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设题误区一: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设题误区二: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解题技巧: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设题误区七:无中生有。

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含答案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含答案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用“焉”作例子来说明。

诸如,“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这句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其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句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二、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用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尔其(语气助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三、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四、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比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助词。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 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 作文专项突破(四)主体)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内涵丰厚,其实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丰富”。

要想作文内容丰富,除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读多思外,还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要有段落闪亮点首先,写文章要选好主体段。

一般地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还是应用文,主体段都应该相对独立,能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体段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起始层、展开层和收束层。

起始层一般会点明中心意思,展开层展开话题或阐述中心意思,收束层一般是深化中心意思。

在一个主体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宜把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段落里。

其次,戏剧要有高潮,文章要有亮段。

一篇之中如果都是平面化的段落而没有重量级的语段突挺而出振起全篇,虽不能说是写作的失败,起码也是一种遗憾。

考场作文就是“选秀”,要使自己一枝独秀,须拿出抓人眼球的真东西来。

1.或以文采见长。

高考优秀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有如下一段绝妙文字:感情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林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原问天的幽怨。

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

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句式上有长有短,用语上有韵有散,修辞上有喻有典,读之朗朗上口,听之美妙悦耳,品之沁人心脾,你不能不为之颔首称赞。

2.或凭哲理取胜。

有篇《幸福排行榜》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

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和攻击的地方。

被出卖也是一种幸福,它让你看清楚你的朋友。

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这段文字,巧妙转换思维的角度,从种种“不幸”中看到了令人庆幸的一面,并将其挂靠到幸福上,它所散发出来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3.或以积淀的丰厚动人。

高考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秦岭说:“世事白云变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散文结构。

结构是散文的骨架,线索是散文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结构特点之一。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

散文的结构指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外部的组织形式,包括情节、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

散文结构不仅指文章的客观组织方式,而且包括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散文结构。

高考试题分析散文结构,可以从九个角度去进行:(1)人物角度;(2)事件角度;(3)景物角度;(4)情感角度;(5)意境角度;(6)空间角度;(7)时间角度;(8)主题角度;(9)全文角度。

至于采用什么分析散文结构,在考试中,要根据试题具体的要求,精准分析。

二、概括散文主题。

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也是主题,是散文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概括散文主题的基本方法有: ①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比如上面试题正是从理解中心句开始把握主题的。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

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②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③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论点。

论述文在提出论点(即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二至三个分论点。

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大致有:(1)层面剖析法.层面剖析是指从各个角度或层面对中心论点加以剖析,形成二至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如“应当做好小事情”这个中心论点,用层面剖析法就可分解出三个分论点:①小事情也很重要;②做好小事情是做好大事情的基础;③做好小事情是社会的需要。

(2)一分为二法。

这里的“一分为二"指的是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如“小并不小”这个论点可以这样分解:①“小”堆积起来就会成“大”;②“大”离开了“小”也不存在;③“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④“小”与“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正反对照法.“正”指的是从正面说理,“反”指的是假如不能“正"而产生的一种情景或结果。

如“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为“遵守交通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面)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反面)这样两个分论点.(4)纵深开掘法。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1)读懂作品的“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重要语句是就语句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哪些语句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呢?第一,是与作品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语句。

有的语句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第二,是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语句。

有些语句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语句也是重要的语句。

第三,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语句。

有些句子或句子中的一些语句,既与作品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句子或语句,自然重要,如果不理解它的丰富含意,就可以说没有读懂作品。

(2)理解作品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了解叙述人称的方式与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把握语言的特点与作用:形象化。

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像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凝练含蓄。

作品要尽可能用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3)重视描写的效果。

作品不仅重视人物描写,同时讲究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是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简要解读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

“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

“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还可以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

“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

“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含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这个考点要求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概念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

“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题要领:1.要明了命题者的命题原则。

第一,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本作为答题的依据;第二,“重要概念”不是来自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第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分析辨别。

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

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

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

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把握新概念和新知识,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

文本类型不同,高考命题所关注的信息重点也就有所区别。

传记,主要关注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新闻,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动态;访谈,主要关注被访谈者所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科普文章,主要关注科学新动态、新发现;报告,主要关注调查所获得的事实和结论。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展考察,考察频率较高,考察热点主要有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等,试题难度适中。

解答该考点题目,必须把握以下两点:1.定位挑选。

首先,审好题干,勾画出关键句,锁定有效的答题区间,要准而全;其次,对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有效信息进展重新排列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角度作答,按照题干要求,使“问〞与“答〞有直接的关联性。

