指1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主之;亦主之。

14、水气病的具体治法有。

15、水气病篇中,四水是指16、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

17、呕吐病篇,用半夏干姜散,其适应证是。

18、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是。

19、桃花汤的适应证是,本证的病机是。

20、干呕,哕,若手足厥者,主之。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所选项字母处打√)(一)单选题1、金匮辨证的基本理论是:四诊八纲为理论,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营卫气血辨证的方法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中心四诊八纲为理论,辨证论治为中心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适用于:A、肝实脾亦实B、肝虚脾亦虚C、肝虚而脾实D、肝实而脾虚E、肝脾不和3、百合病的病机是:A、心肺气血两虚B、外邪袭表化热C、肝肾阴虚火旺D、心肺阴虚内热E、胃热灼伤津液4、“虚劳虚烦不得眠”何方主之?A、百合地黄汤B、黄连阿胶汤C、酸枣仁汤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E、栀子豉汤5、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治宜:A、厚朴麻黄汤B、小青龙加石膏汤C、越婢加半夏汤D、麦门冬汤E、木防己汤6、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A、厚朴三物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厚朴七物汤E、大黄附子汤7、支饮的病位主要在:A、脾B、肝C、膈间D、胃肠E、四肢8、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治用:A、苓桂术甘汤B、泽泻汤C、肾气丸D、小半夏加茯苓汤E、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9、痰饮病兼冲气上逆时治用:A 桂枝加桂汤B 苓甘五味姜辛汤C 苓桂术甘汤D 苓桂味甘汤10、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治宜:A、栝蒌瞿麦丸B、肾气丸C、猪苓汤D、文蛤散11、水气病,风气相击,风强则为A、黄汗B、风水C、瘾疹D、泄风E、痂癞1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宜选:A、越婢汤B、越婢加术汤C、防已黄芪汤D、防已茯苓汤E、甘草麻黄汤13、陈某,男,40岁。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实脾:即调补脾脏。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诸病源候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金匮要略》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䅽饪:指饮食。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治未病:治疗未病的脏腑。

五常:五行。

中工:技术一般的医生日晡所:即申时,指下午3-5时,也有认为时傍晚左右的。

将息:养息,调养,是服药后护理之法。

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属的当令之时。

下利清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口噤:牙关紧闭。

内:通“纳”,放入。

声喝:声音嘶哑。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探讨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探讨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探讨发表时间:2012-03-01T13:33:43.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07月(下)总第196期供稿作者:吴永强[导读] 利用药物的特性和互补性药有“七情”,病有“八证”,法有“八法”。

吴永强(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医院内科 116100)【中图分类号】R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576-01 《金匮要略》原书共25篇是《伤害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该书共载方205首。

且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其用药特点既重视发挥单味用药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织之后的协同作用,尤其是相反相成用药法也非常多见,且配伍精当,疗效增强,同时扩大了适应范围。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配伍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将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疗效,达到治愈的目的,这就是相反相成用药法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思想 1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的立法依据切杂病纷繁的病机《金匮要略》所论述的杂病其证纷繁复杂,或阴阳相见或虚实并现,但仲景不愧治疗杂病的典范,他能切纷繁的病机而辨证用药,首先从该书对疾病的分篇可以看出,他把病机相同,辩候近似或病位相近者合为一篇,如中风与历节,因二者病机相仿,故合为一篇,其次从遣方用药来看,如“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本证为产后中风兼阳虚,其治疗若但解表祛邪,则虚阳易脱,若因正虚而补正,则表邪不解,而用竹叶汤扶正祛邪之祖。

利用药物的特性和互补性药有“七情”,病有“八证”,法有“八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热攻补各行其道。

