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 力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力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力教案

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教法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法指导★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2)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做扳手腕活动教师:做完活动后赢的一方请站起来;同学观察一下这些同学有什么体征呢?学生:个头较高身体较壮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个头较高身体较壮侧面反映这个人的一个什么特征?学生:“劲”大教师: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劲”大实质上就是我们物理上的力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和讨论下课本上的图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起重机汽车等教师:这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可以通过推、拉、举、压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其他物体能否产生同样的效果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二、新课讲解1.力是什么教师:结合上面的事例我们分析下要产生力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学生:需要两个物体教师:而在物理学上我们把推、拉、举、压等称为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下力是什么?学生: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两个物体呢?学生: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用力敲桌子小车的作用站在滑板上推墙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发现什么?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也对甲物体施力(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水、撑高跳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弓、跳板和撑杆发生了形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师:踢球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球由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头球攻门时还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这些都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下面请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学生:发点球、下落的物体撞在地面上、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乒乓球遇到球拍反弹回来4.力的三要素教师: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推门的游戏首先在门的同一点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沿方向推门同学们感觉下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其次在门的同一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沿不同方向推门发现此时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再次在门的不同点用同样大小的力沿相同方向推门发现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我们发现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会有不同教师:物理学上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5.力的示意图教师:在任何科学技术读物中图都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现象或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更清楚同样的为了表示力我们引入了示意图这样可以很直观明了把力展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画力的示意图吧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发现了力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教师:物理上我们就是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四、课堂例题例1.(多选)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空的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C.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D.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五、达标测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学案达标测试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力的示意图★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力的概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给学生介绍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明白力对生产生活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人教版)7.1力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力、弹力、重力。

本章内容与高中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弹力、重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力的示意图。

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多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3、会做力的示意图三、教学重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四、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1.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由以上现象可以发现什么?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力的概念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单位:牛顿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⑷力的示意图: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这节课重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例1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的物体只是施力物体而不是受力物体解析此题可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抓住“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有力,必须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两者缺一不可.物体在对其它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受到其它物体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A、D选项脱离了物体去谈力,故错误.C项则歪曲了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产生只要有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即可,不一定非得接触,故C错.选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 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 力(教学设计)
1.会列举身边常见的几种力.
2.会观察、演示力的两种效果。
3.能作图描述力的“三要素”,比较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力,让学生参与,提高求知欲.
2.通过观察力产生时总是成对出现,以及观看弹力、摩擦力、磁力、电力的演示,感悟出力现时具有的规律性,提高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
课题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7.1力教学案

7.1力教学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自学指导一、力的作用效果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用力握紧拳头,肌肉收缩,肌肉的形状发生了;(2)稍微用力弯塑料直尺,直尺弯曲,形状发生了。

(3)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

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4)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

(5)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变为。

物体从静止变成或从运动变成,物体大小发生改变,物体运动发生改变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归纳: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

2、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托起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体验1N的力的大小。

)二、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思考与探究:(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踢足球时,脚朝不同方向用力踢,足球就朝不同方向运动。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用差不多大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门开启快慢不同。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归纳: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和叫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越大,线段应越长。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器材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从生活到物理)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运动员踢球磁铁排斥磁铁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

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力的测量及换算,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单位换算容易出错,需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推拉门、扔篮球等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
2.实践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三要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可设置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6.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小组帮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7.课后实践: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3.分步讲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逐步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图示,结合实际物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4.情境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及作用。
-例如:通过自行车行驶、爬坡等场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重要性。
3.力的三要素: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

2. 力的示意图:学习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相互性:探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4. 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及表示方法。

2. 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示意图:讲解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进行现场演示。

4. 力的作用相互性:通过实验或实例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5. 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表示一个给定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答案:如:一个重力示意图,箭头向下表示重力的方向,箭头长度表示物体的质量。

2. 列举两个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实例,并简要说明。

答案:如: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同时对手施加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推墙时,手对墙施加力,墙同时对手施加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7.1 力【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重点难点: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自学检测】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7.1《力》教案

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三、实验仪器: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弹簧、三角板,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交流法,观察法。

五,课时安排:2 小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力”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表示出来自己的力气最大呢?(请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怎么做,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力,板书:第一节力(二)进行新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15页图7-1的五幅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可能有: 都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都有作用………及时给说得好的学生以鼓励。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板书:一、力1、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板书:2、力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核心素养目标】7.1 力 教案 -2023_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7.1 力 教案 -2023_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力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掌握力的概念及表达方式,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示范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作用,并结合生活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拓展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典范。

