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 第16、17、18课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高教第2版)》电子教案——2.3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
【课题编号】4—2.3【课题名称】配合性质判断,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教学目标与要求】一. 知识目标1. 了解配合公差带图和标准公差的等级。
2. 熟悉基本偏差的系列分布图。
二. 能力目标1. 能够从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带图判断配合类型。
2. 能够根据标准公差的精度和直径大小选择标准公差值。
3. 能够读懂基本偏差系列图。
三. 素质能力会准确判断配合的种类:会正确选取标准公差值;能够总结出基本偏差系列的内在规律。
四. 教学要求1. 能够不经过计算就能判断出配合的类型。
2. 能够准确地从标准公差数值中找出相应数值。
3. 能够从基本偏差系列中决定配合的种类,并熟记过渡配合的 代码。
【教学重点】1. 判断配合的类型2. 查出标准公差值。
注意尺寸分段处的查表方法。
3. 掌握基本偏差系列的内在规律。
【难点分析】1.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的关系。
2. 基本偏差系列的规律。
【分析学生】1. 过渡配合的判断不太难,但是其实用价值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理解不深,应多举例说明。
2.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许不好理解,学生以为只要查一下基本偏差表就是基本尺寸的上下偏差,这是错误的。
上下偏差是两者的组合。
【教学思路设计】1. 从配合的实例中总结出判断配合种类的依据。
2. 通过练习达到正确选择标准公差值。
3. 让学生自己总结基本偏差系列图的规律,教师作补充。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课配合的种类只有三种,各有其使用的价值,两零件的动、静联接分别选用间隙和过盈配合,间隙和过盈量的大小依据需要来决定。
除此之外的配合则是过渡配合,介于两者之间。
如何从已经给定的基本尺寸的上下偏差来判断出配合的种类,成为研究的内容。
二. 导入新课例题:如果用054.00100++φ的孔分别与122.0087.0017.0018.0120.0155.010*******+++---φφφ的轴配合,试判断孔、轴的配合性质。
解: 054.00100++φ孔与120.0155.0100--φ轴的配合0.054s E = 0.120s e =-0EI = 0.155ei =-因为EI es >,所以为间隙配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高教第2版)》电子教案——2.4基本偏差表的使用及公差带代号与基准制
【课题编号】5—2.4【课题名称】基本偏差表的使用及公差带代号与基准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熟悉轴与孔的常用基本偏差数值表的选用。
2.能计算极限偏差并正确标注配合代号及极限偏差。
3.了解基准制的作用及种类。
二.能力目的1.能正确选用基本偏差,并计算和标注上下公差及配合代号。
2.能够正确判断及选择配合的基准制。
三.素质目标1.了解基本偏差表的功用,能够读懂公差代号。
2.熟悉基准制的含义,并能正确选择基准制。
四、教学要求1.会查表,能看懂配合公差带代号。
2.能正确选择基准制式。
【教学重点】1.能正确地查出已知基本尺寸和偏差代号相对应的偏差数值,并根据已知的标准公差计算出上下偏差值。
2.能够看懂基准制式及配合公差代号。
【难点分析】1.从配合公差带代号或数值中准确判断出公差带的配合基准制。
2.基本尺寸的上下偏差是由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组合而成。
【分析学生】许多学生对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关系不清楚,不能正确地计算出基本尺寸的上下偏差。
教学中要多做课堂练习和加强课后作业来熟悉,这内容是该教材的重点。
同时能够准确地看懂公差配合代号和基准制,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一定要反复练习,做到判断正确。
【教学思路设计】以讲为辅,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教学安排】2学时先讲后示范――再学生练习――后总结归纳提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复习课后练习题2-12、13、14并回答作业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2.查表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基本偏差系列图有什么规律?二.导入新课标准公差的大小是由公差精度和基本尺寸的大小决定的,但标准公差的位置必须由基本偏差值来决定,标准公差值和基本偏差值是基本尺寸上下偏差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何准确地查出基本偏差值,并计算出上下偏差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新课教学图2-15的基本偏差系列只反映出它的规律,具体数值还必须通过查表得到。
1.基本偏差表本教材只给出常用的≤500mm的孔和轴的基本偏差值,基本偏差值的大小与基本尺寸的公差精度和公差带种类有关,例如:孔Ø45H8,孔Ø120H8和孔Ø180S8的基本偏差应查表2-4,分别为0,0和-108,具体数值应为0,0和-0.108mm。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是学生学习机械类其它课程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能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后续的学习、实训与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的中技学生。
本课程共计72课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械类各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理解标准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操作和测量能力。
注重学生正使用量具能力的训练。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认识。
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完整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基础授课教案教学计划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结合的公差和检测等。
考虑到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有一定的基础,况且本课程学时较少,内容较多故主要讲授了前三章内容。
课题:绪论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互换性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的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内容:绪论一、互换性概述1.互换性的概念互换性——指机械工业中,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互换性的优势:使用和维修方面加工和装配方面设计方面互换性包括:几何参数(如尺寸、形状等)的互换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等)的互换2.几何量的误差、公差和测量零件的几何量误差——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精度、计量器具精度、操作工人技术水平及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加工后得到的几何参数会不可避免地偏离设计时的理想要求,而产生误差。
几何量误差主要包含: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的公差——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只有将零件的误差控制在相应的公差内,才能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任务了解✓国家标准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的基本内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普通螺纹公差的特点熟悉或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作业布置:P1 一教后感:课题: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和轴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尺寸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和掌握尺寸偏差、公差的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理解和掌握配合的概念复习内容:互换性的概念新授内容: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1-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一、孔和轴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它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标准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示范办二〇一三年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适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必修课。
