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北宋常平仓制度

合集下载

古往今来话“常平仓”

古往今来话“常平仓”

古往今来话“常平仓”阅读中共各地方党史,不时可以看到“常平仓”一词。

许多年轻的读者往往不明白“常平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从而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党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常平仓由来已久。

简单地说,常平仓就是从中国古代以来,旧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机构。

常平仓成为革命斗争的焦点民以食为天,粮食乃民生活之根本。

在历史上,每逢荒年,常平仓很容易成为革命斗争的焦点。

在民主革命时期,永康就爆发了一场芝英平粜斗争。

事情发生在1927年的5、6月份,正值青黄不接的时节,更兼1926年永康全县农作物普遍歉收,大多数农民缺粮断炊难以度日,只好向地主或宗祠买粮。

这时,地主们看到有利可图,便昧着良心抬高谷价,以获取高利。

而这对广大贫苦农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广大农民对此是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当时,永康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培英小学支部刚刚建立,支部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在当时的永康,它起着共产党的核心组织的作用。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永康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农民觉悟日益提高。

受尽了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贫苦农民不愿再沉默了,他们要反抗,要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权利。

在永康八字墙,首先发生了农民自发的平粜斗争。

农民要求地主以比较合理的价格把粮食卖给他们。

当地农会及时出面协调。

在农会的主持下,当地大地主不得不平价把粮食卖给了农民。

农会还张贴布告,禁止富户私运大米出境,以确保当地农民度荒的需求。

八字墙农民平粜斗争的胜利,犹如在沉闷的黑夜中擦亮了一根火柴,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民的斗争热情。

不久,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芝英平粜斗争爆发了。

芝英是个聚族而居的大镇。

在封建社会,大宗理事拥有乡村宗族的最高权威,大多为负有声望的官僚地主所担任。

凡有族人发生争执,不论事端大小都要先找大宗理事调解。

调解一经决定,很少有人敢于违抗宗法。

虽然那时候“民族、民权、民生”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但封建宗法制度的观念依旧顽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一般贫苦农民群众根本谈不上民主权利。

宋代常平仓研究

宋代常平仓研究

宋代常平仓研究摘要:一、引言1.介绍常平仓的历史背景2.阐述研究宋代常平仓的意义二、宋代常平仓的设立与运作1.常平仓的设立目的2.常平仓的管理机构3.常平仓的运作方式三、宋代常平仓的作用1.粮食储备功能2.稳定市场价格3.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四、宋代常平仓的弊端与改革1.常平仓的弊端2.常平仓的改革措施五、结论1.总结宋代常平仓的历史地位2.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常平仓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常平仓作为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宋代常平仓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宋代常平仓的设立与运作1.常平仓的设立目的宋代常平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状况。

通过设立常平仓,国家可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2.常平仓的管理机构宋代常平仓由地方政府设立并管理,同时受到中央政府监督。

地方官员负责常平仓的日常运作,包括粮食采购、储备、发放等环节。

中央政府则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监督地方执行情况以及调剂粮食等资源。

3.常平仓的运作方式宋代常平仓主要通过粮食采购、储备和发放等方式进行运作。

在丰收年份,政府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备在常平仓中。

当出现自然灾害或战争等特殊情况时,政府会通过常平仓向受灾地区发放粮食,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宋代常平仓的作用1.粮食储备功能宋代常平仓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储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使得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调动粮食资源,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2.稳定市场价格通过常平仓的运作,宋代政府能够有效地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粮价。

在丰收年份,政府通过收购粮食,抑制粮价过度上涨;在灾荒年份,政府通过发放粮食,平抑粮价过度下跌。

3.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宋代常平仓还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如下: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

青苗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高利贷盘剥,使农民在耕种、生活等方面得到保障,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的实施,是对旧有的常平仓制度的改进和升级。

在公益功能之外,增添了经济功能。

在实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仍然为后来的朝代所借鉴和沿用。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建议查阅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学者,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
问题 。
关键词: 宋代 ; 常平仓; 灾荒 ; 救助 中图分类号: 4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62—3 0 (0 60 —0 7 —0 17 602 0 )6 0 1 4
及 常平仓。神宗后来意识 到这 一点 , 要求 在推行 青 苗法取 息

