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合集下载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中衰的读音

古诗《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中的“衰”字究竟该读什么音?学生们的课本上,“衰”的注音为“shuāi”,但不少古诗词书上,这个字念‘cuī’。

到底该念什么音啊?我在执教示范课之前,忐忑不安。

后来,执教完《回乡偶书》的古诗示范课后,一位家长就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在家背诵《回乡偶书》时,她清楚地听到孩子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shuāi”,于是她当即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孩子这个字应该读“cuī”。

但孩子却嘟着嘴巴称自己没背错,书上所标的拼音就是这么读的,老师课堂也是这么教的。

但她不甘罢休,又翻看字典,结果字典里两种读音都有,但没说在古诗里该读哪种音。

作为家长,她非常纳闷,于是就想到给我打电话,她还说:唐诗是讲究压韵的,该诗首联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í)”,因此“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应该念成“cuī”,以体现押韵。

如果念成“shuāi”,诗歌的韵律美又如何体现呢?为此,我专门跑了一趟县城的书店,翻看书店里有关小学生古诗读本,发现除了“衰”字被标注为“shuāi”,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多音字,也都标注成了该字的最常用的读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字的标注音为“xié”,而非“xiá”。

在学校里,我又专门去调查了不同年级学生“衰”字的读音,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读“shuāi”。

在我们年级的备课组会议里,我又向老师们提起了此事:古诗里个别多音字的读音,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到底该读什么音?老师们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教材中所标注的,因为教材是经专家审定的,应该有一定道理。

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诗歌的本色,充分体现其韵律美。

近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我才找到了答案: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回乡偶书》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老大:年纪大了2、乡音:家乡的口音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4、衰(cuī):减少,疏落【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c/1285htm,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故乡鲁迅

故乡鲁迅

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寓所:寄居的房子。
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 不是, (一)回故乡 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 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二)在故乡 ( 创造, 以主人公“ 不能等同于作者。 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三)离故乡
段落层次
•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述“我”渐近故乡时所见, 段 :描述“ 渐近故乡时所见, 抒发一种悲凉心情和复杂思绪, 抒发一种悲凉心情和复杂思绪,同时也交代回乡 的原因。 的原因。 •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6~77段)写“我” 在故乡的见闻 段 感受。可分两层: 感受。可分两层: 第一层: ~ 段 在家应酬待客。 第一层:6~53段。写“我”在家应酬待客。 第二层: ~ 段 与闰土的重逢。 第二层:54~77段。写“我”与闰土的重逢。 •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 离开故乡时的 第三部分( 段):写 感受,抒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感受,抒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无端:无缘无故。 无端:无缘无故。 向来。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鄙夷:看不起。 道台: 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 台”。 文中“放了道台” 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 思。

《回乡偶书》带拼音注解译文

《回乡偶书》带拼音注解译文

《回hu í乡xi ān ɡ偶ǒu 书sh ū

【唐】贺知章 少sh ǎo 小xi ǎo 离l í家ji ā老l ǎo 大d à回hu í
, 乡xi ān ɡ音y īn 无w ú改ɡǎi 鬓b ìn 毛m áo 衰shu āi。

儿ér 童t ón ɡ相xi ān ɡ见ji àn 不b ù相xi ān ɡ识sh í
, 笑xi ào 问w èn 客k è人r én 何h é处ch ù来l ái。

注解:
①偶书:偶然写的诗书。

②少小离家:年少时就离开家乡。

③老大回:年龄大了才回来。

④乡音:家乡的口音。

⑤无改:没有改变。

⑥鬓毛衰:两腮毛发苍白疏落。

⑦不相识:不认识。

⑧笑问:微笑着询问。

译文:
我年少时就离开了家乡,年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两腮鬓发苍白疏落了许多。

