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初探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初探
学生的实习从职体验更应反作
境模拟实训 ”是 主要
用于职业生涯教育 ,更好地服务于 教学模式 。个体生涯 学生的职业发展 。专业实习指导教 规 划 的落 实 必 须 是 职 师收集整理学生的从职体验 ,专职 业 生 涯 指 导 与各 专 业 职业指导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 学 科 教 学 协 作 实 现 。 将有关 内容融入职业培养方案 。
一
要 教 师 的 指 导 ,加 上 学 生 自 主 认 知 和 分 析 ,才 会 产 生 三 区的 更 趋 近 个 体 科 学 的生
教
学
匝
——咂晋
阶段 都 离不 开 职业 指 导与 专 业学
由教 师指 导再 习、 思想成长 的紧密结合。 因而无论 涯规 划 ;
是职业指导教育者 、 专业教师, 还是
一
研 究 落实 有 效 的课 程 实施 计 划 。职
度大的特点。 一般包括校园模拟实习 业生涯教育 的反馈作用实质是使 职 职 场 、 实 习职场 和校 外顶 岗实 习 阶段 业院校 的培养体 系更 加职业化 , 使 职场。此维度的关键是学校关 注职
职 业 生涯 教 育 与各 专业 学 科 教学 之 间更 具 统 一性 。此 维度 的关 键是 学 校定 期 论 证 职业 培养 方 案 ,定 期 调
落实“ 三段发展 ” 即指学生 自主 完善维度建设的基本 内容 ,可简单
职 业生 涯 教育 虽 然 以学 科 形 式 出 现在 职业 院校 的 教 育 规 划 中 , 但
认知职业谋规划 、 落实规划提素质 、
知 认 从事职业求发展 的维度 ,即学生个 概 括 为学 生 自主发 展 的 “ ( 知设
反馈 系统 ,是学生职业体验发展 的
职业教育对学生教学管理的初探
大 力提 高 学生 的专业 水平 和 综 合素
是职校学生管理的重要 目标 。培养建设 职业院校发展人才 的战略 , 不断采用变化发 以通 过规 范学 生 在社 会政 治 活动 中 的行 质 ,
型、 复合型、 运用型人才是职校的重要任务。
法和实 践教学法 , 是适 应职校 课堂教学 改
培养高素 质人才是职 提高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证明 , 在 职校管理 工作 中 , 科
一
】 8一 0
、
首先 职校教育 教学是一 种 以就业 为导 向 , 学生在安全方面的行 为, 如不在宿舍内违章 办法和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 做到有法 可依 , 有 以能力 、 素质为本位 , 以培养实 用型人才为 用 电, 不私藏 管制刀 具 , 不参与打架 斗殴 , 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
教学 的重要 保证 , 受到各 级领导 的重 质的提高。 历来 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 、 高素质
视和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 是学校之一 ,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 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重要 的重要 职责之一 , 是体现 学校教学成 果 任务之一 。 也 的重要指标之一。搞 好学 生管 理工作有利
线教学工作者 , 同时连年身兼班主任工作 , 理的 目标主要体现在 : 规范学生行为 , 营造 在探索 学生管 理工作方 面提 出一些 薄见 , 良好校园环境 , 为学生的在校学 习、 生活创
以期同行共勉。
一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造有 利条 件 , 他们养 成 良好 的生活 习惯 使 职校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是学 生管理工 积极 实施教学 改革 。 提高学生专业 和法治意识 , 并提高 自主管理能力。 作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也是学校学 生管理工 能 力 提高学生 自我 防范意识 。职校通过制 作的 目 标之一。学生管理工作能否及时、 有 培养应用型 、 技能 型、 高素质人才是职 定科 学合 理的管理 条例和奖惩 措施 , 规范 序、 有效地进行 , 关键是能否提高学生的 自 业学校 的重要 目标 。随着新形势条件下职 学 生在公 共场合 的举止 , 助他们养成谦 帮 身建设 。 校生源素质的不断下降 , 以及用人单位对专 让礼貌 、 团结互助 的习惯 , 提高其行 为的文 学 生法 制 建设 是依 法 治校 的重要 内 业 人才素质 要求 的提高 , 职校专业 教学改 明程度 ; 通过制定并实施有关安全措施 , 提 革也势在必行 。 高学生 的 自我保 护和安全 防范意识 , 规范 容 。有效的管理需要一套切合实际 的管理
初探教育的本质
初探教育的本质作者:田婷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本质论争的由来以及各个流派在争论中的主要观点出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的本质问题。
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能用一两句话就说得清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关键词]教育教育本质论争[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71-01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论争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在苏联开展。
1950年斯大林发表专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属性的,它是中性的,不为哪个阶级所共有,它具有工具性,从此展开对教育本质的讨论。
其中争论中的主要观点分别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辩。
这两派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教育是否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否是直接的;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
观点二,“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之辩。
这两派的观点主要是: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的本质既包括生产力还包括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而双重属性说则认为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它包括生产性、社会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
观点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之辩。
社会实践活动说是以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的,特殊范畴说则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说是对教育外部职能的解释,提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初探
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职教育管理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方面,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多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
