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 科学发展 走出困境
2024形势与政策章节测试第三章
2024形势与政策章节测试第三章3.1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一. 多选题(共2题)【多选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A、极综合•B、极宏观•C、极微观•D、极端条件我的答案:ABCD【多选题】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领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亟需形成()的新模式。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人才是第一资源•C、协调是第一要义•D、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的答案:ABD二. 单选题(共3题)【单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依托一批大国重器和重大攻关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包括()。
•A、超级计算机•B、中国空间站•C、中国天眼•D、航天飞机我的答案:D【单选题】在过去的2023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与竞争愈发激烈,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其表现不包括()。
•A、人工智能引领前沿技术加速进步•B、科技安全愈加稳定,对前沿技术应用的规范愈加全面•C、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等新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D、科技变革引发战争形态变革我的答案:B【单选题】正当中国朝着高水平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链大步迈进之时,美国对中国采取“小院高墙”式的遏制围堵战略。
其表现不包括()。
•A、双方学术交流范围扩大、程度加深•B、限制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中国的出口•C、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高科技领域•D、组成联盟孤立中国并实施统一的出口管控我的答案:A3.2 握紧“国之重器” 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一. 单选题(共2题)【单选题】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标志性的大国重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不包括以下的()。
•A、成功研发世界上推力最强大的火箭“土星五号”•B、“奋斗者”号成功下潜至万米深海•C、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D、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的答案:A【单选题】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标志着本次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在战略引领下加快科学发展
在战略引领下加快科学发展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改变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科学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如何加快科学发展,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加强战略引领。
科学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只有科学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取得突破。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确保其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同时,要加强对科学发展战略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科学发展,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
其次,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科学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才能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激发科学家的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还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科学研究的合作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学科壁垒,提高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要加强对科学人才的培养。
科学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优秀的科学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发展。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科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科学研究。
同时,要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外国科学人才的吸引和引进,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科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加强对科学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科学研究的成果要通过应用和转化才能发挥价值,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科学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科学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最后,要加强对科学发展的监督和评估。
科学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只有对科学发展进行监督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1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社论)1日
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 2007-01-01 第04版)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新年的钟声送别了2006年的最后一天,迎来了新的一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科学发展大潮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政策上有了新举措,实践上有了新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
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的亿万中国人民,正处在一个大变化、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处在一个逐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胜利航程中。
一年更比一年好,定叫今年胜去年。
憧憬新的一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力量,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全党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的高度共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也正在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成为我们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是代代相传的伟大事业。
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的经验教训,我国的阶段性特征,使全党全国人民坚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绘就了以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宏伟蓝图,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这是我们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这种信心和力量来自于“十一五”开局奠定的良好基础。
2006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破解经济危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而继续蔓延,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加之国民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困难日益增多。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环境,我感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破解经济危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
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决不能违背或改变规律。
从国内趋势来看,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就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的行业和企业。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多的出口市场,随着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内进口商品的成本也随之加大。
