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一)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指导法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视频。
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课本62页—6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2.了解西汉疆域图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及视频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视频5.思考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6.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述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课堂教学之我见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激发学生提出问
题,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 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 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 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西域的史实;
4.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入部分的相关资料导入新课;通过对水 利的介绍联系到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生产技术
的创新和提高,以丝织品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 中外贸易的发展,丝织品的大量外形,促成了丝绸之路 的开辟。
2.通过讲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和欧 洲交往的史实,说明中国在两汉时期注重的是全方位的 对外交往的史实。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导入:播放视频(1) 出示:招贤令(给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教学)看视频图片: 表达出一句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会看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1、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2、教学:运用启发式、问题式、多媒体式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葡萄是我们都知道的水果,可是它最早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又是怎么传入中原的?从而自然进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题。
(二)新课学习一.张骞通西域探究一:自主学习1.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一2. 展示学习成果3.教师引探:①西域在哪?②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4.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张骞通西域第二次目的时间结果意义5.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解决自学中的疑惑。
6. 活动一:故事会:结合地图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7. 设疑再探:教师出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材料,并提出问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如此顺利?引发学生思考,联系以往知识,得出结论: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最后的胜利,匈奴西迁了。
8.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辛,终于成功,你如何评价张骞?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威武不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二.丝绸之路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点二2.活动二:穿越时光之旅---目的:攻克重点丝绸之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果现在你是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甚至欧洲做生意,你会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的出行路线是怎么样的呢?小组活动要求:①设计长安到欧洲的路线图:(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西亚)--(欧洲)②明确从长安去西域所带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计划从西域带什么土特产回来:______________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学习成果展示:4. 教师演示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官方往来之路科技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5. 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6. 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地图,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最南端和斯里兰卡三.对西域的管理1.自学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目的:完成对西域的管理内容)西汉的管理:①时间:②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學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學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學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敎學重难点:
敎學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敎學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敎學准备:
敎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學生预习指导,指导學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學习。
四、敎法學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敎學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學生的团队精神。
五、敎學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6 教学设计
10、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导学 案知识构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反馈进 行点评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主干知识形成知识体6 教学设计
11、当堂训练(3分钟)
教师将互动试卷发至学生平板,学生完成本 课当堂训练选择题并提交,错题学生进行讲 解更正,教师对学生成绩统计进行分析讲评
1 1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1 2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学案导学
当堂达标
课堂三要素
式教 学 模
1 3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5 教学方法
1 4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上承 “文景之治”(11课)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12课),下启两汉的科技文化(15课)。
纵向分 析
0 5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0 6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2 学情分析
应对办法
学生需求
通过多种形式 的资源,以导
学生现状 学生们有一定知识 储备,但更多是人 物层面(张骞、汉 武帝)以及“一带 一路”时政的耳濡 目染。学生对本课 的丝绸之路到“一
4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内容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2)认知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 之路开通的意义。
0 9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法设计
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梦驼铃》并配合一些大漠风光和新疆风情的PP:
讨论:丝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板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后反思
坝陵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总课时:
教学内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习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域地图
问题1:西域到底在哪儿?
