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34c57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8.png)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消化内科的临床路径。
消化内科是一门涉及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医学专业领域。
临床路径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需求,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流程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疼痛情况、饮食惯等,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2.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安排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波、CT扫描等)和内镜检查等,以帮助确诊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治疗方案制定:医生会根据病情和病人个体化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5. 治疗执行和观察:根据治疗方案,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6. 病情评估和调整治疗:医生会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 出院和后续管理:当患者的病情稳定或痊愈后,医生会安排患者出院,并提供必要的后续管理和指导,以确保疾病的预防和复发的风险降至最低。
临床路径的优势1. 标准化: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使治疗过程更加标准化,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的治疗效果不确定性,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效率:临床路径的制定将治疗的步骤和时间节点明确化,提高了医生和医疗团队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
3. 患者中心:临床路径的制定重视患者的需求和参与,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和贴近患者的生活。
4. 质量改进:通过临床路径的执行和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治疗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治疗质量,提升医疗水平。
结论消化内科临床路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f2c02e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43.png)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
1.起病忽然,快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半连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 1 小时内恢复,但可频频发生。
3.除外癫痫。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2010 )。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拟订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齐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生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要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小并达到介入标准者予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扩充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3)心电图;头颅 MRI 或 CT ,颈部血管超声。
2.依据详细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同型半胱氨酸、TCD,CTA、MRA或 DSA ,心脏彩超、胸部X 线平片。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https://img.taocdn.com/s3/m/bd4dcd0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a.png)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社区获得性肺炎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支气管扩张1.4支气管哮喘1.5自发性气胸1.6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1型糖尿病7.22型糖尿病7.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Grave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2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312.1贲门失弛缓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4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5。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https://img.taocdn.com/s3/m/f953430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8.png)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录1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全⾯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
第⼀诊断为短暂性脑缺⾎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脑半球)(ICD-10:G45.1)(⼆)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数⼗分钟,并在1⼩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1.进⾏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管狭窄并达到⼿术标准者予⼿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为5-7天。
(五)进⼊路径标准。
1. 第⼀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
1.必需检查的项⽬:(1)⾎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糖、⾎脂、凝⾎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纤维蛋⽩原⽔平、蛋⽩C、感染性疾病筛查(⼄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管超声。
卫生部临床路径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卫生部临床路径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adce70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c.png)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 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06年)1.咳嗽、咳痰, 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 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 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 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必要时胸部CT)、心电图, 末梢血氧饱和度。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D-二聚体、血凝全套、降钙素原检测, B超、电子气管镜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 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06年), 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
![心血管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83de58b71fe910ef12df85a.png)
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年版)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4d24d0a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6.png)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本文档介绍了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
以下是每种临床路径的简要概述和相应的表单样本。
1.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是针对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肺炎、哮喘等)制定的一套治疗流程。