如果我国的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调整经济结构,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仍然采取简单、粗放、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势必要遭到淘汰,这次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实际上,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30年的必然选择,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经济危机的战略之举。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举措完全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一词最早出现于1985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使党的执政理念完善”。
以此开始,科学发展观在中国被广泛弘扬,深入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理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1985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政策和立法的强有力依据,也是中国发展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理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9条将科学发展观列入中国宪法的第一条,使其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二阶段是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际操作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正式出台,使科学发展观得到实践落实。
2006年,中央再次重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发布了科学发展观治国理政重点公报,明确提出改革开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重大政策决策中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施新思路新措施,促进实现“三个支点、三个协调”的目标。
2016年,中央编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改革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细则》,将科学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发展更加行之有效。
第三阶段是将“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融入日常。
首先,要实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强化以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能够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其次,要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居民了解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环境保护,提出真实有效的方法,以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改善社会经济水平。
再次,一要立足本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开放,把握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推进现代化建设,树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强化基本国策宣传,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改善五项基本国情,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协调发展格局。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
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一绪论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
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
2024年科学发展阶段计划
2024年科学发展阶段计划引言:2024年将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迎来了新的世纪,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关键时刻,制定科学发展阶段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2024年科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具体方法和计划。
一、基础研究的推动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对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质量和成果产出。
我们将鼓励和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科学家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二、创新技术的培育创新技术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2024年,我们将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培育,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我们将加大对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三、科技教育的加强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科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提高科学素养的普及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科技进取心的青年人才。
我们将建设更多的科技教育资源和实验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
四、科学伦理的规范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加强数据的透明和共享,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防止科研成果的滥用和伪造。
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科学伦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推动科研机构和科学家遵守科学伦理的规范,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监督和评估。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环境的和谐。
在2024年,我们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出科技发展困境——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年科技发展
第 5期
Junl f n a i ne& E oo c o rao Yun nFn c a cnmi sUnvri ie t sy
V 1 4 No5 o. , .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 走出科技发展困境
纪念我 国改革 开放 3 科技 发 展 O年
周 新 兴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福建 福州 30 0 ) 50 7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异化 ; 科学发展观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指导方针 , 也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科技异 化是生态环境危机 的重要原 因之一。我们 回顾我 国改革开放 3 0年科技发展 的成就, 同时指 出科技发展 产生 了 异化 , 并以科技异化为切入 点, 对科技异化及其危害 、 成因作 了一番剖析, 进而对消除科技异化 的负面效应反思, 认 为深入贯彻科 学发展观 , 有利于走 出科技异化的 困境 。 中图分类号 :3 1 C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7 5 20 )5 0 0—0 17 —4 5 (0 90 —0 1 2 20 0 8年是我 国改 革开放 3 年 , 我 国各项 事 业 O周 是 取 得辉煌成就 的 3 年 , O 也是被 称为 “ 科学 的春天 ” 的全 国科学大会 召开 3 0周 年 , 我 国科 技 繁 荣 发 展 的 3 是 0 年。3 来 , 国政 府始 终 高度 重 视并 大 力推 进 科 技 0年 我 事业 , 调科学技 术是第 一生 产力 , 强 大力 实施 科 教兴 国 战略和人才强 国战 略 , 施 一 系列 推 进 科技 发 展 的 重 实 大方针政策 , 断推进科技 体 制改 革 , 不 自主创新 能力 进 步提升 , 国的科技发 展进入到 一个重要 跃升期 。 我 改革 开放三十载 , 技发展 大飞跃 科 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 国科 技事 业在 艰难 中起 步 , 我 在 改革 中突 破 , 创 新 中发 展 , 断 实 现 新 的历 史 性 跨 在 不 越 。以毛 泽东 同志 为 核 心 的党 的第 一 代 中 央领 导 集 体, 发出“ 向科 学进军 ” 的伟大 号 召 , 制定 了第 一 个科 技 l 2年发 展规划 , 激发 了 广大 科技 工 作 者 和全 国 人 民 自 力更生 、 苦奋斗的 干劲 和热 情 , 得 了“ 弹一 星 ” 艰 取 两 等 重大科技 项 目的成 功 , 现 了第 一 次 历史 性 跨 越 。以 实 邓小平 同志为 核心 的 党 的第 二 代 中 央领 导集 体 , 放 解 思想 , 反正 , 出“ 学技 术是 第 一生 产力 ” 拨乱 作 科 的重 要 论断 , 出“ 重知 识 、 重 人 才 ” 方针 , 大解 放 了 提 尊 尊 的 大 科技生 产力 , 我们伟大 的祖 国迎来 了科学 的 春天 , 实现 了第 二次历史性跨 越 。以江泽 民 同志 为核 心 的党 的第 三代 中央领导 集 体 , 把科 技 进 步 和 创新 摆 在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关键 位 置 , 出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 持 续 发 展 战 提 可 略 , 步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 , 动我 国科 技事 业 持续 进一 推 快速发展 , 实现 了第 三次 历 史 性跨 越 。党 的 十六 大 以 来, 以胡 锦涛同志为 总书记 的党 中 央 , 出增强 自主创 提 新 能力 、 创新 型 国家 的奋 斗 目标 , 定 了 《 家 中 建设 制 国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06 22 年) , 2 0- 00 》 明确 了未来十五年 我国科技 发展 的指 导 方针 、 战略重 点 、 重 大专项和政策 措 施 , 动科 技 事 业 进入 创 新 发 展 的新 推
