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进修)
后循环缺血的健康指导
后循环缺血的健康指导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给脑干、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一.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
煎炒油炸食品.多吃鱼类、海带、
蔬菜水果和高纤维素食物,多饮
水。
二.要戒烟戒酒戒刺激性食物
三.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
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
四.老年人晨间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
体位变换时,动作要慢转头不宜过猛,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外出时要要防摔倒,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五.卧床病人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形成.
六.症状轻微时应平卧休息,按时服药。
症状严重时就近医院治疗或拨打120急救。
管住嘴、迈开腿、情绪稳定多喝水。
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治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治及护理一、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特点和缓解方式等。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温、心率等,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情况以及心音等。
3.心电图:是诊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心绞痛可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心肌梗死则常伴有特征性的Q波出现。
4.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谱、血脂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危险度。
5.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最可靠方法,可明确患者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二、治疗:1.休息和止痛:患者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静卧休息。
同时,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绞痛。
2.抗栓溶栓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抗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并保护心肌。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肝素。
3.血流重建:对于严重病变的冠状动脉,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措施,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4.药物治疗:除了硝酸酯类药物,还可以使用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进行辅助治疗。
5.心血管康复:包括心理康复、运动康复、饮食调理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三、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心电监护:对于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
3.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咳嗽剧烈或吞咽困难等导致气道梗阻的情况。
4.输液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液方式和流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5.定期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绞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6.宣教和心理支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疾病知识,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后循环缺血
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
ICD-167.8 其它明确的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慢性)
日本厚生省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班拟订了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①由于脑的循环障碍引起的各种自觉症状(头 重感、头晕等)波动性稍长;②不出现脑的局灶体征;③ 多数伴高血压;④眼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⑤在脑灌 流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2)CT所见:未见血管性器质 性脑病变(希望MRI检查无血管性器质性脑病变,则诊断 更为确凿)。(3)其他:①脑血管造影或颈部TCD检查 等显示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②脑循环测定示脑血 流减低;③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④确切地排除可以引起 上述自觉症状的其他疾病。
以上定义共同点:诊断标准都强调症状的 短暂性,都限定要有脑干的症状或体征, 都提出单一的眩晕不能诊断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 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 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000.Stroke,2000,31:2011-2023.
国内知名专家对PCI的争论
王拥军 2006年 支持PCI: 1. VBI=“垃圾筐”,出现持续24 h甚至数天
的VBI诊断 颈椎病=眩晕 3. VBI=历史产物 4. 共识≠指南
李承晏 2008 不宜诊断 VBI 也不太支持PCI
1.国际疾病分类中已没有“VBI”这个病名 2.按“VBI”的诊断标准事实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分类:脑梗死,TIA,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24h,类似RIND,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后循环缺血(Post-Circulatory Arrest)是指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进行期间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全身器官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危急病情,对患者而言,及时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并分享一些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1. 快速复苏:在出现心跳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恢复血液循环。
快速而有效的复苏可以减少后循环缺血对机体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维持氧供:后循环缺血时,由于心跳骤停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机体组织缺氧,维持氧供成为护理的重要目标。
通过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或机械通气等方法,确保组织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3. 控制体温:后循环缺血后,机体处于代谢紊乱状态,体温往往失去正常调节。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冰毯或加温设备,以及合理调节室温等,保持患者体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4. 监测循环功能:后循环缺血时,循环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情况,并调整护理策略,维持循环的稳定。
5. 预防并发症:后循环缺血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再灌注损伤、脑损伤、肺损伤等。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控制再灌注速率、维持良好的氧合状态、翻身护理等,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6. 心理支持:后循环缺血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次极其可怕和紧张的经历。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提供情绪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并度过这个困难的时刻。
二、观点和理解后循环缺血作为一种危急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
在护理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快速复苏是非常关键的。
在发现心跳骤停后,护理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确保复苏措施的有效性。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在收缩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2.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后循环缺血与“心气虚”、“瘀阻”等概念有关。
2.1 心气虚中医认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气机运行,包括血液的运行。
当人体心气不足时,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
2.2 瘀阻中医认为,气机畅通则不生病。
而当人体内部出现“气滞”、“湿阻”、“瘀滞”等情况时,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进而引发后循环缺血。
3.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
3.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可能提示心气虚;而面色紫暗、舌质紫暗、舌苔紫暗可能提示瘀阻。
