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一单元1课《新闻两则》第1、2课时总第1、2课时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两则第 2课时优质课教案
1 新闻两则第 2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新闻特点,掌握新闻常识。
2、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主席写《新闻两则》的第二则新闻。
2、知识积累(复习):“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的特点:⑴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⑵及时(时间性强)⑶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3、检查预习给划线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4、新授:(1)整体感知①现在我们速读这篇新闻,然后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何人、何事)。
②找出这篇新闻的六要素。
(2)、合作探究,理解新闻内容①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
②给本文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分别概括其内容。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此句中的“不料”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同时又是对敌人的强烈的()。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一句中,能把“南京”改为“蒋介石政府”吗?(3)、默读课文小组交流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③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5、本节课总结: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嘲笑了敌军的溃不成军、毫无斗志,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教学内容教科书2页~9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这些新近发生的事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途径被我们知晓,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
谁能跟我们讲讲他这两天听到或看到的新闻?2.请二位同学试着讲两则新闻。
3.根据学生说的结果进行诱导,引起学生对新闻学习和写作的兴趣。
1.拿出准备好的资料,准备讲述。
2.口述所搜集的新闻。
其他学生注意记录所讲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
3.根据教师的讲述,检查自己所记录内容的准确性,评判自己描述事件的能力。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范读第一则新闻,注意要读得流利、有气势,给学生以表率。
初二上册语文高分突破早读材料
初二上册语文高分突破早读材料第1课新闻两则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阻遏:阻止;遏止。
绥靖:安抚,平定。
第2课《芦花荡》月明风清:明亮得月亮,清凉得风。
也作“明月清风”。
尖利:尖锐,锋利。
能而寸:本事;技能。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这里指疟疾发作时得症状。
央告:恳求。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绕弯子,不直截了当。
也比喻复杂曲折。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第3课《蜡烛》拂晓:天快亮得时候。
瓦砾:破碎得砖瓦。
地窖:贮藏用得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得信》箱箧:小箱子,藏物之具。
大曰箱,小曰箧。
赃物: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得东西。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得东西完全失去。
第5课《亲爱得爸爸妈妈》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荒谬:荒唐,错得离谱。
健忘:记忆力差,容易忘事。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得宗教活动。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霹雳:云与地面之间发生得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悚,恐惧。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得疤。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仰慕。
切切察察:象声词。
形容细碎得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絮叨得话。
惶急:恐惧慌张。
第7课《背影》狼藉:乱七八糟得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得样子。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步缓慢摇摆得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瞧到(家庭败落得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琐屑:细小而繁多(得事)。
奔丧: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得丧事。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2课时)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复习新闻的结构和六要素。
1.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 五部分。
2.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准确。
阅读文章,理清六要素。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 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 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 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 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2.第句“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
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 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 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 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 之意。“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句“不 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 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 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 十一日”重复。
布置作业
•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 在练习本上。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 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 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 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 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理清新闻的结构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 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八年级上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第一课时教案 (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相关资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5.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学会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地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希望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
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之手。
二、背景简介: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作者简介:,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某某某某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某某..()荻.港()溃.退()歼.灭()绥靖..()瑰.宝()负隅.顽抗()高屋建瓴.()气势磅礴..()()2、理解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噙:(嘴或眼里)含着。
经久不息:长时间的不停下来。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第2课时)
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当堂训练,巩固知识。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六、课时作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上播报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
【参考答案】略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参考答案】略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读课文,感知文本。
品味新闻的语言特点。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篇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篇目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开始背诵古诗文,进入了八年级,虽然背诵量增多了一些,但这些古诗文更加的脍炙人口,所以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一起来看一下吧。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芦花荡》第3课《蜡烛》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7课《背影》第8课《台阶》第9课《老王》第10课《信客》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12课《桥之美》第13课《苏州园林》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15课《说“屏”》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7课《奇妙的克隆》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9课《生物入侵者》第20课《落日的幻觉》第21课《桃花源记》第22课《短文两篇》第23课《核舟记》第24课《大道之行也》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6课《三峡》第27课《短文两篇》第28课《观潮》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30课《诗四首》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短文两篇》(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自主学习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新闻两则
课题
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两课时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请学生就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肃性,在课文中选例进行分析。
3、请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4、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1. 什么是新闻 ?简单地说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新闻的特征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A.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补充: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学习第一则新闻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 介绍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国共和谈→ 渡江作战3、检查预习:1)本文字词的检查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
【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常分为( )、()、()、()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结构的主要部分:标题(正题):导语:主体:深入研讨:(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1、2总1、2 课题:《新闻两则》【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关于阅读,课标指出: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由最高军事统帅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教学时,要结合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一般结构和语言风格,筛选、整合主要信息,提高新闻的阅读能力。
了解新闻的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能依据记叙要素概括事件,领悟事件的意义。
2.学生想知道的:对于新闻,虽然学生每天都听、看,非常熟悉,但新闻的概念、结构、语言等特点,学生并未系统感知。
且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充满了好奇。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也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时要结合新闻常识,让学生清晰把握新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并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通过拟写新闻提高学生感知、概括等能力4、学困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对于新闻的文体知识,适宜教师讲授,学生结合具体文章了解掌握新闻的主要信息、结构、语言特点,适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注意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结合文本理解体会。
并了解内容。
2、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学习准确严谨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课文了解新闻的概念、结构、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一、导入从读报谈起。
你平常喜欢读报吗?你如何去阅读报纸上的每一则新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
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1、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教师幻灯片出示)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全班交流。
(可小组内先交流)4.齐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指名回答。
(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5.速读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桌合作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记叙的六要素。
全班交流,指名补充。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陆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三、作业:字词积累:1、课下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补充解释:磅礴、瑰宝、溃退、歼灭、排山倒海、回肠荡气、高屋建瓴。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巩固新闻常识,品味新闻语言特点。
检查学生对新闻基本常识的掌握。
一、研读第一则新闻1.齐读第一则新闻,简单复习新闻有关部门知识。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具体说说这则新闻是按什么顺序报道的,为什么?明确:按时间顺序报道。
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西、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3.讨论这则新闻在详略安排上的特点。
明确:因为中、西路军所遇敌情较弱,详写东路军,文势形成一个高潮。
二、品味新闻语言1.教师导学: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这两则新闻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齐读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
全班交流。
(学生已经具备自己品味语句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品味)例如:西起九江(不含);至发电时止;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3.自读第二则新闻,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同桌先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例如:当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已全部为我解放。
三、小结全课1.学生小结。
阅读这两则新闻后,概括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己总结,小组补充,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 创新支点)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1.积累:课外搜集有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的资料;反映战争内容的古诗文。
※2.写作:就校园内外最新发生的实事,试拟写一则新闻。
(或者将开学第一天的升旗仪式拟写成一则新闻稿,投稿到校电台。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更深入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这个作业一定要加强检查指导讲评,促使学生留心生活,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新闻。
是不是可以当作本课教学的创新支点呢?留待领导专家指摘。
板书设计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陆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