下面是相关的表单样本:-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诊断记录表- 治疗计划表2.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电图记录表- 药物管理记录表3.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过程。
下面是相关表单样本:-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消化系统检查记录表- 胃肠道手术记录表4.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肾脏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肾功能监测记录表- 透析治疗记录表5.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激素治疗记录表- 血糖监测记录表6.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血常规检查记录表- 输血记录表7.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各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中风、癫痫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神经影像学检查记录表- 康复治疗记录表8.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抗生素使用记录表- 感染监测记录表以上是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的简要介绍。
这些临床路径和表单样本有助于规范化治疗过程,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内科护理临床路径
![内科护理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db143436f1aff00bfd51e3e.png)
健康宣教
1、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家属解释目前病人的情况和应配合的事项。
第3~5天
活动
适当在床上进行手足功能的锻炼或下床活动。
饮食
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食物或饮食。
其余同前
出院前一天
活动
适当室活动,不得随意用药
健康宣教
1、服药指导:不得随意用药,不能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的重要性。
2、做好入院介绍,主管护士自我介绍。
3、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如口腔护理,管道留置护理,皮肤、毛发、会阴、肛周护理措施。
4、视病情做好各项监测记录。
5、密切观察是否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胸闷、鼻咽痒、咳嗽、流涕、打喷嚏等。
6、观察并发症:如发生哮喘持续状态,沉默肺时,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7、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呼吸兴奋药(可拉明、洛贝林)、要在气道畅通的情况下使用,并注意有无出现肌肉震颤的过量现象;茶碱类的使用要经常检测茶碱浓度;雾化吸入祛痰剂,要在体位引流、吸痰、G5物理治疗等措施前使用。
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
饮食
1、根据辩证指导饮食。
2、根据病情选择是否留置胃管或禁食。
继续完善检查。
药物
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后症状缓解情况。
活动
卧床休息,注意安全。
饮食
同前
护理
1、基础护理、留置管道护理,皮肤、毛发、会阴、肛周护理。
2、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巡视及病人的主诉,发现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仔细询问病史,找出过敏的原因,通过避免接触过敏源,治疗或脱敏等治疗方法以祛除诱因,减少哮喘的发作。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cdab99a0f01dc281e43af061.png)
6。淋病
7.慢性光化性皮炎
8。荨麻疹
9.系统性硬化症
10.寻常痤疮
11。寻常型银屑病
二十二、肿瘤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甲状腺癌
2.结肠癌
3.胃癌
4。直肠癌化疗
5.直肠癌放射治疗
6.结肠癌化疗
7.食管癌化疗
8.食管癌放射治疗
9。原发性肺癌放射治疗
10。乳腺癌化疗
11.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
12。胃癌姑息化疗
7。牙列缺损
8。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
9。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
10.复发性口腔溃疡
11。口腔扁平苔藓
12.口腔念珠菌病
13。单纯疱疹
14。乳牙中龋
15.乳牙慢性牙髓炎
16.个别乳磨牙早失
二十一、皮肤性病科11个临床路径病种
1.带状疱疹
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
3。寻常性天疱疮
4.重症多行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24.胃食管反流
25。消化性溃疡
2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7.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
2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9。支气管肺炎
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先天性巨结肠
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
3。尿道下裂
4.急性肠套叠
5。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6。甲状舌管囊肿或腮源性囊肿
7.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8.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52e0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8.png)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神经内科是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学科。
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中,路径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
本文将围绕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展开论述,从患者就诊初期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到病程观察、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史收集在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患者的病史收集是基础和起点。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因、发病过程、症状变化等信息,并结合家族史、既往史和个人习惯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问诊。
通过全面收集患者的病史,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步态、姿势等方面的特征,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肌力情况,以及相关的生理反射和病理征象等。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为后续的辅助检查和诊断提供线索。
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在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规的辅助检查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肌电图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尿液等)。
通过这些辅助检查,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患者信息,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病程观察病程观察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病程的观察,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自然进展,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的最终目标是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进行诊断的推理和验证。
以此为基础,医生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六、随访和预后评估随访和预后评估是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进行定期的复诊和观察。
通过随访和预后评估,医生可以判断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建议。
心内科临床路径
![心内科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df4a00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5.png)
心内科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21年版)一、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ICD-10:I47.101〕。