2.提炼整合。

这类试题分值一般都是6分,往往是3—6个要点,有一两个要点用直摘法(直接摘出原文中的重点句作为要点)或跳摘法(找到概括要点不可缺少的要素,将这些要素进展总结)稍作整合即可。

注意:考生在对文中的重要句子进展摘抄时要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答复,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信息重新进展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又切合要求的答案,防止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挑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设问方式】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阐述的?②文章写了描绘对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③某人(某物)……,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题步骤】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整合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从文本中选择的信息往往有多种关系,如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辩证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

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才能分清主干,准确把握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进展有效的整合。

(1)舍与取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局部,不要因为某一局部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时机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局部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拟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创造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穿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具体如下:(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上面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就会发现“干瘪”“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

例如: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

(唐弢《琐忆》)“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

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比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

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

(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

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特别是小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并提升答题要点(1)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

(2)综合分析,要有概括、具体的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3)对应题旨,要分点答题,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一般是“按点给分”。

(4)看赋分,配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有一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要点2分。

2.掌握答题的基本顺序(1)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哪些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写作核心(作者的创作意图)——审准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

(2)弄清文章是怎样写的。

文章各段的内容是什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主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

(3)把握解题的一个核心原则——以文为本。

无论是哪类题型,解题都要依本探源,内引外联。

3.能有效地组织语言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

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全面、凝练、流畅、契合要求的答案。

请看下面的例题: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欢乐颂陈毓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

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

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翻译)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探究题的作答原则1.立足文本。

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度开放。

当然,又不要囿于文本。

2.叙议结合。

探究题实际上是一篇微型论文,要求有观点有材料,有议论有叙述,观点从材料中来,材料能够证明观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议论与叙述相结合。

3.辩证说理。

答题时考虑主客观(主观思想与客观成就)、内外因(先天禀赋与后天历练)、个体整体因素(把个人放在集体、时代中),对平凡的人不拔高,对伟大的人不溢美,阐述客观公正。

尤其是答2016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那种“关系型探究题”,一定要把握住、把握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失之偏颇。

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命题形式与解题技巧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小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一要要点须全面;二要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探究题的作答规范所谓探究题,无非就是思考得广、深而已。

有的要求思考得广(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答题要点就多,形成了“多点探究”答题模式;有的要求思考得深(围绕一个观点或问题向深处思考),形成了“深点探究”答题模式。

这两种答题模式如下:1.“多点探究”答题模式,主要针对“探究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点,要求至少有三个点,这些点就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能太小或太大,每个“点”都是由“结论+依据”组成。

其组织形式为:①要点一: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②要点二: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③要点三:结论+依据(主要是文本依据)2015年全国卷Ⅰ第12题(4)题,2014年课标全国卷Ⅰ、Ⅱ第12题(4)题全是用这种模式回答的。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一、分析论点。

论述文在提出论点(即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二至三个分论点。

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

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大致有:(1)层面剖析法。

层面剖析是指从各个角度或层面对中心论点加以剖析,形成二至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如“应当做好小事情”这个中心论点,用层面剖析法就可分解出三个分论点:①小事情也很重要;②做好小事情是做好大事情的基础;③做好小事情是社会的需要。

(2)一分为二法。

这里的“一分为二”指的是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如“小并不小”这个论点可以这样分解:①“小”堆积起来就会成“大”;②“大”离开了“小”也不存在;③“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④“小”与“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正反对照法。

“正”指的是从正面说理,“反”指的是假如不能“正”而产生的一种情景或结果。

如“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为“遵守交通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面)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反面)这样两个分论点。

(4)纵深开掘法。

这里的“纵深”是指分解中心论点时,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层推进,一层深似一层。

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分解成: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社会不成社会;③没有规矩,国将不国。

(5)先分后总法。

有的中心论点由两部分构成,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递进关系。

对这种中心论点的分解,既应该注意到兼顾二者,即“先分”,更必须注意到它们的递进关系,即“后总”,否则,论述将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尴尬。

如“既重知识,更重能力”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成:①知识是能力产生的温床,要重视;②能力是知识融汇贯通的升华,更应重视;③知识和能力是互相作用的。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含答案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含答案

第03课解题锦囊论述类文本的解题原则1.加强审题意识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读——阅读题干找——准确查找比——仔细对照除——排除干扰做题: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

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

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

2.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实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实词的考查核心是“使用〞,它表达出词语的“动态〞,命题的选材,注重语言材料的生活化。

常见题型是同音词、近义词或既同音又近义的实词的辨析填空。

正确使用实词,需要两种能力: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对语境确实切领会。

前者是确认能力,后者是整合能力。

高考试题大多项选择取近义词来实现考查,近义词又大多具有相同语素,因此,两词的相异语素就成了辨析的关键。

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异、语体的差异等,侧重于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实词词义的辨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看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

