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膀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一)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

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

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二)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

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

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

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

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

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

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三)肾主水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

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

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四)肾主命门火“命门”,即生命之门,含有生命根本之意。

“火”,指功能动力而言。

肾主命门之火是说肾有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的功能。

肾有肾阴,肾阳,命门之火就是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等,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人,其病症与肾阳不足病症多属一致,治疗时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之所以称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命门之火有滋养和推动各脏腑功能,暧脾运化,助肺吸气,促进生殖机能成熟,促进生长发育,推动水液运行和气化等作用。

若命门火衰,不暖脾胃则可引起五更泻或久泻,或阳萎早泄,滑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证候。

若命门火旺(相火旺),则见遗精,性欲亢进,虚烦不寐等。

(五)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助肺吸气和降气的功能,正常的呼吸既赖于肺的肃降,又赖于肾的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

吸气困难的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

这种气喘就是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六)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

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

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

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

往往是由于肾精衰少的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

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

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的说法。

(七)肾阴与肾阳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

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早泄,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的功能不足所致。

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
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八)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

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

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以维持水的正常代谢。

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系统的疾患和肾有关,膀胱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础相似,主要起储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泌尿功能方面的改变。

(九)肾与其他脏的关系
1.肾与肝主要是藏精与藏血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需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为临床上常见的肝肾两虚的症候,由于肾肝两脏常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在病理上,肝与肾均属下焦,都分阴阳,即肝阴与肝阳,肾阴与肾阳,互相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若因某些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可导致另一方的偏亢。

如肾阴不足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表现头痛,目赤,急躁易怒,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相反一方偏盛,也可以导致副一方的不足,如肝阳偏盛,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而同时出现腰困酸痛,遗精,耳鸣,女子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等症状。

2.肾与肺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而肾中阳气主水液的正常代谢,任何一脏功能失调,均可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滞留则水肿,失水则阴亏。

在呼吸方面,主要是主气与纳气的关系。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两脏共同维持人体呼吸出入的功能。

在病理上:肾气不足,不能纳气时,就出现气喘,气短等症状;若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导致水邪犯肺出现形寒肢冷,小便不利,兼有胸闷,咳喘等“水饮射肺”的症候;同时,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肺阴亏损,而出现潮热干咳等症。

附: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

位于下腹,有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它与肾脏及冲,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因生殖机能由肾的精气所主,而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故当肾中精气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足时,月经才能正常,生殖和养育胞
胎功能正常。

如果肾气虚弱,冲,任二脉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月经失调,经闭或不孕等证。

此外,胞宫与心、肝,脾三脏亦密切相关。

因为正常的月经,孕育的胎儿,都有赖于血液,而心能主血,肝能藏血,脾主统血,又能生血。

所以当心,肝,脾的功能失调时,亦往往影响到胞宫的正常功能,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可见月经稀少,甚则闭经等症;脾虚下陷,不能摄血,可见崩漏;肝气郁结,疏泄失职,也常引起月经失调。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膀胱位于下腹,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

主要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焦诸脏腑的作用,布散周身,被人体利用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通过膀胱有气化功能而排出体外,或通过固摄作用而贮藏在膀胱,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得……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若膀胱气化无能,即可见小便不利或癃闭,若膀胱失去固摄作用,又可见尿频,小便失禁等症。

三、肾病的辩证论治
(一)肾阴虚
主证: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肾阳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臻。

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耳鸣。

心肾为水火相济之脏;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相火妄动,则阳强易举,心火不宁,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妇女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

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
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云苓,丹皮,知母,龟板等。

(二)肾阳虚
主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

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晄白,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故神疲
乏力。

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自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阳萎,不孕。

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均属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
附子,肉桂,山萸肉,山药,熟地,云苓,丹皮,仙灵脾,仙茅等。

(三)肾气不固
主证: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

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辩证;肾气不固,是肾气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肾气亏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气血不能上充于耳,听力逐渐减退;骨骼失肾气之温养,所以腰膝酸软。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膀胱失约,以致小便次数频繁,量多而清长,甚则小便失禁,排尿无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使尿后余沥不尽。