宋代 常平仓 的设置 与演变
常 平仓 与 宋 代 灾 荒 救 助
郭 文 佳
( 商丘师范学院 历史 系 , 河南 商丘 460 ) 700
摘 要: 常平仓最早 出现 于春秋 时期 , 是我国古代 用于平抑粮价 、 调剂赢余的重要手段 。宋代 沿
袭先前传统, 设立常平仓 , 并对常平仓进行有效管理 , 使常平仓在平抑粮价 的基础上 , 在宋代灾荒救 助方 面也发挥 了重要作用。当然 , 由于人 为原 因, 宋代常平仓在 灾荒救助过程 中也存在许 多弊端和
18 )因实行青 苗法 , 路各设 提举官两 诸 (00 , 12 )又在荆湖 、 川陕 、 广南等路增置 常平仓 。至此 , 正如董 了变化 。熙 宁二年 (09 , 娟 所说 :本 朝常平 之法遍 天 下 , “ 盖非汉 唐所 能及 也。 LJ ’ 员 。常平仓在各 路 由提举 常 平 官负 责 , 官 多 由转运 使 、 ” ( 巷l 该 副
不得偏 重 , 如此 民必受赐 。今 有司 务行新 法 , 惟 民不足则重之 , 故人 君散 之 以重 。凡 轻 重敛 散 之 以时 , 即准 者权衡相依 , 平 。准平的 目的是做 到“ ” 贵贱可调 而君 得其利 。李悝 也指 出 : 欲散钱 , 于常 平 旧规 , 人 督责 者 。大凡 前 世法 度 有可 行 ” 至 无 宜 今 一 岂 “ 籴甚贵伤 民, 甚贱伤农 , 民伤 则离 散 , 伤则 国贫 , 农 故甚贵 与 者 , 谨 守 之 , 不 问 利 害 如 何 , 一 变 更 , 近 理 ”3 卷2 , 宁 年 月 子 元 ] 6 1 8 ) 哲宗 罢青 苗法 , 甚贱 , 其伤一也 。善 为国者使人无伤 而农 益劝 , ……故大 熟则 耶 ![ ( 5 熙 七 九 壬 桔 元 年 (0 6 ,

宋代仓窖储粮探析——以《天圣令·仓库令》宋令第1条为中心

宋代仓窖储粮探析——以《天圣令·仓库令》宋令第1条为中心
一、仓窖储粮在宋代仓法中的地位
仅就宋元方志所载内容而言,宋代的粮食储存无 疑是以地上仓屋为主,但实际情况却是仓窖储粮在 宋代仓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在宋《天圣 令·仓库令》和其他相关文献中都有充分体现。
《天圣令·仓库令》的令文共计24条,明确提及 “仓窖”者有七条,分别是第1、2、3、5、13、14、 17条。第1条是:“诸仓窖,皆于城内高燥处置之, 于仓侧开渠泄水,兼种榆柳,使得成阴。若地下湿, 不可为窖者,造屋贮之。”第2条是:“米、粟、大 小麦、杂豆等,……若不入仓窖,即随便出给者,勿 取耗直。”第3条是:“诸窖底皆铺稾,厚五尺。”第 5条是:“诸仓屋及窖出给者,每出一屋一窖尽,然 后更用以次者。”第13条是:“诸出仓窖,稕、草、
宋代仓窖储粮探析
——以《天圣令·仓库令》宋令第1条为中心
文 / 官士刚
摘要: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天圣令·仓库令》宋令作为宋代官方仓储法令,有多条令文涉及宋代的仓窖储粮,充分显示了仓窖储粮 在整个宋代仓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宋令第1条对于仓窖选址和仓周环境的规定尤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确、详细。该条令文不仅体现了宋代 仓窖储粮的细节,也充分展示了宋代与唐代在仓窖储粮方面的差异,而二者的差异恰恰是中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进步的最佳注脚。 关键词:宋代;仓窖储粮;《天圣令·仓库令》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5-0186-03
庆四明志》《绍定吴郡志》《淳祐玉峰志》《咸淳玉 峰续志》和《咸淳毗陵志》。[9]不难发现,宋代的仓 储不仅都位于城内,而且成为政府衙署的组成部分, “廨”“宇”和“官府”等字样就是明证。
186 山西档案
苫、橛等物仍堪用者,还依旧用。”第14条是:“诸 州县修理仓屋、窖及覆仓分付所须人物,先役本仓兵 人。”第17条是:“诸仓在窖杂种,数多不可移动 者,据帐分付。”[1]483-491很明显,宋令第1、5、14条 中“仓窖”是跟“仓屋”对应出现的。

历史上的“五夫社仓”和“常平仓”

历史上的“五夫社仓”和“常平仓”

原名“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因社仓之址坐落在崇安县五夫里而得名。

邑人为了纪念先贤朱熹这个惠民善政,遂改称“五夫社仓”为“朱子社仓”。

社仓坐落在崇安县五夫里籍溪坊(今五夫乡兴贤街)之凤凰巷内。

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因灾情十分严重,年成荒馑,饥民骚动。

朱熹是时在五夫屏山居里祠禄养亲。

崇安知县诸葛廷瑞知朱熹之贤,诚邀他会同乡耆刘如愚共商乡里之救灾赈粜善举。

朱熹力功里中豪富,发家中存粟,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上书建宁知府徐嘉,请求发放常平粮仓(官仓)的存粮以应救灾急需,灾情遂得缓解。

