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导学案生用 昌乐二中271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师生用)
1、背影(教师用)【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4、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难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2、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资料链接】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预学】(一)文学常识作者(1898 —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导学案 5篇
《背影》导学案篇10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
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2、课文所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教学依据《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背影》导学案
容县珊萃中学梁聪《背影》导学案一、导入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面对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朱自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父亲的背影,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目标:①学会掌握本课生字词。
②学习抓住“背影”展开情感的方法。
③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④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自学检测(初读课文)1.给加点的字注音/看拼音写汉字。
交卸.()奔丧.()狼jí()tuǒ tiē()tuí()唐suǒ()屑触.()目伤怀不能自yǐ ()差.()使簌簌.()惨.()淡赋.()闲勾.()留迂.()拭.()干情郁.()于中踌躇..()..()蹒跚2.词语解释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狼藉: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一)自主学习,小组交流1.研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句中的“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研读第2—6自然段,思考:(1)课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的离别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要写与此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2)精读第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这段主要采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说明②选文哪些地方写了父亲的外貌?给你的突出印象是什么?③选文写了父亲说的三句话,这些话语表达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④“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怕什么?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B.怕别人看见难为情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⑤“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中的“似的”能否删掉?为什么?⑥选文结尾处“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中的“又”字可以省略吗?为什么?⑦选文写了“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为父亲的身体而担心B.为自己未来的路感到孤独C.对父亲的感激,依依不舍之情3.研读第7自然段,思考:(1)用四个字概括这一段的意思并说说这一段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山东昌乐二中271导学案编制
五、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 1. 预习案:
• 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时间预习、 思考、讨论。 • 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理解内容,并记录 自己疑惑点。 • 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可将预习案收回,检查学 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 • 设想课堂多种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
预习案导读、完成预习
2010.2.15
编制人 李明莲 张莹 宋秀宏 邢玉浩 徐灵云 亓卫星 刘树利 彭伟 毛连锋 时连湘 李俊岱 葛春海 刘云友 李申磊 张研博 郭树芬 刘强 写作 韩建刚 李明莲 张莹 宋秀宏 邢玉浩
文萃 孟爱秀 韩建刚 刘强 宋秀宏 邢玉浩 刘树利 彭伟 李俊岱 郭树芬 张研博 徐灵云
我有一个梦想 琵琶行
我的疑惑(说明)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在预习后完成,主 要给教师了解学情提供信息,以便在 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
预习案的功能
1. 课前预习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通过课前 预习案引导学生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 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预习课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重点、难 点, 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为课堂上的高效学 习提前做好准备。因此,课前预习案是确保“271高 效课堂”真正高效的基石。改变了传统课堂学生不预 习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1.提前分工
•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开学案编制小组会议。 • 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教学 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 情况并确定导学案编制人。 • 编制人根据集体研究的结果,提前两周开始 编制导学案。
(1)提前计划,整体安排。 (2)新老结合,分组合作。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进度及安排
背影的导学案(含答案)
《背影》的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2、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正音辩形释义栅栏()差使()照看行李(―;——;—)施子()狼藉()妥■帖()交卸()奔丧(• • •)踌躇(• •)晶莹(蹒跚()颓唐()琐屑(• • • • • •)迂腐(■)赋闲()•簌簌()试()••2、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差:chai ( ) cha ( ) chd ( )丧:sang ( )sdng ( ) 禁:jin ( ) jin ( ) 奔:ben ( )bdn ( ) 栅:zhd ( ) shan ( )3、解释下列词语交卸:;祸不单行:奔丧:;触目伤怀:踌躇:;情郁于中:迂腐:;不能自已:蹒跚:;颓唐:琐屑:; 晶莹:4、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走进文本(1)作者回忆了父亲的那些事情?(2)文中岀现了儿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三)课堂精炼(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儿个背影?其作用是什么?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叙事的? (2)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3)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
①找岀语段中“父亲”爬月台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②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 请你任选两句作简单的分析。
A、“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B、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C、“我买儿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背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选材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学习民族传统美德,感受父子间的一片深情。
学习课时:两课时一、新课引入二、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作有《朱自清文集》里,名篇有《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三、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注音释义交卸()奔丧()踌躇( )迂腐()蹒跚( ) 颓唐( )琐屑( )差使()狼藉()栅栏()簌簌( ) 拭()祸不单行: 奔丧: 狼藉: 赋闲: 迂腐: 蹒跚: 触目伤怀:五、粗略理解《背影》是一篇(体裁)文章,表现父亲的(感情)。
六、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4.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5.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文眼:理由:七、探究赏析1.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文章抓住人物的那些特征来突出父子情深?)2.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3.认真阅读课本59页父亲买橘子的段落,划出关键动词并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望父买橘、父子分别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一、课前预习1、阅读导航《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
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2、学习内容(1)朱自清,字(),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
我们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
