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模型指南

合集下载

技术分享-生命周期模型

技术分享-生命周期模型
不足:
• 需要对系统进行分割成各自子系统 • 项目管理难度增加,搞不好就变成了CODE-FIX模型
17
客户需求 需求变化
开发 实现 单元测试
维护
使用 维护
3
边做边改模型优点
• 快速响应客户要求 • 开发速度快 • 适合单人小型项目
不足:
• 三无产品,无规划 无需求 无设计,难维护 • 开发人员能力决定软件质量
4
Waterfall模型
Royce 1970
System/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design
code
test
软件工程中的第一个模型
5
有反馈的Waterfall模型
需求分析 需求变化
系统设计
开发
实现 单元测试
维护
系统集成 系统测试
使用 维护
6
V 模型(另一种改良)
需求分析
用户的理解 = 程序员的理解
验收测试

系统设计



详细设计
系统测试 集成测试
编码
单元测试
我分享我快乐 生命周期模型
安徽技术中心
常见生命周期模型
• 边做边改模型(Code-and-Fix Model)
• Waterfall模型
– 有反馈的Waterfall模型
– V模型
• 原型模型
– 进化模型
– 快速模型
• 迭代模型
• 阶段开发模型
• 敏捷开发模型
2
边做边改模型(Code-and-Fix Model)
Build 2
Build 3
商业模型
商业模型

组织生命周期模型

组织生命周期模型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一、理论概述及依据葛瑞纳(Larry E·Greiner)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的成长如同生物的成长一样要经过诞生、成长和衰退几个过程。

奎因(Robart E·Quinn)和卡梅隆(Kim Gameron)把组织的生命周期细划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

具体来讲,每个阶段都由两个时期组成:组织的稳态发展时期和组织的变革时期,组织的发展就是通过如此的循环往复而不断成长的。

组织生命周期是一个由非正式到正式、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幼稚到成熟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创业阶段,起初组织是小规模的非官僚制的和非规范化的。

集合阶段,是组织发展的成长期,这时组织面临的任务是使基层管理者更好开展工作,如何在放权后协调控制好各部门工作规范化阶段。

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出现官僚制特征,组织可能会大量增加人员,并通过构建清晰的层级制和专业化劳动分工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工作。

精细阶段,成熟的组织往往显得规模巨大和官僚化,继续演化可能使组织进入衰退期。

管理者可能会尝试跨越部门界限组建团队来提高组织效率,阻止进一步官僚化。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随着组织生命周期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演进,其组织结构、领导行为以及管理系统等都会发生一种相对可预见模式的变革。

组织的生命周期遵循的是一种规律性的变革,对于组织在每一个阶段所进行的组织架构、组织文化、领导行为和管理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三、六阶段模型1、创造阶段在组织诞生初期,其阶段特点是企业家精神培育、信息收集、艰苦创业以及低回报。

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

因创业者一般是”业务型“,不擅管理,于是到了这个阶段的后期,一场领导力危机引发第一次组织变革,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

2、指令阶段企业进入持续成长期,随着组织结构功能化、会计制度建立、以及资本管理、激励机制、预算制度、标准化管理的出现,组织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于描述一种产品从开发、推出到逐渐消亡的过程。

它包括产品的开发、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1、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开发新产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技术开发,开发新产品,为了把新产品推向市场,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比如广告宣传,折扣促销等。

2、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新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量逐渐增加,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公司也会继续投入资源,比如技术研发,改善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新的市场等。

3、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新产品的销售量已经达到最高峰,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也已经得到满足,此时,公司要做的就是维持产品的销售量,比如通过价格战,品牌宣传等。

4、衰退阶段:在这一阶段,新产品的销售量开始下降,消费
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也开始减少,此时公司要采取措施,比如改变产品的定位,推出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等,以维持产品的销售量。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在软件开发中,生命周期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的框架。

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为软件开发提供了不同的指导方针和步骤,从而有助于开发团队在项目执行期间遵循规范和有效地组织开发过程。

但是,不同的开发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探讨,并讨论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生命周期模型概述生命周期模型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目的是为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一种组织方法,使得软件开发流程变得更加明确可控。

常见的生命周期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敏捷方法等。

瀑布模型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中最经典的模型,其具有层次分明、逐步推进,且每个阶段都有明确定义的文档和交付成果的特点。