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学校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有必要对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完善中职学校管理机制等途径,才能有效解决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初探引言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中职教育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为中职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能;2. 为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指导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3. 对于相关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引起他们对中职教育管理中问题的重视,加大对中职教育管理的投入和支持,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职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管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和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初探
教 学设 计作 为教 育 科 学 的 一 门 新 兴 学 科 ,它 是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和 实践 的核 心 。 自诞 生 以来 ,其 理 论 与 实
之上。
要创 造 性 。 因此 ,充 分 学 习 和借 鉴 国 内外 基 于 基 础 教
育 的教 学 设 计 理 论 并 结合 高 职教 学 实践 ,积 极 探 索 高 职教 学 设 计 理 论 和 方 法体 系 ,努 力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成
为高 职教 师 的应 有责 任 。
一
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教 学 远 比基 础 教 育 更 为 复 杂 ,更 需 要
应用 现代 教 学 设 计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来 谋划 与设 计 ,更 需
二 、高等 职业 教育教 学设计 的理 论基础 与基本 原则
高 职 教 育 的教 学 设 计 主要 构 建 在 心 理 学 、学 习理 论 、教 学 理 论 、传 播 理 论 、技 术 、系 统 论 等 理 论 基 础
层 次 的完 整 而独 特 的 ,保 证人 们 成 功地 进 行 实践 活 动
的 心理 结 构 。 高 职教 育 是 “ 力 为本 ” 的教 育 ,高 职 能 教 学设 计 应充 分 考 虑调 动 高 职 生 的全 部 心 理 活 动 ,积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的 最 终 目的 是 为 了 提 高 教 学 效 率 和
关 于 教 学设 计 ,定 义 可 谓 繁 多 。史 密 斯 和 雷 根 认 为 ,教 学设 计是 指 运 用 系 统 方 法 ,将 学 习理 论 与 教 学
现代职教课程弊端及改革方略初探
2008年12月第七卷第4期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U Z l i0U VO CA TIO NA L&俄H眦AL∞嘲nec.2∞8V O I.7N o.4现代职教课程弊端及改革方略初探伍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54)摘要:本文在明确定位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内叠的童础上.探讨了取教曝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井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职教课程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最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号:1671-5993(2008)04-0019...02一、定位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是技能型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较低的文化基础上。
也不意味着只需较短的专业教育年限,以及否定职业技术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存在。
但在目前的办学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技能型教育就是低层次的教育,这实际上是把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年限,与人才的职业类型机械地对应起来。
针对上述认识的误区。
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可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理解:要从工作定向的单一技术培训,到塑造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由于职业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都与社会产业部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使它的设置符合产业部门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与课程设计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模式。
基于此,我们应认清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酋先,职业教育要面对社会所有职业人:其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最后。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建构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改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初探
同是教育者 ,但所从事 的不 同类教 育有着不 同的培养 目
标 和功能定位 , 而且差 异显著。为此 , 高职教师必 须树 立市场 需 求第一的观念和市场需求驱动意识 ,参 照学生 就业 岗位的
职业技能需求设计培养 目标 , 以岗位技能为标准 , 以职业能力
到社会 的广泛认 可和吸纳。因此 , 完成教学质量 , 高教学效 提 果 的重要途径 必然 是大量的开展 实践教学 ,建立有效 的实践 教学体 系并进行 良好 的实施 与完善 ,而这一点却又恰恰是这
铜 陵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 0年第 3期 08
改制 高职 院校实践教学 问题 初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秦建 国
( 巴音 郭楞 职业技 术 学 院 , 新疆 库尔勒 8 10 40 0)
摘
要: 职业教育 的本质是技能教 育, 职业教育 的特色是实践教 学。我 国的高职教 育 , 虽起 步较晚, 但顺应市场需求 , 近年 发展 壮
况来确定 能否聘用教师 岗位 。通 过设 立这样一个 职业技 能门
・
1 ・ 8
专业理论所服务 。此模 式下产生 的教学计划 、 课程大纲 、 与高 职教育 的培养 目标相背 离 ,教学方法和实训方 式也 不易为高
职这 一 层 次 的学 生 所 接 受 ,教 学 模 式 已严 重 影 响 到 了 高 职 教 育 的发 展 。
担任助教 岗位或进行实践锻炼 ,依 据其学 习期表 现或取证情
需 要 奠 定必 要 的基 础 。
就意味着高职转型的成 功? 如此的繁荣能维持多久? 高职教育
会让我们一劳永逸 吗?