《背影》是一篇()散文。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迂腐琐屑栅栏蹒跚狼藉簌簌踌躇颓唐(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凄惨暗淡,不景气()失业在家()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衰颓败落()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3、课文理解(1)文章共写了几次背影?请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内容。
(2)作者详细刻画的是哪次背影?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形象的?(3)找到父亲为儿子做的几件事。
二、课内导学(一)导入(二)展示预习成果(三)师生共同探讨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几次写到背影?2、重点语段赏析(1)、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背影》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第七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弄懂;2、熟读课文,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体会父子情。
●了解了本课的目标、重难点、学法,那就动手、动脑来做吧。
1、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填空。
作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学者、。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2.本文的写作背景:(从练习册中找呀)●初读课文遇到障碍了吧,(工具书会帮你吆)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还可补充你生疏的字)交卸()奔丧()橘子()晶莹()迂腐()琐屑()栅栏()差使()照看行李()蹒跚()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参看书下注释就会了)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亏空惨淡赋闲勾留妥帖踌躇光景颓唐不能自已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再读课文理解下列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内达成共识。
5.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6.你能找出本文的线索吗?7.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8.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背影》导学案 3篇
《背影》导学案篇3课型:学课时间: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
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
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
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
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解读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解读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解读--------“有效教”与“高效学”的成功实践一、昌乐二中简介现在的昌乐二中创办于1959年,2004年由原昌乐二中、五中合并而建的,由财团投资,按民办公助的方式运营,潍坊市重点高中,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
昌乐二中从1999年的27个班发展到如今的167个班、万名学子。
高一新生来源,在昌乐县学区招生300人,维坊市500人,全省800人。
目前,学校近万名学生,至少一半分别来自县外的“五湖四海”。
学生程度并不是很整齐的。
教职工680人。
校园占地面积265亩。
校园场地宽阔,建筑规划大气。
校长赵丰平,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全国“十佳中学校长”,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曲阜师大研究生导师,潍坊市人大代表。
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把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培养目标,坚持“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全面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271高效课堂”打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大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海量阅读课程的设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开辟专栏争相报道昌乐二中的经验做法,2007年11月28日《中国教师报》连续8版全方位地报道了昌乐二中。
先后有北京、河北、江西、安徽、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千余所学校前来参观生的学习状态。
(16) “271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三)“271高效课堂”高效的五大抓手抓手一:《271导学案》----铺设“271高效课堂”快车道《271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是路线图;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
《背影》 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深刻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2)学习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难点(1)对文中父亲买橘子时背影描写的理解和感悟。
(2)如何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体会亲情的伟大。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 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文中着重描写了父亲哪一次背影?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这一次背影?六、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2、文本研读(1)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仔细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第一课时一、预习1、了解作者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学者、。
《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交卸( ) 奔丧( ) 橘子( )晶莹( ) 迂腐( ) 琐屑(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籍:踌躇:触目伤怀:蹒跚:自已:颓唐: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本文是什么体裁?线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找出来。
哪次是着力刻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研读第五段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背影优秀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线索,初步感知背影
2、把握人物描写方法,感知父爱(重点)
3、感受文中父子情深,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音乐、图片导入
二、寻找背影
1、学生默读,找出文中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用四个字概括几次情况,并根据背影出现的情况试着用两个字概括背影
三、感悟背影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组讨论:试从课文6自然段中的句子或词语中去感受父爱?
赏析的方法:______(词语或句子)运用了_____(描写方法),写出了一个________ 的父亲。
3、小组反馈,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四、再现背影
1、学生听读外貌、动作描写语段,再现买橘子背影
五、感受父子情深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父亲一次次的背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流泪,文中一共有几次流泪?
六、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仿照示例写一句话,写出你心中的父爱。
示例:父爱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精选1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精选1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篇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chóu(踌)躇蹒跚(shān)琐屑(xiè)颓唐(tuí)diàn(惦)记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情郁于中)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背影作用虚写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实写车站送别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实写父子告别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虚写文章结尾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三、合作探究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
背影导学案
题目:课后搜集关于亲情的材料写作文《成长路上有盏灯》
七、板书:背影
爱
学 习
父
子
过 程
父
子
情
深
(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自我完善
(五)品真情·师友合作品析父子 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四、抒真情
(1)你有过伤害父母的行为吗?孩子向家长吐露心声。 播放歌曲《当你老了》及孩子成长图片
(2)你相信父母对你的真爱吗?家长向孩子表达真情。 播放家长祝福、期盼孩子的微信及视频
(3)以自己的父亲为例阐述亲情的珍贵。 播放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父亲》
程 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四)品真情·小组合作探究 2
1、从全文看,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一)读课文·师友合作找“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
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二)品真情·小组合作探究 1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刻画中,你觉得哪一个方面最打动你?为什么?