次年,朱熹慈母仙逝。

在家守制的二三年内,他又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请予五夫建仓,他写给王淮的信中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今灾解,不可不料后复有前之事。

粟偿之后,山民无益存之积,青黄不接之时,又要加倍息借贷于豪富。

况官粟存仓,为法甚密,远水解不得近火,请予五夫建仓留赈,每年一赈一偿,又能易新以藏,实为一举二得之举。

”给沈度的信中写道:“请仿古法为社仓以储之,不过出捐一岁之息,宜可办”。

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官府的支持。

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追述道:“沈公从之,且命以钱六万助其役。

于是得籍坂黄氏废地而鸠工度材焉。

经始于七年(指乾道七年)五月,而成于八月。

为仓三亭一,门墙宇舍无一不备。

”(《朱文公文集》卷七七)社仓竣工之后,朱熹又举荐里中较有德望之人刘复、刘德舆、刘琦、刘玶四人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并取得了知福州府陈俊卿(前丞相)的支持。

朱熹追述道:“方且相与讲求仓之利病,且为条约,会丞相清源公出镇兹土,入境问俗。

予与诸君因得具以所为条约者,迎白于公。

公以为便,则为出教,俾归揭之楣间,以视来者。

”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社仓建成后,仓廒贮存盈满。

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

宋代常平司的职责

宋代常平司的职责

宋代常平司的职责
宋代常平司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常平仓(常平法)的官署,其职责主要围绕常平仓制度的实施和粮食市场的调控。

常平仓制度是北宋政府为解决农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粮食困难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稳定粮食价格、救济灾民、促进农业发展。

常平司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收购:常平司负责监督和管理常平仓的粮食收购工作,确保粮食的收购价格公正合理,鼓励农民售粮,稳定粮食市场。

2. 粮食储存:监督粮食的储存情况,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防止粮食霉烂损失。

3. 粮食分发:在灾荒年份或地区,常平司负责分发粮食给受灾的农民,提供救济。

4. 市场调控:通过买卖粮食来调节市场供需,稳定粮价,防止通货膨胀或粮食短缺。

5. 财务管理:负责常平仓的财务收支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运作。

6. 监督考核:对地方官员执行常平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常平司的设立是宋代政府通过干预市场来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困境,也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的变化,常平司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南宋时期,常平司的职能逐渐与司农寺等其他机构合并,最终在宋代末期随着常平法的废弛而消失。

北宋时期的仓储管理与会计制度

北宋时期的仓储管理与会计制度
财会 学习 20. 0 4 6 6 9
维普资讯
存等情 况进行全面核算 。 金、 仓二部与太府 、 司农二寺 , 掌 握着北宋王朝全部财 政收支 的管理 与 核算 ,各部 、寺之 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
社会经 济所 采取 的办 法 。到宋 神宗时 还特别制定 有加强库藏 财物管理 的专 门法律—— 《 诸仓丐取法》 ,重点在于 加强对财物 支出的管理 。该法规 定 :

同时 ,北 宋时期 的仓 有皇帝 本人 和 少数 的 几个官 员知 道 。 法对 盗窃罪 制裁极 严 ,凡 经过 登记之 后的各种颜色 的牙钱用专 盗 窃国库钱 物者 ,轻者施 门的盒子 收藏 起来并且存 放在皇帝身 以杖刑 , 则处死。 重 宋太宗 边 ,用来监督 检验相关货物账 簿登记
二、北宋时期的仓储管理法律
铜钱金 额每增加一 百则罪加一 等 ,流 止连任 发生弊病 ,此后便 成为定制。 放时 间增加 一年 ;如果克 扣铜 钱金额 宋太 宗继位 以后 ,对于 中央库藏
则流放 二千里 , 克扣铜钱金 的管理 采用 了一种较为 先进 的管算结 为加 强仓储管理 ,北宋 时期制 定 达到一千 , 额每增加一千 ,罪加一等②。 此外 , 凡 合 的办法 。当时 ,将左藏库 作为 内藏 了一系列专 门的法 律。北宋 太宗时期 制 定的仓法规定 :中央所 有仓库在接 挪用 、扣压 库藏财物者 ,亦如法治罪 。 库 ,曾诏令 内藏 库使翟裔等人 对存放 元丰” 之后还规定 , 对 于 左藏 库之 内的绫罗等财物分 别登造 受地 方上交 的金银 、丝 帛及其 他物 品 宋神宗 改年号 “ 按 内藏库所储 时, 必须由库官与监I 官共同验收 , l f i i 仓 于全 国 各地上 交给 中央 官库 的金 帛 、 账籍 , 月向枢密院报告。

