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有形文化遗产资源的英译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研究现状概述作者:郭琳娜来源:《祖国》2016年第17期摘要: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重要的方式,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国内博物馆的文本英译翻译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所以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翻译有着较高的要求,最终得出的译文的质量会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往水平。
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我们没有特别重视博物馆的文本英译翻译,对这方面的研究材料也不是特别丰富,所以,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一下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现状。
关键词: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现状分析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信息在全球化的进一步流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有超过2719.16万人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实现其工作、旅游、学习以及其他目的。
大量的外国人事如何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这其中必然缺少不了博物馆的作用,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重要的方式,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但是,对外国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了,没有正确合适的译文导致外国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中国。
因此,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就出现了,不仅如此,对博物馆英译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一、对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现状在我国,对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起步较晚。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网络上有关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的论文不超过五十篇。
其中最早的一篇是在1991年的《历史文物汉英的忠实和通顺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博物馆文本英译研究起步晚的现状。
但是,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三年中有关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论文数量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增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博物馆学术界对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翻译非常重视。
另外,在已知的有关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的论文中,大概分为以下三个主题:1.有关博物馆文本翻译错误分析以及对其文本的规范化研究;2.有关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研究;3.有关国内博物馆文本英译翻译原则研究。
解读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442018年05期总第393期ENGLISH ON CAMPUS解读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文/陈博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及民族荣耀感,并且还有助于国家之间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本研究从译介学视角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非物质遗产的主要特点是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最后从译介学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译介学;外宣;翻译【作者简介】陈博娟,湖南科技学院。
一、前言全球化经济趋势发展越来越强,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但是东西方文化失衡现象还明显存在,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民族身份的有效维护,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对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国家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有30多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
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传播,也关注文化遗产朝着世界范围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世界文化差异巨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风俗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翻译不畅的情况,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出来的内容可能会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如何促进翻译的更加准确性是重点研究的内容。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必须有效的加强,各地区都已经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丰富的文化形式的外宣翻译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宣翻译工作的有效研究。
英语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探析——以河北省民间文学项目为例
等 国 家级 或 省 级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资 源 设 定 为 全校 性 选 修 课
程, 按 学 时 进行 教 学 , 并设 置 学 分 , 纳 入 整体 教 学 考 评 体 系 。
河北师范大学开设沧州落子 、 唐 山皮 影 等 民 间 艺 术 选 修 课 程, 并设“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究 ” 专项奖励 。 鼓 励 大 学生 学 术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r z l 邯郸学院则采取学科化 、 专 业 化 等 多种 方 式 大 力 推广 太 极 拳 。 并 将 其 纳 入 公 共 体 育课 的教 学 。 设 定 必 修 课 。承 德 民族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开 设 非 遗 课 程 , 并 编 写
民俗 活 动 、 表演 艺 术 ( 歌 曲、 音乐 、 戏曲) 、 技艺 、 烹饪、 节E t 、 工 艺 等 。非 遗 文 化 以人 为 本 , 其 传 承 不仅 关 系 着 项 目本 身 , 更 影 响 着 整 个 民 族 文 明 的延 续 与 发扬 。 中国是 目前 拥 有 世
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数 量 最 多 的 国家 。 因 此全 民 都 应 高 度 重 视, 并 积极 推 动 非 遗 的 保 护 和 传 承 。在此 过 程 中 , 高 等 院校
责无旁贷 , 作用不容忽视 。
高 等 院校 培 养 的 是 即 将 进 入 社 会 . 怀 一 腔 热 情 报 效 祖 国 的有 志青 年 。 因 此 在 高 校 教 育 中 。 更 应 有 针 对 性 地 加 强
《 简 明满 语 教 程 > 《 避 暑 山庄 级 外 八 庙 碑 文 解 读 》 等 专 门教
程、 增设 学 分 、 讲授 教 材 等 方 式 , 将之 与课 堂教 学相 结合 。但 目前 这 些 形 式 不免 落入 应 试教 育 的 窠 臼 , 无 法 充 分调 动 学生 的 兴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摘要】本文探讨了文物英译方法的重要性、难点分析、探讨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介绍了文物英译方法的概况。