瀑布模型适合开发复杂性低、需求稳定的软件项目,但当需求发生变更时,会导致大幅度返工,增加项目延误和成本。

迭代模型强调快速、迭代式的开发环节,通过不断迭代,逐步完善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适合于需求不稳定的软件开发项目。

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并在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

该模型适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软件项目。

敏捷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较短的周期(通常为2至4周),每个周期内的成果可以及时交付和评估。

因此,敏捷方法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上介绍的生命周期模型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发团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

二、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考虑因素在选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特点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项目复杂度、需求稳定性、风险程度等。

在选择生命周期模型时,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

如果项目需求稳定、复杂度低,则瀑布模型适合;如果项目需求变化较快,则可以考虑采用迭代模型或敏捷方法。

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阶段进行开发的方法论。

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开发需求和开发团队,但它们都以确保软件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开发项目中。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开发生命周期模型之一,它被认为是一种线性顺序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的输出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确保整个开发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该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并能够明确详细的项目。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阶段。

每个迭代都会获得一个可用的软件产品,并在之后的迭代中不断完善和扩展。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或团队缺乏明确的需求文档的情况。

通过快速迭代和反馈,开发团队能够更快地适应需求变化和改进软件质量。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看作一系列的螺旋,每个螺旋代表一个开发周期。

在每个周期的开始,开发团队会进行风险评估和需求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然后,团队按照该策略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工作。

螺旋模型适用于需要高风险控制和迭代开发的项目。

通过周期性的风险评估和调整,开发团队能够及时应对风险并提高软件质量。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轻量级和迭代的开发方法论,强调快速适应需求变化和团队合作。

敏捷模型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通常持续2到4周。

每个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工作。

开发团队和客户之间的高效沟通和合作是敏捷模型的核心。

敏捷模型适用于团队追求快速交付、灵活适应需求变化的项目。

总之,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导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方法论。

熟悉常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有助于开发团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开发项目,确保软件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文档编号:文档信息:公司级别指南文档名称: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文档类别:过程管理类密级:内部版本信息:1.0建立日期:2006-9-1创建人:审核者:批准人:批准日期:保管人:存放位置:编辑软件:MicrosoftOffice2003中文版文档修订记录*A——M——D——文档批准信息目录1概述41.1目的41.2适用范围41.3引用文件41.4术语41.5参考资料42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模型选择指南42.1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参考决策树52.2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描述82.2.1瀑布模型82.2.2原型+瀑布模型82.2.3增量模型92.2.4增量+迭代模型92.2.5快速应用开发模型102.3其它模型采用说明103附录103.1软件过程结构图103.2附录A—相关过程113.3附录B—相关规程123.4附录C—相关指南123.5附录D—相关模板列表12图索引:图1选择模型的参考决策树5图2瀑布模型8图3原型+瀑布模型8图4增量模型9图5增量+迭代模型9图6快速应用开发模型10图7附录图表——软件过程结构图111概述1.1目的本文档描述组织定义的几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供项目策划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裁剪使用,从而确定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各种不同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执行顺序。

1.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软件项目策划。

1.3引用文件无。

1.4术语•软件生命周期一从软件设想开始到软件不再使用而结束的时间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包括系统分析、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验收、运行和维护各阶段,有时还包括退役阶段。

•软件过程-有关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产品(例如:项目计划、设计文档、代码、测试用例、用户手册等)的活动、方法、实践和变更的集合。

•RAD—快速软件开发1.5参考资料•《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RogerS.Pressman著,黄柏素、梅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实用软件工程》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软件需求》,KarlE.Wiegers著,陆丽娜、王忠民、王志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7月•《统一软件开发过程》,IvarJacobson、GradyBooch、JamesRumbaugh著,周伯生、冯学民、樊东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2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模型选择指南所有的项目软件开发过程都应遵循一个生命周期模型,每个模型都具有能够帮助实际软件项目进行控制及协调的特征。

用几张图记住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用几张图记住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标准 化
成熟期
质量出现 问题
衰退期
行业竞争情况
同行很少
竞争加剧,出现 资源争夺和兼并
出现挑衅性的 价格竞争
只有大批量生产并有 自己销售渠道的企业
才有竞争力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市场风险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企业的战略路径
导投技提入期资术高研改产量发进品和,质象改象加的变和大销成长好价质市投期时格量场入机形形营,提高低成效成熟期率本降控维制持金成正流衰本的退以现期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局限性
(1)产业不同,情况不同,处于什么阶段自己也不清楚 (2)产业的增长并不总是S形 (3)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定位影响曲线形状 (4)竞争属性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
每个阶段有怎样的特点呢,直接上图。
从销量上看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导入期
销量和用户情况
成长期 老用户
新用户
成熟期 销量
衰退期
从价格与利润上看
价格与利润图示
导入期
成长期
成本
毛利
成熟期 价格(销售额)
衰退期
产品质量情况
质量有待 提高
导入期

