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辈照看的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据统计已超过6000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儿童通常面临着父母的缺失、家庭关爱的不足、心理孤独和自我封闭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逆反、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问题、行为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在思想上缺乏成熟的思考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他们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表现出攻击性、暴躁、孤僻等不良行为。
在与同龄人和社会人际关系中,他们缺乏信任感、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往往表现出对外界的冷漠和排斥。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境,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教育指导,将对其整个成长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缺乏家庭温暖与关爱的他们更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
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了解并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方法,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增强整个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怀和陪伴,长期生活在相对孤独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匡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这些孩子往往感到孤傲、无助和无安全感。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
其次,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缺失。
因此,需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为父母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学校教育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俱乐部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交流和倾诉的平台。
同时,社会支持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
此外,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参预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志愿者服务和心理辅导等匡助。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各方面也应该携手合作,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匡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惟独赋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才干让农村留守儿童走向更加夸姣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农村是我国广大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的孩子截然不同,因此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存在着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缺乏父母陪伴的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状态下。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出现问题,比如焦虑、孤独、失落等。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教育资源不足的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农村的教育质量常常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
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容易产生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长期缺乏正规的学习指导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再次,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社交环境贫乏的影响。
在乡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交环境极为有限,他们往往只能与其他留守儿童或年长者交往。
这种单一的社交环境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受到限制,缺乏与同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机会。
这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稳定性。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自我认知缺乏的影响。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常常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我放弃、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健康。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缺失、教育资源不足、社交环境贫乏和自我认知缺乏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希望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缺乏正常的父母陪伴和教育,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和沮丧,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督和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不良行为。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常常表现出行为不端、学习困难等问题,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和适应困难,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的侵袭。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家中无人照料的儿童。
他们长期独自生活在家中或由老人、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或常年留守在农村家庭中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生活环境相对贫困,容易感受到孤独、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提升抗挫折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更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填补这一空缺,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学会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自卑、适应困难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教育,这些问题可能会延续到成年期,甚至影响其终身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为了谋生或其他原因,长期或长时间不在身边,由老人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的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情感上的不稳定和孤独感。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亲情的滋养和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对自身身份和社会认同的模糊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扰。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和教育资源,导致其认知和情感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欺凌、孤立、自卑等问题,甚至发展出逃避社会、沉默寡言等不良行为。
与此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乏支持和理解会造成他们心理负担的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非常严峻,亟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措施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韧性,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前往城市打工,导致无法照顾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谈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的交流减少,缺乏家人的陪伴,导致孤独感加重。
2. 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感。
3. 焦虑和恐惧:留守儿童长期面对未知的生活环境和问题,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4. 心理依赖: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保护,留守儿童更容易依赖外部资源,如老师、朋友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机会和留守儿童谈天、聊家常,增进情感交流,让孩子们感觉到被关注和爱护。
2. 陪伴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安排志愿者、校长、老师等人员,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
3. 开展心理疏导课: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疏导课程,教授留守儿童一些能够应对生活和情感问题的技巧,帮助他们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和自信心等方面能力。
4. 鼓励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加他们与同伴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更广阔的视野和兴趣爱好,比如离开课堂来到自然进行农作物的收获。
5. 设计适合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三、结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农村学校的教育者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应对生活,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或外国务工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格特点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孤独感: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单和孤独,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
自我保护能力:为了适应环境和照顾自己,留守儿童可能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情感表达困难: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和指导,留守儿童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内向、沉默是他们常见的特点。
自尊心脆弱: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可能较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社交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父母亲密交流的经验,留守儿童可能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与同龄人、老师、家人的沟通可能会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1、情感心理特点:孤独感、抑郁感、焦虑感、害怕感等,常常难以
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和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和绝望。
2、社会心理特点:缺乏父母关爱、搭配能力差,表现出缺乏自信心、缺乏正向情绪;在社会化缺乏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
为特征,如自卑、自暴自弃、抗拒新鲜事物、对人缺乏亲密感等。
3、学业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成绩不佳,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迷惘。
二、教育对策:
1、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
它们关心和爱护。
2、在家庭教育中,要给予留守儿童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信心。
3、加强家园教育,提高家庭文化水平,家长要多给予儿童安全的陪
伴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家庭社会活动,形成积极
正面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4、加强学校教育,让留守儿童接受全面的社会教育,引导其适应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能力。
5、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拓宽他们
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农村家乡寄宿在亲戚朋友家中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二、问题分析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支持,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2. 情绪问题: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人际关系困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容易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
4. 学业压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面临学业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心理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 情感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关爱,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与关心者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