我们知道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 “ 能力本位 ”为核心 的
谈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谈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论述及现实意义[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论证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其作用是社会化。
这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他全部的教育活动与著述中。
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识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证明他的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对规划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本质论现实意义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关于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作者归纳为“生产性”“社会性”等十种说法。
笔者同意一位作者的意见,即“对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
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本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求得共识。
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是及时而有益的。
笔者认为,大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之所以会产生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因此,我们都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论,避免形而上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样就不难求得大体上甚至基本一致的认同。
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切忌主观、片面、孤立或静止地看问题。
还有,对于什么是“本质”,这一概念要清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对此解释是“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
本质的特征是指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由于事物质的不同,构成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区别。
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寓于同一性和普遍性之中,并且对其周围的事物起着支配、制约的作用和贯穿这一事物运动的全过程。
一、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论述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论述,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现代职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初探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初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介绍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初探。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概念职业启蒙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各种职业和专业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规划方向,提供他们自主选择职业的知识与技能。
1. 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从小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3.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出职业规划。
1.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如:音乐会、话剧表演、职业7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走进各种职业的实际操作中,更好地了解职业的内涵。
2.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业。
在学校里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了解职业中的许多技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适当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并开展职业规划。
1. 按照特定主题开展职业教育活动。
以“我申请做一名学校园艺师”、“证券公司掌声响起”、“我想当一个厨师”等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职业中需要的技能。
2. 进行职业技能实践活动。
对于学习“战略游戏”课程的学生来说,通过模拟国际贸易操作流程,让学生感受到职业中实际交易操作过程的紧张气氛与社交困难。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体验。
五、小结职业启蒙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展具有特色的办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职业教育知识论初探
展 的 今 天 . 业 院 校 的 教 师 已 经 成 为 职 业 教 育 知 识 职 生 产 者 队 伍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力 量 从 职 业 教 育 知 识 的
生 产 过 程 看 . 首 先 是 专 业 职 业 教 育 生 产 主 体 进 行 它
有 专 业 的 ① 业 教 育 知 识 生 产 者 .又 有 兼 职 的 职 业 职 教 育 知 识 生 产 者 。 者 主 要 指 官 方 的 职 业 教 育 研 究 前
人 不 快 的 境 遇 中解 放 出 来 . 们 需 要 对 教 育 学 知 识 我 进 行 批 判 性 检 验 。 ”l 实 上 , 职 业 教 育 知 识 的 认 l 1 事 对 识 关 系 到 职 业 教 育 学 科 一 系 列 基 本 问 题 的解 决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为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基 本 理 论 、 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理 论 研 高
基 金 项 目 :0 9年 度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国 职 业 教 育 学 科 体 系 建 构 与 理 论 创 新 20 中
随 着 研 究 的 深 入 . 前 这 一 研 究 似 乎 步 入 了 一 种 困 目 境 , 喋 不 休 的 争 论 之 后 , 们 收 获 甚 微 . 近 来 对 喋 我 且
这 一 问 题 的 研 究 也 有 偃 旗 息 鼓 的 迹 象 , 们 亟 需 寻 我
找对 于职业 教育 学科 基本 理论 问题研 究 的 突破 口 本 文 尝 试 对 职 业 教 育 知 识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期 从 知 以 识 论 的 角 度 为 目前 职 业 教 育 学 论 研 究 打 开 “ 口 ” 缺 诚 如 沃 尔 夫 冈 . 列 钦 卡 所 言 . 为 了 把 教 育 学 从 令 布 “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制度
下一页 返回
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职业内涵 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一般职业”导向性,必须对职业的
内涵有清晰的概念,这是明确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 以对职业内涵的掌握时间和对教育背景的要求为依据,可以
将职业分为非熟练、半熟练、熟练、半专门和专门五种。为 了叙述方便,本文将第五种职业称为专门职业,前四种称为 “一般职业”。专门职业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长期而广泛学 术准备的职业。它需要两年以上大学程度的专门训练。而 “一般职业”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大学专科以上的教育。 目前,人们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对职业内涵进行研 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具有经济性。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定要从中取得经 济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在总结各种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提出: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的社 会工作类别。职业须具备下列特征:①目的性,即职业活动以 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②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 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 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③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④经常性,即职业活动必须 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⑤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 定的从业人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初探
