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论事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4、教学论: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问题。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育实践。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教学的发展1、奴隶社会:六艺:礼、仪、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学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
(3)、文选读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语文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我们将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原则,了解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来设计课程。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将学习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包括如何备课、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将学习如何管理和评估语文教学,包括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如何管理教学资源、如何评估教学效果等。
我们还将学习如何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导言在现代社会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原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其与教学的联系。
一、语文课程设计的原则语文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 教育目标导向原则:语文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语言应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参与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3. 个性化发展原则: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批判性思维培养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素质。
5. 教学资源整合原则:语文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语文学习环境和信息支持,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教学实施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应符合以下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各种文本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思考,提高学生的情绪品质和人文素养。
2. 注重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 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引言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探讨了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课程,以及如何进行优质的语文教学。
本文将就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二、语文课程的设计语文课程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国家的语文教育目标和要求。
国家制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其次,课程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不同年级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后,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学会读、写和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优质的语文教学方法优质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优质语文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启发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模拟实际情况和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实践。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合作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图片和视频、播放音频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
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
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
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二章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发展了工具论理论;2 我国古代阅读教学方面的主要经验有:熟读,精思,博览;3 国文百八课是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4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5 四书五经,大教学论,学记王筠的教童子法朱熹的朱子教学法6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哪些答: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第三章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有十项,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共四个阶段;2 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3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第四章1、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2、教育目的:指教育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体现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3、现代语文教材内容由哪几种要素构成答: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目标陈述有哪些基本要素,请举例说明答:1 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不是老师;例p132页;2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评价,理解的;3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6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有时候为了陈述简便,不引起误解和歧义情况下,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例子:134-135第六章1、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总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常用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194页表2、四个学段识字数量:1-2年级,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3-4年级,认识2500个,会写2000个;5-6年级,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7-9年级,认识3500个,会写3000个;第七章阅读能力要素: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朗读法等; 师生信息传递的方式:单向输出式评点法,双向交流式谈话法,多向交流式讨论法;第八章命题作文训练:由老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命题的最高艺术,激起学生写作欲望,命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加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命题中的词语要具有审断性,能明确揭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话题作文训练话题作文:用一段指示语说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让学习者针对一个谈话中心陈述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场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学生开放的作文形式;于“供料作文”不同:审题上,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写作内容给学生最大选择性,而“供料”须与材料相吻合;文体上,话题作文谈话了文体意识,后者有较强文体要求;结构上,话题作文开放,灵活,提供了发挥舞台;话题作文训练注意:发挥写作特长,增强“发展”意识,学会拟题;第九章综合性学习特点: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p283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第十章1、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能动激发功能,诊断功能2、大语文教学观:由河北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首先提出这个概念,概念核心是:确认语文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契合;他的指导思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并且提出“一体两翼”的结构模式;实验证明,他的观点和概念是成功的,并在国内有良好的发展3、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非智力因素”学说,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这两种形式;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为主导;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等;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语感能力答:语感: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知能力;心理学上叫做直觉能力;培养能力: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1.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将参与者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性、课程的艺术性能动和谐地渗透为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每一个参与者走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他将不断的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最终以全新的自我走向更高的探索境界。
2.引领母语教育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站在国际国内教育理论发展的至高点,引领母语教育专业学术发展的新思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新思想应该充满灵动的智慧,灵动的智慧自然会引领自主的实践行动,实践行动会涵养生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必将积淀为生机勃发的学校文化。
思想-智慧-行动-习惯-文化,这便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起点,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归宿。
3.创造性艺术语文课程是一种创造性艺术,它可以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个课程设计者那里展现出来。
语文课程应该是激励生命、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生动高效的活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是对生命理想的描绘渲染,对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创新,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学术引领,对充满创造性教学情境与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升,以及对媚俗潮流和浮躁理念的严厉批判。
4.交叉应用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文专业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相嫁接而生成的新兴专业,是具有鲜明学术特征的独立的专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专业发展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和推广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教学的理论价值,建构和完善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和完善适合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建构和完善能够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课程领导制度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特征⑴以学生和谐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⑵以语言与文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⑶从言语过程、思维方法、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建构语文课程的目标系统⑷以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⑸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典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 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
05
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01 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02 课外读物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 典
目录
•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 • 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 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01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 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多种 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 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 作精神。