若肾气未充,脑髓不足,元神不能自主,故致小儿遗尿。

夜间阴气盛,阳气衰,故肾气不足者见夜尿频多。

肾气不足,则精关失固,常见带下量多而清稀;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容易造成流产,舌淡白,脉沉弱,是肾气虚弱之象。

治法:固摄肾气
方药:金锁固精丸或大补元煎加减
熟地,首乌,芡实,人参,五味子,益智仁,杜仲,山萸肉等。

(四)肾不纳气
主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促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辩证:肾不纳气证,是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甚。

骨骼失养,则腰膝酸软乏力。

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症。

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虚阳外浮,脉浮大无根,阴阳互为依存,肾气不足。

久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均可出现气阴两虚之候,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喘促;阴虚生内熟,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

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纳气归肾
方药:七味都气丸加减
胡桃肉,补骨脂,熟地,心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党参,黄芪,蛤蚧等。

(五)肾虚水泛
主证: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心悸,呼吸息促,喘咳痰鸣,苔白舌质淡体胖,脉沉细。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液,致水湿泛滥所致,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邪溢于肌肤,停于胃肠,故见周身浮肿,腹胀满,小便不利。

若水凌心肺,致心阳受阻,肺失肃降。

故见心悸,呼吸急促,喘咳痰鸣。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茯苓、白术,附子(炮),白芍,防已,黄芪,猪苓,生姜等。

表5-5 肾病辩证论治简表
四、膀胱病的辩证论治
(一)膀胱湿热
主证: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白,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辩证:膀胱湿热证,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湿热侵袭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尿道灼痛。

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

湿热蕴蒸肌表,可见发热;灼伤脉络,则有尿血;波及肾脏则见腰痛;煎熬尿中杂质则成尿石,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八正散加减。

篇畜,车前子,木通,瞿麦,滑石,栀子,大黄,甘草稍等。

(二)膀胱虚寒
主证:小便频而清长,遗尿,水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阳虚,寒留膀胱,气化失职所致,膀胱虚寒。

气化失常,故见小便频而清长,不能贮藏清液故遗尿;阳气不能达于肌表,则手足不温;膀胱虚寒,久致肾阳不足,化气行水失能,水邪溢于肌肤故成水肿。

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膀胱
方药:缩泉丸加味
乌药,益智仁,补骨脂,山药,桑螵蛸等。

五、两脏证治
(一)肝肾阴虚
主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辩证:肝阴虚或肾阴虚经久不愈,多可导致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故见头晕目眩,耳鸣。

肝阴不足,目和肝之经脉失养,故见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咽干,颧红,遗精。

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子,菊花,山药,山萸肉,泽泻,云茯苓,丹皮,桑椹子等。

(二)脾肾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腰酸腿软,面色白或酶暗,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舌质淡胖大,苔白滑,脉沉弱。

辩证:多因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累及肾阳所致。

肾阳虚衰则腰酸腿软,面色白或晦暗及五更泻,脾阳虚弱则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故面浮肢肿,脉沉弱为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真武汤加减
炮附子,茯苓,猪苓,白术,白芍,生姜等。

(三)心肾不交
主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宁,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

辩证;由心阴虚或肾阴虚均可导致心肾不交。

心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故虚烦失眠健忘,心悸。

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肾的精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晕耳鸣。

心肾阴虚,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多梦遗精。

潮热盗汗,咽干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交通心肾,滋阴降火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阿胶,白芍,肉桂,鸡子黄等。

(四)肺肾阴虚
主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口干咽燥,盗汗,颧红,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本症多因久咳耗肺阴,进而损及肾阴所致。

肺肾阴虚,则咳嗽痰少。

虚火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

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遗精。

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均属阴虚内热之象。

方药:百合固金汤或麦味地黄汤加减。

麦冬,五味子,生地,山药,山萸肉,百合、玄参,贝母,桔梗,白芍,生甘草等。

附:水肿
一、概述
体内水湿运行障碍引起潴留,泛滥肌肤,导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

现代医学中的心、肝、肾、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障碍所致的水肿均属此范畴。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记载颇早,《内经》称为“水”,《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阴结谓之水。