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进行机械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的基础与工具。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目标、课程学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制造类专业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测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
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建议课时51学时2、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达到机械制造类中级职业资格的能力,培养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目标能正确识读与理解机械图样的技术要求具有运用标准,查阅和使用技术手册的能力熟练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标准的内容掌握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重点熟知常用测量方法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3、课程内容与要求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4、实施建议4.1教学建议在教学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由浅入深、适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实现互动式教学,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16课讲稿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第16次课讲稿【复习旧课】(5分钟)1.各项形位一公差符号及其公差带的含义;如何正确选用和标注形位公差。
2.公差原则的含义、应用要素、功能要求、控制边界及检测方法。
3.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误差的检测原则及其应用。
4.掌握判别工件表面缺陷和表面粗糙度的区分方法,学会使用粗糙度样块。
5.掌握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及代号的标注、选用原则。
6.学会根据图样或技术文件,判别工序间(或成品)工件表面缺陷的可接受性。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70分钟)引入新课:本节主要复习学过内容讲授新课:一、选择题1.对于尺寸公差带,代号为A-H的基本偏差为(C)上偏差,正值(B)上偏差,负值(C)下偏差,正值(D)下偏差,负值2.一般配合尺寸的公差等级范围大致为(c)(A)IT1~IT7(B)IT2~IT5(C)IT5~IT12(D)IT8~IT143.决定配合公差带位置的有(b)(A)标准公差(B)基本偏差(C)配合公差(D)孔轴公差之和4.对于基本偏差代号为JS的孔的公差带,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c)(A)基本偏差只能是上偏差(B)基本偏差只能是下偏差(C)基本偏差可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1.互换性对产品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的要求是:装配前,装配中,装配后。
2.15W、25W、40W、60W、IOOW的白炽灯泡,请问它属于优先数系。
3.大批大量生产,如汽车、拖拉机厂大都采用法生产;精度要求高、批量大的产品,如轴承,常采用分组装配,即法生产;而小批和单件生产,如矿山、冶金工业中使用的重型机器,则常采用或生产。
4.我国的标准中,GB/T为标准;GB/Z为标准。
5.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的区别是什么?各应用于何种场合?6.什么是优先数和优先数系?主要优点是什么? R5、R40系列各表示什么意义?7.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8.在成批生产中,螺纹用综合检验法测量,其内螺纹用检验;其外螺纹用检验。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学时:60学分:4适用专业:数控、模具、化机考核要求:考试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了解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精密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
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三、建议学时分配表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适用于三年制(学分制)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大纲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实践训练。
3.选用课时可根据相关不同专业进行灵活调整。
4.本课程教学应当重视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加强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
5.结合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6.应当重视形象教学,加强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组织参观和现场教学。
五、教学内容基础模块(一)概述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互换性的条件。
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与技术测量发展概况,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互换性2、加工误差和公差3、极限与配合标准4、技术测量概念(二)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偏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习题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习题一、名词解释1.实际尺寸 2.极限尺寸 3.极限偏差 4.上偏差 5.实际偏差 6.尺寸公差带 7.基本偏差 8.标准公差 9.最小间隙 10.配合 11.配合公差带 12.孔 13.轴 14.基孔制 15.基轴制 16.标准公差等级 17.理想要素 18.实际要素 19.被测要素 20.基准要素 21.单一要素 22.关联要素 23.形位公差带 24.形状公差 25.形状误差 26.位置误差 27.位置公差 28.表面粗糙度 29.加工误差 30.理论正确尺寸 31.延伸公差带 32.测量二、填空题1.互换性是指在制成并能达到设计要求。
2.按照互换范围的不同,互换性分和两种。
其中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广泛。
3.用特定单位表示长度值的数字称为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4.设计时给定的尺寸称为,而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称为5.极限尺寸的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
6.尺寸偏差简称和括 和 。
7.零件的尺寸合格,其实际尺寸应在 其 应在上偏差和下偏差之间。
8.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它是指9.轴 60024.0011.0++mm 的最大极限尺寸mm ,最小极限尺寸= mm 。
10. 45039.00+mm 的孔和 45034.0009.0++mm 的轴组成基孔制的配合。
11.在公差带图中,确定示 。
12.尺寸公差带简称13.在公差带图中,代表零偏差线,即基本尺寸线。
在该线以上,偏差为 ;在该线以下,偏差为 。
14.公差带包括公差带15.基本偏差反映配合的16.17.孔、轴公差带是由18.基本偏差是指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靠近的那个偏差,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以上时, 为基本偏差;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以下时, 为基本偏差。
19.在孔或轴的公差带中,绝对值的极限偏差是基本偏差。