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 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ACC 2003,42卷,第8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定义为冲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内无心内膜的冲动。
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
局部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1〕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
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
局灶性房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局部呈无休止性。
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房性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朦。
局灶性房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
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
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
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那么可以排除AVRT。
〔3〕根据局灶性房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形态,可以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P波在Ⅰ和AVL导联呈负相,或V1导联呈正相,一般提示为左房起源。
此外,下壁导联P波呈负相,提示冲动由下向上传导;下壁导联P波呈正相,提示冲动由上向下传导。
起源于高位终末嵴或右上肺静脉的房速的P波形态可以与窦律的P波形态相似。
然而前者的P波在V1导联多呈正相。
偶见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房速。
2.折返性房速。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edc39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专家共识
组织神经内科专家撰写共识意见 ,作为制定临床路径的参考依据 。
系统评价
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综合 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实施步骤与内容
患者评估
根据临床路径要求,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 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断,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制定 最佳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02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策略
脑卒中
诊断标准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
治疗策略
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外科干预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癫痫
诊断标准
包括病史、脑电图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发作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 为癫痫。
治疗策略
包括药物治疗、癫痫灶定位手术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案。
改进措施与建议
要点一
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
要点二
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
制定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和 流程,明确诊疗路径,提高诊疗质量 和效率。
建立神经内科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相 关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点三
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
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发挥不同 专业优势,提高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定患者是否符合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疗效评估
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疗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 整治疗方案。
优势与局限
优势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同时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https://img.taocdn.com/s3/m/c2d579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1.png)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一、内科临床路径入径率1、呼吸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径率b) 支气管炎入径率c) 肺炎入径率d) 慢阻肺入径率2、心血管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急性冠脉综合征入径率b) 心绞痛入径率c) 心力衰竭入径率d) 高血压入径率3、消化内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胃炎入径率b) 胃溃疡入径率c) 肠道感染入径率d) 肝炎入径率二、外科临床路径入径率1、骨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骨折入径率b) 脊柱手术入径率c) 关节置换手术入径率d) 软组织损伤入径率2、泌尿外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前列腺增生入径率b) 膀胱肿瘤入径率c) 尿路结石入径率d) 尿毒症入径率3、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脑卒中入径率b) 脑肿瘤入径率c) 癫痫入径率d) 腰椎间盘突出入径率三、妇产科临床路径入径率1、妇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子宫肌瘤入径率b) 卵巢囊肿入径率c) 宫颈糜烂入径率d) 阴道炎入径率2、产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剖宫产入径率b) 阴道分娩入径率c) 早产入径率d) 胎儿窘迫入径率四、儿科临床路径入径率1、儿科常见病临床路径入径率a) 呼吸道感染入径率b) 腹泻入径率c) 发热入径率d) 肺炎入径率2、新生儿科临床路径入径率a) 早产儿入径率b) 低体重儿入径率c) 先天性心脏病入径率d) 新生儿窒息入径率附件:附件一、内科临床路径入径率表格附件二、外科临床路径入径率表格附件三、妇产科临床路径入径率表格附件四、儿科临床路径入径率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入径率:指患者按照指定的诊疗路径进入治疗过程的比率。
2、临床路径:一种基于循证医学指南、规范化诊疗流程和卫生资源管理的一种全程管理方式。
卫生部临床路径版内科
![卫生部临床路径版内科](https://img.taocdn.com/s3/m/3dda9e4fa8114431b80dd82e.png)
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2010-01版)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五、产科临床路径十六、儿科临床路径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10版)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末期肾脏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有或无慢性肾脏病史。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血液透析:有腹膜透析绝对禁忌症,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
对于糖尿病肾病、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患者,可酌情提早建立血管通路。
2.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自愿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铁代谢、iPTH;(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4)双上肢动脉、深静脉彩超(血液透析)。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浅静脉DSA、MRA或CTA。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8天(视病情决定)。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常规局部麻醉用药,肝素,生理盐水。
3.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2-6天。
术后用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用药时间1-2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