若黄连泻热,人参补气。

而药物间的配伍或增强疗效或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

若石膏配知母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生姜配生半夏能减轻和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修改版]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前哲徐灵胎曰 : “医者之学部 , 全在明伤寒之理 , 故仲景之书有二 , 即伤寒 金 匮要略是也 , 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 , 《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 , 而金 匮之方 , 则又半从《伤寒论》 中来。”陈修园曰 :“医门有仲景 , 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 , 集汉代之前之大成 , 立三百九十七法 , 法法遵经 , 传一百一十三 方 , 方方皆古 , 以六经铃百病 , 为不易之定法 , 以此病例彼病 , 为启悟之捷径。由此 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 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 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 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 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其方中用大枣, 大枣 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 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3)对比记忆找异同 《金匮要略》 中在各类病证中又分为不同方药病证, 通过对比同类病证中的 相似病证,找出异同,可更有利于对各类病证的学习、了解和记忆。 例如在痰饮咳嗽病篇中,痰饮病又包括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虽然 它们都为水气饮邪停于身体某处而致病,但又各有不同,其中痰饮为水走肠间, 水饮由上到下;悬饮为水在胁下,病邪不上不下;溢饮为水溢四肢,支饮为水气 凌心射肺,由下入上,病势较重。所以其证治中的各治方和治法又各有不同。 (4)深化中医学思想,感悟其中真谛 《金匮要略》 是重点研究疑难杂病的著作, 我们对它的学习要以牢固的中医 基础作为根基, 以中医学的眼光和态度去刻苦钻研, 要善于联系所学过的所有中 医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去学习和研究。 不能简单、片面的看待问题, 妄下结论, 要时刻深化五行和阴阳学说, 以此为依托, 对杂病进行体统而全面的 研究和看待,力求找到正真的病因、病机。此外还要学着多提出问题,找到原文 中的精妙之处,加以解决和运用,这样方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和进步。 《金匮要略》是临床实践的指南, 只有诚心诚意, 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收获。 必须专心致志, 刻苦钻研, 一心一意的学习、 使用、 研究,信而不弃, 方可成功。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和思考, 悟出其中深意, 真正体会其中真谛。 在学习过程 中还要多实践,多付诸行动,指导临床实践,从中总结经验,学用结合、学以致 用才是学习《金匮要略》的真正目的。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

王不留行散
01 02
组成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 ,三月三日采)、甘草、川椒(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干姜、 芍药、厚朴(炙)。
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03
主治
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痈肿疮毒。
三物备急丸
组成
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膜,熬外研如脂)。
功效
攻逐寒积。
学术价值与贡献
该书所创立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方法、理法方 药体系等,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学 术价值。它系统阐述了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借鉴。
此外,《金匮要略》还收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 药物配伍方法,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 时,该书所体现的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医德精神也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不断前行。
辨证论治原则
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则和治法, 实现个体化治疗。
方药运用规律
探讨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掌握等运用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传承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古代传承
《金匮要略》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注释、发挥,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流派。
现代传承
近年来,《金匮要略》的研究逐渐深入,不仅局限于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还涉及到临床 应用和基础实验研究等多个领域。
影响。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 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
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单项选择题]1、《金匮要略》论中风,邪在于经可见()。

A.肌肤不仁B.即重不胜C.口吐涎D.舌即难言E.喁僻不遂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金匮要略》论历节病的成因是()。

A.外感风寒湿之气B.肝肾亏虚,筋骨失养C.肝肾亏虚,风寒湿侵D.肝肾不足,寒伤骨髓E.阳气亏虚,血行不利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3、患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每逢阴雨天加重,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应选用()。

A.桂枝附子汤B.白术附子汤C.甘草附子汤D.乌头赤石脂丸E.桂枝芍药知母汤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4、症见"吐涎沫""多涎唾""遗尿,小便数"者,治宜用()。

A.甘草干姜汤B.小青龙加石膏汤C.射干麻黄汤D.泽泻汤E.葶苈大枣泻肺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5、治疗虚寒性肺痿的主方是甘草干姜汤,其方中药物炮制与组合比例是()。

A.生甘草倍于炮干姜B.炙甘草、干姜等分C.炙甘草倍于炮干姜D.炮干姜倍于炙甘草E.炮干姜倍于生甘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6、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比例为()。