3.2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情特点和身体感受,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患者常感胸闷气短、乏力无力可能提示心气虚;而患者常感胸闷疼痛、胸闷不适可能提示瘀阻。
3.3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其脉象特点,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脉象弱细、脉搏沉迟可能提示心气虚;而脉象结代、脉搏涩滞可能提示瘀阻。
3.4 听诊通过对患者心音的听诊,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
例如,听到心音减弱或出现杂音可能提示后循环缺血。
4. 中医诊断名称根据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可以将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命名为“心气虚”、“瘀阻”等。
5.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主要以调养心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5.1 调养心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行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心脏功能和改善心气虚情况。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首先,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表现,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MRI、CT、颅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
最后,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比如内耳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眩晕、头晕等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注意事项
后循环缺血注意事项
在处理后循环缺血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检查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
2. 确保患者的血液供应:确保患者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包括适当的液体输注和红细胞输注。
3. 监测并纠正心律失常:监测患者的心律,并纠正任何发生的心律失常,以确保正常的心脏功能。
4. 监测血压和心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以确保足够的血液供应和心脏功能。
5. 提供氧气: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氧气,以增加患者体内的氧气供应。
6. 注意体温控制:维持患者的体温,避免过度降温或过度升温,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
7. 应用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如抗凝剂、血栓溶解剂等,以改善血液流动和防止进一步的血栓形成。
8. 提供心理支持:创造温暖和安全的环境,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9. 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定期监测血气分析,以评估患者的氧合和一氧化碳水平。
10.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1.后循环缺血的概念与原因
2.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3.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与治疗方法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它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等重要部位。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诊断后循环缺血需要仔细了解病史,检查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并对脑神经和共济运动进行全面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于急性病变,弥散加权(DWI)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则容易漏诊。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脑络痹”等。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
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针灸治疗则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如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
拔罐疗法通过对局部部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总之,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西医和中医的方法。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消除病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等)。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8 hw MY, o 1】C o G b MH,iL Pe it gted p fisr o f T K.rdci h e t o et n o n h n i l ts e o be lm ned b n h b s【 J C ri h r a e —i dd u l— e n or c i t e J a o o cV c f d u o l a u 】 dt a s
e d b n h a t b sCor lt n e t e ci ia i r sin a d n o r c i u e . rea o b we n lnc o l i l mp e so s n
位 中的应 用『. 东医 药, 1,11) J山 1 2 1 (8 0 5 .
【] 9欧阳葆 怡 , 晓晖 , 温 梁丽 霞. 腔 支 气 管导 管 型 号选 择 分析 . 双 中 华麻 醉 学杂 志 ,0 1 16 :6 — 6. 20, ( )36 3 8 2 【0 aai Mi o Sq a a e aBoci jr u 1] qh oL y t M, i t .r hai uydet N r m a o uy m H, 1 n ln o dui lm nedboci b[.yh ea 0 6( . ohe u e nor h lu e ] ouG k , 1, 5 - n a t JK 2 14 )
masv rl a v lpig fo te mo t u n c a i a e t— sie a e k de eo n r m h uh d r g me h n c lv n i i i
后循环缺血2指南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和评估 • 治疗和管理 • 预防和康复 • 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01 概述
CHAPTER
定义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由于后循环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导 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认知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04 治疗和管理
CHAPTER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脑血
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 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
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降压药物
针对高血压患者,合理选用降压 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病史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
家族史和用药情况。
体征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如 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等。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或CT检查,观 察后循环缺血的病灶位置和大
小。
鉴别诊断
前庭神经炎
与后循环缺血的眩晕症状相似,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且多有 病毒感染史。
脑干梗死
病因和病理生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炎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 最常见的病因。
当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时,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微栓塞形成、血管痉挛等。
02 临床表现
CHAPTER
后循环缺血的健康宣教
01
手术目的:改善脑部供血,降低脑卒中风险
02
手术方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03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
04
术后护理: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等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血药物等
手术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 入术等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等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 体重、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等
04
高血压:高血压导 致血管硬化,增加
后循环缺血风险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等 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 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 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1.