常平仓制度内容

常平仓制度内容

常平仓制度内容常平仓制度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持仓保证金低于一定比例时,交易所或经纪商会采取强制平仓措施,将投资者的持仓进行清算,以保护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常平仓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防止投资者过度杠杆化,即过多使用借贷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引发金融风险。

通过设置持仓保证金要求和强制平仓规则,常平仓制度可以迫使投资者在市场波动较大或他们的投资策略出现失误时及时平仓,以减少潜在损失。

常平仓制度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金融市场和产品而有所不同。

在交易所场内市场中,常平仓制度一般通过监控投资者的持仓保证金水平来实施。

当投资者的持仓保证金低于一定比例(通常为交易所设定的维持保证金水平)时,交易所会向投资者发出平仓通知,要求其追加保证金或者立即平仓。

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采取行动,交易所将会强制平仓其持仓,以保障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在场外市场,例如外汇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常平仓制度一般由经纪商来执行。

经纪商会根据客户的持仓保证金水平进行监控,并在客户的持仓保证金低于一定比例时要求其追加保证金或者进行强制平仓。

常平仓制度的实施对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降低投资者过度杠杆化的风险,避免市场出现大规模的爆仓事件。

其次,它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因为投资者在平仓时会释放出更多的资金。

同时,常平仓制度还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常平仓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当市场剧烈波动时,强制平仓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

其次,强制平仓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未能充分享受到市场的回报,从而降低他们的投资积极性。

此外,常平仓制度的执行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争议,需要在具体实施中加以考虑和解决。

综上所述,常平仓制度是金融市场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平衡好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关系,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王安石常平新法与北宋粮食赈济改革

王安石常平新法与北宋粮食赈济改革

占代国家治理与灾害赈济(笔谈)编者按:传统社会的灾害赈济与国家组织是考察历史无法避开的视W#宋元明清的历史进程中!水、旱、蝗、瘟疫、地震以及其他次生灾害频仍,冲击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百姓的EJ常生活。

受害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灾害本身,但更长远来看,则取决于国家是否具备强大且稳定的赈济能力及与之配套的系统。

传统社会中国家赈灾手段主要是开仓放粮、躅免赋税、以工代赈。

其中首要就是仓中有粮,其次是组织得当,能够及时有序将粮食运至灾区,发至灾民手中。

尤其是面对大型灾害的高强度、大范围、延时性赈济,从来不是简单悲悯情怀与常规赈济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

足够体量的仓储、完整的粮食赈济系统、扎根到基层的人事梯队、合理有效的给纳机制、细密完善的立法与约束机制、遏制豪强与游手截取倒卖粮食的能力等,都是成功救灾的关键要素。

国家治理与灾害赈济一组笔谈,正是从赈济的视角剖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国家应对。

北宋王安石常平新法与粮食赈济体系,总结新法对旧体系的大范围、实质性的改造。

从保证金到提举官、常平体系平台,王安石都进行改造,针对的是枢纽与能力。

常平自运营是王安石变法中最具分量的改革措施。

在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之上,南宋进一步深化财政中央集权,地方财力不断弱化,深刻地影响到地方治理的方式#在这一体系下,通过官民出本取息或民间自助,建立维持地方社会自运行机制,既不影响地方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甚至不需财政投入,又进一步深化了地方治理,建立覆盖城乡的救济制度和贫富相济的机制,维持了地方社会的公平稳定,成为南宋地方治理的经久方式#元代作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朝廷的赈灾政策在忽必H时期制度化,赈济主要以粮食或钞为主。

实施赈灾的前提条件是用来赈济的粮食仓储。

针对游牧民,除赈济粮食以外,也有提供马匹使成为流民的游牧民返回游牧属地。

在蕃属国中,元朝与高丽的关系较为密切,遇到灾荒时期,双方曾互相赈济粮食,反映了元代赈灾体系的特殊性。

明代赈灾中,国家制度从强调“治人”转而重视“治法”,这是政治成熟的表现#清代国家治理的超强资源配置着重体现在仓储的建设#清代搭建了存储规模大、运转效率高、建仓分布合理的仓储体系,值得肯定。

王安石 常平仓 诗词

王安石 常平仓 诗词

王安石的《常平仓诗》
王安石的《常平仓诗》是一首反映宋代常平仓制度的诗篇。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仓储制度,主要目的是调节粮价,稳定市场,保障民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密切相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主张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粮食储备方面,他主张建立常平仓制度,以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粮价。

《常平仓诗》通过对常平仓制度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王安石对这一制度的重视和推崇。

