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4.《灯笼》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时,人们挂灯笼、放灯笼以表达祝福和祈愿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绘灯笼的来历、种类、制作过程以及挂灯笼的意义,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灯笼的制作工艺、寓意以及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还需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语需要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灯笼的来历、种类、制作过程以及挂灯笼的意义,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灯笼的制作工艺、寓意以及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突破策略:通过图片展示、动手制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元宵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动画的课件,辅助教学。

2.灯笼材料:准备制作灯笼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践。

3.相关文化资料:收集关于灯笼的文化背景资料,以便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元宵节挂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过年的喜庆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随后,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灯笼的来历、种类和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灯笼在人们心中的寓意。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灯笼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作者写作特色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一、基础性批注(一)、读准读音   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马前卒()人情世故()焚身( ) 恐吓( ) 神龛( )(二)、结合语境体会词语含义斡旋:静穆:思慕:怅惘:褪色: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人情世故:2. 感受式批注、疑问式批注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做好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文章文章写了有关灯笼的那些事?满含了怎样的感情?2、请以“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

(感受式)三、独立完成后合作探究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2.第11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3.文章中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5.请结合文章的结尾来理解主旨。

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理解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学习目标】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灯笼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灯笼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灯笼【导学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斡旋(wò)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步骤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板书设计】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导学目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掌握要点流年匆匆,母爱相随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

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一)1.了解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2.字词积累争讼( ) 领域( ) 斡( )旋静穆 ( ) 思慕( ) 怅惘( )神龛( ) 锵( )然霍骠( ) 姚()燎( )原幽悄( )熙熙( )然司马懿( )斡旋:垂珠联珑:幽悄:思慕:静穆:人情世故:(二)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

合作探究:1.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当堂反馈: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C.磷火凑巧斡旋幽悄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品析语言,感受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

2.关注结尾,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2.文章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什么作用?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4.“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独特魅力?”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5.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6.创作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以灯笼为题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灯笼》一文,使学生深入了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旨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较为成功。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总体来说,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点缀”、“稀疏”、“摇曳”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课文内容理解: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描绘和赞美,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自主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春节为背景,描述了父亲教他做灯笼、放灯笼的情景,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厚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体会到父子间的亲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亲情、友情等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但对于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能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间的亲情,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节的喜庆氛围,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节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灯笼》。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子间的亲情。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45七、总结全文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八、课外积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学后感悟《灯笼》导学案答案:二、1.熙成,山屋、山荪 4. 形散神聚三、1.争讼(zh ēng s òng ) 领域(l ǐng y ù) 斡旋(w ò xu án ) 静穆(j ìng m ù) 思慕(s ī m ù) 怅惘(ch àng w ǎng ) 锵然(k ēng r án ) 褪色(tu ì s è) 燎原(li áo yu án ) 熙熙然(x ī x ī r án ) 暖融融(nu ǎn r óng r óng ) 马前卒(m ǎ qián zǔ)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guān xián dēng(官衔灯)chuí zhū lián lóng(垂珠联珑)yōu qiǎo(幽悄)huò piào yáo(霍嫖姚) fān lí(藩篱) péi gōng(裴公)2.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新年期间的重要装饰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以灯笼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因制作、购买和观赏灯笼而团聚的故事,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观。

下面是一份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的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关于元宵节和灯笼的基础知识。

2. 导入活动: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眼前的画面进入课堂主题。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灯笼》。

2. 讨论问题:a. 灯笼在中国春节期间起到了什么作用?b. 你感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c. 小宇的父母一开始反对他去云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d. 父亲送给小宇灯笼的寓意是什么?e. 小宇通过一次亲身经历明白了什么?三、词语学习(15分钟)1. 学习生词:遥远、飞舞、璀璨、欣赏、悄悄、磨损、曙光、晃动。

2. 运用词语:给出词语的汉语或英文解释,让学生写出对应的词语,并举例造句。

四、文学常识(15分钟)1. 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并进行简要讲解。

五、写作练习(30分钟)1. 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我和灯笼的故事”、“我最喜欢的灯笼”或“我家的元宵节习俗”。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 分享写作成果: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10分钟)1. 小结内容: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本课相关的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以上的导学案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生词、了解文化背景以及写作练习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全面地参与学习,充分体验课文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精品导学案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精品导学案答案解析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题:《灯笼》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理解积累生字词,理解“灯笼”承载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