在分析了文物英译的重要性,以及难点和方法的探讨。
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文物英译工作。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物英译方法的要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英译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物英译方法,文物,英译,重要性,难点分析,方法探讨,技巧,注意事项,总结,展望1. 引言1.1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Introduction: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preserving our shared heritag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elve into the methods used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relics and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technique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2. 正文2.1 文物英译的重要性文物英译的重要性在于传承文化遗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将文物翻译成英文,可以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和欣赏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增进中外文化之间的友谊和沟通。
文物英译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对于研究者和学者而言,文物英译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资源,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物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文物英译的难点分析文物英译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难点。
河北省燕赵文化外宣翻译与实践刍议
| 中外互鉴河北省燕赵文化外宣翻译与实践刍议□赵娜娜申玉革庞云玲/文燕赵文化,是在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区域文化。
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
赵文化后期一分为三,一部分融入晋文化体系,一部分属邢文化脉络,另一部分则变化成邺文化。
而河北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燕赵文化资源。
然而,由于燕赵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及外宣工作的不足,导致该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较低。
因此,研究河北省燕赵文化的外宣翻译与实践,对提高燕赵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燕赵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燕赵文化是具有河北省地域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燕赵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着赵国故都、燕国故都、汉代长城等历史遗址,展示了燕赵地区作为古代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除了历史遗址,燕赵地区还有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景观和建筑。
比如,河北正定的古街和古建筑,展示了燕赵地区的建筑特色,成为燕赵文化的重要象征。
另外,燕赵地区的方言、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也显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方言是燕赵地区的语言符号系统,是燕赵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
燕赵方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体现了燕赵地区语言文化的繁荣。
燕赵地区的民俗活动和习俗丰富多样,办庙会、过年俗、庆丰收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也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和外国友人的重要旅游资源。
燕赵地区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全国知名,石家庄缸炉烧饼、保定驴肉火烧、邯郸豆沫、邢台道口烧鸡等美食成为燕赵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燕赵文化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邢瓷、武强年画和蔚县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最为知名,展示了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通过研究极具地域特色的燕赵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燕赵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外宣翻译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翻译
如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月11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首发式上,有专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英译汉做得不够好”,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并现场发问“能不能翻译得符合中国国情一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
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是“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可能会发生歧义和误解的词汇,容易让人产生这一类文化遗产似乎没有物质表现形式,不需要物质的载体加以呈现之类的联想。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非常短暂。
在英文中,最初使用的是Nonphysical Heritage (直译“非物质遗产”)一词,因为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以这一名词命名的部门;后又使用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直译“口头与无形遗产”);1992年,联合国将“非物质遗产”部门更名为“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到了联合国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更改为“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直译“无形遗产”)。
在中文里,则先后使用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述与无形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表述形式的更迭。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2532020年48期总第540期ENGLISH ON CAMPUS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文/闫宇涵二、跨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原则1.效果优先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要秉承效果优先的原则,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表达的基本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本质目的是将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特色传播到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独具特色的中国非遗文化,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同时实现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与经典传承。
传播效果是英译时首先关注的问题。
