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合集下载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总结1.物价—铸币流动机制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即MV=PQ,式中M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Q为实物产量。

在金本位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国内物价下跌,而物价的下跌会使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这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黄金外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外流停止。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黄金流入,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物价上升,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弱,这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于是国际收支顺差开始减少,黄金内流减少,直至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达到新的均衡,黄金内流停止。

评价: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关于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维持贸易顺差,才能保持财富积累的观点,也消除了各国关于贸易逆差会导致黄金永久外流的恐惧。

缺陷:1.该理论只适用于金本位制,一旦离开了金本位制或各国不遵守金本位制下的规则,则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黄金不会自动回流;2.该理论没有考虑进出口商品的弹性问题,而是默认进出口商品有充分弹性,这是不现实的;3.该机制是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而贸易保护主义经常性的存在,该理论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弹性分析法主要研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它的基本精神是: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一国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国际收支。

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的贸易收支可以表示为:TB=X×P x−M×(eP m)由该式可以看出,贸易收支差额TB的变化均取决于e、X、M的变动幅度对比: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如果出口数量上升加进口数量下降的幅度小于汇率值的上升,那么一国货币的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状况。

第6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分配效应是指汇率变化改变了国内外供求,改变 了进出口的比例,也改变了有关部门的比例,造成国 内资源的重新分配。
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
2. 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实现受到“J曲线效
应”(J Curve Effect)的制约。所谓的J曲线效应 是麦吉(Magee·S)在1973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国 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变动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的 过程或变动的轨迹。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存在 着时滞效应(Time Lag),一般地长期弹性(两年以上 )比短期弹性(0—6个月)要大出近一倍,短期弹性之 和达不到1,而长期弹性之和经常大于1。
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评析
1. 渊源: 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
制”,是休谟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与休谟 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休谟的分析强调货币流动、相 对价格与国际收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货币分析理 论则更多地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 2. 特点: 这一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是基本的货币现象,它并不 强调贬值的作用,认为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中有暂时 的有利影响。
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 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的不平衡: 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就会导致该国国 际收支出现顺差;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结 果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 处于平衡状态,就会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分析理论 认为,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属于存量需求,国际收支的 不平衡意味着货币供求双方存量的失衡,但经济本身 具有最终自动纠正这种不均衡的作用,而传统的调节 手段,只有当它们消除了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时才能 成功。
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国内 银行体系创造的信用;第二个来源是国际收支中由 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国外资金的 流入。 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
第一,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不存在大量失业;
第二,没有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各国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货币纪律;
第四,各国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⑴ 古典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失效 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古典 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去了赖以运转的客观条 件。一战和30年代大危机后,国内充分就业和 工资、物价具有弹性等前提条件消失,西方国 家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 破产,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受到限制,也使古 典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失去效用。
Q1
当E m >0 时,本币贬值后国内进口需求下降。 在假定贸易商品供给弹性为无穷大的条件下,以外国货 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不变,但由于进口量下降了,本国的 外汇支出会小于贬值前的外汇支出。
PXF : 以 PmF
外 币 标 价 的 进 口 商 品 价 格 水 平
D0m
D1m B
PmF0
A
Sm
0
Q1
- E m %×rPFmM; 而因本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进口本币支出变动为: 1%×rPFmM; 整理为(1- E m ) % ×rPFmM
综合进出口收支的变动,可得:
△B = E x % Px X - (1- E m ) % r PFm M
显然,如果E x Px X> (1- E m )rPFm M,那么国际收支 就会由于货币贬值而改善;反之,则会恶化。 前面已假定贬值前国际收支是均衡的,即PxX=rPFmM, 所以如果: E x % > (1- E m ) % 或 Ex+Em>1 那么货币贬值将善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差额。 这就是所谓“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本币贬值能够带来 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 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上式中,ηx为出口商品供给弹性;ηm为进口商品供给弹性;εx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εm为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Px为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Pm为用外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Qx为出口商品数量;Qm为进口商品数量;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是在以上的严格假设下推导出来的;弹性分析法认为,在本国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时,若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品的本币价格不变,而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则下降,且下降的幅度恰好等于货币贬值的幅度;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下降必然使本国的出口量增加,但只有当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以外币表示的价格的下降幅度时,出口额才会增加,显然这取决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εx;对进口而言,当本币贬值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升,进口量下降;类似的,只有当进口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升的幅度时,进口额才会减少,这又取决于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εm;这说明,在进出口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无限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决定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经过公式推导,马歇尔和勒纳证明了:当εx +εm >1时,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当εx +εm =1时,货币贬值不影响贸易收支;当εx +εm <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因此,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就是εx +εm >1,这就是着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三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琼罗宾逊在将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假设前提“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放弃之后,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就不会在贬值后保持不变;出口品的本币价格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将因贬值而分别上升和下降;进出口数量也不会单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而分别由进口的供给弹性ηm与需求弹性εm,出口的供给弹性ηx和出口的需求弹性εx共同决定;此时,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即为:这一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在上述公式中,假设最初的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且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即PxQx=PmQm,ηx=ηm=∞时,上述公式变化为:εx+εm>1;可见,马歇尔—勒纳条件只是上述条件的一个特例;四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货币贬值不仅影响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变化,而且也对贸易条件有影响;货币贬值能否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则视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乘积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乘积的大小比较而定;具体来说:五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分析在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效应,即在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收支没有获得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一效应过程被成为“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见图6-1;由图6-1可以看出,在T1时间进行货币贬值,并不会使贸易逆差立即缩小,而首先表现为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当经过T2以后,贸易逆差才逐步的缩小,在T3时间恢复到贬值时的水平,其后,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直至最后消失,出现贸易顺差;“J曲线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在货币贬值调节贸易收支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时滞因素:①认识时滞,即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的信息,并不能立即被进口商所了解,而需要一个过程;②决策时滞,即进出口商在掌握了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的信息之后,需要对价格变动的重要性作出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③生产时滞,即面对增加的出口需求,国内出口部门从组织资源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个过程;④取代时滞,即以前的合同不能取消,进出口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存货;⑤交货时滞,即出口商将商品生产出来后,要交到买方手中,需要经过货物的运输过程;只有经过这些环节和过程之后,出口方的外汇收入才可以增加;三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简要评价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自产生以来,曾长期流行,为许多国家采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在分析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实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法;即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设收入等其它条件均保持不变;事实上,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单纯只考虑汇率因素不够全面;2最早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这在国内外都存在着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可能是成立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不成立的;3弹性分析法单纯从进出口商品市场出发来考察国际收支问题,忽视了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在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代国际经济中,其对国际收支分析的局限性是显而已见的;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乘数分析法Multiplier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将凯恩斯的乘数理论用于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从收入与进出口的关系来揭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其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和马克鲁普;一乘数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和开放经济中乘数的表述乘数分析方法来源于凯恩斯;它的基本假设是:①价格和汇率保持不变;②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运转,从而产出能够对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③货币供给被动地对货币需求变动作出调整;④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在以上的假设下,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在上式中,c0为初始的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cY为消费的增量;m0为初始的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进口增量;将6-3式带入6-2式有:上式中的就是开放经济中的乘数;二开放经济中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如果用贸易差额TB代表国际收支差额,则有:由公式6-6不难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予以调节;具体来说,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压缩投资I和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降低国民收入,压缩进口支出来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TB>0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扩大投资I和政府支出G,并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进口支出来减少国际收支盈余;2通过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m的大小;而这又进一步取决于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一国开放度的高低;因为:我们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假设本国不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出口,只采用改变投资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即dG=dx=0,则公式6-7转换为:上式中的m为边际进口倾向;值得指出的是,在以上对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中,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小国,即它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微不足道;当把研究对象扩展为一个大国时,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假设有A、B两个大国,A国的进口就是B国的出口,A国的出口就是B国的进口;当A国的出口增加时,也就是B国的进口增加,使B国的国民收入下降,进口缩小,而这又进一步引起A国的出口减少;显然,对于大国而言,它的对外贸易乘数要比原来的小;四对乘数分析法的简要评价乘数分析法阐述了进出口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之间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不仅为政府采用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于经济周期的世界同步性问题作出了很好的说明;但是,乘数分析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因素,即没有考虑到进出口的变化可能带来的货币量变化,以及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此引发的物价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②没有考虑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对于国际收支的分析并不全面;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吸收分析法也称支出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于1952年提出的;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一吸收分析法的基本表达式及经济含义吸收分析法是根据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通过进行一定的逻辑变换而来的;根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方程式:该式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表达式;其经济含义有两点:1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的国民收入Y与吸收A比较的结果;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Y大于国内总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果一国国民收入Y小于国内总吸收A,则国际收支出现逆差;2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吸收来调节;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增加国民收入或者减少吸收的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取减少国民收入或者增加吸收的政策;二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由可以得到:上式中的为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 为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只有当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大于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时,国际收支才可以得到改善;以下对这两种效应分别作以分析;三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1闲置资源效应;在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国外居民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但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国内的吸收包括国内的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也会增加,因此,贬值的效应是正还是负,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即: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增加等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即增加的国民收入完全被国内吸收,国际收支不变;2贸易条件效应;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相对复杂的;根据弹性分析法的结论,只有在ηXηm <εXεm的条件下,货币贬值才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而在通常情况下,贬值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其结果,一方面使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国内的吸收下降,最终的结果如何,也取决于的大小;即: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小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当>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大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改善;当 =1时,说明国内吸收的下降等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不变;3资源配置效应;在亚历山大的最初分析中,并没有对此作出分析,而后来的弗里茨马克鲁普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证明了货币贬值一般会导致政府管制的放松;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府试图通过贬值政策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时,如果不放弃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贬值政策就难以发挥其调节进出口数量来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而管制的放松,将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既可使本国的实际收入提高,也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四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一是货币途径;另一个是分配途径;1通过货币途径的效应;一般来讲,货币贬值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公众所持有现金余额的真实价值将下降;这样,公众为了将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的水平,一方面会减少商品和劳务开支,即减少吸收;另一方面会变卖手中的证券,从而引起证券价格的下降,使利率上升,再度减少吸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收入不变,但货币幻觉仍使人们只注意到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支出;2通过分配途径的效应;货币贬值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得在实行累进税的国家里,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名义收入上涨使得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税收;如果政府的转移支付小于税收的增加,货币贬值将引起有利于政府的收入再分配,从而使社会的吸收总水平下降;另外,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使得贬值后物价的上涨先于工资提高,使得收入从工资收入者转到利润收入者,由于后者的边际储蓄倾向高于前者,从而也引起国内总吸收的下降;五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简要评价吸收分析法将一国的国际收支决定和变动同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的认识;但吸收分析法依然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①吸收分析法是建立于国民收入核算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并没有对国内支出为因,国际收支为果的观点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②在贬值分析中,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变动在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即没有区分贬值引起的贸易品和非贸易价格的变动带来的资源重新分配以及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③没有考虑到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贬值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对收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④考虑的是单一国家模型,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的回应效应;⑤在分析中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对国际收支的分析不够全面;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是在60年代后期,由孟德尔、约翰逊、弗兰克尔等人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从货币的角度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的分析;一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假设1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2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即货币中性;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4汇率是固定的,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依靠储备的变化来调节;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及含义在上述假设之下,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如果以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给量,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则从长期来看有:公式1-25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由此得出了如下的几点结论: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引起的;具体说,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MD大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D,则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将由货币从国外的流入来弥补,此时会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如果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D小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D,则过剩的货币供给会通过流向国外而消失,从而形成国际收支逆差;2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状态;三货币分析法对贬值效应的分析1在实现充分就业时,贬值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升值国的国内价格下跌;2物价的变化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贬值国的余额减少,因而会压缩支出;升值国的余额会增加,因而会扩大投资与消费;3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通过贸易差额而逐渐消失,即由贬值国的贸易盈余补充其短缺的现金余额,由升值国的赤字抵消其过多的现金余额,从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四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货币分析法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提出的政策主张是: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2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大,故对它的对策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速度;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施加限制的同时,国内信贷也在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恶化;五货币分析法的简要评价货币分析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唤醒了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自从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人们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只注重实体经济因素,而忽视了货币因素的存在及其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但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过分突出了货币因素在国际收支决定中的作用,而把收入、支出和贸易条件等其它因素看成是次要的,这实质上是把现实的经济因果关系颠倒了;②假定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及假定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这与现实情况是不相吻合的;③提出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显然是以牺牲国内的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一点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是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时动态模拟对吸收论和货币论进行修正和拓展;一加入时间偏好的国际收支理论英国国家经济研究规划局和伯利斯特大学彼特Willem 于1981年在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消费时间偏好因素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他的基本假定是:①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②每一个国家存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之间技术、规模、要素禀赋和市场结构不存在差异,两国商品交易价格中不存在税收、津贴和其他人为的附加因素;③每个国家有限寿命的居民消费时间分为工作时期消费和退休时期消费两个阶段;④影响国际收支和国际信贷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消费时间偏好;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比特从有限寿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时期的贸易收支是该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差额;国内吸收是国内居民工作时期消费加上退休时期消费和国内资本形成之和,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盈余可看成为本国对外净投资,对外净投资则是国内财富多于国内资本形成的结果;二加入理性预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哈佛大学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1982年提出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是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变量与未来经济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出口和进口需求变化的函数;他认为在经济环境变化中的宏观经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主体跨时选择和跨时预见行为的限制;当经济主体面临临时预算约束时,改变当前债务的决定意味着改变未来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决定并不仅仅根据当前经济变量而取决于关键经济变量全部未来路径的预期;当一个经济变量改变经常账户时也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价格和产量;财政政策的改变不仅会引起经常账户暂时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变化;而在政策变化效应分析中却对这些未来变化经常予以忽视;萨克斯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外部平衡或经常账户为零并不是有效的政策目标,居民的福利是通过经常账户对外在变量冲击的盈亏调节中得到改善的;此后,萨克斯和利普汤Lipon. D.于1983年在假设经济主体具有充分预见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债券在两国之间具有充分可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基础上,又把国际收支与国内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联系起来,对两国国内的资本存量、本国居民拥有的外国债券、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人力资本等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测和判断经济变量干扰变化产生的结果以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路径;强调了资产市场作为跨时和跨国传递干扰的重要途径及指导企业和居民进行资源跨时有效配置的作用,并阐述了开放宏观经济中非线性关系及经济变化的传递机制,揭示了平衡预算财政政策的国际效应以及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改善生产技术如何影响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国际收支;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内外均衡理论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但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说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指经济增长率要适度;物价稳定,并不是说物价固定不动,而是指物价的上涨率保持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Y X 1 1 c m
移项得:
Y 1 X 1 c m
国民收入增量 与出口增量之比
对外贸易乘数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模型为:
Y C0 I G X M 0
引入对外贸易乘数后,该模型变为:
Y

