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总结——《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一、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漠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严重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出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近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漠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从头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一、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是继两汉政治、经济、军事之后,讲述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汉武帝时期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开创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局面,双方的联系从此日趋密切。
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今新疆地区从汉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
所以本课不仅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一带一路这个词语学生并不陌生,丝绸之路也有耳闻,但对二者知之间的联系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来龙去脉所知有限,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兴趣点和教学的起点加以激发和利用。
本课涉及抽象的空间方位和文明的内涵,需要借助地图、图示等直观形象的加以说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三、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沟通了经过我国新疆地区到达西亚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把几大文明连接起来,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七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已有知识的限制理解文明抽象的内涵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2011版课标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这样的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安排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揭示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
栏目索引
5.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
概况 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后来长期留守西域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通奠定了基础,故选A。
答案 A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路线、交流的内容及意义 (1)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②匈奴威胁的解 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③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的繁荣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④秦汉文化对外有吸引力。 (2)路线
栏目索引
1.西域是指现在的新疆地区。(✕) 提示:西汉时,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 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 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因此毫 无意义。(✕) 提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 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的 愿望。
——摘自人民日报 (3)阅读材料三,写出什么是“一带一路”。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 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栏目索引
解析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张骞。
栏目索引
1.(2017山东青岛中考)“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bì)路蓝缕,穿越草 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 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 起点是 (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 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故选B。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ppt1
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影响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材料五: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 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 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qiān)
张骞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
材料一:西汉初年,匈奴由蒙古草原向西域侵扰,逐渐成为这里的霸主。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侵扰
材料二:西汉初期,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朝每年还送
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品……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
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汉朝受到匈奴的侵扰 ——人教版《中国历史》
ròu zhī
材料三:“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
逃而长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史记·大宛列传》
目的: 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3、海上丝绸之路 】
山东沿岸 南海
朝鲜、日本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印度洋沿岸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部编版初中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 路”》p pt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ppt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的路线与历史•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丝绸之路的起源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逐渐增加。
古代中国的繁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同时,中国也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吸收了各种文化和技术的优秀元素。
对外开放政策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的命名由于这条贸易路线以中国的丝绸贸易为主,因此被命名为“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古代西方接触到了东方的文化和文明,包括中国的哲学、艺术、科技等。
这种交流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西方对东方文明的向往雏形在公元前2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商人开始尝试通过陆路将中国的商品运往西方。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雏形。
形成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这条路线连接了中国、中亚、印度、西亚和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
丝绸之路的雏形与形成02丝绸之路的路线与历史起点:长安主要路线:经过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最终到达地中海地区终点:大秦(罗马帝国)历史背景: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起点:广州主要路线: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最终到达目的地终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历史背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晚于陆上丝绸之路,但发展迅速,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活跃。
特别是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贸易通道之一。
繁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商人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往来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为主,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典型国家和地区,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上历史第14课-期末(知识点归纳)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甘肃和以西、(今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通西域:①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夹击。
②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同西城各国的友好往来。
*3、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为的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张骞的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5、“丝绸之路”:路线:从出发,经过、今地区,通向、,到达。
作用:沟通,促进了的交流。
6、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最远到达。
7、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
意义:今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汉明帝时,经营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派甘英出使,甘英只到达波斯湾。
开辟了从西域到西亚的道路。
第15课:两汉科技文化*1、造纸术:①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中国早期的用麻造的纸。
②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③东汉时候,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
④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医学: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
①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编了体操“”。
②张仲景写成《》。
后世尊称他为。
*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起源于,西汉末年经传入我国。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兴起于。
创始人是、张陵。
尊老子和黄帝。
*4、《史记》:西汉著,记述从到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16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2、官渡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5、三国的生产情况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梳理新部编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知识梳理1.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x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班彪
班固 班超 班勇 班昭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 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巩固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 后来,他的儿子班勇继承 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楼兰古迹
楼兰古迹
楼兰古迹
楼兰佛塔
楼兰古迹
敦 煌 莫 高 窟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
果是( C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玉门关遗址
一、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西汉长城
一、张骞通西域
阳关故址
一、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果: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 情况,反映了西域各国想与汉王朝 往来的愿望。
一、张骞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2.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目的: 走访 西域 各国
一、张骞通西域 2.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敦煌壁画)
qiān
张骞
西汉外交家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含义:
汉代人把甘肃阳关、玉门关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 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官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
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机构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域各国。
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 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
结果如何?
教师总结,特别要讲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辛,中途被匈奴擒获,不忘使命,忍辱负重,最终辗转 到达大月氏,让学生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忠心爱国的精神。
问题 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二、丝绸之路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 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 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 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 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 路"。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 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日益频繁。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
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2、
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 166 年,
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
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1、七年级新生对史料的解读还不够深刻,归纳概
括能力有待提高,史料选择少。以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
维能力。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 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 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 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 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 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张骞是一个 怎样的人?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古老的丝绸之路
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授课时我是从丝绸之路的背
景、过程、影响三个方面来展开教学的。授课的逻辑和 课例研究综
历史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生们更关注 述
的是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通向哪里?哪
些人往来于这条路上我设计了历史剧和大量的史料,让
学生在史料中找答案,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
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
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
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
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
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
爱表现自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希望得到老师 学生学习能
的关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 力分析
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
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c
使西汉王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 况。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示意图
公元前138—前126年,历经13年磨难的张骞 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 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张骞第二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8、《汉书》中说:“张骞始开西 域之迹”,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张骞是去西域的第一人 B、张骞第一个率使团去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重要信息 D、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 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建立: 东
东 汉 的 结果: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兴 东 1. 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 亡 汉
的 衰 2.黄巾起义 落 太平道、184年、张角、
汉 的 建 立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 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 措施: 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 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 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直接目的是( ) A、发展用西域的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4、西域正式归属汉朝中央 政权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立 D、 丝绸之路的开辟
2.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 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 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最后到达欧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笔记一、张骞通西域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漠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严重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
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出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近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漠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从头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