行产学合作教育可通过多 种形 式和途径,如在企
业 建 立 长 期 稳 定 的实 习 实 训基 地 ; 聘请 企业 技术
要 针对 地 区 、 行 业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需要 , 按照 技 术 领 域 和 职 业 岗 位 的 实 际 要 求 设 置 和 调 整 专业 。
专 业 设 置应 注 意 把 握 以下 几 点 :一 是 市 场 的 需求
专家人员担任学校 的客座 教授 ;选 派部分教师到
生 产 一 线 学 习锻 炼 ;学 校 与 行 业 、企 业 联 合 办 学 ,
性 。要 根据 人才 市 场 需 求 状 况 搞 好 社 会 调 查 ,并
推行 。 订单培养 ” ;实行 教学与科研 紧密 结合 ;针 对优势专业 , 发展校办企业等 , 这样可 以形成 “ 产 教结合 、产 教并举、 以教促产 、以产养教 ”的良 性循环 , 更好 地推 动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健 康发展 。
与 人 才 培 养 ,包 括 参 与 制 定 教 学 计 划 和 承担 一 定
一
、
的教学任务 。学生参加 生产劳动不仅提高 了实践 产 学合作教育是高职 院校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
能力,而且还可利用企业 环境和企业文化对学生 进行 思想教育和职业道 德教育 ,使他们真正树立
起 质量 意识 、效益意 识和 竞争意识 。高职教育必 须 主动适应 企业 和社 会需要 ,学校才有活力 。实
高等职业技术教 育强化职业教 育特色初探
黄 淑 真
( 泉州师范学院 高等 职业技术 学院,福建 泉州 3 2 0 ) 600
摘要 :高职教 育 不同于以纯学历教 育为 目的的其他 高等教 育, 具有鲜 明的职业教 育特 色, 高等职业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初探
业基础相 近又有前途 的专业 , 特别是 目前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职业
学校应 充分利 用学校 的场 地 、 设备 、 师资优 势 , 据本专业 的发展趋 势力 根 创特色 , 形成局部优 势和“ 名牌” 效应。 三、 建立健全 以就业 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 宽就业 渠道 、 促进 社会再 就业 的重要举 措。职业教
成为就业 的香饽饽 ; 过积极开展“ 通 订单 式” 培训 以及大力推行校 企合作 、
树 立新 的人 才观 ,对 于解决职业教育培 养 目标 的定位 问题 也有深刻
的指导意义 。职业 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 的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 , 就应将 职 业 教育 培养 目 定位于 培养“ 标 高素质 、 强技能 、 宽适应 、 复合 型” 的生产第
学习 , 力工作 , 苦钻研 , 论在 哪一 行 , 会成 为对 社会有 用 的人 , 努 刻 无 都 成 为受人尊敬 的人才 。目前在教育观上正在 经历着 一场深刻的变革 , 教育 的
价值不 仅是培 育少数 “ 精英 ” 而在于能 否为各 种有着 不 同潜能 的人提供 , 平 等的 、 能最大 限度地 开发 自己才能 的机会 和途径 。 很 多职校 学生在对 自己是否是人才 的判 定上很不 自信 ,究 其原 因主 要 是受 陈旧人才观 和片面人才观 的影 响造成 的,因此我们应加 强对职校
江苏 闻艳
改革开 放 以来 , 职业教 育在适 应市场 需求 、 促进经 济发 展 、 高人员 提 素质等方面取得 了较大的成绩 。 但从总体 上看 , 目前职业教育仍是我 国教 育体系发展 的薄弱环 节 , 社会对职业 教育 的认可 程度不高 , 职业 教育培养 要充分 调查地 区经济发展 与产业结构状况 、 社会职业分布情况 、 劳动力市 场 的供求 情况 , 并且还要 认真研究经济 的发 展趋向和产业结构 、 职业结构 的变化 规律 ,分析哪些是社 会迫切需要 的职业 ,哪些 是劳动力过 剩 的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
SECRETARY ’S COMPANION2023年第7期秘书之友□幸亮高职应用文写作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秘书教育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结合院校和学生特点,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推进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和研究,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三教”改革的重要路径。
目前,对于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
徐国庆认为,活页式是教材组织模式的概念,即用灵活的可自由组合的活页形式来组织教材内容;手册式是教材内容的概念,即教材要包含手册中可直接指导使用者操作的内容。
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具有学习人数众多、牵涉面广和影响力大等特点。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新形势下编写一本理念新、特色显、质量高的应用文写作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对于增强教材适应性,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现状与问题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的选用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选用了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有的教材比较贴近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和未来职场生活,创设情境,强化练习,实例新颖,取材丰富,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同时,按照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要求,梳理当前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发现普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开发团队结构不合理当前应用文写作教材开发团队成员结构比较单一,教材编写者一般以院校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专家要么缺位,要么只是挂名,没有实质性参与编写工作。
这就导致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更多地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不能站在企业的视角来重构教4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SECRETARY’S COMPANION秘书之友2023年第7期秘书教育材体系,更新教材内容。
只业教育课程实施方法的初探——以南昌市职业院校为例
具 有 合 理 的 、全 面 的技 术 性 学 科 知 识 和技 能 水 平 ,并 具 有 综 合 运用 学 科 知 识 和 技 术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职 业 教 育课 程 的 实 施 应 以整 体 化 和 综 合 化 的教 学 方 式 进 行 。另 一 方 面 ,职 业 教 育 综 合 课 程 要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作 用。所 以深入开展职业综合素质课程不是要削弱 考试 的地位 ,而是 要改革 、完善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职业素质课程如果想要 达到考核知 识 内化 的程度 、技能掌握的水平 ,以及其它看不见 、摸不着 的个人综 古 素质 ,这 就 需 要 研 究 多 种 形 式 考 核 的办 法 。对 于 知识 掌 握 、 内 化 的 程度可用教育 目标分类法命题 ,增加理解 、应用 、分析 、判断类 的考 试题 目;对于技能水平可用职业资格要求和技术等 级予 以考核 ;对于 思想道德素养 、心理素质等 ,要加强平时的考核 ,如采取德育 量化考 核制度 等。此外在选 拔 学生 干部 时可 通 过 “ 评 委面 试 ” 、 “ 发 表演 讲” 、“ 同学投信任票”等形式考核竞选者的综合 素质 。考核形式 的多 样化 ,能够从不 同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实施 职业 综合课 程是一项创新性 的尝试 ,其意义深远 。同时 ,也有许多 困难需 要我们
2 0 1 3 年 ・ 9 月 ・
学 : ・ 理 论 现 代衾 等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实 施 方 法 的 初 探
以南 昌市 职 业 院校 为例
纪夏楠 ( 江西科技 师范大学
摘
江西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全年总目录