1 1c m
(C0

I
G

X

M0)
2、哈伯格条件(Harberger Condition)
弹性即衡量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性的一个系数关系。
供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说明的问题是:在市场相对价格变化后, 市场的供求数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所以, 供求的价格弹性 系数就是供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如果用Ex 代表供求弹性系数,则有:
Ex

Q% P%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Ex)
设: QX 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量 PXF 以外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水平 Dx :出口商品需求曲线
生产消费品的厂商增加60万美元的产量,形成60万美 元的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消费支出增加42万美元
进口增加6万美元
国内消费品支出增加36万美元
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因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国民收入第一轮增加
100=100×1
国民收入第二轮增加
100×(70%-10%)=60
国民收入第三轮增加
在乘数分析法中,因贬值而引起的出口和自主性进口的变动除了 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进口 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所以马歇尔—勒纳条件应 修正如下:
Ex+Em>1 + m
这一条件由哈伯格提出,故称为哈伯格条件。
3、乘数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见下页) 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需求调节政策 (1)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
财政政策:收入、支出、公债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
本国商品相对 价格上升
国际收 支赤字
国际收 支盈余
出口减少 进口增加
价格上升
货币供给 量上升
图1.1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机制
黄金内流
黄金输出
本币下跌 逆差
银行准备金下跌
出口增加 顺差
本币上升
进口增加 银行准备金增加
黄金输入
物价与现金流动机制 流程图 国际收支逆差 黄金外流 通货紧缩 物价下跌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国际收支平衡
2.蒙代尔的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R.Mundell)认为,每一个工具应合理地被指派给一个目标。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
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货币政策 ——外部均衡目标 财政政策——内部均衡目标 四、内外均衡政策搭配
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和理论 1.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模型 见下图:
结果:贸易收支改善
例3: Em + Ex = 0.4 + 0.5 = 0.9
相对价格 数量变动 差额
进口 +10% 出口 0 合计
-4% 5%
支出6% 收入5% -1%
结果:贸易收支恶化
4. 货币贬值对贬值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物价指数与进口商品物价指数之比。比值下降,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同样数 量的出口商品所能买到的进口商品较少。贬值的贸易条件与供给需求弹性有密切的关系。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政府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西方对于国际收支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同资本主义历史一样长久,虽然历代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理论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拓展,并且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先后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但是,客观地说,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各国丰富多彩的国际收支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它们的工作重心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转移到“解决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和国际债务危机”上,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很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也很复杂,除了一般性的原因外,不同国家其国际收支问题也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前现有的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都只是对国际收支实践提供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的解说,都不足以充分解释和回答各类国家各种性质的国际收支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除了对原有国际收支理论流派进行综合和进一步发展外,大量研究开始具体深入地考察不同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经验。