学
习 (三)品真情·最深情的背影
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导学案
课题
《背影》
教者
第二中学张海燕
班级
八年 11 班
学科
初中语文
年段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型
《背影》细案2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元旦节的祭祀祭拜神明与祖先的仪式元旦节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前往祠堂或者家中,举行祭祀祭拜神明与祖先的仪式。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文化,也能够凝聚家人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元旦节祭祀的仪式吧。
首先,元旦节的祭祀仪式通常在清晨开始。
家族长辈会早早起床,备好祭品,如水果、香烛、贡品等,摆放在祠堂或者家中的神龛前。
随后,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由家族长辈主持仪式。
正式地开始祭拜前,家族长辈会点燃一根香烛,高举双手,向天地和神明行三鞠躬,代表着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接着,家族长辈会朗读祭文,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思念之情。
家族成员们在一旁默默地跪拜,并在心中默默祈祷。
祭拜仪式的下一步是献贡。
家族长辈会轻轻地将水果等贡品放在神龛前,然后与全家人一起慢慢退下,不再言语。
这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向神明和祖先献上自己准备的贡品。
有的人可能会献上自家制作的食品,有的人则可能会献上自己亲手织的布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技能,选择适合的贡品。
在整个仪式中,人们保持肃静和庄重的氛围。
家族成员们互相传递着祭拜的祝福,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感谢之情。
祭祀仪式通常持续约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后,人们可以留在祠堂或者家中坐下来,进行亲友间的交流和聚餐,共同庆祝这一特殊的时刻。
祭祀祭拜神明与祖先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每个人都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渊源,同时也感受到祖先对后代的保佑和关爱。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加快的生活节奏,一些人可能已经忽视了这一传统习俗。
然而,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祭祀的尊重和重视,在适当的时候与家人共同参与其中。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家族之间的联系,还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总结祭祀祭拜神明与祖先的仪式时,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背影》导学案《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
记住作者情况、文体、字音词意;划分课文结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2、熟读课文,分析人物表现,概括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归纳课文主旨。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背影,深刻理解课文主旨,学习课文的写法。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目标一1、读课前导语,识记书下注解①的文常(补充: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
2。
默读课文,标出段序,判断文章体裁、3、识记书下注解和书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重点字词。
自学检测:(1)本文作者( )(1898-1948),字( ),江苏扬州人。
( 、、 )作品收集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有(《》),诗文集有(《》《》)、(2)差( )事狼藉( ) 簌簌( ) 迂( ) 蹒跚( ) 拭( )颓( )唐琐屑( ) 箸( ) 触目伤怀惟已情郁于中大去交卸( ) 奔丧( ) 橘( )子栅( )栏照看( )行李(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是一篇( ),从所写内容发生的时间看是一篇( )。
参考答案:(1)本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集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他的散文集有(《背影》),诗文集有(《踪迹》《欧旅杂记》)。
(2)差(chāi)事:职务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模样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模样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蹒跚(pán 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模样拭(shì):擦颓(tuí)唐:衰退败落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中感到悲伤,怀,心。
已:停止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内心琐屑(suǒxiè):细小而繁多的事惟:只箸(zhù):筷子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g) 橘(jú)子栅(zhà)栏照看(kān)行李大去:死的委婉说法(3)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从所写内容发生的时间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背影外出学生导学案
《背影》【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品味、体会朴实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会通过选取最佳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体会文中血浓于水的深情,珍视亲情,增进与父母间的交流。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标注段序,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
3.运用好双色笔,限时15分钟自主完成。
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作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预习案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并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将你发现的重点字词积累到下面。
2.有感情的朗诵全文,标注感动你的片段,并简单赏析,体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我的疑问:探究案1.本文是写父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2.父亲对儿子如此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了吗?请结合“我”的行为谈谈看法。
(提示:三次流泪、两处“聪明”等)【拓展延伸】体验人生,升华感悟。
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交卸、狼藉”等8个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深入体会本文深沉的父子情,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珍爱亲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自查工具书,勾画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本文的批注不少
于5处,力争把握文章主旨。
2.A层能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学会用文章朴实的语言展现人物心灵的方法,表达亲
情的感动,并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题目;B层能熟读课文,透过文章细致朴实的描写,把握文章主旨;C层扎实掌握“交卸、狼藉”等8个重点字词,能够概括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题目。
3.时间:20分钟完成课本预习勾画,25分钟完成导学案题目。
【资料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代表作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
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预习案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把重点生字词梳理在下面。
(二)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疑难】
探究案
探究点一: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探究点二:父爱如山、父爱似海。
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背影的,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拓展提升: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是... ...
请你叙述一下此时最让你难忘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