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七上“论学”六则word教案2课时
初一语文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的教案
初一语文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的教案初一语文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的教案18 《论语》六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深层理解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
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语文版七上《论语》六则word教案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教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孔子和《论语》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孔子和《论语》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ppt1孔子和《论语》简介)(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二.范读领路,初步感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六则,去领略和感受他那如日月一般令人高山仰止的思想光辉。
(板书课题: 《论语》六则)(教师范读)我给大家范读一下本文,请同学们注意不常见的字的读音,并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有些不常见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你知道怎么读吗?(ppt2检测字音)(顺序提问学生,然后齐读两遍)请把这些字的字音标注到课本上。
扫除了字音障碍,让我们放声朗读六则《论语》。
大家读的很热烈,那么,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看大屏幕:( ppt3文言文的朗读)1.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
2.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
举例34则3.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请同学试读一四则。
一四则得处理是不同的,孔子的语气和弟子的语气是不同的。
学生齐读。
三.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这六则《论语》我们已经会读了,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六则《论语》说了些什么。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3)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而、殆、朋、说、立、矩”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2、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法学法】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
(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进作者1)、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丘仲尼春秋末期思想教育政治创始亚圣)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言行《孟子》《中庸》《大学》)2、顺畅朗读课文1)明字音愠(yùn)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有(yòu)2)知节奏3、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重点虚词】“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三种:顺接、转接和修饰。
表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在现代文中可以为“并且、而且、同时、从而,也可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可是、但是”。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论语》六则(第2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论语》六则(第2课时)教学案语文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体会孔子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论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主预习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确: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确: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明确: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学习,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学生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做人修养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一)品读语句,整体感知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明确:示例一:我最喜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它说明学和思要结合起来。
示例二:我最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它说明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探究内涵,梳理归纳1.课文所选六则孔子语录都与学习有关,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明确: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2.这几则语录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明确:(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按时温习;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学习当作乐趣。
浙教版语文七上“论学”六则word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了解孔丘和《论语》;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把握“亦、殆、诲、厌、斋、辅”等字。
二、能力训练: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熟读背诵的方式。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前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重点、难点]一、重点:正确朗诵课文并明白得文意。
二、难点:明白得前四则文意。
[教具预备]录音机等。
[教学方式]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孔丘和《论语》。
二、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把握“厌、罔、殆、诲、亦”等字。
4、熟读朗诵前四则并背诵。
[教学进程](一)导入:前面学的两课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等作家论述学习适应、学习方式的文章,今天要学的是前人对学习的论述,(板书课题)“论学”确实是论述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开创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和他的再传门生辑录孔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
(三)学习前四则。
一、听前四则的录音,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说罔殆识诲矣二、学生朗诵前四则,要读得正确,读出语气。
3、分析这四则。
第一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体会,着重讲了求不的方式和乐趣,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必然的时刻去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欢乐吗?自己的优势他人不了解,却没有抱怨的情绪,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这则中要注意“说”通“悦”,愉快的意思,“时习”是按必然的时刻温习的意思。
学生依照注解自学第二则,教师略加点拔,点名学生进行翻译,并总结:第二则强调“知新”,温习,不是机械地简单重复,而应是从旧知识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取得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如此就能够够做老师了。
”教师讲解第三则:罔:迷惑无所得,殆:恍忽而无依据,这则是说学习和试探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译文:孔子说:“只是念书,却不去试探,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试探,却不去念书,就会恍忽而无所依据。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是中国先贤孔子的语录,《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将结合《论语六则》导学案,探讨如何运用《论语》教育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其中有900多段孔子的言行记录,倡导约束自己、顺应天道、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等思想。
《论语》代表着中国的古代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论语六则》导学案1、先行其言莫后其行,要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要讲话前,要先想清楚,“言必行,行必果”。
“言出必行,行出必成”,人们的话与行为不能不符,否则会破坏信任,使自己丧失道德信仰。
2、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不能自视甚高,应该适时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升自己,但也要避免盲从错误的事物。
3、大事不糊涂,要做到谨慎行事。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馬虎。
”大事要慎重考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规划和思考,不得掉以轻心。
4、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品德道德极为重要,不软弱,不屈服,心中有正义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