诗中描绘了常平仓在调节粮价、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制度的信心和期望。

在解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常平仓制度,强调其对于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2. 艺术手法:王安石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创作背景:通过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背景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常平仓制度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其他历史时期或国家的仓储制度,来进一步了解常平仓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总之,《常平仓诗》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
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才华。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北宋人对本朝超迈唐代的财政力量和国家治理效果颇为得意,称宋太宗朝岁入缗钱已“两倍于唐室矣”,两税收入“租增唐七倍”,加上夏税,“无虑十倍”,又称北宋财用“十倍于汉,五倍于唐”。

程颐说北宋“有超越古今者五事”,第一事即“百年无内乱”。

那么,北宋财政力量是如何保障社会治理的呢?北宋支持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财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以赋役制度发挥保障财政供应和调整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王曾瑜指出宋代乡村赋役摊派有四种方式:按田地多寡肥瘠、按人丁、按户等、按家业钱和税钱,除人丁外,都是以财产为摊派标准,常是混通摊派。

宋朝赋税摊派原则是“天下租赋科拨支折,领先富后贫,自近及远”。

职役摊派的原则也是富者多担,贫者少担或不担,征派的依据是户等,而户等划分的依据是资产。

首先按有无应税资产划分了主户和客户。

主户户等划分各县“随其风俗,或以税钱贯百,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钱,或以田之受种,立为五等”,然后“各以乡户等第定差”,摊派职役。

负担最重的衙前、里正、户长、耆长于第一、二等户差派,负担较轻的乡书手、壮丁等于第四、五等差派,资产少于肯定数额的主户有职役“免出之法”。

宋人自诩“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

自非大饥之岁,则温衣饱食,父子兄弟熙熙相乐”。

虽然实际征收中官员加码,豪强欺夺,法外擅征层出不穷,下等户并不能温衣饱食,熙熙相乐,但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正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是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周密的灾伤赈济的财政应对机制北宋的赋税蠲免在前代根底上,法制化趋于完备,水、旱、蝗灾和战乱等被列入赋税灾伤减免范围,减免的赋税包括二税、津渡税、牛具税、商税等。

宋朝制定了报灾、检核、监察等系统的灾伤减免法律制度,较唐朝更趋合理和周密。

除百姓诉灾、地方官员检核外,还设检田使臣监察地方官的减免实效,防止其因政绩考课而“不依灾伤检放,勒令民户照旧纳税,致民力愈困”。

论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

论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
论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熙宁六年九月泗州润州熙宁六年十一月淮南西路熙宁七年正月江宁中之中熙宁七年正月修堡寨城堑长编卷熙宁八年十月江浙淮南借贷兴水利长编卷泉州修泉州外城长编卷余万贯石修大农永丰陂嘉庆宁国府志卷常平仓改革的效果及影响王安石对常平仓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着实加强了管理扩大了仓本基本上克服了改革前常平之政的一些致命弱点在实施赈贫恤患的过程中实现其社会调控的作用并对宋神宗以后各朝影响颇深
[ ] (+ ) $ & ) & 仓本最雄厚的时期” 的数字。
而假借” 成风, 致使仓空本竭。三则, “ 司农寺管辖, 官小 权 轻, 主 张 不 逮, 逐 处 提 点 刑 狱 多 不 举 职。 ” ( 《范文正奏议》 卷上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 )四则, 数 量小, “一郡之粜 (当为 ‘籴’ ) 不数千万” “至春当粜, , 寡出之则不足于饥也; 多出之则可计日而尽也。 ” 五 则, 道远, “ 仓储之建, 皆在郡治, 县之远者, 或数百 里, 其贫民多籴则无资, 少籴则非可, 朝行而暮归也。 故终弗得而食之矣” 。六则, 吏奸, “ 掌举之人, 政或 以贿, 概量不均, 行滥时有。及其出也, 或减焉、 或杂 焉, 名曰裁价, 实则贵矣” 。 ( 《李觏集》 卷& 《富 国 # 策》 )一言以蔽之, 当时常平仓管理不善, 储量过 # 小, 徒有安抚之名, 而无救恤之实。改革势在必行。
第! "卷 第 !期 # $ $ #年 !月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5 ) % & ’ ( ) * + & ,* ) . * /0 ) / 1 2 ( 3 / . 6 / + & 3 & 6 * ) 89 & : / * + 9 : / 2 ) : 2 4 7 4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下)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下)

常平仓与宋代灾荒救助(下)三、宋代常平仓的灾荒救助作用与功能常平仓的主要职能就是平抑谷价,救助灾荒。

正如董火胃所说:“常平之法,专为凶荒赈籴,谷贱则增价而籴,使不害农;谷贵则减价而粜,使不病民。

谓之常平者,此也。

”[4](卷2《常平》)司马光也说:“常平仓法,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官中比在市添价收籴,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农夫须令贱粜;凶岁谷贵伤民,故官中比在市减价出粜,使蓄积之家无由邀勒贫民须令贵籴。

