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史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得太多……使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探究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苏联什么样的国情?
(2)史料二说明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3)史料三体现了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
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思维启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
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 表明苏联工业化之路有何特点?
重工业 提示: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___________ 。
[特别提醒] 的利益。 在发展经济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 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
[名师点拨]
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和斯大林体制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 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 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3.影响:农业集体 化的 实 现为解决工业 化急 需的粮食、原 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 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936 1.形成标志——___________ 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 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完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史料解读 史料中数据表明苏联工业已经是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化建 设取得重大成就。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实现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在国民经 济中占优势地位;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3.建设
(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
4.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 工业化 ,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123456
解析 答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 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解析 前一问应注意在经济方面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如“只能”“只 能允许”“以……区别于……”等;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 高度集中;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在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 行工资加奖金;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当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发展轻工业,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必须结合使用。 ⑤必须防止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5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56人民版PPT课件

•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 80 %是来 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 %留供自家消 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 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 是不可能的。
•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 2 %以下, 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 5 %,商品率达 到 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 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 (1) 依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关于苏联农业的核 心观点,并分析其理由。 (5 分 )
• 答案: (1) 核心观点: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 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 (1 分 )
• 理由:小农经济分散落后,产品商品率低 且收购困难,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国 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粮食商品率高,便于对 农业加强管理,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4 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以获得工业化资金;斯大林主 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3)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 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要点二 1.经验
理解“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 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 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 鉴。
2.在发展经济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 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 利益。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 经济和社会结构。 2.标志 1936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表现及影响
项目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思想文化体制 (1)对斯大林的 个人崇拜成为 社会风潮 (2)用行政干预 的手段管理思 想和学术问题
巧学妙记
运用“二、三、四”归纳苏联的经济体制
要点一 示
“ 斯大林模式 ” 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
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 业的发展,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 挥市场的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 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不能靠过分剥夺人民的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 最后,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1)国家占有绝大部分 (1)国家的权力高度 生产资料 集中于党,最高苏
(2)排斥市场调节,通 维埃成为表决机器 表现 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 (2)党的权力高度集 进行直接管理 中于中央,最终高
(3)优化发展重工业尤 度集中于总书记斯 其是军事工业 大林手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 间
1928年-1932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 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 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 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 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 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 (2)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 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
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具体实践: 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 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 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体验感悟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讨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讨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讨人民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短处本质上是…()A.经济权利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思路解析:第一,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短处的表现,但不管是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经济,仍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不是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答案:D黑色陷阱:由于错误地把“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经济,用指令性打算来排斥市场调剂”当做了本质属性范围的内容,因此容易错选B项。

若是在日常学习中可不能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方式去看待问题,那么咱们就可不能有深切准确的观点或观点,判定问题就会显现失误。

变式训练1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全然因素是()A.那时社会生产力进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与的需要思路解析: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展的产物,是与苏联那时的国情相一致的,它大体适应了苏联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庞大的作用,取得了庞大的成绩。

答案:A变式训练2斯大林模式的严峻短处表此刻()①管得过量,经济效益不高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③群众的制造性受到压抑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采纳确信法。

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用行政命令乃至强制手腕治理经济,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斯大林模式违抗了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进展的客观规律,没有依照不断进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进展的不断转变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压抑了地址和企业的踊跃性,愈来愈严峻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革命后的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借鉴的历史情况下,苏俄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在这一探索历程中,列宁和斯大林先后进行的探索既有创新的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

实践证明列宁领导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后来苏联和世界历史影响深远,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改革基本上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成效都不是很大。

由赫鲁晓夫所发起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经过曲折的发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巨大挫折,究其原因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深思。

本单元同学们要探究的课题主要有: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是什么?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以上课题的探究学习,同学们可以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然而以后的苏联改革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并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和苏联走向解体的历史悲剧。

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结果失败了。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应该肯定,后期要否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
接建成坦克制造厂。”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
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 史论结合,
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 提高学生理
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 解史料的能
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 力。
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
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
3
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材料四 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 力,到 1939 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 87%。城市普及了七年 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 明确: 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为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苏联国民的文化素质。 (2)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 业化积累资金,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导致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 到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6.列表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延展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高中历史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