”说明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有关,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又按五脏的症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元代朱丹溪概括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后人根据米氏之说,在阴水,阳水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

人体水液的代谢,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三焦的决渎,从而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保持水液平稀。

若外感风邪水湿,或内伤饮食劳倦,造成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为湿困,运化不健;肾气亏虚,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均能引起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邪风邪外袭,侵犯肺卫,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博于肌表,发为水肿。

(二)感受水湿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水湿内侵,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三)内伤饮食饮食失于调摄,或长期营养不足,脾气受损,运化失职,气不化水,以致水液停聚,而成水肿。

(四)脾肾亏虚:劳倦伤脾,纵欲伤肾,或大病、久病、妇女多产均能损伤脾肾。

脾虚则转输无权,肾虚则开阖不利,以致水液泛滥而成水肿。

总之:凡外感风邪水湿引起的水肿,多属阳水,属实证,病在肺脾;内伤饮食,劳倦,纵欲引起的水肿,多属阴水,属虚证,病在脾肾。

在病程演变中,阳水不愈,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也可转为阳水,或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三、辩证论治
水肿病的辩证,主要根据发病的缓急,水肿的部位,皮肤的颜色,按之凹陷的恢复难易等区别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为风邪、湿浊相博而致。

发病急速,水肿多从头面部开始,而后遍及全身,以上半部肿较为显著,按之凹陷易于恢复。

体质平实,面色黄或红;气息粗长或咳喘,身热,恶风,自汗,口苦烦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沉数有力或浮滑。

阴水:多为脾肾虚弱所致。

起病较缓,逐渐水肿,多为下肢先肿或脘腹胀满,以下半身肿显著,按之凹陷,恢复较慢。

体质多虚弱面色苍白,声音低沉,神疲气怯,身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多溏。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弦小,按之无力。

(一)阳水证:
1.风水相搏
主证:浮肿先自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病势发展迅速,尤以面部明显,小便不利,或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苔薄白,脉浮。

辩证:风邪袭肺,肺气闭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水湿潴留,故小便不利,发为水肿。

因风有浮越之性,风水相博,故浮肿先自眼睑开始,尤以面部为明显,邪郁肌表故而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

风热交侵,故咽喉肿痛,水湿停聚,肺失清肃,故咳嗽气喘。

苔薄白,脉浮为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石膏,羌活,防风,白术,杏仁,生姜。

2.湿困脾阳
主证:全身浮肿,腰以上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纳呆呕恶,胸脘胀闷,舌苔白腻,脉濡或沉缓。

辩证;外感湿邪,湿浊困脾,脾失运化,以致水湿浸渍肌肤,故见肢体浮肿,皮肤按之没指为水肿严重,故小便短少,湿困脾阳,气机阻滞,故身重纳呆,呕恶,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濡或沉缓及湿盛之象。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
茯苓皮,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陈皮等。

3.湿热壅结
主证:全身浮肿,胸腹胀满,口干,烦热,身重而困,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水湿内停,壅于肌肤,故全身浮肿,湿热熏蒸,气机升降失常,故胸腹胀满,口干烦热。

湿性重着而困脾,故身重而困倦。

湿热下注,膀胱输化失职,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郁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防已,猪苓,茯苓,泽泻,木通,大腹皮,商陆,赤小豆,白茅根,滑石等。

(二)阴水
1.脾阳不振
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隐,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

辩证;中阳不振,气不化水,致下焦水湿泛滥,小便不利,故腰以上肿为甚。

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呆,腹胀便溏。

气虚则色不外荣,故面色萎黄,阳水卫外,则神倦肢冷。

舌体胖色淡苔白滑,脉沉缓均为脾阳不振,水湿停聚之征。

治法;湿脾行水
方药:实脾饮。

茯苓,白术,附子,干姜,木香,厚朴,木瓜,大腹皮,草果,炙甘草,生姜,大枣。

2.肾阳虚衰
主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日久不愈,腰痛困重,小便减少,形寒肢冷,面色灰滞或晄白,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

辩证;肾阳虚弱,致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减少,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湿停积,则腰痛困重。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

舌淡体胖,脉沉细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