质量参差 不齐
成长期
用几张图记住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亦称"商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准备进入市场开始到被 淘汰退出市场为止的全部运动过程,是由需求与技术的生产周期所决定。是产品或商品在市 场运动中的经济寿命,也即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影响市场的其他 因素所造成的商品由盛转衰的周期。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 费心理的变化所决定的。一般分为导入(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衰落)期四 个阶段。

0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指南

0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指南

CMMI生命周期模型1.1 术语CMMI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PP 项目计划PMC 项目监控PPQ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CM 配置管理SOW 工作说明书WBS 工作分解结构SRS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2 带回溯的瀑布模型带回溯的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它的各个阶段是按线性序列组织并可以回溯到上一级,克服了标准瀑布模型缺乏灵活性的缺点。

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划分为项目策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和安装等(图1)。

尽管开发过程中定义了各个阶段的顺序,但这些阶段有时是相互交迭进行的,阶段间的依赖性由入口准则来确定。

带回溯的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均具有以下特征:●从上一阶段接受本阶段工作的对象,作为输入;●对上述输入实施本阶段的活动;●给出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入下一阶段;●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如果本阶段工作得到确认,那么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

●本阶段可以回溯至上一阶段,并可以逐级向上回溯。

●各阶段之间可以有重叠。

图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为软件开发与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根据这一管理模式制订开发计划、进行成本预算、组织开发人员,以阶段评审和文档控制为手段有效地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优点:适用于需求稳定,且无其它不确定因素;易于理解和使用;每个阶段的产出物形成稳定的基线;变更被认为很少发生或是严格受控的。

缺点:对于需求不稳定或存在其它不确定因素的项目适用性差,变更实现困难且成本高;一般在最后阶段才能看到产品。

2.1 项目启动建立项目,并且确认相关的项目干系人并且取得相关干系人的关系依赖,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进行对项目的估算,准备项目的任务书和进行项目的启动。

2.2 项目计划项目策划是每个项目的初始阶段,目的是为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做好必要的准备。

项目策划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进行估计和制定管理项目的计划。

CMMI文件-(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CMMI文件-(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3.2.2
优点:
1.项目的启动条件比较灵活、只要用户有基本的立项意向和需求范围就可以开始计划工作;
2.可以在项目早期识别和管理风险;
3.可以较快的展示项目开发的成果,有益于增强客户授信度和满意度。
缺点:
1.迭代过程和范围划分比较复杂,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较大;
2.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迭代过程完成的,容易出现产品构件兼容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出大量返工的工作。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更改控制页
序号
版本号
更改时间
更改内容描述
填写人
1
描述适合公司现状、可供项目选择的组织级生命周期模型。
2
公司所有软件项目。
3
1
3.1.1
图1瀑布模型
对于需求比较明确的项目,可以使用瀑布模型进行项目开发,每个阶段的输入都是依靠上一个阶段的输出,每个阶段内都需要完成与最终产品相关的所有工作。
主要是需求变更风险和进度风险
实现客户需求,维护客户满意度。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成科研成果向应用的转换。锻炼队伍,发现新的项目目标和机会。
管理级别D
10~30
2~3
12~20
主要是需求变更风险和进度风险
实现客户需求,维护客户满意度,锻炼队伍,发现新的项目目标和机会。
管理级别E
<10
<2
<12
主要是需求变更风险和进度风险
按期按质实现项目目标,锻炼队伍、固化管理,协调资源,解决风险问题,积累客户需求,提供确定类型客户需求解决方案
B
50~100
4~10
40~70
主要是需求变更风险和进度风险
按期按质实现项目目标,锻炼队伍、固化管理,协调资源,解决风险问题,积累客户需求,提供确定类型客户需求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1. 引言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定义有序的阶段和活动来管理软件项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被提出和广泛应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成果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的主要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管理,缺点是需求变化时难以应对。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基于瀑布模型的改进,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相互依赖且可重复的小阶段。