坚持科学发展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坚持科学发展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在市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2009年3月27日)同志们:刚才剑飞市长谈了一些体会,讲得很好。
这两天,第一阶段中心小组的集体学习主题突出,听了大家的发言,深受教育。
集中学习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在整个活动当中尤为重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理论武装头脑是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当代中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怎么从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丰富思想,开拓眼界,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
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做到真学、真读、真懂,只有做到真学、真懂才能真用,所以说,理论武装是基础。
第二,理论指导实践是重点。
理论武装头脑是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是重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践,要把突出实践特色作为一个重点抓好。
但是,实践离开了科学的理论,就会偏离方向。
列宁早就讲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必须要指导实践,所以从理论指导实践来讲这是一个重点。
第三,理论转化能力是关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概念到概念,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通过学习教育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我们头脑里面扎根,使它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维意识、转化为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转化为科学发展工作举措。
这个转化的过程,既依赖于理论实践,也依赖于理论武装。
所以第一个阶段的集中学习就是一个前哨站,这也是整个学习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工程。
这一次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中三天时间来进行学习、研讨,特别是我们请来了专家进行辅导,同志们今天又开展了交流、启发,这样一种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效果。
应该说第一阶段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去年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过专门的学习讨论,尤其是以科学发展、创业富民为主题,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但是,我们绝不能只是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贯穿于我们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一个时代主题。
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重大历史意义
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重大历史意义
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具有以下重大历史意义:
1. 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发展,
国家可以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
2. 提高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自主创新,国家可
以在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在全球竞争
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 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国
家可以加快优化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能源效率等方面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为未来世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4. 增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科技创新
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突破,可以减少国家对外依赖,提高军事和信息安全,保护国家核
心利益和国家安全。
5. 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科技创新,国家可以
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技术普及和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
福祉的提升。
总之,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安全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解放思想迈进新领域实现科技发展进步
解放思想迈进新领域实现科技发展进步解放思想迈进新领域实现科技发展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人类社会并不是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它受到了现实环境条件和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科技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革联系非常密切。
因此,解放思想迈进新领域实现科技发展进步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须符合。
一、解放思想是科技进步的必经之路科技进步的基本特征是不断超越。
只有不断保持创新,探索新的事物并超越现有的局限,才能满足社会的不断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
然而,传统思维惯性往往会局限我们的眼界,在许多新领域面对问题时会感到束手无策。
因此,解放思想成为了开展创新和超越的开始。
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进步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科技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把思想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
二、解放思想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新的产业的涌现,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提高人们的收入。
高科技成果引领的经济现象也将带来强劲的经济竞争力。
同时,解放思想在社会中也能够带来广泛的利益。
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优化,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创建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
比如,在医疗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了许多新技术应用,可以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三、解放思想对于科技进步的深化提供了基础在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可以提供更加广泛和全面的支持,并指导未来的科技前沿探索。
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各种技术的特性和应用,发掘新的可能性。
同时,解放思想也为应有的警惕性和批判性提供了基础,这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在科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坚持创新和应用,更要发挥警惕性,对那些未经实验或未被完全了解的科技成果持批判态度。
科学发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科学发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科学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涵盖了各个领域。
科学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医疗领域、环境保护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来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科技创新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是科技创新。
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科技将社会推向新的高度。
首先,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其次,科技创新促使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新的产业链,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医疗领域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出现,提高了医疗水平。
首先,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疾病可以被及早诊断和治疗。
例如,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癌症等疾病可以更早被发现,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其次,新的医疗设备的引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例如,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
