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篇之脾胃肾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9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 2.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 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 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Hale Waihona Puke 40脏腑小结(识记)• 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 • 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30
4.肾主水
含义: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 肾有“水脏”之称。 “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
31
• 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气通于耳” “肾司二便” 恐则伤肾
32
(二)
六
腑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
19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 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 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 而防止其下垂。
称。
•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
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胆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
第八单元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的概念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共同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与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生理: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两重性胆既为六腑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六腑之一。
也属奇恒之腑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的分部名称胃两门三脘(2)胃的主要生理机能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4)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阴: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阳: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脘腹胀痛,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
3.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泌别清浊失调(3)小肠主液概念: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应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疗泄泻。
4.大肠的生理机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5.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2)贮尿和排尿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癃闭。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
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胆主疏泄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
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
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结一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功能模式,通过相互制约和协作,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理解五脏六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方式,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膀胱、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膀胱、三焦上一节我们讲了六腑,讲了胆、胃、小肠、大肠,那么最难学习的是胆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
同学们理解它是从实践入手,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再进一步的理解它。
把它的定义记住,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再一个难点就是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
由此得出来两个重要的命题,重要的原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膀胱我们接着往下讲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一、贮存尿液。
所谓膀胱贮存尿液,是指人体内的最终水液代谢产物,由肾的气化作用送至膀胱。
膀胱在肾气化作用的调节下维持其正常气化的作用,形成尿液,贮存于膀胱之中,通过膀胱气化作用控制膀胱的开合,维持尿液的排泄和贮存。
在这里贮存尿液,强调的是它的贮存作用,强调的合。
理解膀胱贮存尿液的作用,一定要牢牢记住它是在肾气化作用的控制下来完成的。
这也体现了以脏率腑。
因此,膀胱贮存尿液的功能异常,中医治疗它不是治膀胱而是从肾入手,治肾。
第二个功能叫排泄尿液。
前面我们讲了在肾的气化作用的调节下、控制下,使膀胱的气化作用维持正常状态,表现为膀胱的开合处于和谐状态。
开,从阴阳学说来解释,开为阳,合为阴。
膀胱的气化作用表现的形式为开和合维持在正常的阴阳和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贮存尿液的作用。
贮存尿液的功能着重表现为膀胱气化的合,虽然是开合的统一、和谐状态,重在强调它的合。
排泄尿液的作用重在强调它开,开则尿液排出体外,排出尿液。
膀胱的功能通过开合这个机制,膀胱开合的机制来完成尿液的贮存和排泄,来实现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这样一个作用。
我们前面讲肾脏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这是从五脏当中肾主水液这个角度说的,强调的。
具体的机制,是肾通过膀胱,通过尿液的排泄和贮存,通过膀胱的开合,来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为肾是脏,膀胱是腑,膀胱的气化取决于肾的气化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才强调肾为调节水液代谢的根本。
我们在讲膀胱贮存排泄尿液,讲膀胱的开合,实际上控制人体内外水液平衡的闸门是在膀胱,不是在肾。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方面重要的器官。
首先是胆腑,胆腑是胆汁的储存和分泌器官。
中医认为,胆腑存储胆汁,是帮助消化脂肪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促进肝脏分泌胆汁、调节胆固醇代谢、帮助消化和吸收脂类等。
同时,胆腑还具有排泄作用,可以排泄体内过多的胆汁和废物。
其次是胃腑,胃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储存食物和分解食物。
胃腑在人体中处于胃肠道的首位,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的消化,通过分泌胃酸和胃液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颗粒,使其易于被吸收。
同时,胃腑还能分泌并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
小肠腑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六腑之长”、“体壳之府”,它是人体吸收和传导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腑负责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它主要分泌肠液,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吸收。
同时,小肠腑还能分泌肠道激素,调节肠道蠕动和吸收过程。
大肠腑在排泄废物方面有重要作用。
大肠腑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将食物中未被消化的物质和废物排出体外。
大肠腑还能分泌粘液,保护肠粘膜不受刺激,并且对体内有害物质具有排泄作用。
膀胱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认为,膀胱对尿液的质量和排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除此之外,膀胱还能参与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调节。
最后是三焦,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腑器。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的温度调节等方面。