每个小阶段都完成一个可交付的软件子系统,随着开发的进行,逐步增加功能和增强软件的稳定性。

增量模型的优点是适应需求变化更灵活,缺点是可能造成重复的设计和编码工作。

4.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高度迭代的生命周期模型,它重点关注快速的用户需求获取和验证。

在原型模型中,开发团队与用户紧密合作,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开发出一个或多个原型,以验证和完善需求。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快速、灵活,并提供了与用户的紧密沟通,缺点是容易陷入需求不清晰或茫然的状态。

5.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轻量级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迭代开发和团队协作。

在敏捷模型中,需求和设计是不断演化和调整的,开发团队通过短期迭代周期完成软件的交付。

敏捷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缺点是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较高。

6.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生命周期模型。

它通过迭代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每个迭代都包括风险评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可选的部署阶段。

螺旋模型的优点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缺点是可能导致成本和时间的增加。

7. 比较和选择对于不同的软件项目,选择适当的生命周期模型至关重要。

根据项目需求、时间限制和团队能力等因素,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选择:•需求变化程度:需求较为稳定的项目适合选择瀑布模型,而需求不断演化的项目适合选择敏捷模型或增量模型。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版本1.0发布时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文件变更记录1.目的本文档统一规范描述了组织内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各种生命周期模型,供项目策划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用,由此确定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各种不同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执行顺序,从而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过程能力成熟度级别,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机构:产品部、开发部、工程部、质量部。

业务:本指南适用于组织内的全部软件项目。

3.名词术语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开始策划软件产品到软件不再使用为止这段时间。

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包括策划阶段、需求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构造阶段)、测试阶段、实施和维护阶段。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对软件工程活动的组织方式。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通过确定软件开发活动的顺序和相互制约关系来保证软件工程活动的流程化。

4.软件生命周期模型4.1瀑布模型(Waterfall)4.1.1模型定义该模型首先由Royce[1970]提出,又称线性顺序模型,或典型生命周期模型,指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始终按照固定顺序执行:需求、设计、构造、集成、测试、维护,各活动之间有明确的界限,非连续的,对阶段结束的成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是所有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

4.1.2模型图4.1.3模型特点1)优点瀑布模型是一种文档驱动模型,主要的工作产品通过文档从一个阶段传递到下一阶段,瀑布模型的每个活动的完成都是以该活动的评审通过作为标志的。

当项目有着明确的产品定义以及易于理解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瀑布模型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降低阶段成本。

瀑布模型的主要特点:·简单、易于理解·要求严格的管理,包括周密的项目计划、明确的交付物、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如阶段的评审)等·客户在项目的后期才可以见到的产品以及判断产品的质量·强调产品的测试2)缺点:·缺乏灵活性瀑布模型要求在项目的初期明确定义全部需求,然而客户在项目初期很难明确描述所有的需求,这种不确定性难以满足模型要求的“稳定的、明确定义的需求”的要求。

软件开发过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开发过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开发过程生命周期模型一、序言生命周期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目前软件开发实践中使用的各种生命周期模型,都是下面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不同的排列与组合。

•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定义•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 1.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2-演化模型(evolutionarymodel).•3螺旋模型(spiralmodel)二、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固定顺序联接的若干阶段工作,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如图所示:优点:a.强调开发的阶段性;b.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c.强调产品测试。

缺点:a.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b.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c.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开发阶段才显露,因而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下表是瀑布模型中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

三、演化模型该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

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

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

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

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

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如图所示。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

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要求开发人员有能力把项目的产品需求分解为不同组,以便分批循环开发。