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 损害
2.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 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低盐、 低脂、低糖、高纤
维1
饮水量:每天至少 4
喝2000毫升的水, 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食物选择:新鲜蔬 菜、水果、全谷类、
2 豆类、鱼类、低脂
肪乳制品等
3
避免食物:高胆固
醇、高脂肪、高糖、
加工食品、腌制食
品等
心理护理
01
保持积极心 态:鼓励患 者保持乐观, 积极配合治 疗
保持适当的运动, 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以促进 血液循环。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家庭 环境,如通风、 采光、卫生等。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神经内科王菲•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纲要•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后循环的解剖•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
栓塞:是PCI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CI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ϖ饮食、吸烟、活动缺乏、肥胖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个人史ϖ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
后循环缺血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护理措施引言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和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后循环缺血护理措施。
二级标题一:病人定期体检二级标题一下面列举了需定期进行的体检项目:1.心电图(ECG):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心脏异常,包括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
2.血压测量: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后循环缺血的重要手段。
定期测量血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3.血脂检查:脂质代谢紊乱是后循环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血脂有助于早期预防或治疗。
二级标题二:生活方式调整二级标题二下面列举了一些需要进行的生活方式调整:1.饮食调整:限制高脂、高盐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
2.体育锻炼: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肌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
3.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心血管健康有害,戒烟和限制饮酒有助于预防后循环缺血。
二级标题三:药物治疗二级标题三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栓形成的风险。
2.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利尿剂,可以控制血压并降低心脏负荷。
3.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脂代谢异常。
二级标题四:预防再发二级标题四下面列举了一些预防后循环缺血再发的措施:1.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
2.遵循治疗计划: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服药,控制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3.定期随访:建立良好的医患平台,定期随访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三级标题一:心脏保护心脏保护下面列举了一些关键措施:•控制心脏负荷:降低血压和心率,减少心脏负荷。
使用适量的药物治疗来控制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避免劳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心脏缺血患者中。
后循环缺血平常注意事项
后循环缺血平常注意事项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心肌缺血的一种疾病。
以下是关于后循环缺血的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严格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2. 管理体重:保持良好的体重控制对于减轻心脏负担很重要。
遵循健康饮食,限制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3.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减少心脏负担和缓解心脏缺血至关重要。
定期测量血压,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适时调整用药。
4.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吸烟和酗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血管系统,加重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5.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后循环缺血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饮食要低脂、低胆固醇,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必要时采取药物降脂治疗。
6. 运动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担。
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并避免过度运动。
7. 控制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缺血加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紧张情绪。
8.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了解心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 避免寒冷刺激:寒冷的环境或冰冷的食物饮料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脏缺血症状,应避免接触寒冷刺激。
10. 注重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减少疲劳,有助于促进心脏的康复。
11. 平衡饮食和生活: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避免大量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规律。
1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如使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抑郁药物等要注意是否会加重心脏缺血症状,如有需要应咨询医生。
内科学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
内科学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
内科学中,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力模糊、眼球震颤、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头颈部活动或改变体位时加重。