2. 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排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3. 人际交往技巧:教授农村留守儿童与人沟通、解决冲突和建立友谊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4. 学习方法指导:提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应对学业压力。
5. 兴趣培养: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兴趣爱好,参与集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6. 家庭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提升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加与子女的沟通和陪伴时间。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1. 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意识。
2. 社区服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站,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平台。
3. 志愿者活动: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和心理支持。
4. 家庭教育培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 背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工作的亲人无法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因此留下孩子在农村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的外部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地或外国工作,从而让他们在农村寄宿亲友家庭生活,很长时间看不到父母,也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照顾。
3. 心理特点
3.1 不安全感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父母的保护下,很难得到稳定的感情支持,因此感到不安全。
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如焦虑、恐惧等。
3.2 自卑感
留守儿童经常被赋予过高的责任和期望,使他们认为自己比同龄人落后。
这使得他们感到无力而产生自卑感。
3.3 社交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指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因此遇到社交问题时很难解决,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3.4 焦虑情绪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往往对分离和无法掌握的情况表现出相当的焦虑情绪,甚至引发抑郁症。
3.5 特殊意义的亲人关系
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亲戚与他们的关系存有很多的问题,父母和亲戚的缺席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许多方面,这包括不安全感、自卑感、社交障碍、焦虑情绪和特殊意义的亲人关系。
这些特征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对策应该从心理特点和针对性教育两个方面来制定。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点:1.孤独感强烈: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环境单一,缺乏与其他儿童的互动。
他们常常感到孤单、无助和自卑。
2.心理依赖性高:因为长期缺乏亲人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容易依赖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3.注意力不集中:由于长时间在家中独自度过,农村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力较弱。
4.自尊心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尊心低下。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制定以下教育对策:1.提供安全感: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加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2.拓宽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增强自主能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启发式教育等方法,提升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引导情感表达:鼓励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增强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5.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和社区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处理情感问题,提升心理素质。
6.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等形式,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传授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能力。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应相辅相成,通过提供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拓宽社交圈、增强自主能力、引导情感表达、加强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等途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儿童。
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缺乏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指导。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工作,帮助父母和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引导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指导。
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家庭环境良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工等。
他们可以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技巧、自我调节能力等。
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方式,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抵抗力。
四、开展心理活动和游戏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和游戏,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一些心理情感教育活动,比如情感表达训练、群体沟通训练、情绪管理游戏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的技巧,增强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五、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少父母陪伴的状态中,需要建立心理支持网络,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社工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数量也随之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困境。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亲自照顾他们的成长,因此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情感上的缺失,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他们的情感世界孤独空虚,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其次是认知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相对较差,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等情绪。
留守儿童还容易受到网络和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家庭因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忧虑感。
亲子沟通不畅、缺乏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害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是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
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实施方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实施方案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时间不在身边,无法与孩子共同生活的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着心理上的困扰和教育上的矫正需求。
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成长,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一套可行的教育矫正研究实施方案。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他们面临着独特的心理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1.1 孤独感由于父母或监护人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
他们无法与家人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无法得到家人的陪伴和关爱,这种孤独感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
1.2 注意力不集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保持专注,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和自我发展。
1.3 自尊心低下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肯定,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往往较低。
他们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心,这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4 紧张和焦虑长期分离造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加上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良环境和压力,使得他们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这种情绪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矫正研究实施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矫正措施,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套可行的留守儿童教育矫正研究实施方案:2.1 建立关爱的家庭环境为了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关爱的家庭环境来弥补他们与家人的分离。
学校可以开展家访活动,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和温暖。
2.2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心理咨询师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3 培养注意力集中能力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注意力集中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集中注意力训练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发展此项技能。
教师如何正确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教师如何正确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或村中老人照顾的儿童。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诸多困境,如心理问题、学习困难以及行为问题等。
如何正确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正确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首先,教师应注重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抑郁。
因此,教师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他们表达情感,增强自信心。
可以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沟通,开展课堂活动、团体或个体辅导等方式予以支持。
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其次,教师应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相对较为艰苦,大多缺少文化艺术和科学教育资源。
因此,教师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可以通过学校和社区的资源整合,争取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开设兴趣小组、免费文化活动等,让留守儿童接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教师应积极配合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部分留守儿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缺失。
教师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需求,积极引导父母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亲子活动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正确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细心关爱、个性化教育和积极配合家庭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相关工作者,我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
一、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特征1.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他们在幼儿园里,往往表现出胆小、敏感、多疑的性格,对周围环境充满戒备。
2.自卑心理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差距。