软件过程和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过程和生命周期模型

增量模型(续)
• 开发者能够将目旳产品提成构件,只是必 须服从下列约束: 因为每个构件都集成到目前旳软件中,生 成旳产品必须是可测试旳。假如将产品提 成太少旳构件,则增量模型退化成建造— 修补模型;相反,假如产品由太多旳构件 构成,则在每个阶段将在大量旳时间花费 在少许增长功能旳集成测试上
增量模型(续)
• 缺陷:对开发人员要求很高
螺旋模型
• 软件开发中旳风险: (1)人员风险:离职,技术水平 (2)硬件风险:不再使用 (3)测试投入 (4)技术风险:技术旳发展对目前开发产
品旳影响。 (5)竞争对手
螺旋模型(续)
• 构建一种原型 (样机)是减小 某种风险旳一种 途径,能够简朴 地将这个生命周 期模型看作是每 个阶段之前带有 风险分析旳瀑布 模型
• 优点: (1)增量模型在每个阶段交付一种可用旳产品, 从第一种构件交付开始,客户即可开始工作 (瀑布模型最终一次性交付) (2)降低一种全新产品对客户组织所带来旳心 理上旳影响 (3)分阶段交付产品不需要客户大旳资金支出, 尤其是当基于投资旳高回报而选择最早旳构件 (4)客户能够在任何时候停止产品旳开发
• 在每个构件结束时进行稳定化(Stabilization) 工作。检测到旳遗留错误此时到修补,然后 将该构件冻结(frozen),即规格阐明不会 再修改
同步—稳定模型(续)
• 优点: 反复旳同步环节确保各个组件总能一起 工作,部分地构建产品使开发者能早些 进一步了解每个产品旳工作状态,而且 必要时在构件生成旳过程中修改规格阐 明文档,甚至在最初旳规格阐明文档未 完毕前都可使用这个模型
极限编程
• 由增量模型发展而来 • 根据效益分析,拟定所需特征 • 测试驱动 • 成对编程 • 每日构建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A 快速迭代
敏捷开发采用短周期的迭代方式进 行开发,每个迭代周期结束都能交
付可运行的软件。
B
C
D
持续改进
敏捷开发注重持续改进和优化,通过每个 迭代周期的反馈来不断完善软件产品。
自我组织团队
敏捷开发要求团队成员具备自我组织能力, 能够自主安排工作进度和任务分配。
敏捷开发模型适用场景
需求变化快
当需求变化较快时,敏捷开发能够快速适应 变化并满足客户需求。
03
• 对于小型简单系统可能过于复 杂,成本较高。
04
04 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定义
• 迭代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迭代 阶段。在每个迭代阶段,开发团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需求分 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并逐步构建和改进软件系统。
迭代模型特瀑布模型
顺序且线性的开发过程,强调文 档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适用于 需求稳定、变更较小的项目。
迭代模型
开发过程反复进行,逐步完善, 强调需求调研、系统架构设计和 早期测试。
敏捷开发模型
快速响应变化,强调团队合作、 客户需求和迭代开发,适用于需 求变化快、产品复杂度高的项目。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目 录
•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概述 • 瀑布模型 • 螺旋模型 • 迭代模型 • V模型
01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软件开发和 演进的全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设 计、编码、测试到维护和支持等阶段 。
特点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强调软件开发过程 中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有助于确保软 件质量、控制开发成本和合理分配资 源。
需求明确
迭代模型强调在不断迭代中 完善软件,每个迭代周期都 实现部分功能,并在后续迭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数学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数学模型

产品管理数学模型产品线宽度:也可叫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在产品组合中包含的产品线的多少。

产品线越多,产品组合越宽,产品线的宽度越大;产品线深度:又称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每条产品线包含的产品项目的多少。

包含的产品项目越多,产品线的深度就越深;产品线关联度:是各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和其他方面相关联的程度。

产品溢价能力:产品溢价 = 产品价格 - 同品质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

新产品接受度:新产品投放速率:新产品投放速率 = 产品导入期的长度 / 产品预计整个生命周期的长度;产品导入期的长度≈产品步入正常返单、销售之前的时间长度(目标市场覆盖率为50%);产品预计生命周期的长度≈预计的产品更新换代用时。

新产品投放速率 =产品步入正常返单、销售之前的时间长度(目标市场覆盖率为50%) /预计的产品更新换代用时。

产品铺货率(目标市场覆盖率):产品铺货率数量指标 = 正常销售专卖店数 / 全部目标市场店数;产品返单率:产品单店返单率 = 产品本期销售额 - (本期上样专卖店数量*上样平均金额)/ 上样专卖店数量 - 本期上样专卖店数量。