2. 体征:后循环缺血的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血管杂音、双下肢肌力减退、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后循环缺血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位置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
4. 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后循环的血液供应情况。
常用的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显像(CBF)等。
这些检查可以测量脑血流量、脑血流速度等指标,评估后循环的血液供应情况。
5. 心电图(ECG):ECG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ECG可以检测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和心电图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后循环缺血治疗原则
后循环缺血治疗原则后循环缺血治疗(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reatment)是指针对后循环缺血(指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疾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
后循环是指大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它提供血液供应给脑干、小脑和部分颅内结构。
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识别和诊断:对于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早期的识别和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以确定缺血的原因和范围。
保持气道通畅和稳定生命体征:对于有气道阻塞或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
同时,监测和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予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恢复梗塞血管的通畅。
然而,溶栓治疗需要严格的患者选择和临床判断,以平衡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控制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管理对于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复发和进展非常重要。
这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戒烟等。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采取药物治疗、饮食调整、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
康复和预防复发: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治疗策略:抗凝治疗:对于某些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如心房颤动等,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复发风险。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外科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外科干预可能是必要的。
例如,当后循环缺血由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流。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
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因,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以控制这些疾病。
后循环缺血病因
后循环缺血病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造成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低血压、心脏疾病等。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动脉粥样发生硬化,会导致血管堵塞,狭窄,甚至闭塞,因此就会引发血栓以及动脉源性栓塞等情况的形成。
2、栓塞:如果出现血栓,没有及时进行治疗,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血栓会慢慢脱落,就会堵塞血管,造成闭塞,引发后循环缺血。
3、低血压:部分患者是因为存在低血压的表现,会引发大量腹泻、呕吐等,因此就会造成脑部低灌注,形成脑部供血不足,最终诱发后循环缺血。
4、心脏疾病:如果本身存在心脏疾病,比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期间有可能会使用到硝酸甘油,有可能会引发血管扩张,导致脑部低灌注,严重时也会引发后循环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PCA
• • • 在桥脑延髓交界处两条VA吻合成BA,走行于基底 动脉沟内。BA在桥脑与中脑交界处分开,成为PCA。 BA的分支 AICA、内听动脉、脑桥支、SCA、PCA PCA是BA的终末支 1.皮层支:颞下动脉、距状动脉、顶枕动脉 2.深穿支: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和 中脑支 3.脉络膜后动脉
PCA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20% • PCI—后循环TIA和脑梗死 •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 性疾病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动 脉 夹 层
少 见 原 因
颞动脉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纤维韧带 压迫、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盗血、颅内感 染(真菌性及结核性脑膜炎、梅毒)、 偏头痛、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 凝血异常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节因素
• • • • • • 性别 年龄 种族 遗传背景 家族史 个人史
可调节因素
• 生活方式(饮食、吸烟、 活动缺乏等)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心脏病 • 卒中/TIA病史 • 颈动脉病变 • 周围血管病 • 高凝状态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5.磁共振造影(MRA)
• 血管:ICVA、BA、PCA近端 • 敏感性: 血管狭窄:BA>ICVA 显示在ICVA与ECVA的狭窄容易被掩盖 • 过分夸大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 • MRI+MRA可发现椎动脉夹层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5.磁共振造影(MRA)
• 显示最常见的病变:BA闭塞或狭窄[1] • TCD、MRA、DSA之间一致性95%,当TCD和MRA都被 采用时,没有被误诊患者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变部位及血管
1. 阻塞部位:ICVA和PICA区域、BA顶端、SCA、PCA分支 2. 病变部位: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枕叶和颞叶) 中段供血区(桥脑和小脑前下部) 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 3. 根据供血区域对后循环进行区域划分有助于预测发病机制 延髓外侧梗死(近段供血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性ICVA 桥脑梗死(中段供血区域)-基底动脉及深穿支病变 孤立性丘脑梗死(远段供血区域)-深穿支病变 包括丘脑和PCA供血区域在内的远段供血区-心源性和动脉 源性栓塞
后循环的解剖
后循环的解剖
V4段 V3段 V2段
V1段
后循环解剖的特征
• • • • 胚胎发育期,后脑结构的血液多数来自前循环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异常和持久的胎儿血管 两个大动脉汇合成单一的较大主干 VA走行经过、部分固定
后循环的变异