在英译中要始终思考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如何帮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非遗文化。
可以基于跨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成熟理论研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斟酌。
以传播效果的斟酌思考为核心,通过合理调配这些要素,使得译文得到目标受众最大限度地认可,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这就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译时要基于综合性与动态性的翻译考虑,做好传播效果影响诸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统筹。
2.目标受众中心原则。
跨文化翻译时要基于目标受众中心的原则,主要是三贴近,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并能够让外国受众容易接受。
我们在跨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时要树立这样的思维:受众也就是外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成果的接收不是被动的,其在阅读相关信息时应当是主动进行探索,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信息查找。
因此,在跨文化翻译时,要考虑到受众的主动寻找信息的特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兴趣、性格、需求等要素,以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双向互通过程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试想如果对于非遗的信息翻译不符合外国受众的特点,就很难满意其要求,难以提高信息的传播度。
中西方文化差异十分明显,而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而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走上世界舞台,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以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非遗产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MING RI FENG SHANG243文 教 研 究文|范红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地域性。
英译时要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遵循翻译策略策略,做到既可以正确表达源语言内涵又要满足目的语语言标准,达到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准确的理解意思并体会其内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语言;目的语;翻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直在发展的和进化的有机物,通过一代代传承人口传心授,在不断发展变化,只不过现在社会变革剧烈,使很多项目处于濒危境地,但是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保护能力日渐加速,非遗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可以把中国民族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
本文首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然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增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我们在提高保护非遗意识的同时更要尽力保存完整的文化遗产,并向外输出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
英译非遗项目就是传播中国非遗的一种方法,进行英译前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是不同的,遗产更注重传承性,具有历史性,而文化不一定是传承的,也可能是当代的。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的是文本类文化,还有非文本类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些项目最终会消亡,例如:纤夫号子,像这个项目生存和传承所需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存在了,现代音乐中虽然还会留有它的元素,但是它本身确会消失。
第三,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特点表现的也很明显,不同地方体现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体现了一种人们的责任感。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外宣——以茶文化为例
2020年第07期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资料外宣研究”(编号:J17RB048)的成果。
作者简介:王源(198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日。
1引言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在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和茶叶相关的名句,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中写道“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此外,茶叶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时至今日,茶文化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于2003年10月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于2006年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共有四批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中国是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外宣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外宣研究现状2.1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张为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服务,而后者主张为源语和原文作者服务,保留异质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英译现状及分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英译现状及分析作者:郑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我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如何使我省包含了燕赵几千年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宣传中展露光芒,在全世界范围内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的课题。
这项课题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本文对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英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英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类的精神家园”之称。
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不仅使河北省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我省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2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477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历史赋予我们文化瑰宝,是我省“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并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走出去”的文化战略。