注重跨学科整合
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 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建议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重视学生的学 习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基本的拼音和识字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良 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
02 第二学段(3-4年级)
在继续巩固拼音和识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审美能力。
03 第三学段(5-6年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 底蕴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考研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总结和复习,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这门课程,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考研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主要涉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内容。
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对于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为核心,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有: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手段;语文评价的方法与手段等。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我们要了解教育学中的课程思想和教育原则,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还要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心理机制等。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然后,我们需要熟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们需要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
例如,我们要了解语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模式和方法。
只有掌握了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我们需要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案例和经验,掌握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教学论主讲教师:印文霞学习导引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理论: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文"(文言文)3.“国语”(白话文)(1920年)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教授—-教师教,传授教学——教师教、学生学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39改名“语文" 1949 (p40)【什么叫语文?】【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1949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一、课程与课程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二、教学与教学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二)教学论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
学记》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
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语言文字 2语言文学 3语言文章 4语言文化5口头语和书面语 6言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语言是思维、传递文化、学习和交际的基础工具人文性:①汉字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民族感情②汉字的人文价值③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其他性质:实践性、综合性、文学性、社会性、基础性①三个维度:(纵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②五个领域:(横向)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③四段:第一学段1—2年级,34,56,79语文课程目标特点:①明确性和模糊性②连续性和阶段性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抽象性,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依据国家和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语文课程阶段目标: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乐于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共性原则(○1、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2、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3、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4、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2.个性原则(○1、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2、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内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教材编写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
语文教科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①守正出新②选文经典③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④按照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设计教科书结构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依据:①语文学科的性质②文章的本质特点③教学过程的特点)②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③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原则④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⑤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相配合的原则。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特点:科学化、艺术化、信息化、第七章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基础阅读能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阅读教法: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景教学法发展技能的讲授方式,包括:讲述,讲注,串讲,评点等方式优势:1,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传递大量信息并传递知识系统性和深刻性2,便于教师控制教学速度,进度和难易程度,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足:1,只从教师方面输出信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度3,学生不易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场合:1,在讲解某些重难点时 2,在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和知识时3,当讲述包含浓厚情感内容不易中断时要求:1,讲授要有启发性2,内容要集中,重点要突出3,教师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4,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优势:1,引起注意,活跃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好习惯2,有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3,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调整教学不足1,不利于传授系统知识,可能形成多数学生积极,少数学生消极2,不利于解决难度大的问题3不利于培养读写能力运用要求:1讲究提问的艺术,设计问题应新颖2提出的问题应有意义和价值3,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4 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5多鼓励学生发言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优势:1容易拓展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培养积极思考,敢于争辩的好习惯2能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风气,培养民主、平等的态度3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足:1教师不容易控制讨论的内容进度和难易程度2不利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3所需的时间较多,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运用要求1讨论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2充分做好预习和准备并提供不要的材料3启发诱导,正确把握讨论的方向4教师要求发扬教学民主5做好总结归纳以《师说》为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点:分析字词。
评:内容理解阅读和理解课本并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优点:有利于知识转化的能力,获得能说读写能力和方法,培养自习自学习惯不足:1 不能传授系统性知识2 联系过多,影响思考第八章写作教学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善于想象与联想、深入地思考生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语言训练(准确生动,简明得体)技能训练(审题能力的训练“准确理解文题含义,弄清写作要求”立意能力的训练“正确,深刻,新颖”选材能力的训练“真实,典型,新颖”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文体训练(记叙文写作训练要点“写清楚,写具体,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写作训练要点“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写作训练要点“知道学生立意,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写作训练要点“强化格式训练,应用文语言简明得体规范”)写作速度训练(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学生定向。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交流评讲,互相沟通批:属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态度等问题,以批为主。
改: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以改为主2.作文批改的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3.写好作文批语: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4.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同批改第三节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供材料作文训练{拟题训练:观点式,话题式,对照式,借用式,比喻式,疑问式}、想象作文训练{关联式想象作文,拓展式想象作文,延伸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话题作文训练{发挥写作特长,增强“发展”意识,学会拟题}、研究性作文训练、自主作文训练{形式:自由拟题作文,课外自由写作,网络写作}第九章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 口语交际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2 语音辨识力3 话语记忆力4 话语理解力5 话语评判力6 口语表达能力:内部祖码能力,语言编码能力,定向发码能力,口语应对能力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与辩论、创设生活场景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质感、敏感、痛感、幽默感、美感先进的教育观念:1、崇高的职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2、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3、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冲动型}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1、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教学语言的功能:①引导功能②讲授知识的功能③抒发感情的功能④答疑解难的功能。
教学语言的特点:①规范性②科学性③艺术性④和谐性⑤交流性)2、教学应变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4、语文教学设计能力5、语文教学实施能力6、语文教学评价能力7、语文教学研究能力8、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力基本方法:①比较观察法分类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移动观察法联想观察法②培养注意力:明确目的,精心设导语,内容充实,方法多变③记忆力:明确目标,理解记忆,及时复习,形象记忆,多器官参与,尝试回忆④想象:捕捉意境,描述表演法,图画图表法⑤思维:设问,比较,求异,形象,逻辑特点:①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②自主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③开放性(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范围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实施方式:①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②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③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⑤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②我国传统教学过程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师中心,学生主体地位③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