高中历史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
8/37
1.历史学家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 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表明苏联工业化之路有何特点? 提醒: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9/37
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 降低了22%,马降低了13%,猪降低了33%,羊降低了26%。
1/37
2/37
3/37
一、斯大林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依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 备落后 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 2.方针及步骤 (1)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 方针工。业化 (2)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企业进行改建扩建;从 1928年起,开始了有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工业化建设。
[答案] C
29/37
[题组冲关]
3.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
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
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矮子。在
看台上勃列日涅夫诧异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
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
委……”该笑话暗示
22/37
[题组冲关]
1.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率领下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 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 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促成这一现象原因
包含
()
①“五年计划”推行 ②苏联人民“勒紧了裤腰带” ③相对
稳定国际环境 ④斯大林改革农业,削减农业税
A.①② C.③④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⒈是否符合国情; ⒉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 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 所走过的路程。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
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
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
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
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产重工件 党业,当就但 然无这 不法是 能一 走保个这卫国需条家要路数。,十党所年知以之道必久战须的争赶长日快期 益发先业过 迫展程 近重轻,,工—工后没业—有,共
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
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
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
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 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发争展日轻益工迫业近投,没有 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资赶少快,发周展期重短工,业, 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见效快,可以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斯大林)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器的强国。
——丘吉尔

18版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18版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人民版必修2

[课中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提示】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
方针与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 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 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3.方针 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__________________的 方针。 4.建设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时期。 (1)从 1926 年起,苏联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
(2)1926—1928 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重工业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28—1932 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_______
(4)1933—1937 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5.成就 (1)1937 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 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 1937 年,工业 ____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 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端 形成了重工业 ______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 ____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验结论 大危机, 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 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 成就
【答案】 B
1.下图反映了苏联 1913 年与 1940 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 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A.①② C.①②④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针对训练]
1.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俄)某领导人曾说道:“这次失败表现
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
的提高。”为扭转失败他实行了(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点 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 1918 年实行,与题干时 间不符合,故 A 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 20 世纪 20 年代以及材 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的失败,为扭转局面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 B 项 正确;斯大林模式在 1928 年以后实行,故 C 项错误;农业集 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实行的, 且新经济政策不属于失败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 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 因、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 经济文化影响等。
【典型例题】 (2014·高考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 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 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年份
1920- 1921
1921- 1922
1922- 1923-1924 1923
平均
税款
10.30
6.11
3.98
3.06
(卢布)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题流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考点是 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苏俄(联)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表格信息可知,在 1921-1924 年间, 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是粮食税的实行,B 项正确;1921 年余 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 A 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 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 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 化的实现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失调。②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的特点。
(2)史料三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
【史论拓展】 (1)形成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 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关键信息:“义务交售价 格”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 强制剥削。
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 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关键信息:“越大越公”, 充分说明和强调了公有制 的规模和程度。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图示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
[课中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提示】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
方针与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 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 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阶 段 一
阶 段 三

阶 段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重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
教材整理 1 1.背景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1924 年 1 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 年的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______。 (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 2.目的 (1)加强国防力量 ________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 ________基础。
教材整理 3 1.形成标志
斯大林模式
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__________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 (1)经济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________。 ③优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课中思考]
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 集权。 ③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探究点 史 料 史料一
“斯大林模式” 解 读 解读图示史料,注意不同类型行业之间 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 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史料二
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 75 公斤砂糖, 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 价格仅为成本的 10%。 史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 (2)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_______ 集体化 的方针。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____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 保证国家______ 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 1929 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 年 3 月,斯大林 ______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 顿。 (4)1932 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 ______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 年底,____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3.方针 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__________________的 方针。 4.建设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时期。 (1)从 1926 年起,苏联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
(2)1926—1928 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 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 年, 苏联通过了 《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确立。 2.“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 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成为工业强国;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 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重工业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28—1932 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_______
(4)1933—1937 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5.成就 (1)1937 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 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 1937 年,____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 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端 形成了重工业 ______过重、轻工业过轻、____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政治 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3)思想文化 ①个人崇拜:对斯大林 ______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 社会风潮。 ②思想文化体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 ________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 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