2003年全年总目录理论研究论职业学校教育的高延张振元(1,5)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探讨王金台(1,9)网络情境下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邓晓荣,石伟平(2,5)全球化对我国教育变革的影响综述田虎伟(2,9)对科学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陈拥贤(3,5)创新教育的理论认识及实施途径杨绪利(3,9)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岗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赵宝柱(4,5)论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必要性朱 云(4,9)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杨金土(5,5)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韩淑萍(5,9)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初始职业化申家龙(6,5)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与特征邹立君(6,8)高等职教全球化视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许克毅,孟 鸿(1,12)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分标准辨析裴 云(1,15)解读高职实践课程胡小桃(2,13)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及成因解析李 芹(2,16)关于加强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估的几点思考邓岳敏(2,19)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思考黄春麟,刘 娜(3,12)高等职业教育“专接本”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吕 锋,张 鹤,邸敏艳等(3,15)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谈高职发展政策陈小红(4,12)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魏世梅(4,17)对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习 谏(5,13)浅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评估文新兰(5,17)谈入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张鹏伟(5,)论高职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桂建生(6,11)因应台湾加入WTO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产学合作之对策张仁家(6,1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的文化要求杨泉良,闫淑华(6,20)观察与思考教育分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庄西真(1,19)关于西部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曹 琨,吕 达(1,23)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曹 稳,胡建忠(1,26)职业教育:双重机遇与因应举措朱 涛(2,22)提升教育服务竞争力:应对WTO策略马庆发(3,18)关于发展综合高中的探讨刘春生,宁永红(3,24)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讨袁丽英(3,27)论加入WTO后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徐玉斌(4,20)校企产学合作现实障碍及机制创新分析黎志华(4,24)试析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苑呈法(5,23)中等专业学校师生冲突现状与对策初探海永霞,何建中,孙九龄(5,26)高职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的前景展望张建党,艾建军(5,29)论教育腐败及其应对策略曹叔亮(6,23)女大学生自护能力的现状与思考张晓东(6,26)经济与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趋势分析万小勇(1,28)教育经济主义思潮述评郎群秀(2,25)也谈城乡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原因董海军,风笑天(4,27)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思考戴晓明(,3)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庄西真(5,3)20412教师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王冬桦(1,33)我院师范生综合素质调查分析王冰蔚(1,37)建立我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想穆 岚(1,40)主体性教师: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变革张相学(1,43)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下)王冬桦(2,30)职技高师教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李尚群,邹立君(2,37)我国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建设措施李帅军(2,41)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李 利(3,30)略论中学教师的权利保障曹庆乾,英配昌(3,33)论教师的心灵魅力郭翠菊(3,35)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王 虎(5,37)提高中等职校教师素质之我见赵淑红(5,39)农村职教农村劳动力的去留与农村职业教育张德元(2,44)发展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的构想贺武华,周春秀(2,46)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张小明,朱宏斌,谷小勇(4,35)浅论农民职业教育吴玉琴(4,38)新世纪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宁泽逵,陈遇春,朱宏斌(6,29)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性要求李水山(6,33)成人教育与培训普通高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邹凤羽(1,46)试论成人教育中的教师期望效应许广敏,区培民(1,49)对农村进京务工人员开展高职教育与培训的思考李抗美,安计莲(,)演进与质变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张国强(,5)社区教育发展状况简析查永军,项复民(2,54) 20世纪我国企业职工培训的历史沿革王 伟(3,38)试论企业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王 伟(5,41)公民教育———宪政视野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季俊杰(5,46)社区教育资源的协调统筹问题探讨蔡晚拴(5,50)学习型院系建设: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贺武华,高金岭(6,36)论中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郭喜青(6,39)职业指导职业学校开展学法指导的认识与思考蒋国平(3,42)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覃 兵,邓光林(3,45)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张 青(3,48)从大学毕业生就业谈高校创业教育冯 霞,郭 立(3,51)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张玉新,徐照栋,朱黎娅(3,54)比较职教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黄日强,邓志军(1,53)中美法律教育之比较周海岭(1,57)美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对我国高招制度改革的启示何 健(2,56)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于书娟(2,59)借鉴澳、新职教经验 推进我国职教事业发展宋安国(2,63)英国普通中学的职业指导黄日强(3,5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郑晓梅(3,61)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明 航(3,64)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张新民(3,67)德国“双元制”的反思及发展趋势高 丽,石伟平(4,41)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张社字(,6)战后世界再就业培训战略及启示黎 娜(,5)英国现行的教育督导制度及其启示徐 初(,53)249 :2144 40 4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介析黄日强,邓志军(5,52)美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评析李帅军(5,56)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启示王德林(6,42)试述葡萄牙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支持及执行机构刘卫峰,李军喜(6,46)职教史研究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基本特征王永强(1,61)廖世承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杨红霞(1,66)论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周险峰(1,69)有关教育国家化趋势的历史考察王 雁(1,72)试论黄炎培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赵长林(2,65)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论介徐国庆(2,70)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变迁赵 成(3,70)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探析冀红卫(3,73)通才教育: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张红梅(6,50)论百泉书院的历史地位刘卫东(6,53)思想道德建设论职校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李本桃(1,76)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姚 刚(1,79)网络德育:道德自律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重塑孟 