目标销售额完成率:目标销售额完成率 = 计划销售额 / 实际完成销售额。

目标市场份额达成率:目标市场份额达成率 = 该产品销售额 / 同期该品类产品总销售金额。

特价产品促销带动率:特价产品促销带动率 = 特价产品销售带来的消费者购买正价产品销售额 / 总销售额。

单位广告费用增销率:单位广告费用增销率 = 广告期内增加的销售金额 / 广告总投入。

产品在市时间长度:产品在市时间长度 = 导入期的时间长度 + 成长期的时间长度 + 成熟期的时间长度 + 衰退期的时间长度 + 由于产品二次推广带来的时间长度。

渠道置换成本分析:渠道置换成本 = 重新调整装修费用 + 更换饰品费用 + 更换广告宣传费用 + 呆滞样品处理费用 + 人员培训费用。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目录1.目的 (1)2.范围 (1)3.项目生命周期 (1)3.1.瀑布模型 (3)3.1.1.V字模型 (4)3.1.2.中等简化V字模型 (6)3.1.3.最简化V字模型 (7)3.2.原型模型 (9)3.3.螺旋模型 (10)3.4.增量模型 (12)3.5.迭代模型 (13)1.目的1)根据项目类型和实际情况,从公司认可的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2)根据所选择的生命周期模型,裁剪和细化标准过程,使裁剪后的过程符合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2.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公司所有类型的项目。

3.项目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模型是从项目需求定义直至经使用后废弃为止,跨越整个生存期的系统开发、运作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生命周期模型一般分为: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

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目前软件开发实践中使用的各种生命周期模型,都是下面各阶段的不同排列与组合。

∙系统需求∙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各阶段主要工作、应完成的文档、质量控制手段见下表。

该生命周期模型适合于所有项目。

一个完整的开发类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实施以及运行维护阶段。

3.1.瀑布模型1)特点●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输入。

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若得到确认,则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

只有前一阶段输出正确,后一阶段才能正确;●推迟实现的观点:在编码之前,设置了需求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的根本任务规定在这两个阶段主要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不涉及软件的物理实现;●质量保证的观点是每个阶段都坚持两个做法:规定文档,没有文档就没有完成该段任务;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20 第三节 项目生命周期与典型的生命周期模型

20 第三节 项目生命周期与典型的生命周期模型

二、瀑布模型
(1)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叫预测 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属于结构化模型。
(2)以下情况优先选择这种生命周期:项目需求明确、充 分了解拟交付的产品、有厚实的行业实践基础、或者整批 一次性交付产品有利于干系人。
(3)例如开发一个软件项目时,如果采用这个模型的话, 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 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 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6)每个阶段,从上到下迭代,亦即从核心过程工作流 “商业建模”“需求调研”“分析与设计”……执行到“部 署”,再从核心支持工作流“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 理”执行到“环境”完成一次迭代。根据需要,在一个阶 段内部,可以完成一次到多次的迭代。
三、迭代模型
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初始阶段:系统地阐述项目的范围、确定项目的边界, 选择可行的系统构架,计划和准备商业文件。 2)细化阶段:分析问题领域,建立健全体系结构并选择构 件,编制项目计划。 3)构建阶段:完成构件的开发并进行测试,把完成的构件 集成为产品,测试产品所有的功能。 4)交付阶段:交付阶段的目的是将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群 体。
(2)敏捷方法,也叫适应型生命周期、或者变更驱动方法。 (3)敏捷方法的目的在于应对大量变更,获取干系人的持 续参与。
五、V模型
(1)V模型的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 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在不同 的组织中对测试阶段的命名可能有所不同。
五、V模型
(2)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 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各 阶段的对应关系。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第四章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主讲:余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MI生命周期模型变更记录修改点说明的内容有如下几种:创建、修改(+修改说明)、删除(+删除说明)目录1前言 (5)1.1目的 (5)1.2适用范围 (5)1.3术语 (5)2带回溯的瀑布模型 (5)2.1项目策划 (6)2.2需求分析(需求开发) (8)2.3概要设计 (9)2.4详细设计 (9)2.5编码和单元测试 (10)2.6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 (11)2.7系统测试 (12)2.8验收和安装 (13)2.9裁剪指南 (13)3USDP生命周期模型 (14)3.1初始阶段 (15)3.2细化阶段 (17)3.3构造阶段 (18)3.4移交阶段 (20)3.5裁剪指南 (21)4原型法 (21)4.1项目策划 (24)4.2需求分析 (26)4.3快速设计 (27)4.4原型评价 (27)4.5最终系统设计 (28)4.6最终系统实现 (30)4.7验收和部署 (31)4.8裁剪指南 (32)5其他生命周期模型 (32)5.1螺旋模型 (32)5.2增量模型 (33)5.3RAD模型 (34)6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 (35)1 前言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从产生、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人们把软件开发简单地理解为编写程序。