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笔者认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其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并将其与旅游业融合起来,既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实现其人文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增大,外国游客越来越多,通过发展旅游业,并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以旅游为途径、翻译宣传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现对其的保护传承。
对非遗的研究与翻译,不仅能保护并加强其自身的发展,更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现状为弘扬燕赵传统文化,河北省凭借各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举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公示语英译现状调查研究
公示语英译现状调查研究作者:雷利媛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7期摘要:公示语是一个地区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一个地区的形象建设与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
本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楚雄市几个代表性公共场所的公示语英译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建议市政建设部门重视公示语英译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公示语双语建设和公示语英译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公示语;英译现状;城市形象“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该词首次出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五期北竹、单爱民发表的《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一文中[1]。
公示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公共设施、公共机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街道区县等[2]。
公示语应用范围如此广泛,因此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吕和发所说,在中国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应用是否广泛是这个区域开放程度的直接体现,应用是否规范是对这个区域国际化程度的检验,翻译是否得法是这个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展现[3]。
可见,公示语翻译质量对改善地区形象、提升地区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为适应文明城市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许多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汉英公示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公示语英译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使公示语难以发挥应有的交际功能,甚至对外来游客产生误导,极大地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调查显示,楚雄市公示语英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公示语英译汉语拼音化楚雄市许多公共场所、旅游景点尤其是道路名称、桥梁名称和公交车站点名称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进行英译。
例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人古镇的公交车站点名称叫做“彝人古镇站”,英译为“YI REN GU ZHEN ZHAN”。
《文化遗产》英文脚注参考格式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民族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髓,对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和制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髓,对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遗产,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化遗产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在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和制度。
许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加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然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商业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推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手段,许多国家都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承人才匮乏、传统手工艺失传等,这些问题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了严峻挑战。
四、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投入,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还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关注并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文物英译方法进行浅析。
在介绍了文物英译方法的重要性。
接着,讨论了文物英译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准确性和通顺性。
然后详细分析了文物英译方法的具体步骤,如逐字翻译和意译等。
探讨了文物英译方法的常见问题,如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
分享了文物英译方法的应用技巧,如注重文化背景和上下文理解。
在对文物英译方法进行总结,强调了其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
并展望未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文物英译方法的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英译方法的要点和技巧,从而提高文物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文物,英译方法,浅析,重要性,基本原则,具体步骤,常见问题,应用技巧,总结,展望1. 引言1.1 文物英译方法浅析Introduction: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methodsand techniqu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relics, focusing on the importance, principles, steps, common issues, and application tips of this process. By delving into these aspects, we hope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ultural relic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preserving and disseminating cultural heritage. Let's delve deeper in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ng cultural relics and uncover the secrets behind effectively conveying the essence and beauty of these precious artifacts to a global audience.2. 正文2.1 文物英译方法的重要性文物英译方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和研究上。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物介绍词英译探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词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8期总第686期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物介绍词英译探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词为例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视角进行翻译活动,有利于译者更好地翻译文物介绍词,从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提高文物文化的国际接受度。