亚,李慧玲(2,74)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朱 宏(2,78)高校德育量化测评的优劣分析及优化周春林(2,81)论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菅国坤(3,75)互动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高 跃(3,78)关于做好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白剑波(4,57)高等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张宏军(4,6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思考姚 刚(4,63)新时期高校德育应加强公民教育王修书(5,6)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沉迷及矫治机理林士才(6,5)试论职业技术学校的国情意识教育赵浩兴,麻伟炉(6,6)学术动态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首部论著靳希斌(3,80)管理研究农村职高校长的“难为”与“可为”高利兵(1,81)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探析周 宏,马万宾(1,84)班主任角色网络体系初探赵惠玲(4,66)论新时期班主任应树立的教育管理理念牛保贤(4,69)我院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冀红举(4,72)提速发展 形成优势 创设名牌朱景田,侯云喜(4,75)关于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蒋国平(5,62)试析职业学校的竞争战略郭艳桃,李 鹏(5,65)对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思考曹文峰(5,69)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途径张志华(5,7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朱礼龙(6,64)论高等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宋建伟,李保丽,杨天明(6,68)开发信息资料 服务教学科研刘隽华(6,71)论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的科学构建唐玉凤,方 至,罗向东(6,74)关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吕 波(6,77)课程与教学发现法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续润华(1,86)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因素分析吕红兰(1,89)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王艳荣(1,91)后现代课程观与校本课程开发李国良,宋永红(2,84)构建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常景玲,惠 明,王 斌(2,88)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探析冯喜兰,田孟魁,王爱荣(2,90)服装缝制工艺学教学创新的探索闫学玲(2,92)范例教学法述评孟宪乐(3,83)画法几何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探讨王振军,冀红举,刘祖萍(3,)试析诵读古诗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张亚梅(3,)7 187 89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陈全献,张泽芬(3,91)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李 群(4,77)试论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陈 艳(4,80)大学物理的科学内核与文化品性王慧君(4,83)试析实验过程的三个阶段郭文云(4,85)职技高师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刍议陈亚敏(4,87)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探讨荆瑞俊,邓艳丽,刘祖萍(4,89)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探析廖玉萍(4,91)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探讨刘荣才,周 丽(5,7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实施张 薇(5,77)高校考试模式的弊端及改革对策胡艳春(5,79)试论高职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朱志学(5,81)从实施“纲要”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马春建(5,83)谈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陈卫军(5,85)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张建伟(5,87)当堂作文苏海燕(5,89)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网络教学的主要方式李艳艳,冯 霞(5,91)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甘 民(6,80)关于教会学生学会认知的若干问题高 岩(6,84)中职学生习得性无能的表现及心理成因陈 龙(6,87)短文集粹农科教结合中的行为调整焦宏伟(1,93)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周 晋(1,93)谈班级德育工作秦亚杰(1,94)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韩友福(1,95)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杜宝珍(1,95)提高职专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夏改云(1,96)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恒淑贞,行红明(2,94)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黄晓荣(2,94)课堂提问方式探析刘新喜(2,95)设置疑问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王 利,潘春彩(2,95)中职体育课男女生分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娄国际(2,96)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李延玲(3,93)谈中等职业学校五步技能训练法史宏道(3,93)谈多媒体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宋俊芬(3,94)成本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史玉红(3,95)试析班主任工作中的激励方式冯贵军(3,95)谈讲课的取材游佩琳(3,96)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邓晓霞(4,93)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刘海燕(4,93)谈职中学生管理“四要则”雷 静(4,94)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刘清霞(4,94)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王晓蕾(4,95)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四自”教育王天军(4,96)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刘卫国(5,93)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张 敏(5,93)谈企业管理课的导入与拓展郑建民(5,94)谈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朱巧英(5,94)内地高校稳定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思考孙同梅(5,95)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赵梅枝(5,96)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胡瑞霞(6,89)试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原则郭忠玲(6,89)初中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李继红(6,90)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探析崔 丽(6,91)谈如何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高雅玲(6,91)职业学校如何体现人性化管理刘培芳(6,92)。
职业教育改革初探
三 、教 育 是 第三 产 业 .教 育 活 动 应 是 “ 有
偿 服 务”
划 行事 .应根 据 市 场 的变 化 ,不 断 地 更 新 人 才 培 养 规 格要 求 .调 整 原 有 教学 计 划 。
三 是 考 虑 当前 人 才 市 场 的 不 健 全 和 不 完 善 , 及 社 会 经 济 转 轨 过 程 中 的 诸 多 矛 盾 固 素 的 影 响 ,专 业结 构 的诃整 与新 专 业 的增 设应 该 以 短线 为 主 :
养 的 质 量 。 有 了 基 础 扎 实 的 高 质 量 人 才 “ 品 ” 产 , 无 论 市 场 怎样 变 化 ,学 校 都 可 立 于 不 败之 地 。 2. 当前 形势下 .学校要尽快建 立起 相对稳 定 的 在 办学 机制 .即学校 培养人 才 的方 茼是 面 向社会 。劳 务 市场的需求 能 力是相 对稳定 的 .专业设 置 、基础 课设 置也应保持相 对 的稳 定 .同时要 制定稳 定 教师 队伍 的 保 障措施 ,学 校 的生 源也应 有相对稳定 的渠道 。 3 要 加 速 制定 有 关教 育 法 规 ,使学 校 的办 学 活 .