本文作为一篇理论综述文献,主要对国际收支理论的主流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整个国际收支理论体系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国际收支理论的演进脉络国际收支理论是研究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方式的理论。

虽然西方学者早在15世纪就开始关注国际收支问题,但较为严谨、系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产生历史并不长。

始于重商主义的相当长时间里,国际收支问题都是从属于国际贸易学说被加以研究,而国际收支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独立出来,得以繁荣发展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收支的内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充;相关学科发展和不同经济学派交替盛行对国际收支研究的视角、分析方法和观点都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连接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纽带,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其均衡的调节政策及政策配合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这些都推动着国际收支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它基于贸易弹性的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数量变化的敏感性。

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主要考虑的是贸易物品的价格和需求弹性,以及外汇市场的价格和汇率弹性。

贸易物品的价格和需求弹性是指贸易物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当贸易物品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衡量。

如果需求量变化较大,则说明需求的弹性较高。

同样,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衡量,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概念相似。

外汇市场的价格和汇率弹性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当国家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化时,汇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汇率的弹性系数来衡量。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收支弹性曲线和弹性系数的计算。

收支弹性曲线是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根据收支弹性曲线,可以分析贸易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

弹性系数的计算是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弹性系数可以用来衡量贸易物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汇市场上货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弹性系数,可以评估贸易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确定贸易政策的效果以及可能的政策措施。

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假设。

首先,它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垄断和厂商的市场力量。

其次,它假设价格和需求弹性是稳定的,在贸易政策的影响下不会发生变化。

此外,它还假设所研究的国家是封闭经济体系,没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总的来说,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国家制定合适的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国家可以评估贸易政策的效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

国际收支理论完整版

国际收支理论完整版

国际收支理论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

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国际收支理论的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的总结

国际收支理论一、弹性分析法1、马歇尔——勒纳条件:EX + EM > 12、J曲线效应:1.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马歇尔-勒纳条件下,贬值后贸易条件不能改善。

2.缺陷:(1)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它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

(2)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

二、吸收分析法(一)公式:B=Y-A(二)政策主张:改变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政策1、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2、发挥作用的前提:必须有闲置资源存在;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货币贬值才会改善国际收支)(三)评价1、缺陷:(1)因果的逻辑关系上自相矛盾(2)没有考虑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未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中的作用)(3)充分就业假定条件下的分析,忽略资源运用效率(4)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2、作用:(1)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2)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因素,为货币论打下了基础三、货币分析法(一)特点1、货币论强调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作用。

2、从货币角度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3、假设(1)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等的函数。

(2)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变动不影响产量。

(3)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二)基本理论(三)货币论的经济意义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是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3、国际收支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四)政策主张1、既然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故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调节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且影响是暂时的(五)简评1、贡献:(1)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视(2)政策主张:所有国际收支问题都可以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即货币供应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3)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2、缺陷:(1)颠倒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2)货币论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的假设不严密(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假设不严密(在短期,货币需求不稳定)(4)一价定律成立的困难性(长期来看,一价定律往往不成立)(5)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重点提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其评价;汇率决定理论及其主要模型; 汇率制度理论及、汇率制度比较;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新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货币替代与麦金农计划。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8世纪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提出了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目前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论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纷纷采用货币贬值的手段调节国际收支。