三焦在人体内起到了沟通各个腑器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六腑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
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文名五脏六腑外文名the vit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含义内脏器官的统称成语解释【成语】:五脏六腑【拼音】:wǔ zàng liù fǔ【解释】: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成语典故【出处】:《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词语辨析【举例造句】:牛先生乍到这里,实际情况还不清楚。
住久了,五脏六腑里的毛病你就看清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个卷第二十八章[1]【拼音代码】: wzlf【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中医学论概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膀胱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膀胱膀胱又称“脬”,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贮存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
其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
肾气与膀胱之气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
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
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
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故《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称之为“津液之府”。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也将膀胱指为“水府”,并论有“膀胱蓄水”证。
至于膀胱中的水液源于何处,根据《内经》的说法,是从胃肠道,主要是从小肠,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的。
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
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能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蒸化作用,又称气化作用,将其中可再利用者回吸收,剩下的则是尿液,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篇之脾胃肾膀胱
肾 与 膀 胱
人之根---肾
• 中医所说的“肾” 有别于西医解剖学 意义上的“肾脏”, 中医的“肾”是指 生殖系统。这里所 说的肾部保养,即 是中医学所说的 “肾“的保养
•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 基地,参与人体的新 陈代谢,肾是自身健 康和后代健康的根本, 并且任何疾病发展到 严重阶段,都可累及 到肾。
2.喜润恶燥
如果胃失调,会引起很多不适症状。常见的一种是胃寒,胃里的血 液流通不畅,经络聚集,会导致胃痛。胃寒的主要表现为胃痛,呕 吐,腹泻等。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 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生理特性
1、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 2、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
髓除骨髓外,还有脊髓 和脑髓。脊髓上通于脑, 脑为髓之海,由髓聚而 成。故易失眠、多梦、 健忘、头痛、眩晕等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由肾 中精气所滋养。肾中精气 不足,小儿牙齿生长缓慢, 成人易松动脱落。
五、肾 其华在发
头发的生长依赖于精血的 滋养,肾藏精,精又能化 血,故说“其华在发”。 若未老先衰,早脱、早白、 枯槁,则与肾精不足,血 虚有关。
膀胱—最大的排毒系统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 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经脉相互络 属,互为表里。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 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 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 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 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 外。
中医基础理论篇之脾胃肾膀胱共45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医基础理篇之脾胃肾膀胱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 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 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内脏 还具有维系人体脏器 位置的相对恒定,防 止内脏下垂的作用。
脾宜升则健”。若脾不升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目眩、 腹胀、泄泻、甚至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脾气下陷病证。
3、主统血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中医 养生
主讲:龙钟英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五 脏 心 肝 六 腑 小 肠 胆 四 季 夏 春 五 行 火 木 五 味 苦 酸 五 色 赤 青 情 志 喜 怒 开 窍 舌 目 其 华 面 爪 在 液 汗 泪
脾
肺
胃
大 肠
长 夏
秋
土
金
甘
辛
黄
白
思
悲
口
鼻
唇
皮 毛
涎
涕
肾
膀 胱
三 焦冬水源自咸黑恐耳
发
唾
LOREM IPSUM DOLOR
六、肾 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
•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排泄系统。排尿属膀胱的功能,但必须依靠肾 的气化完成。生殖也由肾所主。排泄属大肠传 化的功能,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 肠液枯涩,则可致便秘,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则可见阳虚便秘或五更腹泄,肾气不固,封藏 失司,则可见久泄滑脱。
脾病外在表现
5、口唇色泽方面 • 口唇的色泽,是全身气血是否 充盈的反映,也是脾胃功能是 否正常的表现。脾失健运,气 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 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二.胃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 称。 胃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属土,但 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一)、肾藏精
•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有“生来之精”和“脏腑之精”的分 别。精能生气,气能生精,肾精所化 之气即称“肾气”。精气是人体生命 之本,固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从属 性可分阴和阳
(二)、肾主水
是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
例如:尿的生成和排泄,气 化失常,关门不利,水液代 谢障碍,则可致尿少、水肿; 气不化水,则可致小便清长、 尿多、尿频。
谢,调节体内代谢平衡的
作用。其功能是靠肾气对 水液的蒸腾气化。
(三)肾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肺吸入 之气而调节呼吸的 功能。肾的纳气功 能减退可见呼多吸 少,动则喘等肾不 纳气的证候。 纳气 肾
(四)肾主骨生髓
骨的生长依赖于骨髓的滋养,而 骨髓为肾中精气所化,肾中精气 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软无力, 老人易骨折。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
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 “水谷之海”之称。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 养,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胃主腐熟水谷
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之 顺利进行。
2.喜润恶燥
如果胃失调,会引起很多不适症状。常见的一种是胃寒,胃里的血 液流通不畅,经络聚集,会导致胃痛。胃寒的主要表现为胃痛,呕 吐,腹泻等。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 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生理特性
1、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 2、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
七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恐伤肾,使肾气 不固,可致二便 失禁。
唾为口中津液,较为稠 厚,为肾精所化,咽唾 可滋养肾精,多唾和久 唾则耗伤肾精。
肾气不足会有哪些表现???