5、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回馈社会也是一种东西“不落偏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对生涯。
6、追求卓越,学习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定要秉持“学习即进步”的信念,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同时,努力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三、基于《论语六则》教育的启示1、优秀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自律和规矩。
无论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矩、原则和底线,要对自己负责,斯人自扫不干他人燕。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4).doc
21、《论语》六则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方面的内容。
文章脉络第一则讲求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主要谈知识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则讲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第六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2)、逐节学习第一节“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第二节“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节“罔”指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四节好:喜欢乐:愉快,快乐〈译〉孔子说:“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这一则所说的是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节“择”选择。
“善”好的地方。
“改”改正〈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第六节“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听从,顺从矩:法度(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六十岁时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21-《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word版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课时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你们是不是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呢?是不是都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呢?能不能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改进学习方法。
2.导语今天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也是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二、正课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语调的错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不懂难懂的可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分组讨论)4.串讲全文,对学生的翻译加以点拨。
三、小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区别,如果用现代的意义直接翻译,就会造成误议。
如“时”,经常;有能译为时间。
“厌“,满足,不能译为讨厌,有些通假字要读本字音,如“说”同“悦”,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考查重点字句的翻译。
三、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请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四、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学习体验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如何改进?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试谈谈。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7)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字正音愠罔说——不亦说(悦)乎四、第一则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论语》六则[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走近孔子孔子:(幻灯片6)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论语六则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论语六则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六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四、教学过程(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论语》六则原文阅读(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
(10分)1、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鲁国______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关于_______________的记录。
《论语》属___ ______体散文,________家经典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之《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采纳,听从。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2)
《论语》六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掌握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孔丘和《论语》;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字。
2、能力训练: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熟读背诵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2、难点:理解前四则文意。
[教具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丘和《论语》。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掌握“厌、罔、殆、诲、亦”等字。
4、熟读朗读前四则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面学的两课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等作家论述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文章,今天要学的是古人对学习的论述,(板书课题)“论学”就是论述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和他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
(三)学习前四则。
1、听前四则的录音,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说罔殆识诲矣
2、学生朗读前四则,要读得正确,读出语气。
3、分析这四则。
第一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体会,着重讲了求不的方法和乐趣,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自己的长处别人不了解,却没有抱怨的情绪,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
这则中要注意“说”通“悦”,愉快的意思,“时习”是按一定的时间温习的意思。
学生根据注解自学第二则,教师稍加点拔,点名学生进行翻译,并总结:第二则强调“知新”,温习,不是机械地简单重复,而应是从旧知识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
教师讲解第三则:罔:迷惑无所得,殆:恍惚而无依据,这则是说学习和思考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读书,就会恍惚而无所依据。
”
学生自学第四则,教师总结:这则说明学和教都应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译文:孔子说:“对所学的东西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能有哪一样呢?”
4、教师总结前四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5、学生当堂背诵这四则。
(四)布置作业。
背诵前四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前四则,熟读后两则。
2、理解后两则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抽查学生背诵前四则的情况。
(二)学习第五则。
1、听课文录音,标出这一则共有几句话。
2、结合课文注解,学生自己翻译这一则,并指名学生进行口译,教师明确译文:读书有三到,就是必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书上,那么眼睛就不可能看仔细,心和眼不专一,却只是漫不经心地朗读,决不能记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哪里会不到呢?
3、划分这则的层次。
分三层:(1)|(2)|(3)(4)
第一层:提出观点:读书有三到。
第二层:论述“三到”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三)学习第六则。
1、了解刘开:清代文学家。
2、听课文录音,标出这则共有几句话。
3、结合课文注释,学生口泽,指名学生进行口泽,教师明确译文:君子学习时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问题,不问,就不能增广见识、喜爱学习却不能勤问,就不是真正能够喜爱学习的人。
4、划分层次。
共四句话,分三层:(1)|(2)(3)|(4)
第一层:提出观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第二层:论述学和问的关系。
第三层:强调“好问”的重要性。
(四)熟读五、六两则。
(五)学生口头回答课后练习二。
(六)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练背诵前四则,熟读后两则。
(七)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预习汉字的构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要加强背诵及默写。
2、几个易读错的字要再强调。
如“罔、识、诲、矣”等。
3、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词的含义:罔、殆、说、时习、厌、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