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国家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5分钟)【学法指导一】①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完成自学检测一;②班内展示,师生互评。

自学检测一: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神龛.(kān)皎.洁(jiǎo)争讼.(sònɡ)斡.旋(wò)静穆.(mù)锵.然(qiāng)怅惘.(wǎng)燎.原(liáo)褪.色(tuì)领域.(yù)灯蛾.(é)焚.身(fén)松柏.(bǎi)辉煌.(huáng)犬吠.(fèi)熙.熙然(xī)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斡旋:调停,调解。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燎原:火焰烧原野,比喻事态不可阻挡。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灯笼》导学案

《灯笼》导学案

日照市献唐学校八年级语文课前导学案第4课《灯笼》【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

3.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重难点】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2.作者简介《灯笼》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1906年出生于山东莱芜,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解放后,主要从事语文教材编审,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其代表作有散文集《烟尘集》、《出发集》、等。

其中《菜园小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散文。

答案:吴伯萧《北极星》《记一辆纺车》【自主学习】1.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焚身()溺炕()神龛()皎洁()犬吠()乡绅()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裴公()燎原()司马懿()熙熙然()夜深星阑()霍骠姚()2.解释下列词语斡旋:家来:幽悄:掌故:静穆:垂珠联珑:思慕:怅惘:褪色:燎原:人情世故:马前卒:3.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给出的括号内标注出关键词语。

A 在()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的想象,体现的是历史的况味。

B挑着(),迎回祖父,体现了长幼情笃;接过(),上下灯学,表现出母子情深。

C 跟着()跑个半夜,伴着()入睡,绽放飞扬的青春。

D进士第的()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了岁月的沧桑。

【资料拓展】吴伯箫自传(节选)吴伯箫,原名熙成,字伯箫笔名曾有山屋、天荪,都很少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
c.创新思维:学生能够跳出文本,运用创新思维对灯笼文化进行拓展,如设计新型灯笼等。
-突破方法:组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灯笼的存在和它所承载的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故事。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灯笼》这一课时,我尽力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有以下几点感悟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接下来的理论介绍环节,可能因为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在讲解散文概念时,应该更多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诠释作者的情感,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认识到,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情感体验中来。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在讨论灯笼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我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导学案

《灯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二、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三、写作背景:四、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五、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五、自学指导一1、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语感斡旋( )幽悄( )霍骠姚( ) 怅惘( )斡旋:家来:垂珠联珑:幽悄: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六、自学指导二,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word版)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word版)

【初读探究】
作者以灯笼为题,灯笼勾起了他的哪些回忆呢?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探究灯笼的内涵。

2.如何理解“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拓展延伸】
1.说一说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说说我们的家乡都有哪些民俗文化?2.写一写,抒写爱国情。

战火纷飞时,作者愿做足下马前卒,
和平年代时,我们愿做。

【课堂小结】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中有文化上的,也有有情感上的。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课后作业】
1.阅读《吴伯箫自传》。

2.探究作者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法。

完成课后作文,一家乡的民风民俗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灯笼》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

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2020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一、自主预习1、正音神龛司马懿斡旋怅惘幽悄霍骠姚2、释义1、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2、斡旋:调停、调解3、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4、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5、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二、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三、整体感知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2段)第二部分(3-12段)第一层(3~5段)第二层(6、7段)第三层(8~10段)第四层(11、12段)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情节1、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具体有哪些呢?2、提出突破口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灯笼”写了作者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五、速读课文,合作讨论写作特色(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3)描绘朴实动人六、小结文章中心答案示例: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2段)总说喜爱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段)通过对灯笼的回忆、联想,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第一层(3~5段)通过追述与灯笼有关的旧事,表现孩童时代家中那暖暖的亲情。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灯笼导学案

《灯笼》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阅资料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勾画重点语句,品读赏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3.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体简介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填空《灯笼》的作者是,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他是著名的和。

2.词语检测,给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

争讼()焚身()溺炕()神龛()皎洁()犬吠()乡绅()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裴公()燎原()司马懿()熙熙然()夜深星阑()霍骠姚()二.课堂探究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2.文章脉络3.合作探究①仔细阅读课文第11段,讨论思考:对古代将领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②文末两句话“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主题概括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和联想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灯笼
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
意义。





写作
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
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
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读准
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
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
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2.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品味亮点词语】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试分析加点词语的用法。

“挤着”,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

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

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

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

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