肾气不足的表现
衰老
黑 眼 圈
头发:
先天(细、少、 稀、黄) 后天(脱发 白 发 斑秃 干 枯 没有光泽)
脱发
肾气不足的表现
形变体身
髓除骨髓外,还有脊髓 和脑髓。脊髓上通于脑, 脑为髓之海,由髓聚而 成。故易失眠、多梦、 健忘、头痛、眩晕等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由肾 中精气所滋养。肾中精气 不足,小儿牙齿生长缓慢, 成人易松动脱落。
五、肾 其华在发
头发的生长依赖于精血的 滋养,肾藏精,精又能化 血,故说“其华在发”。 若未老先衰,早脱、早白、 枯槁,则与肾精不足,血 虚有关。
三、脾胃虚中医辨证
1、脾气虚证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 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 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
脾胃虚中医辨证
2、脾阳虚证 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 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 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小,或带下量多而清 稀色白,舌质胖有齿痕。
•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 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 的功能在内。如果胃的这种功能失调,不仅会影响食欲,还会发生 口臭,腹胀和便秘。
肾气化回收的水液
运化水液
• 运化水液,即是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能 将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转输至肺和肾,以汗和尿液形式 排出体外,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生成。
运化水液 功能失调
湿、痰、饮、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2、脾主升清
主升清
脾胃虚中医辨证
3、寒湿困脾证 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 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 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 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 或妇女白带量多,舌胖。
脾胃虚中医辨证
4、湿热蕴脾证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 泻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 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身目发黄, 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
膀胱的生理特性
司开合
• 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于肾气的固摄,若肾气不 固,则膀胱失约,可见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 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若气 化失司,则膀胱不利,可见尿痛、淋涩、排尿不 畅,甚则癃闭。
膀胱
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LISTEN
膀胱—最大的排毒系统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 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经脉相互络 属,互为表里。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 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 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 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 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 外。
四肢方面 人体四肢功能正常与否,与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 是否健旺有关。脾胃功能正常, 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 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可 见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脾病外在表现
4、口味方面
脾开窍于口,即是人的口味正常与否与 脾运化功能关系密切。《灵枢 . 脉度》: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胃健运,口味正常,食欲大增;脾失 健运,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 口腻、口苦等口味异常,食欲亦有所减 退。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后天养先天、土生金
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 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4、脾与志、液、形、窍、时的关系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与长夏相应
二、脾病外在表现
1、精神情志方面 • 脾在志为思,即是思考、思虑。思考主要影响 脾的运化功能。思虑过多时,会出现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头晕目眩、 反应迟钝、精神不集中、 健忘、失眠等表现。
LOREM IPSUM DOLOR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 怠、消瘦、完谷不化和气血生化 不足等病变
水谷 胃、小肠
运化 失调
脾主运化
精微
脾气转输
化生精、气、血、津液 提供足够的养料给全身
2)运化水液
宣发 肺 水谷
游溢精气
A.散津于外濡养
B.汗、呼气
胃
小肠
别浊
脾
肃降
分清
大肠
输津于 内濡养
肾
膀胱 C.尿
脾病外在表现
2、涎液分泌方面 涎为口津,就是指的唾液中较清晰的部分,具有 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帮助吞咽和消化食物 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涎液不流出于口外。若脾 胃不和,嘴角有涎液流出。
脾病外在表现
3、肌肉、四肢方面
肌肉方面:
《素问 . 痿论》曰 :“ 脾主身之肌 肉”。人体肌肉的壮实与否, 与脾胃运化功能有关。脾胃 功能正常,肌肉发达丰满, 壮实有力;脾胃功能障碍,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软弱 无力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 肉多,甚至痿弱不用。
肾 与 膀 胱
人之根---肾
• 中医所说的“肾” 有别于西医解剖学 意义上的“肾脏”, 中医的“肾”是指 生殖系统。这里所 说的肾部保养,即 是中医学所说的 “肾“的保养
•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 基地,参与人体的新 陈代谢,肾是自身健 康和后代健康的根本, 并且任何疾病发展到 严重阶段,都可累及 到肾。
如何养好脾胃
• 1. 黄色食物宜养脾。如,玉米,大豆,土豆, 南瓜,花生,胡萝卜等 • 2. 适量的甜食也能增强脾的功能 • 3. 长夏最宜养脾。脾经在早上9点至11点运行。 此时早饭开始被脾运化,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 激的食物,避免伤脾胃 • 4. 平时可以按摩腹部,帮助脾胃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