家乡的孩子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微笑着问我,你这个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唐作藩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唐代诗人贺知章地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地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地看法.这里谈点个人地意见.“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地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读ī.常用地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地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地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地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地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地音义.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ī?此处“衰”字地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地意思.再从整首绝句地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地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地“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地“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地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地开口(即《广韵》地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而合口(即《广韵》地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或.因此,无论从字地意义或全诗地用韵来看,这句诗中地“衰”字自然当读为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地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地《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第版,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地《唐诗鉴赏辞典》(年月第版,页)也都注读ī.有人说,“衰”念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地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地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地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地.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地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渦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地韵母了.有人说,把“鬓毛衰”地“衰”读作ā或读同“揣”(ā),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地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韵母地,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地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韵母地,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地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á.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地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地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地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地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地《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地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地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地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地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地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地不同.诗歌韵文地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地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唯物史观.至于个人喜欢用自己地方言读古诗,闭门高声吟诵,那是个人地爱好和自由,旁人听不懂无关紧要;犹如我们国家推行简化字,你个人习书法,喜欢写写繁体,也悉听尊便,但不能强求别人跟你去学平遥家乡话.阅读指要“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字读什么音?作者从“意义”和“韵脚”两方面判断,“衰”字在整首诗中应该作“疏落”而不是“衰老”地意思,应该读cuī,而不是读āi.作者进一步指出,这首诗地三个韵脚字现在地读音不完全押韵,是因为语言发生了历史演变,这在语音发展史上是普遍地现象.有些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地韵脚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地古音.作者认为这种主张不可取,因为我国方言复杂,各地方言保持地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有时一首古诗用这个方言区地语言读是和谐押韵地,而用另一个方言区地语言就不见得押韵了.所以作者主张今天朗读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到有韵而读来不相押地地方,知道是古今音地不同就可以了,不必硬要用方言去改变字地读音.另有人认为:贺知章地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有人主张读ā,也有人主张读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地“衰”应当读ā,理由如下:一、“衰”读ī地音,在古代汉语中,一是表示用粗麻布制成地毛边丧服,二是表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地标准递减,如衰序(按一定比数递减地次序).在现代汉语中“衰”读ī地音要写作“缞”,只表示“丧服”地意思.这样地意思当然与“鬓毛衰”地意思不相吻合.二、“衰”读ā,基本意思是衰老、衰落、衰残、衰败等,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也是一种衰残地现象,古代称作“衰白”,疏落变白地鬓发古诗文中称作“衰鬓”,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三、在现代汉语中,“衰”与“回”“来”不押韵,但在上古音韵中,“回”“衰”“来”属于同一个韵部(微部).。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赏析及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赏析及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赏析及翻译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唐作藩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同“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

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

《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臵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申为减退。

《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

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

”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

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

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初中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

初中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

初中教材中有争议字的正确读音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见:xiàn,通“现”。

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此去小石潭,伐竹取道,可谓颇费工夫,用心良苦。

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再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又可见他对将见却未见的小石潭充满高度的期待与神往,好奇、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就在他“踏破铁鞋”的时候,一方小潭不期然地显现眼前,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惊喜。

这种惊喜的心情是小石潭突然出现带给他的特别反应。

因此“见”(音xian,通“现”)可体现这种突然性,而且表现了作者因小石潭突然出现而尤感惊喜的心情。

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蕴:wēn。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1986年4月第7次印刷)“蕰”有两个读音,一亦作“蕴”(yùn)。

《说文草部》:“蕴,积也。

”《春秋》传曰:“蕰利生孽。

”二(wēn)聚藻,水草的一种,即金鱼藻。

《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

” “蕴藻”之“蕴”应读“wēn”音,“蕴藻”即“蕰藻”。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裳:cháng。

“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

《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径注读‘常’。

”从文字发展关系上看,“裳”与“常”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

《集韵》上说“裳”本作“常”;《说文解字·巾部》亦云:“ ‘常’裙也。

今作‘裳’。

”显然,“裳”的读音与“常”的读音相同。

《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解释其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并举“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为其例。

通常情况下,“裳”在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但亦可泛指衣裳。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词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shuāi”还是“cu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读音,自然就是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中二年级教材中读“shuāi”(教材中如此注音)七年级教材中注释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同版本的教材注音注释不同,且各有各的依据,这无可厚非,但就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的音和义,这就令人费解了。

我们编排教材应该考虑传承性,要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现象发生。

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

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

”《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

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

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

”④cuī(崔)。

通“纟衰”。

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

”先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衰”就应读“cuī”押平声韵“uī”;如果不是首句入韵,而是偶句入韵,则就读“shuāi”,因为末句是平声韵“ái”,且也符合唐诗“一韵到底”的格律要求。

从字义方面来看,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①将其读为“shuāi”理解为“衰老”,“两鬓斑白”而显得“衰老”嘛!这符合人的生理现象——人老是从“两鬓斑白”起,进而全白,也还说得过去;如果读“cuī”,就只能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②,将其理解为“减少”,这才与七年级教材中的注释基本相符,但似乎有悖于唐诗的格律要求。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北京日报:汉字读音,约定俗成不是将错就错“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而不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而不读xié……这些曾经语文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的读音,近日却传出消息即将反转。

虽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

回顾3000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可以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

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如此“一刀切”显然过于任性草率。

“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向,尤当警惕。

对于此次汉字读音修改,舆论场上也有些许赞同之声。

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

还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

诸如此类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若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由却是相当不负责任。

