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PSVT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内科部分之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

内科部分之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
2
心内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I50.101

同上
7-14天
必要时
2009年版P6
3
心内
房性心动过速
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
消融治疗
89.5901
37.3401-
37.3405
1、3同上。2、除外洋地黄过量、电解质或代谢紊乱和慢性肺部疾病等造成的房速。
5-7天
预防性抗菌药物
2010年版P11
4
心内
3-7天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010年版P28
序号
专业分类
第一诊断疾病名称
ICD-10
GB编码
行手术操作名称
ICD-9-CM-3
GB编码
进入路径标准要求
标准
住院日
抗菌药物使用要求
版次
7
心内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I47.203
经导管消融
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
37.3401
99.6201
99.6900
4-14天
未提
2016年版P148
29
心内
急性心包炎
I30.900
心包切开
心包开窗
37.1200
37.1203
符合第一诊断
2-3周
未提
2017年版p152
30
心内
缩窄性心包炎
I31.100X002
心包切除术
37.3100
同上
2-3周
未提
2017年版P157
31
心内
主动脉夹层
I71.000X011-
T71.000X027
1、5同上1、3。2、除外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可逆因素影响。3、除外全身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心动过缓、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等。4、除外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ACC/AHA/ESC 2003‎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901版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901版

济南齐鲁花园医院临床路径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社区获得性肺炎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支气管扩张1.4支气管哮喘1.5自发性气胸1.6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 . 1 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 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胃十二指肠溃疡8.2急性乳腺炎8.3直肠息肉8.4门静脉高压症8.5腹股沟疝8.6下肢静脉曲张8.7血栓性外痔8.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9结节性甲状腺肿8.10孚L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弛缓症12.2自发性气胸12.3食管癌12.4支气管肺癌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一鼻窦炎19.4喉癌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二^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 带状疱疹。

卫生部临床路径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2010-01版)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 社区获得性肺炎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1.5 自发性气胸1.6 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胃十二指肠溃疡8.2急性乳腺炎8.3直肠息肉8.4 门静脉高压症8.5 腹股沟疝8.6下肢静脉曲张8.7血栓性外痔8.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9结节性甲状腺肿8.10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弛缓症12.2自发性气胸12.3食管癌12.4支气管肺癌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 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10版)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2010年版-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心内科-PSVT临床路径

心内科-PSVT临床路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 47.1)经导管消融治疗(37.3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2、心电图表现:(1)激动的起源和维持需要心房或房室交界组织参与的;(2)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形态异常;(4)P波为逆行性(I、II、III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保持固定关系;(5)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激动的起源和维持需要心房或房室交界组织参与的心动过速;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狭义)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1、物理治疗(包括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诱发恶心等);2、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同步电复律;4、经导管消融;5、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2、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1、明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式:(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于尝试物理刺激,如不能终止再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心内科)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心内科)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I50.911)二、诊断依据: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收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②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等症状;2、NYHA心功能分级:①Ⅰ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②Ⅱ级: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③Ⅲ级: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④Ⅳ级:在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心功能分级症状并非完全一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心力衰竭一般治疗:(一)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应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进行评价。

凡有原发性瓣膜病并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级及以上 ,主动脉瓣疾患有晕厥、心绞痛的患者均应予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伴心绞痛, 左室功能低下但证实有存活心肌的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可望改善心功能。

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室壁瘤的手术矫正等均应注意。

(二)去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律;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梗死等。

(三)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饮食宜低脂、低盐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入水量 ,应每日称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

鼓励心力衰竭患者作动态运动。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或冬春季节 ,可给予流感、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预防感染。

(四)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五)关于心肌能量药物的应用问题:心肌能量药物如辅酶Q10、肌苷、1,6二磷酸果糖或某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等不推荐应用。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含表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 年版 )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 )。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融化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9 年)、《 ACC/AHA/ESC 2003 年室上性心律失态治疗指南》 (JACC 2003 , 42 卷,第 8 期 ) 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激动发源自心房内较小地区,而后离心性扩布,并于今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没心内膜的激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体制,心房率通常在 100– 250 次 / 分。

部分患者能够是多灶性发源,表现为房速频次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 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含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备及晕厥等。

少儿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连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生或连续时间短的房速,假如归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许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致使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生能够致使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居心血管疾病,惹起心力弱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常常能够加重发生。

(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 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次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能够排除AVRT。

( 3)依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 波形态,能够初步判断其发源部位。

P 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 V1 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发源。

别的,下壁导联P 波呈负相,提示激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 波呈正相,提示激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 波形态能够与窦律的P 波形态相像。

但是前者的P 波在V1 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发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心内科临床路径(1).doc

心内科临床路径(1).doc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2009 年版)一、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欧洲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体征:肺部干湿性罗音。

3.辅助检查:胸片呈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严重低下,心电图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欧洲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取坐位,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氧饱和度监测。

2.急救措施:根据病情使用吗啡。

3.消除肺淤血的治疗措施: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4.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措施:若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5.洋地黄制剂的应用:无禁忌证、必要时可使用。

6.其他药物: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

7.原发病的治疗:治疗原发病和诱因。

8.非药物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超滤等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疾病编码。

2.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力衰竭的生化标志物(如BNP 或 NT-Pro BNP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TNT 或TNI 、 CK-MB )、凝血功能、 D- 二聚体、血气分析。