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上的文物双语介绍词为研究对象,结合文体特征,探讨了译文的三维转换及相应翻译方法和技巧。
译文在保持并转换原文生态的基础上,采用了直译法、语相调整法、音译加注法等,基本适应了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提高了文物介绍词的翻译质量,推动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三维转换;博物馆文物介绍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方法作者简介:薛泽祎(2000.08-),女,山东青岛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应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想要感受中国文物的魅力,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文物是国家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客厅,代表着国家珍藏、研究、展示、解读中华文化的最高历史文化水平。
文物的英文介绍词如一座文化桥梁,向国际传递着中国文化和故事。
搭好这座桥,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国外游客的心里,更好地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
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翻译生态学理论,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
该理论视阈下的三维转换阐释了如何使译文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增强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
蔚县剪纸文化英译现状及发展
- 223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蔚县剪纸文化英译现状及发展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陶沙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周莹【摘要】蔚县剪纸采用的是民间剪纸的方式,以阴刻为主要的技术元素,其制作工艺是以重彩点染为基础的。
我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形式就是蔚县剪纸,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蔚县剪纸文化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英译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使英译获得较快发展。
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蔚县剪纸文化英译现状及发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蔚县 剪纸文化 英译现状及发展前言我国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非常悠久,乡土文化气息也比较浓厚,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感情和精神文化,剪纸艺术是蔚县民族文化的代表。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民间大众艺术形态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深刻的。
这门传统剪纸艺术是也是非常古老的,让这个传统剪纸重焕生机,对原有文化脉络的延续是传统艺术必须面临的重要工作。
我国民间艺术要持续发展,国家政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继承和发扬蔚县剪纸文化。
一、剪纸文化概述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盛行,使东方文明程度更加先进。
一些艺术文化先辈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华夏文明进行传播。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各大洲的足迹非常广泛。
剪纸的历史非常悠久,流传也比较广泛,这种艺术形式用剪刀或刻刀刻成,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剪纸是对劳动人民文化的沉淀,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剪纸艺术形式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不同的剪纸类型有不同的创作技法,主要用于剪或刻,现代人认为剪纸只是用剪刀剪,这是对剪纸的误解。
我国河北蔚北县的剪纸主要是用刀刻成的。
剪纸艺术是一个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文化的高峰。
二、蔚县剪纸文化英译现状分析到目前为止,蔚县剪纸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地区和国家销售,蔚县因此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大。
但是对于蔚县剪纸的英译翻译和宣传还存在一些欠缺,需要对外宣传和传播民俗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知识文库 第23期2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李 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向全世界介绍和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如今翻译的一个难题,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文化产生碰撞,并使我国非遗保持活力。
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难点较多,因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本文就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策略选择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保证中国非遗英译的简洁、逻辑性和客观性。
非遗的英译直接关系着申报工作的成功与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研究非遗英译工作的学者较少,从而导致了还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非遗的英译工作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异化策略选择美国译学理论家韦努蒂在其研究著作中阐述了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要求译文更能够显示出异域特色,对原汁原味的文化和内容尽可能多地进行保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过程中对其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众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从读者对象和非遗英译目的这两方面对异化策略选择的意义进行说明。
1.1 非遗英译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让不同民族之间进行对话与互动,顺应现如今文化大融合的趋势,让不同群体对不同文化能够不尊重与鉴赏,让文化多样性得到丰富与保护。
1.2 非遗的读者对象关于谁是读者这一问题翻译人员在翻译之前一定要进行思考,因为翻译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接受者就是读者。
没有接受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其一无所知的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读者,这一点在《公约》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并且要求英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评审委员了解。
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将描写与阐释适时、适当的加入,让西方读者能够切实地了解中国的非遗。
2、非遗英译的具体方法 2.1 直译直译的基础就是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事物属性,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方式符号化的不同语言的时候。