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弹性理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 ·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探讨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的基本概念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m E ),其公式为: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m E(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x E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x E(3) 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 ),其公式为: 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m S(4)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 ),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率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x S从这四个公式可见,弹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

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弹性就越大;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弹性就越小。

2.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货币贬值会导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

国际收支说

国际收支说
三、国际收支说
一.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是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这一理论产 生于金本位制时期,于1861年由英国学者戈 逊(G.J.Goschen)在其著作《外汇理论》 一书中提出。由于在金本位制下,铸币平价 是汇率决定的基础,故客观上需要说明的仅 仅是汇率的变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个变量对汇率影响 的分析结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得 出的,而实际上,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复 杂的关系,因此,它们对汇率的确切影响很 难简单确定。 例如: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 →增加进口; →造成货币需求的上升而造成利率提高,这 又带来了资本流入; →可能导致对未来汇率预期的改变。
1
➢基本内容: 1.国际借贷关系的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原因
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汇的供求 又源于国际借贷,因此国际借贷关系的变化 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在戈逊眼里,国际借贷的内容是广泛的, 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股票和公债的买卖、利 润和捐赠的收付,以及资本交易等。
2
2.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供求 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国际借贷可分为固
6
2.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它通过自身变动来 实现外汇市场供求的平衡,从而使国际收支始终 处于平衡状态。即:
CA KA 0 CA: 经常账户差额,KA:资本账户差额
➢经常账户简单视为商品、劳务进出口。其中进口
主要由本国国民收入(Y)和相对价格(p/ep*)决 定,出口由外国国民收入(Y*)和相对价格决定。
这样影响经常账户收支的主要因素可表示为:
CA f1 (Y ,Y , P, P , e)
7
➢而资本账户收支则主要取决于本国利率(i),

第二讲 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

第二讲  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

三、应用举例(课本P)
• 每笔国际经济交易(两国间相对流动)都 要记录2次:
四、国际收支的分析与作用
(一)BOP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1.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 2. BOP的数量平衡:外汇市场均衡 3. 内外均衡:IS-LM-BP模型(蒙代尔-弗莱明 模型)
1.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 (理论定义)
一、BOP失衡的影响:进一步分析
• • • • 1.开放经济下的BOP与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Y=C +I +G +(X – M) Y- (C +I +G )=(X – M) BOP的均衡与否与国内经济均衡三大问题(充分 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密切相关。 • 2. BOP顺差是否一定是好事? 逆差是否一定是坏事? 顺差的影响?如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国际贸 易磨擦压力 逆差的影响?
3.货币性失衡
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求失衡所 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Ms> Md, 物价上涨, 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逆 差。 4.结构性失衡 经济结构、生产结构落后或单一所导致的国 际收支失衡。
5.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 衡
1997.7.2-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三、国际收支调节
• 自主性交易 企业和个人因纯自主性的经济目的(追求 利润、旅游等)从事的国际经济交易。如 经常项目、FDI等交易。 • 补偿性交易(或调节性交易): 为弥补自主性交易项目不平衡所进行的交 易,如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融资等 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 一国自主性交易项目借贷相等,不需要用 补偿性交易来调节,则该国国际收支是平 衡的。(因这种平衡能维持长久) • 相反, 如果一国自主性交易借贷不相等,需要向 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融资使其平衡, 则称国际收支不平衡。 (因这种平衡是暂 时的,人为的,不能持久)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1937年,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弹性分析法。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是自动调节的,主 张政府通过汇率变动来改善一国国际收支,井详细分析了 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马歇尔—勒纳条件”:其前提假设是:
1、只考虑两个国家利两种商品; 2、采用局部分析方法,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而不考虑贬值对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其他因素的 影响; 3、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国际贸易;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吸收理论推进了弹性理论关于贬值效应的研究, 同时又指出,不能仅仅用贬值作为应付国际收支逆 差的工具,而要把贬值与通货紧缩相结合。贬值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即国内外需求在国内外产量间 的配置与国际收支均衡一致,通货紧缩是为了使国 内总需求与国内总供给相适应。吸收理论还提出了 支出转向和支出减少政策等政策主张。
贸易条件效应
货币贬值将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亚历山大把贬值对于贸易差额的贸易条件效应分为通 过价格效应的最初效应,以及通过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 第二级效应。
他认为,货币贬值的正常后更是:贬值国贸易条件的 恶化,导致它的国际收支最初恶化 (t),其数量等于贸易 条件恶化相联系的实际收人的减少,即最初效应等于贸易 差额和实际收入的等量与同步减少。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 的第二级效应,即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at),将取决于吸 收的边际倾向,这一效应或者加强,或者减少货币贬值对 贸易差额的最初效应。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为:(t-at) 或(1-a)t。假设t为负,a<1,则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贸易 差额恶化。只有a>l时,贸易条件恶化才会改善外贸差额。
以A代表国内吸收(国内总支出),则A=C+I+G。 代入得,B=Y-A (18.11)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请简述国际收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国际收支货币论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各国之间货币的收支关系。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收支平衡:国际收支货币论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收支状况应该保持平衡,即境内对外支付的金额应该等于对外收入的金额。