物价常平,公私两利,此乃三代之良法也。

”[10](卷107)可见平抑谷价是其基本职能,在此情况下,赈济灾荒,救助灾民。

常平仓的基本职能是平抑谷价、调剂盈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赈籴与赈粜来完成的。

赈籴是赈粜的基础,是为赈粜做准备的,常平仓只有在平时有充足粮食储备,才能在谷价高涨,粮食紧缺时有粮可粜,发挥平抑粮价的作用。

常平仓籴买粮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夏秋时节,粮食丰盈,粮价贱时购买,价格一般高于市价。

赈籴的原则是“上熟籴三而舍一,中熟籴二,下熟籴一。

”[4](卷2《常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视常平仓的赈籴储备工作,因而其储备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如真宗天禧五年(1021),诸路常平仓总籴数为十八万三千余斛,总粜数为二十四万三千余斛。

英宗治平三年(1066),籴数增至五十万一千四十八石,粜数增至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五十七石。

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常平仓钱谷贮藏额高达一千四百万贯石。

[5](卷176《食货上四》)神宗元丰八年(1085)储备更多,有三千余万贯石。

[11](卷27)宋朝常平仓的灾荒救助作用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赈粜。

赈粜是常平仓平抑谷价和实施救荒的主要方式。

赈粜的原则一般为“小饥则发小熟之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敛。

”[4](卷2《常平》)赈粜时,一般都设场进行,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因物价踊贵,“分遣使臣出常平仓粟麦,于京城四面开八场,减价粜之,以平物价。

”[3](卷71,大中祥符二年二月辛丑)后来为方便民众,又增加到十四场。

名词解释 “常平仓”制度

名词解释 “常平仓”制度

名词解释“常平仓”制度
常平仓制度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用于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它是由中国央行或其他主管机构开发和实施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促进市场稳定,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常平仓制度的实施充分考虑了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它旨在通过控制货币交易量来限制不必要的价格波动,以免造成央行投放或回笼资金,从而维护货币市场的稳定结构。

在常平仓制度下,想要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否则他们无法参与长期交易。

投资者必须到账号资料中确认其具备多少资金,而且必须优先考虑购买股票,而不是货币市场基金。

另外,如果投资者的资金不足,央行还可以限制投资者的交易次数,从而控制其进入市场的频率。

此外,央行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支持常平仓制度。

例如,可以采用有效的约束机制、增强监管的力度,或者采取货币政策目标,以促进有效的市场运作。

总之,常平仓制度是一个宏观调控手段,旨在促进货币市场的稳定,保护其他市场免受不利影响,并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它的实施应考虑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即投资者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投资者必须优先考虑购买股票,而不是货币市场基金。

央行还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支持措施,以确保常平仓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 1 -。

名词解释 “常平仓”制度

名词解释 “常平仓”制度

名词解释“常平仓”制度
常平仓制度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关键概念,它主要用于有限的资源管理和价格调控。

它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贸易和市场投资等各个领域,也是国家负责任的金融监管机制之一。

常平仓制度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用于控制资源管理和价格调节。

它有助于控制不同资源的规模,限制价格波动,促进价格稳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社会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经济的负载能力。

具体而言,常平仓定义为市场上操作者未找到投资有利得失的交易机会时,主动释放库存,限制多头过多的行为,以使投资者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常平仓制度的实施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工党政府开始实施这一制度,让投资者在多头操作过程中减少损失。

随后,英国议会开始实施改革,推行常平仓制度开始从政府角度加以控制。

但是,由于市场上的供求变化等因素,常平仓制度也并非总是可行的,往往因为市场变化而产生了不少损失。

此外,当进行实施的时候,会遇到一些经济障碍,比如价格波动、投资不稳定等,所以对于此类制度,在实施前需要有充分的规划和考虑。

另外,由于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市场上的监管机构为了确保常平仓制度的实施可行性,会在实施前加以充分的实践,以确保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总的来说,常平仓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制定,可以有效地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在多种市场条件下产生重要影响。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实践,以确保此制度的顺利实施。

中国古代仓储管理

中国古代仓储管理

中国古代仓储管理(3112000806+李杰)摘要:仓储制度自夏朝开始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开始,历朝都十分重视,仓是存粮之所,贮粮以备不时之需,被视为“天下之大命”。

春秋时期的管仲精辟论述了建立国家仓储之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

基本上,我国古代仓库的基本用途有:储存、储备两大功能。

储存是将漕运来的粮食保管起来,供皇室、吏官及人民日常消费;储备是为应付战争、灾荒及突发事件的。

同时,仓储还有平抑物价之功能。

粮丰时收进入仓,粮欠时出仓籴粮赈灾,不至于价格飞涨,影响市场稳定。

关键字:中国古代仓储管理管理制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等特点。

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古人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救灾制度。