随着软件复杂性的增长,人们认识到软件开发活动应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若干个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阶段中去完成。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比较常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和螺旋模型等。

1.1 目的本文档规定了公司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作为项目经理在制定项目计划时根据项目特点确定采用何种开发过程的依据。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公司的所有软件项目。

1.3 术语CMMI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PP 项目计划PMC 项目监控PPQ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CM 配置管理SOW 工作说明书WBS 工作分解结构SRS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2 带回溯的瀑布模型带回溯的瀑布模型是最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它的各个阶段是按线性序列组织并可以回溯到上一级,克服了标准瀑布模型缺乏灵活性的缺点。

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划分为项目策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和安装等(图1)。

尽管开发过程中定义了各个阶段的顺序,但这些阶段有时是相互交迭进行的,阶段间的依赖性由入口准则来确定。

带回溯的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均具有以下特征:●从上一阶段接受本阶段工作的对象,作为输入;●对上述输入实施本阶段的活动;●给出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入下一阶段;●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如果本阶段工作得到确认,那么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

●本阶段可以回溯至上一阶段,并可以逐级向上回溯。

●各阶段之间可以有重叠。

瀑布模型为软件开发与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根据这一管理模式制订开发计划、进行成本预算、组织开发人员,以阶段评审和文档控制为手段有效地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优点:适用于需求稳定,且无其它不确定因素;易于理解和使用;每个阶段的产出物形成稳定的基线;变更被认为很少发生或是严格受控的。

缺点:对于需求不稳定或存在其它不确定因素的项目适用性差,变更实现困难且成本高;一般在最后阶段才能看到产品。

2.1 项目策划项目策划是每个项目的初始阶段,目的是为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做好必要的准备。

项目策划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进行估计和制定管理项目的计划。

2.2 需求分析(需求开发)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生成一个正确说明客户所有需求的文档。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是该阶段的主要输出。

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是需求提炼及分析、需求归档和需求评审等。

需求分析阶段执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问题分析和产品描述。

问题分析活动分准备、采集需求和分析等,而产品描述活动分准备SRS和评审SRS等。

策划”阶段完成,也可以横跨“项目策划”和“需求开发”阶段。

2.3 概要设计概要设计阶段是从实现的角度开发针对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阶段给出的是高级的抽象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即应用的功能体系结构和数据库设计。

设计阶段的第一项工作是,细化“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的计划。

2.4 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概要设计阶段开发的整体应用被分成几个模块和程序。

为每个程序进行逻辑设计,然后归档作为程序规格。

同时,为每个程序生成一个单元测试计划。

详细设计阶段的活动包括通用例程和程序的确定(如数据有效性例程、框架程序的开发及用于提高生产率的实用程序和工具的开发)。

2.5 编码和单元测试在编码阶段,根据详细设计用编程语言和合适的编码规范产生源代码、可执行代码和数据库。

这个阶段的输出是随后测试和验证的主体。

2.6 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软件集成是把设计阶段制定的,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结构的系统方法。

在该阶段,同时要进行集成测试,以发现和接口相关的缺陷。

集成按集成计划中制定的顺序进行,并执行每个集成阶段的相应测试用例。

2.7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验证软件产品有效性的活动。

这个阶段是为了发现那些只有通过测试整个系统才能暴露的缺陷,像外部接口、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判断其是否有效。

2.8 验收和安装在验收和安装阶段,软件产品被集成到它的操作环境中,并在这个环境中经受测试,以确保它按需求执行。

这个阶段包括两个基本任务:使软件得以验收和在客户处安装。

验收指的是用户根据早期准备的验收测试计划而进行正式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是否满足验收准则。

当分析结果满足验收准则时,用户接受软件。

安装指的是把接受的软件置于实际的产品环境中。

2.9 裁剪指南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根据软件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瀑布模型进行裁剪。

一般而言,以下几种裁剪是经常存在的,只要EPG同意即可:●概要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合并成一个阶段,称为设计阶段。

活动和工作产品也作相应合并;●软件集成和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阶段合并成一个阶段,称为测试阶段。

活动和工作产品也作相应合并;●项目策划阶段并入需求分析阶段。

前提是该阶段前期,制定一个粗略的项目整体计划和当前阶段的详细计划,并且在该阶段后期,制定出相对比较实用的项目整体计划。

●根据项目的人员配置情况,在有替代的活动来验证相应工作产品的可测试性时,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编制时间可以适当的后延。