这一般是同义的名词表现出来的一种细微的差异,如“事情、事件、事故〞这组词中,“事情〞泛指一切活动和所发生的现象,意义范围最大;“事件〞指已经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范围比拟小;“事故〞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的事情,范围最小。

再如:年华———年岁、年代———年月、风俗———风气、边疆———边境,横线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二、看词的感情色彩。

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所附加的感情色彩不同。

从褒贬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如“成果〞“结果〞“后果〞(褒———中———贬)。

此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挖苦、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如“寿辰〞与“生日〞,前者带有庄重尊敬的感情;“宰(用于人)〞与“杀〞,前者带有诙谐或讥讽的感情。

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

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小气———吝啬(口语———书面语);有的是一般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把握,而对虚词的考查那么主要是对表达作用及语法意义的把握。

虚词考查的题型无外乎三种:选词填空、判断正误、修改。

一、考查考生关联词的搭配能力,看考生是否理解了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之所以②因为③所以④也⑤尽管⑥但是二、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从全句的角度看前后句是否顺畅。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答案】更加【解析】本句的横线处应填“更加〞,还是“越发〞?这两个副词都表示程度加深,但“越发〞多用于同一对象之间的比拟,用于两个或更多的分句前后照应的场合,往往与时间因素有关;而“更加〞那么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用于相同或不同对象之间的比拟,因此,本句应填“更加〞。

三、有时考查学生对副词、介词使用习惯的感悟能力。

例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病。

〞【答案】该正确使用虚词,除了要留心易用错的虚词特别是易用错的近义副词〔如如“对、对于、关于〞,“往往〞与“常常〞等〕之外,重点是要正确运用六种虚词的其中四种:一、正确使用副词〔一〕副词的意义和种类〔1〕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立足文本内容,善于触类旁通,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一、弄清概念含义。

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概念的内容又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概念的适用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

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词或短语来表达的。

因而对概念性词语的考查要注意区分是考查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是考查对概念外部特点的阐释。

二、了解概念特点。

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特点,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因素。

题干表达一般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因为概念的定义一般只有一个。

信息也一般集中在文中某一个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

如上面试题要求对“价值”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外部特征是概念的条件、表现、作用等。

有时涉及的信息也往往分散在原文的不同段落或层次。

三、分析概念语境。

要会分析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概念,以求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理解对整个句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有特定意义的重要词语。

四、把握概念性质。

论述类文章阅读中概念的理解主要有:(1)学术概念:大多是文章主要说明或论证的对象。

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内容,找出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的区别,对照辨析。

(2)多义词:词语的意义在上下文中体现,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要把握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根据语境分析、推断。

(3)指代的内容: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或非指示代词的指代。

词语的指代内容可能是词或句子、语段。

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可从上文或下文中寻找,代入所在句子,分析、推断;非指示代词的指示内容,要确定指代区间,分析、把握。

五、辨析概念正误。

(1)选项的表述是否偏离概念的内涵。

(2)选项是否脱离具体语境,衔接是否失当。

(3)选项的表述是否篡改文意,张冠李戴。

(4)对概念外延的限制是否得当。

(5)是否改变叙述主体,偷梁换柱。

“词不离句”,其解题思路为:审好题干,明确题意;搜索信息区间,联系所在语句;结合上下语境,领悟概念含义;注意指代词语,明确对象、范围;比照分析,多角度推测。

六、识破错误干扰。

命题常用干招数巧及其识破方法:(1)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比如,2010年高考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

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

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比对分析:罗马人喜欢观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理解错误。

(2)无中生有:文章中本无此意,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

比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原文: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裱工精佳。

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比对分析:选项中“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3)颠倒错位: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时间顺序、原因和结果、条件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矛盾颠倒等等。

比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

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

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

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

比对分析: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

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这是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

(4)改变范围: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或夸大其词,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的评价;或故意缩小,人为地对某些内容往小处说。

比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第6题C项: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原文: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

比对分析:据原意,两种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话语,而选项把“变形的话语”当成“唯一”的,故意夸大,有点绝对化。

(5)张冠李戴: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让人产生错觉。

比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第14题D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比对分析:原文只是对“高情感”向往,“强竞争”只是产生高情感的原因之一,错把原因当对象。

(6)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频率高低的词语。

比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6题D项: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原文: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

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比对分析:从原文可知,生态德育关注的范围很广,不只是仅仅关注“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选项是以偏概全。

【真题演示】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

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

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

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

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

“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