直译想要做大形神兼备,对于语句的异域风采和形式特征要予以保留,在对原文思想内容保留的基础上直接对译字面意义。
200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第二次结项评审会议
课题编号 单 位 名 称 课题 负责人 陈山榜 雷鸣 课 题 名 称 成果形式 专著 专著 鉴定等级 优秀 优秀
河发展研究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大学 保定学院 燕山大学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
区颖 郭清梅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河北省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与措施
论文 论文
合格 合格
河北大学
杨新房 研究
研究报告
合格
河北大学
付永青
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新形势下“南厢”四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主导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肖红松 周 慧
抗战期间日本毒化河北问题研究 图书馆本质属性研究 适应沿海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 论文
合格 合格
唐山学院
王娜 研究
论文
合格
省统计学会 河北理工大学
张建敏 徐树娟
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研究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描写与分析
论文 论文
合格 合格
。 能 体 整 和 识 意 任 责 员 高 提 范 规 描 位 岗 、 操 认 确 述 口 指 手 实 落 面 作 工 训 培 育 教 术 技 全 安 抓 狠 设 ”建 基 “双 化 深 断 不 , 织 组 合 理 管 学 科
。 能 体 整 和 识 意 任 责 员 高 提 范 规 描 位 岗 、 操 认 确 述 口 指 手 实 落 面 作 工 训 培 育 教 术 技 全 安 抓 狠 设 ”建 基 “双 化 深 断 不 , 织 组 合 理 管 学 科
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要:历史文化得传播有赖于文物翻译,而翻译得规范化程度直截了当制约着文化传播.而文物翻译具有独特得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以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层面得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历史文物名词英译中得文化要素,研究归纳历史文物名词得错译误译,提出翻译得规范化建议.关键词:文物翻译;文化差异;同意文化文物是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得宝贵遗产,同时也是都市现代化建设中得天独厚得宝贵资源.国际传播要紧依靠翻译活动,而翻译得规范化直截了当制约着文化传播.本文试以对外宣传出版物为佐证,结合翻译实践,对历史文物名词英译中存在得咨询题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提出翻译规范化得建议.一、历史文物名词英译得研究综述文物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得一个分支,具有独特得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因此这种有用性文体得翻译有不于一般得文字翻译.众多翻译学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得“信、达、雅”原则差不多不能完全解决文物翻译中出现得新咨询题,因此对这种有用性文体得翻译原则进行了深入得考虑与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得意见.穆善培探讨了历史文物英译中得忠实与通顺咨询题,认为高水平得能为英语读者乐意同意得译文必须遵循忠实与通顺两大要旨.罗新璋、刘庆元认为文物得命名蕴含了不同得文化内涵,因此要想使每一件器物得汉英名称都能完全对应是特别困难得.即在文物翻译中“达”比“信”更重要,在求“信”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达”得情况,追求译文得“达”更为重要.师新民将“信、达、雅”得翻译标准重新阐释为“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并结合文物翻译得特点提出了四条新原则,即民族眭、简洁性,信息性和回泽性.WCOm纵观以往得研究,尽管普遍认同历史文物英译不同于一般性文体翻译,具有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但重点多在翻译技巧层面得探讨或将技巧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寸论,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层面得差异挖掘不足.历史文物名词翻译最重要得是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否则即使字字对应,译文也可能形如没有灵魂得躯壳,甚至出现与原意大相径庭得情况.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得基础上,以文化层面为切入点,对历史文物名词英译中得文化要素进行阐述,并对存在得错译误译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提出翻译得规范化建议.二、历史文物名词英译得文化要素文化要素要紧包括三个方面:文物得背景文化、源语文化(origin culture)与接收文化(receiving culture)得差异以及文化信息筛选.首先,译者要充分了解文物得背景文化,掌握一定得基础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文”达而“意”不达得情况.比如有译者将1955年在西安韩森寨出土得“三彩天王俑”译为“tri-col-ored heavenly king”,看起来此译文非常通顺,可实际上却对英文读者产生了误导.天王俑也叫镇墓俑,是唐朝葬仪得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镇墓兽一起,都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起镇墓作用.可见这个地方得“天王”并非掌管天界得王,而是墓地得卫士,因此将其译为“tri-colored guardian king”更为贴切.其次,译者在了解源语文化得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同意文化,从而选择合适得用词.比如对“旗袍”一词有“qipao”和“cheongsam”两种要紧译法.原语译者多倾向于音译,然而由于历史及文化选择得缘故,“cheongsam"更能被英语读者所同意,假如只看到“qipao”,他们往往会不知所云.最后,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内涵得差异,译者要进行有效得文化信息筛选,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总之,译者在历史文物名词英译得过程中应当给予上述文化要素充分重视,否则就可能出现以下三种咨询题:(一)对文物得背景文化认知不足所导致得用词不当或错译误译在“破釜沉舟”成语中,釜是煮水得壶依然煮饭菜得锅,应当翻译为kettle依然cauldron?关于那个咨询题得处理就要看译者对“釜”得背景文化是否了解.《西安文物精华·金银器》对釜进行了详细解释:“釜,又名‘鬴、镬’.煮食器具.其形多为圆口、弧腹、薄壁、圜底.”英译为“kettle is the cook-ware,most of which have round edge,bowed abdomen,thin side andsurrounding bottom”在这个地方釜被译成了“kettle”,并讲“ket-tle is the cook-ware”.可见译者除了对釜了解不足外,对“kettle”也不甚清晰.剑桥高阶英语词典中,关于kettle有如下解释:a covered metal or plastic container with a handle and ashaped opening for pouring,used for boiling water,牛津高阶英语词典里kettle得意思为:a container with a lid,handle and aspout,used for boiling water不难发觉,kettle是有手柄有壶嘴得煮水壶.相比之下,cauldron得解释是(dd use 0t literary)alarge round container for cooking in,usuallv supported over afire非常明显,其形态、用法及用途,cauldron基本上更加贴切得.表l中黄釉龙柄壶是一种双柄细颈壶.这种壶在唐早期时柄比较短,随着时代得进展,壶身和柄都逐渐增长.从形态上看,有一款黄釉龙柄壶是唐初期得瓷器,手柄比较短,因此形态上接近古罗马得双耳细颈椭圆陶罐.因此有译者选用了amphora(双耳细颈壶).amphora是一种近圆形得双柄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比较盛行,人们用它来盛放油和酒.与此同时期得我国汉代也发觉了很多形态相似得陶罐.剑桥高阶英语词典中,amphora得解释为a clay container wider at the top than at the base which has two handles and was used in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for storing oil or wine.