这使得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3.情感依赖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往往与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
他们对这些亲人产生较强的情感依赖,一旦亲人不在身边,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4.抗拒心理留守儿童在幼儿园中,可能因为教育方式不当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产生抗拒心理。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抵触、反抗的行为,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育。
二、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方法1.关爱陪伴幼儿园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幼儿园要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师要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情感交流幼儿园要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友谊,消除孤独感。
4.个性化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要实施个性化教育。
对于自卑的孩子,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对于敏感的孩子,教师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抗拒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5.社会支持幼儿园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6.心理辅导幼儿园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与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与教育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家庭选择了外出务工,留下了孩子在家乡。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工作,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面临着诸多心理需求和教育问题。
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1. 父母情感关怀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2. 自尊需求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受到排斥和歧视,缺少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
这种负面的情感体验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
3. 教育资源需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增加他们面对未来竞争的压力。
4. 情感交流需求留守儿童在性格成长与心理发育的过程中,缺乏亲子交流和朋辈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孤僻、自闭,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心理调适需求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原因,缺乏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情绪焦虑、心理恐惧等。
二、留守儿童教育策略1. 加强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学校应当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孩子们调整情绪,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心态。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组织心理辅导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加强师生沟通学校教师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3.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校可以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4. 推动家校合作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介绍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并提供家长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的观察与体会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的观察与体会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而将老人留在农村。
这种现象在我国被称为“留守儿童”。
小学教师作为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广大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1. 情感障碍: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2. 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环境中易出现攻击性、反抗性等行为问题。
3. 社交困难: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4. 学习能力下降: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辅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易出现困难。
二、教师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 观察与了解: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2. 情感关怀: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 家校沟通:教师要积极与家长、监护人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等,便于教师关注和辅导。
2.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授留守儿童心理调适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 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定期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4. 强化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共同解决心理问题。
5. 培养留守儿童自主能力:通过举办各类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结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父母/监护人
学校教育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帮扶制度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个别辅导3. 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学校
社会支持
1. 政府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2. 动员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物质与精神帮助3. 村级组织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搭建服务平台4. 推进城乡服务保障体系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人际交往能力
与人交往能力不足,社交圈狭窄
普遍现象,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儿童
二、教育对策
对策方向
具体措施
实施主体
家庭教育
1. 父母或监护人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式教育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成长变化3. 关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疏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描述比 Nhomakorabea/情况孤独感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导致情感缺失
普遍现象,约43.8%的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情感交流少
自卑感
因家庭状况、父母不在身边等原因产生自卑心理
普遍存在,影响性格发展
心理压力
担心家庭经济、学习压力等
较高,影响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给亲戚代为看管,长年不能与父母团聚沟通,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医疗得不到正常的保障,由于长期监护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它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回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导致感情脆弱、自卑、敏感、抑郁、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稍有不顺即触发他们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甚至仇视.这些畸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当他们遇到问题无人倾诉、无人商量,无人宣泄,又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和依托,久而久之,继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形成。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认识不足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在无人照看的环境中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
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又不能及时援助,就束手无策,畏难情绪严重。
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也逐渐下降,甚至时有辍学现象发生。
(三)人际交往障碍,难以沟通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在最信任的父母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和疏导,进而导致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缺乏,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相比较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比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更为孤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在心理、行为、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得到来自政府、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涌入城市务工的浪潮中。
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从在北京举行的“2009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得到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
随着离开父母时间的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留守儿童”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易出现心理问题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家庭和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留守儿童少年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
其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
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
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
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
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二)易发生行为偏差据调查,在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道德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约束。
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自己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熟视无睹。
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七成为留守儿童犯罪。
这个比例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三)易影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
根据权威调查,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尤其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
大部分留守儿童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四)易产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应该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久的老师。
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人经常性地提醒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没有父母生活中点滴的道德教育,孩子极易养成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和弱化1.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
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
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
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三、社会教育不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
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留守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学校: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
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
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