这些医疗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们的寿命。
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科学的发展对环境保护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一,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能力。
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其二,科技创新使得清洁能源的应用更为广泛。
从而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些改变为人类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四、教育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科学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改革使得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
首先,新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实验教学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全球共享。
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毛泽东这一主张()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
上述措施()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3.【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
这一模式()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5.【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
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曾经拥有过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依赖于他国的技术和产品。
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使命。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并分析其中的困难与机遇。
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能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的国家,才能真正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还能够提高国家的安全性和综合实力。
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使命。
然而,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核心技术的问题。
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创新生态。
其次,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此外,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制度体制的问题。
只有打破体制壁垒,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科技自立自强的机遇尽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机遇。
首先,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消费升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与他国共同攻克科技难题。
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的投入。
只有建立起扎实的科研基础,才能够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其次,我们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到科技创新中。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外合作和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大步迈向科学发展新境界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15-1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科学发展;信心;国际国内形势;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科学判断;果断决策;经济工作
摘要: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我们向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共克时艰、经受考验、砥砺奋进、成效卓著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尽快摆脱落后
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尽快摆脱落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发展战略,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在发展问题上,没有战略目标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战略目标错误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科学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把握好三点:一是前瞻性。
既立足实际,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是针对性。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重点。
三是全面性。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兼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基于这种认识,怀化市强调,确定发展目标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防止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又防止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保护模式和人口发展模式;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防止过度开发优势地区而忽视偏远地区,造成区域内各地区发展失衡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概括说来,制约后发展地区加快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硬环境”较差,一个是以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为主的“软环境”落后。
就怀化市而言,“硬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不理想,影响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进入;“软环境”落后主要表现在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不强,一些体制机制不合时宜。
为了破解“硬环境”较差的难题,怀化市坚持以区域规划为龙头,围绕打造核心增长极和发展主轴,大力建设布局合理、内外一体的交通网络,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对外开放提供支撑;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建设内部功能区结构优化、交通便捷、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科学发展千万不要忘了科学
科学发展千万不要忘了科学
亢振洲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科学发展迎难而上》。
文章对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紧急措施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总页数】1页(P78)
【作者】亢振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必须在科学研究指导下进行(六)——千万不要给幼儿带来伤害
2.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3.科学重建不要忘了市场这只手
4.拉动经济增长
千万不要忘了乘数5.拉动经济增长千万不要忘了乘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佚名【摘要】第一,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rn首先,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妄自菲薄。