如果收支不平衡,国际支付能力和货币管理将受到影响。

2. 国际货币流动: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货币流动是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必然现象。

这种流动可以是货币贬值导致的金融危机,也可以是外债和贸易逆差导致的货币流失。

3.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货币论强调,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机制。

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汇率变动会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带来货币收支的调整。

评价:国际收支货币论对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强调了收支平衡和汇率调节的重要性。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收支和货币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复杂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例如贸易政策、资本流动限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吸收论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吸收论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吸收论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吸收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于国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联系的不平衡所引起的,而这种不平衡可以通过国内经济调整来吸收或消除。

根据国际收支吸收论,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间存在差额,国内经济将通过一系列调整机制来吸收这种不平衡。

这些调整机制包括货币汇率的变动、国内价格水平的调整以及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调整,国内经济将逐渐恢复平衡,并最终实现国际收支的吸收。

国际收支吸收论的核心观点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国内经济的调整能够实现平衡。

这种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分析和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整问题。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Hume的理论是一种“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这里的价格是指一国价格 水平(和汇率)。即使作为一种价格机制,这种模式也存在问题。在某些弹性 条件下,价格机制可能使贸易差额持续恶化,无法实现均衡。为使价格(包括 汇率)变化达到均衡所需要的进出口需求(和供应)弹性条件,在晚得多才出 现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中才加以总结。
重商主义认为市场不能独自找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或工资。因为过度竞争将 导致低于贫困生存线的不公平的工资或收入,而不受监管的垄断又将导致定价 太高,获得不公平利润。
重商主义作家相信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家的财富,对于没有金银矿藏的 国家而言,国际贸易(而非国内贸易)是增加一国财富的唯一途径。
贸易顺差的支持者没有主张为了简单的囤积而积累金银。当投资的回报率 超过借款成本时,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不会因为投资支出变穷。此外,出口盈 余通常被认为能够通过降低利率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国内就业。
“铸币—流动机制”关于“贸易不平衡,进而黄金流动不能长期维持”的 结论,与重商主义的观点在基本上是对立的。因为重商主义强调持续地促进贸 易盈余,并无限期地积累黄金。尽管重商主义坚持将黄金流入与贸易盈余联系 起来,但是大量作家假设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而不同国家之间 的相对价格水平将影响国际贸易流。Hume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在了一起。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自由经济时代,重商主义时代的大部分遗迹都 被抹去了,尤其是在英国。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伴随大萧条的到来,使 得重商主义再次引发广泛讨论。重商主义是否会在21世纪重新出现,这有待人 们持续观察和深入思考。
二、铸币-流动机制 “铸币—流动机制”是国际际收支弹性论 2 国际收支吸收论 3 国际收支货币论
l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起源于16世纪至18世纪晚期的重商主义时期,进入20世纪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

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主要国际收支理论及其优缺点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

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的早期研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研究;20 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成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结构论,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收支的理论分析。

一、早期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理论)
大卫?休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论述了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休谟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意味着本国黄金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而外国商品在本国的竞争能力则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为顺差会造成黄金的净流入,这又会趋于扩大国内货币供给量,造成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顺差减少乃至消失。