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位”,那还分什么正误,何不干脆对“错别字”不管不问?学习本就存在门槛,丧失原则不断让步,还谈何对汉字的尊重。

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

汉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

石径“斜”读xiá不读xié的背后,是抑扬顿挫的平仄神韵;小篆“章”字由“音”和“十”两字组成,寓意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也正是从一个个方块字中,许多人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拼音: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回乡偶书(唐)贺知章shào xiǎo líjiālǎo dàhuí少小离家老大回,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shuāi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xiāng shí儿童相见不相识,xiào wèn kècóng héchùlái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相见不相识的意思

相见不相识的意思

相见不相识的意思
相见不相识的意思是相互看见,但不相认识。

相见不相识一句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昨日听依在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听是她吟诵“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时把“衰”字念“shuai”音,于是纠正之,让其念“cui”,告诉她诗人写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体现在这个字上应该念“cui”音,而且上下句之间有押韵的语境。

依却说,我们老师教我们这么念的。

我想依的老师大概是疏忽了,于是告诉依,老师大概是没有注意,或者是你们没有注意听,你可以把这个音按妈妈说的注上,到学校的时候请教一下老师,看老师是怎么回答你的。

依欣然接受了。

我百度了一下,意见应该是一致的,“衰”念“cui”音。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同“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

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

《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引申为减退。

《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

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

《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

”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语言学家唐作藩是这样解释的: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

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胚.《说文·衣部》、回:“衰,小也,而不是衰老的意思,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缞、梅”等,同“蓑”,52页)也都注读cuī,俗称“蓑衣”,草雨衣”,何德之衰.常用的意义有二、摧,杀也:“衰.“衰”字这一音义,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杯.经传古籍多作“蓑”.衰微.宋元以后、灰.”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丈夫有贰宗:“凤兮凤兮,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堆,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如“该、皑,大抵都是ai,后来又写作“缞”、才!”《广韵·脂韵》.”一是用于“等衰”,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2.读cuī,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引申为减退,微也、哀,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亦作衰,其韵母变读为-ai、,还是读cuī,疏落,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衰弱等的意思.《广韵·灰韵》,乡置侧室、裴、猜、台,诸侯立家,长六寸博四寸,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因此,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论语·微子》,现在也很少用了、颓,士有隶子弟,皆有等衰、孩、衰落.《广韵·支韵》、开,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那么,减也、盔?读shuāi.3.读shuāi、衰,1978年4月第1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胎,是指鬓毛减少,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桅.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哉、鳃”等,由于语音发生演变、来;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雷,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是cui一声“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1.读suō。

2022回乡偶书的衰怎么读

2022回乡偶书的衰怎么读

2022回乡偶书的衰怎么读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音为cuī。

是减少的意思。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结合全诗原文和译文,再结合古代的音节和古诗的押运要求来说,回乡偶书中的衰读cuī。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其二》翻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一生中必背古诗 回乡偶书

一生中必背古诗 回乡偶书

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篇1: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一生中必背古诗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词语注释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乡音:家乡的口音。

3.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4.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cuī):减少,疏落。

5.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6. 相见:即看见我;7.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作品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文学赏析这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篇2:回乡偶书-古诗回乡偶书-古诗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改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ī):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赏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诗意与解释

回乡偶书的诗意与解释

回乡偶书的诗意与解释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回乡偶书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原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该怎么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胚.《说文·衣部》、回:“衰,小也,而不是衰老的意思,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缞、梅”等,同“蓑”,52页)也都注读cuī,俗称“蓑衣”,草雨衣”,何德之衰.常用的意义有二、摧,杀也:“衰.“衰”字这一音义,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杯.经传古籍多作“蓑”.衰微.宋元以后、灰.”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丈夫有贰宗:“凤兮凤兮,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堆,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如“该、皑,大抵都是ai,后来又写作
“缞”、才!”《广韵·脂韵》.”一是用于“等衰”,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引申为减退,微也、哀,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亦作衰,其韵母变读为-ai、,还是读cuī,疏落,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衰弱等的意思.《广韵·灰韵》,乡置侧室、裴、猜、台,诸侯立家,长六寸博四寸,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因此,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论语·微子》,现在也很少用了、颓,士有隶子弟,皆有等衰、孩、衰落.《广韵·支韵》、开,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
那么,减也、盔?读shuāi.
3.读shuāi、衰,1978年4月第1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
什么、胎,是指鬓毛减少,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桅.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哉、鳃”等,由于语音发生演变、来;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雷,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是cui一声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