改革开放32年来(自1978年至2010年),我国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接近10%的奇迹,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枝独秀;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97983亿元.从世界第10多位跃居世界第2位;【期刊名称】《大连干部学刊》【年(卷),期】2011(027)007【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科学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历史方位;科学判断;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世界【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33第一,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首先,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妄自菲薄.改革开放32年来 (自1978年至2010年),我国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接近10%的奇迹,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枝独秀;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4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97983亿元,从世界第10多位跃居世界第2位;国家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加到83080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29728亿美元,世界排位由第27位提高到第2位;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28473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万人 (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比去年末减少909万人;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8%增加到50%,32年增加32个百分点.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举世公认,不容否定.其次,清醒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盲目乐观.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刚刚突破四千美元,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卢森堡的十万美元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世界排名95位左右.我们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第二,充分认识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资源依赖型、投资主导型、差距拉动型、高碳经济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的形成有其必然的一面,对我国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又是不可持续的,是造成我国当前一系列发展难题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对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的依赖,造成我国资源短缺局面加剧,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正是由于对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的依赖,造成长期来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增幅过高,产能过剩,消费低迷;正是由于对差距拉动型发展方式的依赖,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开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以及国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也正是由于对高碳经济发展方式的依赖,造成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局面极其严峻.发展方式陈旧已成为我国各种发展难题的集中表现,而这种陈旧的发展方式又表现为一些重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当务之急,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三,找准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首先,在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科学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当前,面对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生态恶化这些久攻不克的发展难题,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复杂局面.一方面,群众中有不满,理论界有反思;另一方面,否定改革开放的 "左"的思潮,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右的思潮,潜滋暗长,出现明显的回潮,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情况,都与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实践推进不够、理论准备不足直接相关.因此,急需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急需提出一个比"左"的和右的错误理论更有理论深度和理论解释力的科学论证. 其次,必须把民生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问题看上去都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务,往往不会被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实则不然,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长期解决不好,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势必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民生问题又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长远性问题.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的好不好决定着人心的向背,因此民生问题又是关系到坚持党的宗旨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第三,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科学发展扫清制度性障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转变政绩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实现这些转变,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我国很多发展中的难题之所以还不能破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还比较滞后,没有跟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走出困境---改革开放30周年临夏扶贫开发工作巡礼临夏州扶贫办主任慈延祯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七县一市,高寒阴湿区、干旱山区和川塬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东北部为干旱山区,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山区。
全州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6.3℃,年平均降水量537毫米,蒸发量1323.7 毫米。
全州总人口197.1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3.86万人,耕地面积214.93万亩,山旱地占62%,人均占有耕地1.2亩,2001年国家确定7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
回顾篇临夏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落后是临夏州最大的州情。
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人均农民纯收入仅有49.89元,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两个贫困带上,贫困问题十分严重。
2007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的38.5%,其中最为贫困的东乡族自治县仅为全国的29.2%,自然灾害频繁,南涝北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树立长期扶贫的思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团结拼搏、敢闯敢干”的临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解决群众温饱和农村“五难”问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打水窖、兴水利、修梯田、铺农路,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引牛引羊、种草养畜、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扶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异地移民、危房改造、科技培训,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1983年“两西”农业建设确定东乡、永靖两县为“两西”农业建设县之后,正式拉开了临夏州扶贫开发的序幕。
1983-1987年“两西”建设的五年中,组建成立了组织机构,遵照“三年停止破坏,五年恢复植被”,“有水路走水路,无水路走旱路,水旱都不通,另找出路”的“两西”建设方针,全面实施“供煤植薪”政策,在实施大规模种草、植树造林的同时,通过投亲靠友和政府有组织移民,基本缓解了“两西”地区铲草皮、挖树根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特别是通过河西移民,大大缓解了干旱山区人口压力,逐步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性循环格局。
据统计,东乡、永靖两县先后投入“三西”专项资金2659.96万元,先后修建了东乡县皇渠、永靖县拥宪渠等一批水利工程,移民1.563万人,基本解决了5万多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5万多亩,植树10万多亩,以永靖西山片、东乡东北片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1987年国家确定积石山、临夏、和政三县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县,1990年广河、康乐两县又纳入高寒阴湿国扶贫困县,东乡、永靖两县继续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届时,临夏州除临夏市外的七个县被国家和省上全部纳入国扶贫困县,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步入了全面扶贫阶段。
在1987-1993年期间,国家和省上对临夏州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重点倾斜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先后投入“三西”专项和各类财政扶贫资金9148.8万元,信贷扶贫资金7953.1万元,重点扶持贫困乡、村养殖业、种植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两西”移民1.2万人。