急 剧 变 化 应 统 一 由 于 参 与 市 场 的 主 体 — — 企 业 存 在 f .列 外
一
、
教 育 过 程 的长期 性 与 市 场调 节 的 短期 性 应
场 的
相 统 一 随 着 我 国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 职 业 教 育 将 主 要 受 市 场 供 求 机 制 的 作 用 和 调 节 , 但 这 种 调 节 和 作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初 探
刘 孜 洵
( 尔滨 市 电子 S 业技 S 学校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4 ) 哈 - - 5 0 0 中酣 类 号 :(7 0 71 , 文献 标 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 0 —7 3 ( 0 2 2—0 4 0 1 8 6 2 0 )0 0 9一[ 】 1 二 、教 育 发 展 具有 的 相对 稳 定性
教育改革本质初探
教育改革本质初探普通逻辑学认为,概念是体现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对象,即作为思维主体的人所思考的一切对象。
任何思维主体均有其属于自己的特点,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成为对象的属性。
世界上没有无属性的对象,也没有无对象的属性,各类对象由于属性的特质而构成具有差别的类,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构成同一个类,反之则构成不同的类。
一个特定的对象类,其属性可以分成固有、特有和偶有属性。
固有属性是指同一类中的所有客体均具备的属性。
例如,“人类”这一对象中,有眼睛、耳朵、能活动等都是该类对象的固有属性。
偶有属性是某类对象中的某些因子具备而其他因子不具备的属性,它的产生、留存或消逝并不影响该事物的存在,例如,肤色、种族等就是人这类对象的偶有属性。
要深刻了解和把握对象,形成科学概念,必须对概念对象的本质加以揭示。
为了更好地研究教育改革的本质,我们将教育改革这类对象的三种属性,即固有属性、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分别称之为属本质、类本质和殊本质。
教育改革的类本质,即在改革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特有属性。
我们所探讨的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这个层次上的本质。
其殊本质是某种改革活动所独有的本质,即教育改革的偶有属性,它不是所有改革活动都具备的本质。
每一种改革活动都有各自的殊本质。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给该事物下科学定义来实现的。
揭示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给这个概念下一个定义,正确表述其内涵。
普通逻辑学给事物下定义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即: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由此可以看出,确定教育改革的邻近的属概念是给教育改革下定义、揭示教育改革本质的逻辑前提。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教育家对教育改革的邻近属概念存在不同的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把教育改革归属于“过程”,二是把教育改革归属于“实践活动”。
于光远教授将“过程”定为教育改革的邻近属,认为教育改革是对不合时宜的教育状态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长远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改革本质初探
教育改革本质初探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内容到能力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2. 个性化教育的提倡:教育改革倡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3. 融合教育模式的推行: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的分隔和独立,而教育改革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然而,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同时,教育改革也需要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不断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 , 在 其 现 象之 下 必 有 与 其 它 事 物 相 区 分 的 稳 定 因 素 , 但
那 就 是 本 质 。 文 通 过 “ 象一 本 质 判 定 法 ”. 过 职 业 教 本 现 透
育 在 不 同社 会 生 产 方 式 中 的 表 现 形 式 来 梳 理 职 业 教 育 一