3.心电图、心电监测、床旁胸片及超声心动图。

(七)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可平卧。

2.生命体征稳定。

3.胸片显示肺水肿、肺淤血征象明显改善或正常。

4.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

word 格式文档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 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 36.06/36.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07 年)及 2007 年 ACC/AHA与 ESC相关指南1. 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 ST 段压低或抬高> 0.1mV ,或 T 波倒置≥ 0.2mV,胸痛缓解后 ST-T 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 1 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 1 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 1 级,或至少达到 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 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 小时后至 1 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07 年)及 2007 年 ACC/AHA与 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 TIMI 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卫生部临床路径版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版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2010-01版)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五、产科临床路径十六、儿科临床路径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10版)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改良版瓦氏动作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改良版瓦氏动作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护士2021年4月第28卷第12期(下旬刊)•77•改良版瓦氏动作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罗静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改良版瓦氏动作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意义,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PSVT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一2019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版瓦氏动作,对照组采用其他物理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66%,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24%;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

结论对PSVT患者采用改良版瓦氏动作疗效确切,复律成功率高,有效节省治疗时间和经济成本,值得在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改良版瓦氏动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治疗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多由折返激动、自律性增加引起⑴。

患者发作时可持续数秒,也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多数患者可出现心率增快、多尿、甚至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若没有得到快速准确的医治,易引发血液动力学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脏衰竭、休克等也。

因此,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十分关键。

许多患者因急性发作时选择就近的基层医院治疗,限于基层医院的有限条件,物理治疗方法是当时之首选。

物理治疗方法中的瓦氏动作治疗PSVT在临床指南上一直被推荐使用,该方法简单实用,易被患者学习掌握,无花费成本,复律成功率高⑶。

PSVT(3)

PSVT(3)

➢房室
(<5y多见,1y内发病高峰,此后SVT
60-90%自然消失,约1/3 在4-6岁再发)
➢窦房结
➢房内
小儿PSVT分类
➢房室结内 和 房室 折返心动过速 90%
旁路折返室上速
ESO P’
阵发性室上速的急性治疗
治疗原则
病因 发病机制 持续时间 心功能状态
阵发性室上速的急性治疗
无心衰或轻度心衰,血压尚正常者 婴儿 ➢ 刺激迷走神经法:潜水反射
首发年龄<生后2月,93%婴儿期消失,其中33% 5~10岁复发 首发年龄>5岁,75%均有复发
Perry JC,J Am Coll Cardiol.1990.16:l2l5一l220
阵发性室上速的预防复发治疗
反复发作者口服相应的药物 如地高辛或心得安:单独或联合应用6月~1年 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
兴奋迷走的措施一方面治疗心动过速,另外有鉴别作用。 只有室上速可以因兴奋迷走而突然终止,而其他快速心律 失常或无反应或逐渐减慢心率。
阵发性室上速的急性治疗
无心衰或轻度心衰,血压尚正常者 婴儿 ➢ 药物治疗
✓ 心律平:可首选,作用快、复率高、副作用小; 剂量1~1.5mg/kg加入10%葡萄糖10~20ml中3~5 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20分钟可重复。≯3次
伴心衰,血压尚正常者 婴儿或年长儿 ➢ 直流电击复律 ➢ 食道心房调搏 ➢ 地高辛或西地兰
阵发性室上速的急性治疗
伴或不伴心衰,血压降低者 婴儿或年长儿 ➢ 直流电击复律 ➢ 加压药物
新福林,每次0.1~0.25mg/kg+NS10ml静脉缓推 甲氧胺,每次0.1mg/kg 多巴胺
小儿PSVT的自然演变
➢ 食道心房调搏
超速起搏或心房程序刺激终止PSVT 对病窦合并PSVT较为适宜

心内科临床路径表单

心内科临床路径表单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

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

06/36.07)(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

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

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

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

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2。

心内科-PSVT

心内科-PSVT
日期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手术日)
住院第3–4天(术后第1天至出院日)






□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复印患者发作时心电图,放入病历
□明确诊断
□开始常规治疗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措施
□完成常规术前医嘱
□心内电生理检查及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呼吸、尿量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等事项
□出院指导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心血管内科)
适应对象: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2)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ICD-9-CM-3: 37.34/37.2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天
长期医嘱
□心脏病护理
□一级护理
□口服阿司匹林
□持续心电监测
临时医嘱
□描记12导联体表心电图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阿司匹林100mg,口服1个月
□定期复查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患者或家属办理入院手续等工作
□健康宣教和手术宣教
□手术前备皮、药物过敏试验
□各种检查结果回报
□手术宣教
□穿刺部位护理
□卧床护理
□卧床期心理与生活护理
□12导联心电图、
□血பைடு நூலகம்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 47.1)经导管消融治疗(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激动的起源和维持需要心房或房室交界组织参与的;
(2)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形态异常;
(4)P波为逆行性(I、II、III导联倒置),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保持固定关系;
(5)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激动的起源和维持需要心房或房室交界组织参与的心动过速;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狭义)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
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物理治疗(包括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诱发恶心等);
2、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同步电复律;
4、经导管消融;
5、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
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式: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于尝试物理刺激,如不能终止再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初步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确定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流程;
(2)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

七、术前准备(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1天,必需的检查项目:
1、BCA+PATF、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免疫四项(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4、超声心动检查;
八、选择用药:
1、如不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临床路径者,进入药物治疗流程;
2、如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临床路径者,术前使用一次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卫
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使用一代头孢菌素。

3、同时治疗其他疾病。

九、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必要时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诱发。

十、术后恢复1-2天,需复查心电图
十一、出院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手术伤口愈合良好。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 47.1)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37.34)
患者姓名:___________性别:__ __年龄:___ _门诊号:___ _____住院号:__ _ _____
住院日期:____ __年_ _月_ _日出院日期:______年_ _月_ _日标准住院日 3-4 天发病时间:____ __年_ _月_ _日_ _时_ _分达急诊时间:______年_ _月_ _日_ _时_ _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