以仓储方式展开的积储备荒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仓储的设立(1)、官办仓储农业是中国古代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因所处灾害多发的地理环境和国防安全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了仓储制度,一直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武王伐商,“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

在早期,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是综合性的。

到了周代逐步分离,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

那时仓储按“乡里”、“门关”、“郊里”、“野鄙”、“县都”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

周朝以后,官办仓储进一步发展,功能逐步明确,相应出现了不同的称谓,对仓储的管理历朝历代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

1、常平仓常平仓是政府通过丰年增贾而籴、歉年减贾而粜的手段,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达到供应官需民食的目的。

常平仓可追述到战国。

魏文侯时期,时任魏相的李悝鉴于籴贵伤民,籴贱伤农的矛盾,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取丰年之有余,补凶年之不足”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

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

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_宋炯

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_宋炯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 力图彻底解 决财政困难问题。王安石认为当时的财政困难 主要是由于管理和流通体系存在弊端, 因此他 试图通过改革财政和赋役制度的方法, / 因天下 之力以生天 下之 财, 取天 下之 财 以供 天下 之 费0, 以求达到/ 民不加赋而国 用饶0的目的 ¾ , 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 九月五日, 令河北、京东、淮南路转运司施行/ 常 平仓、广惠仓移挪出纳及预散之法0, 即青苗法, / 委转运司及提举官每州于通判幕职官内选差 一员专管勾0 ¿。七日, 设诸路/ 提举常平 广惠 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0 À , 此为提举常平司 之始。
体系。
#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
沿边不置常平仓的限制, 陕西四路、河东、广西 等沿边经略安抚司都设常平仓 lu , 设有常平司 勾当官主管新法推行 lv。
常平司初设时地位并不高, 而且当时不少 士大夫干脆拒绝出任常平官。王安石为了得到 更多的支持, 只好提拔一些资序较低的官员充 任常平官, 但这又招来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 为此王安石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常平司的地 位。熙宁三年, 首先令今后诸路提举常平广惠 仓官到阙, / 并令辞见, 或有陈陈( 请) 合上殿, 如 诸路提点 刑狱 例0 lw。元 丰元年, 又 诏提 举官 / 并差朝官资任0, 各种待遇威仪都与转运判官 相同, 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与转运使和提点刑 狱同样荐举官员的权力lx。按察荐举官吏应是
¹ 5 长编6卷 105 景 元年七 月壬子 条引, 另参 见5 宋 史# 食货上四6。
º 6卷 151 庆历四年七月丙戌条。 ¼ 5 司马光奏议6 卷 265 乞 罢条 例司常 平使 疏6, 山 西
人民出版 社 1986 年版。 ½ 5 宋史#职官二6 。 ¾ 5临川 先 生文 集6 卷 395 上 仁宗 皇帝 书6 , 5 四 部 丛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障粮食储备和调剂粮价,而建立的一套仓储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代时期,商王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建立了“三仓制度”,即设立中央仓、地方仓和军队仓,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调剂粮价。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周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代时期,仓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王设立了中央仓库和地方仓库,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调剂粮价。

同时,周王还规定了粮食的收购、储存和分配的具体办法,以确保粮食的安全和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仓储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唐玄宗建立了“均输法”,即按照各地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数量,统一调剂粮食,以保障全国的粮食供应。

在宋代,宋神宗建立了“保甲法”,即按照村庄的人口数量和生产能力,统一调剂粮食,以保障村庄的粮食供应。

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调剂粮价,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一制度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仓储制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
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北宋常平仓制度
作者:蓝开秀
来源:《考试与评价》2018年第02期
【摘要】北宋恢复重置了业已存在千年之久的常平仓并对其加以改造:为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其日常运行方式出台了严格规定,广开收入门径,扩大应用范围。

使常平仓在平抑谷价、调剂市场、社会救济、兴修公共工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北宋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北宋常平仓社会功用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仓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仓种,源于战国时李悝的平籴思想,李悝说:“籴,甚贵伤民(盖指士、工、商);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甚贱,其伤一也。

善于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而籴,使民适足价,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卷21.《市籴考二》)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依大寺农中丞耿寿昌的奏请,在边郡创设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卷24.食货四上)常平仓由此建立,后历代均置,成为传统且不断的治国策略之一。

一、北宋常平仓的设置与兴衰演变
北宋初建时仓储寝废,设置常平仓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是年六月,宋太宗诏令“分遣使于京城四门置场,增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

以常参官领之,岁歉减价以粜,用赈贫民。

以为永制”。

(卷36)至此,北宋恢复了业已存在千年之久的常平仓制度,并作为定制世代沿袭。

北宋常平仓设置初期,规模很小,设置区域范围仅限于京城四城门,而且没有固定的仓储设备,只是“虚近仓贮之”即暂寄它仓,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体制。