这就是所谓“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基本思想。

大卫?休谟的国际收支理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该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表现在:(1)其建立的前提是贸易自由化和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超出此前提,则理论只
)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却忽略了对黄金和商品内在价值的分析,也没有能流于幻想。

(2
对黄金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的时滞作应有的考察。

(3)只考虑汇率与物价的调节作用,而没有提及利率与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二、
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有马歇尔、威克塞尔、俄林、凯恩斯等。

马歇尔对贸易差额产生的原因与因素、资本和劳务流动的国际收支效应、信用波动和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与微观商业活动等都进行了分析。

并在国际收支平衡隐含假设下对贸易差额进行分析,推出国际收支平衡等式。

威克塞尔认为贸易平衡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完整的收支平衡表应包括资本项目。

并指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途径。

俄林认为国际收支包括在一定时期中必须结清的全部国际交易,它必须同一定时期的国际债
务平衡区别开来。

而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必须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才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西方国际金融研究向现代国际金融研究过渡的时期,经济学家们尽管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某些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他们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依然是不系统、不完整的。

但是这一时期的理论相比从前的理论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三、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货币理论。

(一)弹性论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弹性论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弹性分析法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

该理论认为,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只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本国货币贬值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

而其局限性在于(1)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2)该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

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

4、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的。

没有看到贬值不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供给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来改善贸易收支的。

5、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二)吸收论
吸收分析理论是20 世纪五十年代初由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弹性分析理论过分注重贬值的相对价格效应,而忽视贬值的收入效应,因而往往会造成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偏颇。

吸收论基本思路是,国际收支的差额由国民收入与国民吸收
间的差额决定,所以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既可以通过提高实际国民收入来进行,又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吸收来进行。

该理论的主要成就为(1)分析采用一般均衡方法,避免了局部均衡分析的不严谨性使其理论更具说服力;(2)将国际收支置于一个较严谨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加以分析,分析时注重考虑多种因素的不同影响,使理论与现实扣合紧密更具现实意义;(3)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除货币贬值之外还需配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控制总需求的构想,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而主要主要局限在于(1)忽略了对资本国际流动的研究;(2)只站在一国立场,单方面考虑货币贬值的影响作用,而忽视了他国对此的反应,使该理论对国际收支的解释过于简单化。

(3)理论推导中假设的“货币贬值是获得出口增长的唯一办法”,“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的前提不切合实际。

(三)货币论
货币分析理论是随着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于20 世纪六十年代末,发展成熟于七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蒙代尔和约翰逊等。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失调引起的,同时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直接引起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还认为,一国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的国内信用和外汇储备两部分构成,而货币需求则是价格、收入和利率等有限变量的稳定函数。

所以,货币分析理论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论的主要主要成就为(1)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分析中只强调实体因素的不足,将货币因素引入国际收支分析,激发了人们对货币因素的关注;(2)将国内货币供应量变化与国际收支差额变动作为一个相互制约的整体,采用一般均衡分
析使该理论与现实经济更贴近,更具可操作性;(3)考察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而其主要局限为(1)过分强调货币因素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2)过分强调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3)过分重视货币供求平衡对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
四、结构论
结构论的有关分析,散见在50 年代和6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

作为比较成熟和系统的独立学派,结构论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调节规划的对立面于70 年代形成的。

赞成结构论的经济学家,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
结构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均衡,是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引起的,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障碍,导致恶性循环。

货币分析法及以前的吸
收分析法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该理论提出,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面,以此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应。

结构论的批评者认为:所谓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实际上是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失衡。

国际收支困难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事先的概念,另一种是事后的概念。

事先的概念是指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而不是指失衡本身。

只要财政与货币政策适当,就能避免失衡本身的发生。

批评者认为:国际收支制约力是到处存在的,它的存在,对于维持一国经济长期均衡的发展和世界货币金融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结构论讲的实际上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国际收支问题。

经济发展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常常是行之无效的或收效甚微的。

另外,要求以提供暂时性资金融通为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提供长期性国际收支贷款而同时又不施予必要的调节纪律和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尤如把资金填入一个无底洞,既
不利有关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又违背了基金组织本身的性质和宪章,同时也是基金组织在客观上无力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