2.无需要继续住院诊治的手术并发症/合并症。
3.指导患者学会内瘘的保养(血液透析)。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紧急透析,不进入本路径。
2.达到慢性肾脏病5期,但尿量不少、营养良好、没有症状,预计1年内不会进入透析者,不进入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4.伴有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二、终末期肾脏病的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理诊断为狼疮性肾炎(ICD-10:M32.1+N08.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及其分类标准》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
2.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可达肾病综合征程度,亦可见肉眼血尿或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可伴有高血压和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
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三)标准住院日为12-16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理诊断为狼疮性肾炎(ICD-10:M32.1+N08.5*)。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1-7天(指工作日)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外周血涂片;(2)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酶、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3)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心肌磷脂抗体、抗Sm抗体、ENA多肽抗体谱,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M),RF、CRP、ESR、ASO,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沉渣检查;(5)B超(双肾、肝胆脾胰)、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1)外周血CD4+和CD8+细胞、ANCA、抗GBM抗体、血清蛋白电泳、甲状腺功能;(2)双肾血管彩超、头颅MRI、骨髓穿刺、骨盆平片、肌电图、脑电图、眼底检查等。
3.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进行评分。
4.如患者无禁忌,应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估计预后。
(六)肾穿前用药。
1.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2.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可使用利尿剂、碱剂或扩容治疗)。
3.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
4.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酌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落刺激因子或他汀类降脂药。
5.肾穿刺术前停用抗凝药物。
6.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七)肾穿刺病理检查。
如果患者入院前已完成穿刺前的检查和准备,住院后即可进行肾活检。
如果患者住院后开始安排肾活检前的检查和准备,则在完成评估后行肾活检。
1.麻醉方式:局麻。
2.术前准备:停用一切抗凝药物后,复查凝血功能正常;血色素8g/dl以上,血小板8万/mm3;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取材方式:经皮肾活检。
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6.组织病理: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检查、石蜡切片光镜检查及电镜检查,并对肾组织活动性指数(AI)、慢性指数(DI)进行评分。
(八)穿刺后用药。
1.肾穿刺术后根据情况选择性使用止血药。
2.根据临床情况可选择性使用无肾毒性抗菌药物,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3.根据肾活检病理诊断,确定病理类型后实施治疗方案:(1)重型狼疮性肾炎,疾病明显活动者,可考虑大剂量激素静脉冲击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或霉酚酸酯、普乐可复治疗;如伴免疫功能缺陷可以考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2)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狼疮活动者,可考虑激素联合雷公藤多苷、硫唑嘌呤或来氟米特等治疗;(3)在肾穿刺7天后,无活动性出血,可酌情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治疗(促纤维蛋白溶解药慎用);(4)保护肾功能、对症支持治疗。
(九)出院标准。
1.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2.肾穿刺伤口愈合好。
3.临床症状(血压、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稳定或者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恶性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住院期间处理。
2.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如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症状需要住院治疗。
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血糖升高或肾穿刺并发症,需要住院期间处理。
4.虽然诊断为狼疮性肾炎,但出现持续少尿、急性肾衰或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需要替代治疗的患者,以及伴有严重感染、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不适合本途径。
二、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理诊断为狼疮性肾炎(ICD-10:M32.1+N08.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ICD-10:N17)、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衰竭期)(ICD-10:N1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突发肾功能减退(在48小时内)。
2.急性肾损伤1期(危险期):血清肌酐升高≥0.3mg/dL (26.4μmol/L)或为基线值的1.5-2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
3.急性肾损伤2期(损伤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2-3倍;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12小时。
4.急性肾损伤3期(衰竭期):血清肌酐升高至基线值的3倍或在血清肌酐>4mg/dl(354μmol/l)基础上急性增加0.5mg/dL(44μmol/L);或者尿量<0.3 ml/kg/h持续>24小时或无尿持续>12小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肾脏替代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2.对症治疗:给予适当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原因不明的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急进性肾炎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其他经评估认为需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情况, 并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嗜酸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包括钙、磷、镁、HCO3-或CO2CP)、血糖、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免疫指标(ANA谱、ANCA、抗GBM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CRP、ASO、RF、ESR、iPTH);(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电解质、尿肌酐、尿红细胞位相、尿白细胞分类、尿渗透压或自由水清除率;(4)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1)NGAL、KIM-1、IL-18、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2)血和尿轻链定量、血培养、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3)超声心动图、双肾动静脉彩超、同位素骨扫描、逆行性或下行性肾盂造影、肾血管造影、CT、MRI;(4)骨髓穿刺、肾脏穿刺活检等。
(七)选择用药。
1.纠正原发病因和可逆因素,预防再次损伤。
2.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3.如果需要肾穿刺,则通常入院7日之内完成评估。
4.肾穿刺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后酌情使用止血药。
5.必要时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