20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 分 、 、 三种。
21.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当此差值为正时称为时称为 。
22.在孔和轴配合中,的存在,是轴与孔能够相对运动的基本条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测量工具。
4.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极限、公差、配合等。
2. 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等。
3. 极限配合的应用实例:尺寸链、装配精度等。
4. 技术测量基础知识:测量概念、测量工具、测量误差等。
5.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过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相关内容。
2.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3. 实物模型:展示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4.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极限、公差、配合等基本概念。
3. 讲解计算方法:讲解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应用实例:讲解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5. 演示测量工具使用:演示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b. 学生对极限配合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doc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计划学时:30使用专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选用教材: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 属计量学范畴。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釆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2具体目标2.2.1能力目标: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4.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5.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2.2.2知识目标: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2.2.3素质目标: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课程内容与要求:把握基本点,突出重点,紧扣难点。
4.实施建议4.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理论联系实践,一体化教学4.2教学建议本课程重点内容是: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5)《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技术知识含量较高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获得常用量具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2、掌握有关公差标准的内容、规定及选取。
3、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调整和使用方法。
4、掌握典型零件的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公差测定。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选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典型零件的测量。
2、会选用量块的配合使用。
3、能够查表选用合理的极限与配合,并正确标注。
4、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学以致用,具备本专业学生应有的业务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概述1、了解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机械加工误差种类,加工误差对零件使用功能和互换性的影响。
3、掌握公差与公差的标准,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数字标准化意义。
第二章: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1、了解孔、轴的定义及特点,掌握尺寸、偏差和公差及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
2、会使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求解孔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过盈、极限间隙、平均过盈、平均间隙及配合公差间的关系。
3、会查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数值表确定极限偏差。
4、掌握孔、轴和配合公差带代号的组成及标注,极限配合代号的含义和性质的识别。
5、掌握极限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的选择。
第三章:形位和位置公差1、掌握形位公差的符号和标注方法,能够识读简单形位公差的图纸。
2、掌握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技术测量”属计量学范畴。
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二、课程的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绪论(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种类、好处、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条件。
了解技术标准的作用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二)教学重点互换性在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贯彻执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介绍互换性概念及其作用2、讲解技术标准制订过程及其种类、作用3、补充机械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微米的有关知识(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互换性,技术标准的有关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对强制性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五)思考题1、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技术标准有什么作用?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一)教学目的让学生发解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熟悉尺寸公差配合标注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表格的查找方法,学生应知道设计要按标准规范。
检测要按图纸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对孔、轴公差带与配合难点:公差带位置,极限尺寸状态下最大间隙最小间隙及最大最小过盈量,本章术语较多。
(三)教学内容1、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2、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3、尺寸到18孔、轴公差带与配合4、配制配合的概念、末注公差有关知识。
(四)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尺寸孔,轴公差带与配合,对小于18及大于500尺寸公差也作了相应介绍,学生应掌握表格查找方法,熟悉标注方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