不过,必须确保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经过有效的评审以后,才可以开始实际的测试活动。

根据项目需要,在经EPG审核并获得高层经理的批准下,也可对瀑布模型做出其他方式的裁剪。

3 USDP 生命周期模型从概括上讲,统一软件开发过程(USDP )把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工程阶段和生产阶段(如图 3-1)。

工程阶段进行设计和综合活动,它由可预测性小、规模也比较小的群组所驾驭;生产阶段进行构造、测试和实施活动,它由可预测性大、规模也较大的群组所驾驭。

移交阶段构造阶段细化阶段初始阶段生产阶段工程阶段完成产品发布形成初步可运行能力构造构架基线启动项目图 3-1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生命周期示意图仅仅把软件开发过程归结为两个阶段,显得过于简单,也不利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

为此,我们把工程阶段分解为初始阶段和细化阶段,把生产阶段分解为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

在早期的文献中,这四个阶段也被称为:先启、精化、构建和产品化。

● 初始阶段的目标是确定系统的可行性,启动项目;● 细化阶段需要构件一个稳定的构件基线,用于在后续过程中指导系统的开发;● 构造阶段的目标是具有基本的可操作能力,建造出能进行beta 测试的产品;● 移交阶段伴随着Beta 版本的产生而开始,随着正式版本的产生和发布而结束。

为了控制每个阶段项目实施的风险,逐步细化项目的需求,减低软件产品的不确定性,对于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可以通过多次迭代来实现(如图 3-1)。

在USDP 开发过程中,过程活动由9个主要的工作流组成:业务建模、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

其中,管理工作流主要关心3个规范:计划、项目控制和组织。

在生命周期中,随着项目的进展,这些活动以不同的等级的工作量和重点并发执行。

图 3-2表示一个迭代的工作流。

图 3-3表示生命周期阶段的工作流的分布情况。

图3-2 一个迭代的工作流图3-3生命周期阶段的工作流分布情况3.1 初始阶段初始阶段的基本目标是使项目相关人员对项目目标取得一致。

初始阶段主要对新的开发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新工作中的重要业务风险和需求风险问题必须在项目继续进行之前得到解决。

对于重点是扩展现有系统的项目来说,初始阶段较短,但重点仍然是确保项目值得进行而且可以进行。

3.2 细化阶段细化阶段的目标是建立系统构架的基线,以便为构造阶段的主要设计和移交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

构架是基于对大多数重要需求(对系统构架有很大影响的需求)的考虑和风险评估发展而来的。

构架的稳定性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构架原型进行评估的。

3.3 构造阶段构造阶段的目标是阐明剩余的需求,并基于已建立基线的构架完成系统开发。

构造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制造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在于管理资源和控制操作,以便优化成本、进度和质量。

从这种意义上说,从初始和细化阶段到构造和移交阶段,管理上的思维定式经历了从知识产权开发到可部署产品开发的转变。

3.4 移交阶段移交阶段的重点是确保最终用户可以使用软件。

移交阶段可跨越几个迭代,包括测试处于发布准备中的产品和基于用户反馈进行较小的调整。

在生命周期中的该点处,用户反馈应主要侧重于调整产品、配置、安装和可用性问题,所有较大的结构上的问题应该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就已得到解决。

在移交阶段生命周期结束时,目标应该已经实现,项目应处于将结束的状态。

某些情况下,当前生命周期的结束可能是同一产品另一生命周期的开始,从而导致产生产品的下一代或下一版本。

对于其他项目,移交阶段结束时可能就将工件完全交付给第三方,第三方负责已交付系统的操作、维护和扩展。

3.5 裁剪指南多数项目的迭代次数介于4到9次之间。

典型的项目会有以下的6次迭代序列(如图4-1):●初始阶段的1次迭代:一个构架原型●细化阶段的2次迭代:构架原型和构架基线●构造阶段的2次迭代:alpha版和beta版●移交阶段的1次迭代:产品发布有先例的、且具有一个已定义了的框架项目,或者小规模的项目,可以将初始和细化阶段合并为一个迭代,这样可以只用4次迭代过程的开销有效地生产产品。

一个非常大型或无先例的、拥有众多项目相关人员的项目,可能需要2次初始阶段迭代和4次构造阶段迭代,这样一共是9次迭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