• 左侧VA起源于主动脉弓(80%) • 双侧VA不对称,左侧粗大(45%),右侧粗大(21%),粗细相 近(24%) • VA中止于PICA,其远端(通常与BA相交通)发育不全或不存在 • PICA起始于枕骨大孔以上水平(57%),枕骨大孔以下(18 %),枕骨大孔水平(4%),起点不明确(21%) • 一侧PICA缺如(15%),发育不全(5%) • AICA起自BA尾侧1/3者占75%,缺如者占4% • 胚胎PCA(1/3),2%双侧胚胎PCA • 永久三叉动脉(0.1%-0.2%),永久舌下动脉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3.螺旋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CTA)
• 发现ECVA狭窄而无血管造影的危险(发现血管狭窄的准
确性尚未完全经DSA验证 )
•
区分后循环扭曲/真正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4.磁共振成像(MRI)
• 优点:清楚显示延髓、桥脑、小脑的病变 提示颅内大动脉的闭塞
DWI-MRI和PWI-MRI • DWI-MRI能早期检测出缺血
VBI
PCI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血流动力学
动脉源性栓塞
VA起始处、ICVA近端、 BA近端 — 后循环动脉 粥样硬化最严重的部位 栓子来源:主动脉弓、 SA、VA起始部和ICVA 栓塞部位:ICVA-PICA、 BA远端(SCA、PCA)
动脉夹层
哈佛后循环登记、Michael.R后循环登记、洛桑登记、NEMC-PCR
后循环解剖模型示意图
由所有BA嘴侧、SCA和PCA以及 其分支供血的中脑、海马, SCA供血的部分小脑和PCA供区
由BA供血的部分大脑和其分支 供血的脑桥,小脑前下动脉 (AICA)供血的部分小脑
由颅内段椎动脉(ICVA)供 血的延髓,由小脑后下动脉( PICA)供血的部分小脑
参照由Caplan公布,被Duvernoy 首次使用的模型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变部位及血管
• 小脑梗死区域的血管定位在决定血管闭塞的部位 上尤为重要
PICA区域梗死 AICA区域梗死 ICVA水平的一血管 病变 BA近端病变 BA远/末端病变
SCA区域梗死
ECVA闭塞性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 高发的先天变异(不对称、管腔小、残存的 胚胎学吻合、中止于PICA) • 常伴有颈内动脉闭塞性疾病 • 引起严重后循环卒中少见 • ECVA近端闭塞(如锁骨下动脉盗血)-良 性症状,很少伴发严重脑干梗死
栓塞主要发生于SCA(占70%以上),其次为PICA (栓塞及血 栓形成各占1/2),AICA几乎都是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梗死
PICA分布区梗死有四种临床表现形式:
1. 2. 3. 无症状性梗死 延髓受累可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Wallenberg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分支(如一侧内侧支)闭塞-小脑后内侧 基底部孤立性梗死,单纯表现为持久的眩晕及侧冲 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闭塞(一侧小脑后下动脉发育不良 由对侧同名动脉供血)-蚓部和两侧小脑的连接区梗死, 表现躯体活动相关的、持久的眩晕、频繁恶心呕吐和平衡 障碍外,还伴有躯干后倾、阔基步态以及水平或旋转性眼 球震颤。 致命的大面积小脑梗死,常伴有脑干受压(30%)及急性梗阻 性脑积水(19%)。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动脉 栓 塞 心源性 玻璃样变 微动脉瘤
1.哈佛、Michael.R后循环登记: 15-20% 2.洛桑后循环登记:23% 3.NEMC-PCR:心源性栓塞是最常见 原因(24%) 4.栓子来源:心脏瓣膜赘生物、附 壁血栓、心房血栓、心房黏液瘤、 主动脉弓病变 5.栓塞部位:尤其小脑和枕叶多见
4.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1. 超声波检查
ECVA病变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显示椎动脉全长的80-90%, 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合用可以将检出率提高 到80%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可用于发现ICVA狭窄,与DSA相比,其敏感度可达 80%,特异性达80-97%。 • 可能低估血管狭窄的程度(1/2),并且遗漏血管 闭塞的情况 • 发现狭窄血管内的栓子
小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
尸解,小脑梗死病例动脉闭塞部位50%在VA(多在ICVA),1/4在BA, 仅1/5在小脑动脉 AICA分布区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77%),患者大多有糖尿 病 PICA分布区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75%),PICA本身的病变 仅为10% SCA分布区梗死:尸检 动脉源性栓塞(21%) 心源性栓塞(54% ) 原位血栓形成(19%) 其它
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1. 主要病因类同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2. 最主要机制-栓塞 3. 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 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4. 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 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R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类型
• • • • • • • • TIA 小脑梗死 延脑外侧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Weber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 大脑后动脉区域梗死 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 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 -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 中等)
临床表现
• • • • • • • • • • 头晕、眩晕 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 肢体瘫痪 感觉异常 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 构音或吞咽障碍 跌倒发作 偏盲 声嘶,Horner综合症 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 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 特征表现。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鞠奕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的概念
•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 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小 穿 支 动 脉 病 变
好发于中脑、 桥脑、丘脑
小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
哈佛后循环登记、Michael.R后循环登记、洛桑登记、NEMC-PCR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发性-与FMD有关,V2远端和V3段 创伤性-贯通伤、严重颈椎骨折、颈部按 摩或手法治疗(V3段) 最常见病变部位-ECVA 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 动脉-动脉栓塞
ECVA
• 入颅后发出脑膜前、后动脉 脑膜前动脉 脑膜后动脉 • 椎动脉的颈段(V2段)分支有脊髓支和肌支 脊髓支沿颈神经进入椎管供应脊髓 肌支供应颈神经和颈椎椎体及关节和大 的肌肉分支,并通过椎间孔穿出供应颈后肌 群
ICVA
• 脊髓前动脉 • 脊髓后动脉:约73%的脊髓后动脉起自于小脑后下动 脉,它沿着延髓和脊髓后外侧面下行,在不同节段, 有来自椎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肋间动脉、腰 动脉分支加入并形成脊髓后动脉后纵轴。 • 小脑后下动脉(PICA): 供应延髓、四脑室下部、下蚓、小脑半球的下面 以及扁桃体 起始水平及行程常有变异(双侧不对称、缺如) 与SCA和AICA吻合(BA闭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