本节所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为以后学“弹力”、“重力”、“压强”、“浮力”等打好基础,是所需的预备性知识。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部分构成。

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没有运动员的作用,球会自己飞进球门吗继续追问:这反映了物体之间怎样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入新课《力》(二)新课讲授1.力的概念及表达形式提出问题(结合实例):我们所说的力是如何作用到足球上的?如果没有运动员去踢球,我们的球还会受到力的作用吗?通过人提水,马拉车的图片让同学们体会人对物体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力的作用,然后让同学回答足球的运动是需要运动员去踢的,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师提问物理上力的表达符号和定量描述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同学联系单词Force得出表达符号为F,联系力学家牛顿Newton单位为N,并补充托起两个鸡蛋的力量大约为1N2.力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回顾旧知):已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实力和受力物体,那么实力和受力物体可以相互转换吗?带领同学们做拍手的动作,引导同学思考两只手互为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一步举例鸡蛋碰石头,提问同学石头有没有受到鸡蛋的力,如果石头也受力了,那么为什么鸡蛋碎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2.掌握力的单位牛顿(N)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3.理解平衡力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力器、弹簧秤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欲望。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6.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教学评价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4.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家中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力的知识在科技、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作业难度和数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疑问,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c.判断以下情况是否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并进行纠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测量方法、合成与分解以及平衡力等知识点。
2.强调力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力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课时第()课时二次备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课题播放攀岩的视频展示照片,提出问题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第八章力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观看聆听新课讲授“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其他分析略)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展示图片,引导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学生思考,并回答有。

工人。

车。

聆听聆听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 的大小那1N有多大呢?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演示实验演示1(1)捏一下橡皮泥;(2)拉伸一下弹簧板书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讲授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参与活动,体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力作用效果;3.知道力地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地作用是相互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地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地作用是相互地,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科学态度。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引入课题:一、引入课题活动一:捏橡皮泥比赛学生利用手中地橡皮泥捏初出自己最拿手地物体,老师展示并表扬。

活动二:让小球动起来比赛要求:1、身体地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小球。

2、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小球动起来了?学生展示:用尺子拨用嘴吹用书托着往下掉磁铁吸两个小球1、利用捏橡皮泥地活动热身,调动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地学习做好铺垫。

2、让小球动起来地活动使得学生对力能有一个更进一步地认识,意识碰撞等师总结:是力让小球动起来了,前面捏橡皮泥也用到了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地知识。

知识点一:力地作用效果活动三:1、利用身边地物体,并使物体受力。

2、说出物体受力后产生地效果。

提示:可以参考课本地图7.1-1和7.1-2 到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力地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地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地运动状态(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或是运动速度、运动方学生板书展示施力物体作用受力物体作用效果人推车运动人拉弹簧伸长运动地小球碰静止小球拐弯人压气球变形磁铁吸引向地改变都称之为运动状态地改变)三、什么是力1、生活中把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称为“作用”,所以我们说:力是物体对物体地作用。

钉子运动手挡运动小球静止4、学以致用:见ppt知识点二:力地作用是相互地活动四:亲身感受,实验探究,并说出哪是施力物体,哪是受力物体?用手拍桌子2、用你地手用力击打同桌地手力地表示符号:F力地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地力是1N。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物体推、拉、提、压另一个物体时,我们就说一个3、用手拉长橡皮筋4、学以致用:a、解释课本第5页图7.1-5和ppt上地图片知识点三:力地三要素和力地示意图活动五:阅读课本第4页地第一个框题:力地三要素和力地示意图,并举例分析课本中地“想想做做”,可实际操作亲身感受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 1力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 1力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及力的特点的得出三、教学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关于牛顿一生的视频引出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提出万有引力等奠定了力学的核心。

设计意图: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了解看见物体的原理,为后面知识做铺垫(二)新课讲解一、力是什么1.提出问题: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的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各小组的同学对身边的物品或老师提供的器材施加一个力,把这些力学现象以及产生的变化记录在导学案上。

在这过程中用移动讲台拍摄典型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这些力学现象,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逐步理解什么是力。

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七章《力》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概括表述力的概念,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验探究的意识。

3.通过动手体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归纳出力的三要素,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领略力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会画力的示意图,体会这种将抽象问题、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的方法。

4.利用生活经验,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对自然有亲切感。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难点: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讲解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