般 属 性 ,从 而 探 寻 其 一 贯 的 、 特 殊 的 、 稳 定 的 本 质 属 性 — — “ 会 生 产 性 ” “ 业 能 力 提 升 性 ” 社 和 职 。
个 历史 时 期 的表现 形 式都 不尽 相 同 。 职 业 教 育 的 萌 芽 阶 段 也 称 “ 职 业 教 育 时 期 ” 是 指 前 ,
在 机 器 大 工 业 生 产 之 前 的 游 牧 、农 耕 和 小 手 工 业 生 产 阶
段 . “ 徒 制” 特 征 。 一 时期 社会 生产 方 式 中的前 职 以 学 为 这 业 教 育 局 限 于 父 子 相 传 、 徒 相 授 , 般 采 用 言 传 身 教 的 师 一 方式 。职业 教育 的 功能 主要 在 于使 个人 获 得一 种 能立 足
二 、 业教 育 之一 般属 性 梳理 职
、
职 业教 育 之表 现 形式
职 业 教 育 的 主 体 、职 业 教 育 的 目标 、职 业 教 育 的 形 式 、 职 业 教 育 的 内 容 和 职 业 教 育 结 果 等 因 素 深 刻 地 受 到 社 会 生 产 方 式 的 制 约 。 照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点 , 会 生 按 社 产 方 式 经 历 了 “ 牧 一 农 耕 一 小 手 工 业 一 机 器 大 工 业 生 游
表 。在 美 国 , 业 教 育 和 职 业 训 练 是 分 开 进 行 的 。职 业 教 职
育 作 为教育 的一部 分 ,目的在 于培 养 能适 应 未来 社 会发
关 键词 : 业教 育 职
现 象
本质 属性
展 的现 代公 民 。 受职 业教 育 是每 个人 的权利 。 业 训练 接 职
所 谓本 质属 性 . 是 区别 于事 物纷 繁 复杂 的 现象 。 就 能 够 决 定 所 反 映 的 事 物 之 所 以 成 为 该 事 物 ,并 与 其 他 事 物 相 区 别 的属 性 。 文 试 图 在 立 足 于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本 采 用 “ 象一 本 质 判 定 法 ”对 职业 教育 的一 般 属 性 进 行梳 现 , 理 , 过 多 变 的 表 象 来 探 究 职 业 教 育 的本 质 属 性 。 透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方 式 的 发 展 变 化 ,世 界 各 国 以 传 授 某 种 职 业 或 生 产 劳 动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教 育 形 式 也 随 之 发 生 了 变 化 , 称 谓 有 “ 业技 术 教育 ”“ 术 职 业 教 育 ” “ 其 职 、技 及 技 术教 育 ” 。多数 国家 的 职业 教育 从 高 中 阶段 开始 实施 , 等 大 致 分 为 单 轨 制 和 分 流 制 。 单 轨 制 以 美 国 、加 拿 大 为 代
产 ” 阶 段 , 至 今 天 的 知 识 或 信 息 社 会 , 业 教 育 在 每 等 直 职
一
职 业教 育 在每 一个 历 史时 期 的外在 表 现形 式都 不尽
相 同 , 应 地 也 会 表 现 出 一 些 多 样 的 内在 属 性 。 目前 的 相 就 研 究 成 果 来 看 . 业 教 育 主 要 有 九 大 主 流 属 性 。 们 分 别 职 它 是 “ 会 性 ”“ 产性 ” “ 业性 ”“ 应 性 ”“ 社 、生 、职 、适 、 中介 性 ” 、 “ 业 性 ” “ 样 性 ” “ 众 性 ” “ 民 性 ” 产 、多 、大 和 平 。 “ 会 性 ”指 职业 教 育乃 属 于社会 范 畴 的一 种 现象 , 社
202号 旬 0年月 上 刊 丈敖赞 1
K 业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性 之 初 探 q ,
汪 洋1 肖晗 予2
(常州 轻工 职业 技 术学 院 , 苏 常州 1 江 摘 2 3 0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 苏 南 京 10 0 2 江 209 ) 1 0 7
要 : 何 一 个复 杂 的 事 物都 会 呈现 出 多样 的现 任
生 活 中 . 并 没有 受 到 重 视 , 没 有 形 成 正 规 的 制度 , 但 更 在 整 个教 育体 系中处 于可 有 可无 的从 属 地位 。
一
则 是 对 毕 业 的 学 生 进 行 特 定 职 业 的 专 精 训 练 。 实 施 分 流 制 的 国家有 德 国 、 日本 和 中 国 。 中 以德 国 的 双 元 制 最 具 其 特 色 ,双 元 制 职 业 教 育 被 誉 为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德 国 经
济 腾 飞 的秘 密 武 器 ,其 特 色 是 将 职 业 教 育 和 职 业 训 练 合 二 为 一 ,高 中 阶 段 的 职 业 教 育 几 乎 就 是 职 业 训 练 的 代 名
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 教 育 的 一 切 活 动 . 都 是 在 一 定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和 一 定
的社 会 关 系 中进 行 的 . 是 一 种 人 类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它 “ 产 性 ”指 职 业 教 育 负担 着 劳 动 生 产 与再 生 产 任 生
社 会 的 生 存 方 式 ,也 兼 有 技 艺 传 承 和 个 人 才 艺 发 展 的 功 能 。 那 个 时 代 , 然 前 职 业 教 育 活 动 渗 透 在 民众 的 社 会 在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