问题2:结合图片,说说西域的特点(荒凉、人迹罕至)。
2、张骞出使西域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
问题1:“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问题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材料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同时,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营造古代丝绸之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
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城市和贸易物品。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享学习心得。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今天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介绍了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以及中国对外交流、贸易活动的积极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简述丝绸之路的概念及作用。
2)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能够阐述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
4)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感悟不同文明的重要性与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及知识,包括丝绸之路的概念、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等。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问答、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地理、经济、文化交往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了解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及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1.丝绸之路的概念与作用1)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地区的重要贸易道路。
自汉朝以来,中国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进口了大批稀缺的西域特产。
除商品贸易外,丝绸之路还有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带到了西方,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繁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3.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1)元代时期之后,海上贸易开始兴起,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开始增加。
2)元代时期,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开始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扩散到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1)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还是各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作用以及对中外交流的深远影响。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叙述、地图、图片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思考角度。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丝绸之路这一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历史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路线和主要贸易物品。
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史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演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和平、友好、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主要贸易物品。
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14课 说课(沟通中外文明)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材料一 五尺道从道(宜宾)南下势如天险,一路崎岖入云,岩石 磊落,脚下万丈深渊,山风劲吹,让人影颤魂栗。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材料二 张骞带领100 多人,耗时13年后回到长安,只剩下他和堂 邑父2人。
材料三 张骞对汉朝文明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做出了前无古人,后 无来者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对当时西 域各国的地理人文的描述记录,是当时世界乃至当今世界研究古代 西域的第一手资料。被喻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 开创的勇气、开放的精神 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 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 大疆土。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宜宾要抓住机遇, 抢占先机,发挥自 身优势,融入“一 带一路”战略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教学过程——设计思想
1. 历史就在身边 导入:猜宜宾以及南丝绸之路 ----第一环节:千年兴衰风雨路 身边体现交流的成果 ----第二环节:辉煌文明交流路 宜宾五尺道的艰险 ----第三环节:与时俱进开放路 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宜宾腾飞 --------------情感的最后升华
据材料指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用怎样的精神开凿出横贯 东西的交流通道?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要求:内容:展现宜宾优势。 格式:仿下列“云南十八怪”的格式。 字数:不超过20字。
格式 示例: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 云南第二怪 米饭饼子烧饵块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炒盘菜
仿 写 推 荐 语
(1) 独立完成活动与探究的所有问题。(3分钟) (2)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3分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我将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及其意义和作用。
(二)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包含3个内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对西域的管理。
秦汉时期大一统促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张骞通西域和两汉对西域的管理影响深渊。
加之“一带一路”的提出,因此,本课的学习及、极具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一)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学习效率不高,目标不明确。
(二)已掌握的知识和基础:学习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相关知识,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等还是难以把握,所以需要教师作出适时、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史实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历史进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危险组,用于开拓的进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依据:张骞两次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史称“凿空”)2.丝绸之路(依据: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两汉时期的重要商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渠道,起到发展经济、相互沟通、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有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地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畅谈收获、随堂检测等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通过一场梦之旅,设置三个梦的篇章:第一篇——梦回长安;第二篇——梦在路上;第三篇——梦回现实。
第一篇——梦回长安
梦中我们回到长安,发现大家围在一起看招贤令。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张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
ppt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
通过材料阅读更直观形象的概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并通过PPT展示西域的大致位置及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张骞是谁他在出使西域的路程中又遇见了哪些磨难”对于这一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讲解。
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张骞路途中的艰辛,学习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
这时教师PPT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并提问学生“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两则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西域又将归向何方”引出本课第三部分的知识点:对西域的管理。
通过ppt图片展示及班超的简单介绍对这一部分进行讲解。
并通过ppt展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面积的图片对别,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我国地域面积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风割的一部分。
第二篇——梦在路上
“场景转换,这一次,我们梦在路上,看到了一批批的商队,体验了异域风光,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
通过视频展示何为丝绸之路从而进入本部分的学习。
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丝路诗歌,丝路名胜古迹,名族产物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看今朝丝路进行讲解。
学生结合书本,明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并让学生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陆上丝绸之路,加深印象。
让学生熟读路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教师通过ppt再次展示。
通过ppt丝路名胜古迹及诗歌展示,让学生体验异域风光,感受丝绸之路沿路景观。
ppt图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图片感受这条路的繁华景象。
在这条路上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通过PPT图片展示东西方在经济文化上交流的具体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上东方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的进步、发展与繁荣。
西方向东方传入了佛教、伊斯兰教等,为后面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一层面的分析,再结合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第三篇——梦回现实
“回到现实社会,面对往昔繁荣的丝绸之路,我们该怎么办”从而引出一带一路,通过ppt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到何为一带一路,并提问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将丝绸之路与现实相结合,与中考接轨,从而升华知识点。
同时,通过学习这条由中国人开凿的丝绸之路,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由古至今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三)板书设计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第一次:时间、目的、结果
3.第二次:时间、目的、结果
4.意义:
(2)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四)课后练习
PPT展示2016年宜宾历史中考题,再次回顾知识点,同时与中考接轨。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涉及到新的名词及古文解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学生是否能跟上上课的节奏。
寄语与学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