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古文翻译一、季氏将伐颛臾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必修四古文部分之五兆芳芳创作季氏将伐颛臾(字词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用兵)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这)颛臾,昔者先王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祭奠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他)社稷之臣也.何故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克不及者止.’危而(却)不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哪里)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出于(从)柙(xiá),龟玉毁于(被破坏)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代必为(成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诸侯国的封地)有家(士大夫的封地)者,不患(担忧)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少),安无倾.夫如是(依照这个道理),故远人不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使···归服)之.既来(使···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邦四分五裂,而不克不及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以上备注:1.红字+加粗+下划线为原文重点字2.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字解释3.天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翻译句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会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曾把他当作主管蒙山祭奠的人(或:任命他做蒙山的主祭人),并且它处在鲁国的边境之中,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孔子“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干,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成,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搀扶,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还哪里用得着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奠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破坏,这是谁的差错呢?”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巩固并且离季孙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夺取,后代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躲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诸侯仍是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派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如果)财物分派公道公道,就没有贫穷;(如果)上下不和,就不会人口少;(如果)社会安定,国度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克不及使他们来;国度四分五裂,却不克不及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国际筹划兴起干戈.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际部.”。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上季氏将南征颛臾。

冉存有、季路载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谋!并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南征为?”冉存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翻译: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必修四古文部分之老阳三干创作季氏将伐颛臾(字词翻译)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用兵)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这)颛臾,昔者先王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祭祀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他)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克不及者止。

’危而(却)不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哪里)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出于(从)柙(xiá),龟玉毁于(被毁坏)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诸侯国的封地)有家(士大夫的封地)者,不患(担忧)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少),安无倾。

夫如是(依照这个道理),故远人不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使···归服)之。

既来(使···来)之,则安(使···安定)之。

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克不及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克不及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以上备注:1.红字+加粗+下划线为原文重点字2.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字解释3.天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翻译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会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曾把他当作主管蒙山祭祀的人(或:任命他做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他是鲁国的藩属国。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

”孔子“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干,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成,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第一篇文章。

为了帮助高中生掌握《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译文,下面店铺给高中生带来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国语》中的一篇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与楚国之间的一段战争。

原文如下: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孔子。

孔子曰:“俟女。

”其间三日,孔子见于夜,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并坐而论,名曰“夫差”。

翻译如下: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前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请等待一下。

”过了三天晚上,孔子在夜晚拜访他们,说:“天下的规律,我不会去变更。

”接着他们一起坐下来交谈了很多话题,其中涉及到了吴王夫差。

季氏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颛臾则是季氏的一个属地,但为了一些原因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争端。

季氏准备要出兵进攻颛臾,却不确定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前来求助于当时的大儒孔子。

孔子相信“天下有道”,即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

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季氏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并且告诫他们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吴王夫差。

夫差是吴国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人物,曾经参与了多次战争。

孔子通过提到夫差,让季氏明白一个道理:好战并不是治国的最佳策略。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天下有道”,并且反对人们随意破坏这一天道。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参与战争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文章还突出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地位。

虽然孔子拒绝了季氏的请求,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国各地爱戴的人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推崇和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它;同时,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轻易地参与战争。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编辑本段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古文翻译一、季氏将伐颛臾必修四古文翻译一、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必修四古文翻译二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必修四古文翻译三、黄花岗烈士事略原文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文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国民的敌人斗争,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其中死伤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17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次最大。

我党的优秀分子,一下子毁灭了,这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

可是这次战斗,烈士的鲜血横飞,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因此而变色,全国人民长久沉默的反抗之心,这才大大振奋起来。

长时期所积蓄的怨愤,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势不可当。

不到半年武昌大革命因而成功!这次广州起义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并存。

但是,从民国建立以来,变乱一个接着一个发生,黄花冈上的烈士坟墓,仍然湮没于荒烟乱草之间。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修建了坟墓和石碑;民国十年,才开始编纂烈士的事迹。

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而文字不详细,有的仅留下姓名而没有事迹(的记载),甚至有的连姓名也无从考查,好像历史上记载田衡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

邹海滨先生,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的事迹请我作序。

当时我正为了讨贼之事在桂林统帅部队。

看看国内形势,敌人气焰正盛,(国家)倾危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各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这些(主张)不能实行,仍然像原先那样。

因此我这次出征所担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

如果全国人民都能用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帮助我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永垂不朽!否则,不能继承先烈遗志并发扬光大,却仅仅对他们的事迹发些感慨,这确实是我们还未死的人的耻辱了!我写这篇序,既是哀痛死去的人,又是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我国人民。

必修四古文翻译四、蜀道难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