A.3:1B.4:1C.5:1D.6:1E.7:1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7、某男,48岁,食道癌放疗后,口干,咽痛,动则气逆,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

A.射干麻黄汤B.麦门冬汤C.甘草干姜汤D.越婢加半夏汤E.小青龙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8、当归芍药散方中没有()。

A.泽泻B.白术C.生地D.茯苓E.川芎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9、当归芍药散的功效是()。

A.调理冲任,养血安胎B.疏肝解郁,活血止痛C.调肝和血,健脾利湿D.理气解郁,和血止痛E.补益脾气,散寒除湿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0、桂枝茯苓丸的功效是()。

A.养血安胎B.消瘀化癥C.温经散寒D.固崩止漏E.清热利湿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1、妊娠腹痛,足跗浮肿,小便不利,治用()。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展开全文《金匮要略》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辨析《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随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证的轻重深浅程度。

如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也。

”一般而言,邪入脏腑,当是腑轻而脏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注:邪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中风中脏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匮·中风病》邪入于腑的表现“即不识人”,却重于邪入于脏的表现“舌即难言,口吐涎”。

尽管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云:“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皮袭休主编《古典医著选·金匮要略选读》(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注云:“其病邪深入于腑的,多是胃先受邪,以胃腑上通于心,风邪挟痰浊从胃上犯,蒙蔽清窍,神明失其所主,故不识人。

病邪深入于脏的,则多是心脾先受邪气,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舌和口都失去脏气的上荣,功能异常,故出现不能言语,口中吐涎等症。

”虽如此而释,但终觉牵强,不知为何腑病重于脏病?实际上,《金匮》这句经文系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即互文(备)修辞。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筋輭短,小筋驰长。

”应理解为“大筋小筋輭短,或小筋大筋驰长。

” 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

”应为“五脏有俞合,六腑亦有俞合。

”因此《金匮》这句话应理解为“邪入于腑,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即不识人”。

即邪入脏腑,功能失调,可出现“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严重症状,中风中脏腑的急性期皆应有神志障碍,如是则医理明确且更为完整。

《金匮要略》——千金三黄汤

《金匮要略》——千金三黄汤

《金匮要略》——千金三黄汤原文: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耆二分,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而邪袭肾府,手足拘急,阳不运也;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心乱,热收于心也;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肾家受邪,不能交心关胃也。

故以麻黄通阳开痹,而合黄芪以走肌肉,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辛专攻肾邪为主,而心热腹满,气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为邪入内者,治法之准绳也。

本方是论述中风偏枯,风寒深入,郁而化热的证治。

病人营卫素虚,外感风寒邪气,故恶寒,手足拘急,百节疼痛。

风寒外闭,阳气内郁而化热,则烦热心乱,经日不欲饮食。

治以三黄汤,散寒清热,补益卫虚。

方中麻黄、独活、细辛散深入之风寒湿邪,温经络行营卫,黄芩清热燥湿,黄芪补卫气以杜风邪。

方后注有心热、腹满、气逆、悸、渴等证的治法。

由于湿热内郁,胃肠内有实热积滞,所以常见腹满、便秘,或见大便黏滞而臭,故加大黄泻实热,加积实行气消满。

湿热郁于胃,胃气上逆,加人参补脾胃之气,以运化湿浊而降逆气。

郁而化热,心热则悸,故加牡蛎安神;肺胃有热阴气伤,加栝楼根养阴清热,清肃肺气;素有阳虚不温,不御风寒者,则加附子温肾通阳,随证加减,不拘一格。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

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

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

以黄芪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楼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

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仅为虚而有寒者治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中“风”、“寒”、“气”三字
作者:金芷君
关键词:风寒气金匮要略
古人遣词喜简约,故古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时有所见。

今以《金匮要略》中的“风”、“寒”、“气”三字为例,试辨析如下。

一、风
《金匮》中单独使用“风”者有七十五处,其中:
1.指空气的流动(有十二处):这是“风”字最基本的含义。

《痉湿暍病》篇中“汗出当风”、“避风”等属此。

2.指四时自然之气(有二处):“风”表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

《白虎通·八风》云:“风之为言萌也,养物成功。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合言,即是指自然大气。