通过全面启动“温饱工程”,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缺粮少吃的问题;通过以种草养畜为内容的养殖业发展,突出解决了贫困群众缺衣穿、缺钱花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干旱山区群众缺水的问题。
在全面扶贫阶段七年中,全州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00公斤“双三百”为标准,累计基本解决3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全州贫困人口由1986年底的57.75万人减少到1993年底的27.7万人,贫困面由42.43%下降到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38.51元增加到1994年的509.14元,全州贫困面下降22个百分点。
全州农村贫困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造成的农村贫困危机得到初步的缓解。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国家全面实施开发式方针,临夏州扶贫开发工作进入集中攻坚阶段。
1994-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时期,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政策方针,确定临夏州贫困人口66.65万人,贫困面43.05%。
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过程中,结合州情,制定了《临夏州“六七”扶贫攻坚计划》,其宗旨是到2000年全州基本解决66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八七”扶贫攻坚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37729.28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4026.08万元。
完成“两西”移民1.54万人,1996年启动实施疏勒河世行贷款移民项目,东乡、积石山两个自治县试点移民4187人,新疆劳务移民4167人;农、林、牧、水、电、路、科技培训等综合开发扶贫项目全面实施,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吃不上水的问题,全面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和“122”雨水集流工程,在解决干旱山区群众饮水问题的同时,解决了生产用水问题;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林牧综合开发提高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畜牧业存栏不断增加,经济林、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基本条件的改善,农副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解决温饱的步伐。
到2000年,按照国家和省州规划目标,临夏州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全州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66.65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7.77万人,贫困面由43.05%下降到4.65%左右,贫困面下降38个百分点。
农村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农用机动车辆得到普遍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集中攻坚的七年是扶贫开发难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七年,基本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从救济型向开发型的转变,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2001年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开始,国家确定除临夏市外的7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临夏州进入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确定临夏州7个重点县的110个乡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占全州当年133个乡镇的82.71%,753个村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占全州1149个村的65.54%。
2001年国家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核定绝对贫困人口23.81万、625-865元核定低收入人口63.97万,确定临夏州贫困人口87.78万人,贫困面52.52%。
在七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全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全州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奋斗目标,努力解决农村“五难”突出问题,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科技扶贫,狠抓劳务移民、社会帮扶、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321”结对帮扶等各项工作。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中央和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力度, 2001-2007年共安排临夏州财政扶贫资金61176万元,年均安排资金8739万元,特别是2007年扶贫资金总量突破了亿元大关,达到11147.25万元。
2007年东乡县被国家列为甘肃省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扶持资金1000万元,同时,和政县被国家列为全国科技扶贫试点县,增加扶贫资金200万元。
通过全州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7.78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57.5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30.27万人,贫困面从2000年的52.52%下降到2007年的33.08%,贫困面下降了19.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010.56元增加到2007年的1595元,增加584.44元,年均增加83.49元,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州正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工作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使扶贫工作跃入新阶段扶贫开发时期,为谋划扶贫工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思考篇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两西”农业建设开展大面积区域开发以来的扶贫工作,临夏州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喝水问题,告别了大面积绝对贫困,贫困程度和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但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等基本州情仍没有改变。
临夏州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扶贫开发仍面临着六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贫困面大。
8县市中7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4个乡镇中有104个重点乡,1149个行政村中有753个重点村,2007年农业人口173.86万人中有57.51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位居甘肃省第二位,东乡、积石山两个自治县和临夏县贫困人口在10万以上,和政、康乐两个县贫困人口在7万以上,永靖、广河两个县在5万以上,贫困面33.08%。
---贫困程度深。
2007年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相差734元、与全国相差25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68.5%、全国的38.5%,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东乡县仅为1209元。
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两个贫困带上,有3.4万贫困户住在危房中,还有31.33万人吃水困难,绝大部分边远山区没有解决“五难”问题,新时期以来因灾返贫问题导致临夏州脱贫速度处在甘肃省末位,贫困问题十分严重。
随着国家提高扶贫标准,据调查,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将达到138.32万人,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79.56%,而且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的状况将更加突出。
---返贫率高。
自然灾害是我州农村致贫、返贫的最主要因素。
全州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害年景高达45%。
2007年解决贫困人口7.35万人,受洪涝等灾害返贫人口高达8.52万人,当年返贫人口超过了脱贫人口。
---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只有1.1亩,且62%耕地是山旱地,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自然条件严酷。
南涝北旱,永靖、东乡北部干旱山区十年九旱,积石、太子山麓等高寒阴湿山区十年九涝,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境内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等资源十分匮乏。
---区域差距、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007年我州东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09元,而临夏市为3478元,东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临夏市的34.8%。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为 3.23:1,2007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为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