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2014年7月目录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 - 1 -1.1课程性质 ............................................................................................................ - 1 -1.2设计思路 ............................................................................................................ - 1 -2.课程目标................................................................................................................... - 2 -2.1课程总体目标 ..................................................................................................... - 2 -2.2知识目标 ............................................................................................................ - 2 -2.3能力目标 ............................................................................................................ - 3 -2.4素质目标 ............................................................................................................ - 3 -3.课程内容................................................................................................................... - 3 -4.教学组织与评价 ........................................................................................................ - 6 -4.1考核方式 ............................................................................................................ - 6 -4.2考核内容 ............................................................................................................ - 7 -4.3考核结论 ............................................................................................................ - 7 -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类型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学期安排第二学期教学时数60学时合作开发企业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执笔人王琛企业技术人员姜自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看础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看础教学大纲江苏悦达技工学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实施性教学大纲(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术语、定义,配合的种类及选用,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
(2)理解长度和角度的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范围。
(3)掌握常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
(4)了解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能根据图样上所标注的符号确定所采用的公差原则,并能根据标注公差值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边界尺寸和补偿值的大小。
(5)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术语、概念、符号及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及选用原则。
二、学习书目杨昌义主编《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三、学习时间安排15周,每周4学时,共60学时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间题(1)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特别是对有关的术语及定义,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要充分运用挂图、教具、实物和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4)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行检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五、学时分配表六、课程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要求: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以及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17、18课时
教学内容: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
教学目的:
1.了解配合公差带图和标准公差的等级。
2.熟悉基本偏差的系列分布图。
教学重点:
1.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带图判断配合类型。
2.标准公差的精度和直径大小选择标准公差值。
3.能够读懂基本偏差系列图。
教学难点:
1.判断配合的类型
2.查出标准公差值。
注意尺寸分段处的查表方法。
3.掌握基本偏差系列的内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配合的种类只有三种,各有其使用的价值,两零件的动、静联接分别选用间隙和过盈配合,间隙和过盈量的大小依据需要来决定。
除此之外的配合则是过渡配合,介于两者之间。
如何从已经给定的基本尺寸的上下偏差来判断出配合的种类,成为研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从配合性质判断
从上例中,得出配合性质的判断依据为:
>时为间隙配合
EI es
>时为过盈配合
ei ES
以上两条不成立时,则为过渡配合。
2.标准公差
公差带是由公差的大小和位置来决定的。
大小由标准公差来确定,位置由基本偏差来确定。
目前国家规定的《极限与配合》已经对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标准化。
如图2-13所示为基本尺寸为50的轴的不同公差和基本偏差。
标准公差分为20个等级,用IT表示,分别为IT01,IT0, IT1,IT2 ……IT18,公差等级从左向右为由高到低。
常用的精度为6~10级,01和0级精度在工业上很少应用。
如表2-1所示。
常用机械加工所能达到的精度等级见表2-2所示。
3.尺寸分段
基本尺寸一定时,公差等级越高,其公差值越小;反之,公差值越大。
而公差等级一定时,随着基本尺寸增大,其公差值也应当相应增大,所以标准公差不仅与精度有关,还与基本尺寸有关。
所以为了方便计算,将基本尺寸进行分段,把常用的小于500mm的轴与孔分成13段,分别给出标准公差值。
如表2-1所示。
例题,查基本尺寸为80mm,精度为IT7的轴的标准公差值。
解:查表2-1,基本尺寸查大于50至80的一行,不能查大于80至120一行,这一点查表时一定注意。
然后找标准公差等级IT7,表
中横竖行的交接处为30,注意表中单位为um ,则其公差值应当是0.030mm 。
4. 基本偏差及代号
基本偏差是决定标准公差在公差带的位置,如图2-14所示。
靠近基本尺寸零线的偏差为基本偏差,即公差带在零件上方,其基本偏
差是下偏差;反之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如120.0155.0100--φ ,122.0087.0100++φ,前者
的基本偏差为-0.120,后者的基本偏差为+0.087。
基本偏差即是靠近零线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根据基本偏差值的大小,将基本偏差值分为28种,分别用字母表示,详见图2-15。
注意其中无I 、L 、O 、Q 和W 而增加CD 、EF 、FG 、JS 、ZA 、ZB 、Ze 等7个双字母。
注意从图中总结出基本的偏差系列的规律:
(1) 上半部为孔的公差带,用大写字母表示,在H 左边均以下偏差为基本偏差;在P 的右边均以上偏差为基本偏差;JS 、J 、K 、M 和N 为特殊情况。
(2) 下半部为轴的公差带,用小写字母表示,在n 左边均以上偏差为基本偏差;在K 的右边均以下偏差为基本偏差;在K 的右边均以下偏差为基本偏差;js 和j 为特殊情况。
|
(3) 该图仅表示公差带的基本偏差位置,并没有反映其公差值的大小,所以只画出基本偏差的一端,而另一段是开口的。
孔的基本偏差系列与轴的基本偏差系列成上下对称关系,整体呈S 形状。
四. 小结
1.当EI es
EI≤,
>时,为间隙配合;当es >时,为间隙配合;当ei ES
ei≤时,为过渡配合。
ES
2.标准公差值由公差等级和尺寸段决定。
3.基本偏差由靠近基本尺寸零线的上或下公差值来决定。
对于孔来说,H左边为下偏差,P的右边为下偏差;轴与轴呈对称关系。
Js、J、 K、 M和N为特殊情况。
五.作业布置
2-11,12,1314,15,16均可作为思考复习题或下节课提问用,不必做成书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