3.泛指外邪(有四处):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故经中有以“风”作为外邪总的代称。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客气邪风”;《血痹虚劳病》篇中“风气百疾”等,皆是泛指外邪。

4.指六淫中的风邪(有四十四处):这是中医的特定含义,经中最为多见。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风中于前”、“风令脉浮”等。

5.指风寒之邪(有二处):《血痹虚劳病》篇“血痹病……加被微风,遂得之。

(脉)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

”其脉小紧,其治“宜针引阳气”,即寓“寒邪”之义,故“加被微风”应解为外感风寒之邪。

6.指风热之邪(有五处):如《黄疸病》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

”“浮则为风”,《金匮直解》认为“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


7.指中风偏枯之证(有四处):如《中风历节病》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此一“风”字,指的就是中风证,即如《正字通》所谓:“四肢偏枯曰风。


8.指风水之证(有二处):如《水气病》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

”此句是从脉象来鉴别正水与风水,由于句首有“水之为病”,故其后不言风水,而简言为“风”。

二、寒
《金匮》中单独言“寒”者七十处,其中:
1.指六淫中的寒邪(有二十五处):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寒中于暮”、“寒令脉急”等属此。

2.指阳虚内寒(有二十三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色黄者,胸上有寒”,是言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则面黄。

又如《中风历节病》篇“寸口脉……迟则为寒”是言阳虚内寒则脉迟。

3.指寒实内结(有二处):《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此“寒”非虚寒,而是寒实内结之证,用温补无益,而宜以大黄附子汤温下实结。

4.指恶寒怕冷的症状(有十三处):如《疟病》篇“但热不寒”;《奔豚气病》篇“往来寒热”等。

5.表示温度降低(有四处):如《虚劳病》篇“手足逆寒”是谓手足逆冷不温;“阴头寒”亦谓前阴冷而少温。

6.指水湿(有三处):郑玄注《尚书·洪范》中有“寒,水气也”之语;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风寒并兴”句曰:“寒,水也。

”以“寒”表示水湿可能与五行属性有关。

《黄疸病》篇中论谷疸病机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阴被其寒,热流膀胱。

”“风寒相搏”之“寒”即是“湿”义,“阴被其寒”则是湿困太阴脾土之义。

三、气
《金匮》中“气”字单独使用者有一百三十处,其中:
1.指自然大气(有二处):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证诸《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2.指呼吸之气息(有三十三处):《玉篇》:“气,息也。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上气”、“呼气”等属此。

3.指正气(有四十三处):此义“气”字多接于脏腑、三焦、阴阳等名后。

如《呕吐哕下利病》篇中“五脏气绝”、“膈气虚”言脏腑正气不足,功能衰减。

4.指邪气、病气(有四十七处):指邪气,往往“气”字接于具体病邪名之后。

如《痉湿暍病》篇“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风气、湿气即为风邪、湿邪之谓。

“气”又表示病家自觉症状的上腾之病气。

如《奔豚气病》篇中“奔豚气上冲胸”、“气从少腹上至心”等属此。

日本人伊藤馨曰:“古人立辞简略,故谓邪气单言气耳。


5.指征候(有一处):“气”与“候”相通。

《玉篇》;“气,候也。

”而“候”则有征候之义。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即是指面部的征象色泽。

6.指情志,心情(有一处):“气”为情志之义者如常言的“怨气”、“怒气”等。

《妇人杂病》篇中“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之“结气”,系指情志郁结之患。

7.特指矢气(有三处):如《水气病》篇中“实则失气”;《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气利”之“气”,均指矢气。

此是《释名·释天》所云气之“有声无形”特性之一。

以上分析归纳了“风”、“寒”、“气”三字的一字多义。

至于其他一些搭配成词的情况,如泄风(等五处)、振寒(等二十一处)、气分(等十二处),则往往具有固定的含义,故不作陈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