之后的真宗、仁宗两朝,是常平仓发展的重要时期。

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正月,下诏于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路遍设常平仓。

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常平仓又扩置于益、梓、利、夔、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诸路。

[4](食货五三)至此,除福建路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

随着常平仓分布区域的扩大,仓储总量也明显增长。

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常平仓(含广惠仓)钱谷贮藏额高达一千四百万贯石,这是汉唐全盛时都无以伦比的。

[5]与此同时,对常平仓的仓本来源、日常管理、粮食价格、陈粮处理等方面,北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初步建立了常平规制,北宋常平仓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正如董煟所言:“本朝常平之法遍天下,盖非汉唐所能及也”。

二、北宋常平仓的运行方式
北宋常平仓的运行,在其设立之初的景德三年(1006年),即有明确规定。

其具体措施是:依据户口之多寡,留取上供钱,大州一、二万贯,小州一、二千贯作为常平仓粟籴本。

由转运使任各州精干官吏主持其事,领于大司农,三司不得过问。

每年夏秋以略高于市价籴谷,待谷价上涨时,再以低价出粜予民,但不得低于本钱。

并且规定万户之县每年只许籴万石,超过万户者,最多不出五万石。

仓内三年以上的陈粮交给官仓,另外补充新粮。

由于季节性差价的存在,这种简单的籴、粜活动,能使常平仓粮不至于亏本,常平活动也可以持久运行。

三、北宋常平仓制度的社会功用
1.平抑谷价
追根溯源,常平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平抑谷价,保证国家粮食的供应。

“谷贱不伤农,谷贵不伤民。

民赖其食,而官获其利。

”它是一种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经济政策。

常平仓调节价格的方式是“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官中比在市添价收籴,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农夫,须令贱粜。

凶岁谷贵伤民,故官中比在市减价出粜,使蓄积之家无由邀勒贫民,须令贵籴。

物价常平,公私两利”。

常平仓调节谷价基本上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即价格杠杆进行调节,不带有强制性。

常平仓制度之下的政府和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经常性的贸易关系,政府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由于季节性差价的存在,这种简单的籴、粜活动,就能使常平仓不至于亏本,常平活动也可以持久运行。

2.赈灾救荒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空前繁荣,此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也是空前的。

据邓云特《中国荒政史》统计,宋代统治487年间,全国仅水、旱、蝗、雪等自然灾害就近900次,“两宋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之,灾异频数,不可胜纪”。

自然灾害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后果是粮食歉收并引发饥荒,因此储粮备荒便成为防灾救荒之首要。

宋人在总结前代救荒经验的基础上,广设仓储机构,完善仓储制度。

在北宋名目繁多的仓储机构中,常平仓的设置最为普遍,作用也最大,正如董煟所言:“恤民备灾,储蓄之政,莫如常平、义仓”。

北宋常平仓自太宗淳化年间设置以来,经过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神宗时期的改造,已具备了赈粜、赈贷和赈给三项主要赈灾救荒功能。

如时人陈均所言:“上(神宗)自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名亦不一。

有曰贷粮种者;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粜谷以赈之;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也”。

赈粜即“减价粜谷以赈之”,“赈贷”即春荒或饥荒时,政府下令将常平仓出借,秋收时收回,帮助百姓度过灾荒,恢复生产。

无偿赈济则是无须偿还的“直予以赈之”。

3.兴修公共工程
即利用常平钱谷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通常做法是政府在灾荒时招募灾民充当工役,给予一定钱谷作为酬劳。

学界一般将其作为一种有偿的赈济方式,称之为工赈。

但笔者认为它的长远作用远远大于眼前的赈灾作用,从长远来看它更是一种发展生产,造福子孙的善举,故把此项单独列出。

北宋常平仓在以工代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兴修公共工程,许多灾民的报酬,都是由常平仓支付的。

北宋用常平钱谷支作募饥兴利之工值,多见于王安石兴修水利上,即“今及未困,募之兴利”。

宋神宗颇赞赏这种作法,多次下诏出常平钱谷兴修水利。

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专门下诏,规定“自今灾伤年份,除于法应赈济外,更当救恤者,并预计合兴农田水利工役人夫数及募夫工直,当赐常平钱谷,募饥民兴修。

如系灾伤,辄不依前后敕赈济者,委司农寺点检奏劾以闻”。

(卷245)这一规定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

同年十二月,淮南西路灾伤,“赐淮南西路转运司常平米三万石,募饥民兴修水利”。

(卷248)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赐京东常平米五万石”,“责监司以时募民修水利及完浚城堑”,使“庶人不乏食”。

(卷261)
出常平钱谷兴修水利等公共工程,既解决了灾荒时期,灾民的吃饭问题,又为国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