可见amphora是一种陶制品,且在其他权威英语词典得查询结果也是如此,释义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陶制.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以amphora来作为唐代瓷器得译名并不合适.但假如译者用amphora来描述文物形态,则不失为一种好译法.由此可见,文物翻译切不可“以貌取词”,而应依照文物得年代、功能、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来确定译词.(二)对同意文化了解不足引起得译名不统一综观众多出版物及外宣材料,关于观世音菩萨得翻译有表2所列得五种译法.目前西方国家对前两个单词得认知程度较高,因此有些译者没有斟酌原文就随意使用.值得注意得是第一种译法对应得汉语为菩萨,而观世音菩萨是菩萨中得一种,常称为“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或“bodhisaava of mercy”.可见bodhisattva是avalokitesvara得上义词,具体选用哪个词,译者还应细心分不,视情况而定.第三种是威妥玛拼法(wade-giles).在20世纪80年代前这种译法比较流行,专门是人名翻译,如周恩来(chou en-lai)、邓小平(teng siao-ping).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得进展及国力得强大,越来越多得译者开始弃用这种译法,转而采纳拼音法,因此也就有了后面两种译法:guan-shiyin和guanyin.有些译者认为后者只是前者得简单缩写,因此在一段文章中一会儿译成guanshiyin,一会儿又译成guanyin.实际上,在初唐时期为了避太宗李世民得名讳“观世音”才改称为“观音”.笔者通过全球最大得搜索引擎谷歌对这几个译名分不进行搜索,发觉guanyin和avalokitesvara得使用频率要高于另外三种译法,专门是维基百科和纽约佳士得拍卖会都采取guanyin得译法,而大英博物馆使用得是avalokitesvara(guany-in).尽管网络认知只是译名评估得一方面,但主流及权威媒体所采纳得译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意文化选择取向,值得引起各位翻译工作者得重视.从表2能够发觉,关于“紫砂”得翻译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前两种译法purple clay pottery和violet sand earthenware尽管汉英名称完全对应,但失去了文物本身得文化内涵,同时会对英文读者产生误导.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得陶瓷制品.可见,将紫砂翻译为一种pottery或是earthenware并不准确.专门是紫砂得烧造温度有不于一般陶器,因此具有结构致密,色泽温润得特点,是一种特别宝贵得器皿.前两种译法将其等同于st得陶器,实在不是一种理想得选择.此外还有人将紫砂翻译为purple earthenware,在英语国家中指得是一种紫色得陶制品,而非紫砂.另外还有一种译法是redware,实际上指得是红陶,而不是紫砂.红陶是中国最古老得陶器种类之一,以其颜色发红而命名.红陶可分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前者陶土中掺有细砂者,能耐火,要紧作炊具用;后者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要紧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鉴于紫砂得价值及特有得文化属性,目前国际比较流行得译法是最后一种:yixingzisha/zisha,不是红陶,不是紫色得陶罐,而是一种专属于中国文化得特别而宝贵得陶瓷品.不管是易趣(ebay)、亚马逊(amazon)等国外主流购物网站,依然艺术品鉴赏网站,关于紫砂制品使用频率最高得无一例外基本上zisha或yixing zisha.对此,我们在为中国文化得妨碍力感到骄傲得同时,也应该深刻反省,同意文化都在使用zisha,而我们却在采纳五花八门得译法,这无疑会对国际妨碍力得提升产生消极妨碍.(三)翻译内容筛选不当产生得无效信息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内容筛选那个咨询题.关于文物名称中得有些词语因其传递着重要得文化信息而应当准确翻译,而有些内容则能够作为注释信息或忽略不译.我国佛教文物名称得构成形式要紧是:年代+名称+质地+形态.关于这些内容,在翻译时应当依照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如表3所示,第一种关于“天和五年释迦牟尼鎏金造像”得翻译看似最简洁,实则提供了无效信息.关于天和五年没有进行必要得年代注释,使读者无法了解文物所处得时代.同时译者试图将所有内容在一个译名中体现出来,重点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相比之下,后两种译法主次分明,信息完整,能够最大限度得地传递文物信息.以“唐阿弥陀佛坐像”得处理为例,译者通过信息筛选对文物名称进行了一番增减,增加了对文物质地及年代得解释.为了确保不熟悉中国文化得读者了解此塑像得“国籍”,同时也区不于东南亚国家得佛教塑像,译者在tang dynasty(618-906)后还添加了early 7 century china得内容进行讲明.关于塑像形态“坐像”,译者忽略不译,因为读者完全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来了解到那个信息.另外,关于文物特征得描述,三个译者所筛选得信息也不尽相同.如《西安文物精华·佛教造像》一书侧重于文物形态得具体刻画:“the sykyamuni is standing and has a high bun,spiral hair,wears a round neck through shoulder robe and a longdress,he looks plump with slight comeliness,with bending eye-brows extends t0 straight nose,eyes half-opened,nose and mouthslightly upward tweaking…”最后介绍了释迦摩尼得身世.大英博物馆先是对观世音菩萨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将这尊塑像和东南亚塑像得雕塑风格进行了比对.关于文物得形态特征只是寥寥几笔带过:in this case,the figure is flattened andcovered with heavy jewellery whose forms are borrowed from west-ern and central asia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把介绍得重点放到了塑像得文化信息及制作工艺.笔者认为翻译内容得选择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关于博物馆或配以插图得出版物,有些信息是不言自明得,但有些信息则需要译者细心加注.关于不言自明得信息,译者能够不译或一笔带过,应将更多篇幅放在文物背后所承载得文化信息上.三、历史文物名词英译得规范化建议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和扶持文物翻译工作.文物英译得过程,事实上确实是民族文化传播得过程.而民族文化传播最便捷最不受时刻空间限制得平台确实是官方英文网站.盼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各个博物馆更多得引导及支持,选派专家学者对馆内存在得不规范现象进行批判指正,对英文官方网站得构建提出建设性得意见,以期全面推动都市历史文化国际妨碍力得提升.第二,名胜古迹治理人员要转变观念,给予翻译人员足够空间.相关治理人员应该以先进得工作理念推进名胜古迹得国际化进程.掌握一定得翻译常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翻译者足够得支持与空间.假如名胜古迹治理人员不具备一定得翻译常识,一味要求译者字字对应地翻译,关于不可译内容也置之不理,则非常有可能将翻译工作引入歧途.关于译者而言,不管出于经济考虑依然盼望作品被采纳得压力,都无法翻译出令人中意得作品.第三,翻译人员要加强认识,不断提升翻译水平.翻译人员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得一个环节,其翻译理念及方法直截了当关系译文质量.翻译人员应该对历史文物翻译得特点有明确得认识,并给予文化要素充分重视.既要了解文物得背景文化,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又要在了解源语文化得基础上了解同意文化,从而选择适合得用词.非常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事实上文物翻译得差不多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还包括对同意文化得了解程度.同时还要进行有效得文化信息筛选,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第四,排版印刷人员要认真负责,站好翻译最后一岗.排版印刷是译文面对读者前得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十分重要得一环.排版印刷人员得工作失误,会导致错误得译文面世,如此得译文不但不能起到传播文化得作用,还会产生十分消极得妨碍.但假如发觉模或不妥之处及时与翻译单位联系,则能够幸免错误得出现.因此,排版印刷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力争具备差不多得英文能力,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把好文物翻译得最后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