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点圆明园吧圆明园是圆明、万春、 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 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 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 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 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 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 “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 多美名。下图大约是圆明园的原建筑设计样式。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巩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固 练 习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2】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通过描述圆明 园的美和英法两国政府对圆明园的破坏,表明了
他鲜明的立场,表达了他对英法两国政府的批判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 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 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 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 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 然。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 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两个胜利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思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 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 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 解是非常深刻的,它表现了自己对人类文明成果 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 己博大的胸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

被称为“一个地球伟大文明的遗嘱”的金字塔,
矗立在那里已经数千年,恐怖的咒语、离奇的猜测、 令人惊异的考古发现,以及现代科技在它面前显现 出的尴尬,无不使这令人产生由衷敬畏的千古之谜 更加平添了几分神秘。
法国的巴黎圣母 院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 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 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他代表了人类的 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1861年2月23日至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公然 将抢来的园明园文物在当时的王宫展出。雨果称 之为“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 雨果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文物是“富丽堂皇的破 烂”?
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 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拿来展览就像展 览毫无价值的“破烂” 。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 艺术的伟大杰作,分别于1860年、1900年遭英 法联军、八国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 代名园化为废墟。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 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 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 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 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 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 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 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 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 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 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 哉。他愤怒之作余,严厉谴责英法军方为 野蛮蒙昧之族类,毁坏旷世伟构之罪行, 青史昭然,罪无可遁。他更呼吁法兰西再 造共和,应洗涤盗匪秽名,湔雪奇耻,将 法军摧毁圆明园所携回法国的稀世珍宝悉 数归还中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文课件

写作手法
多种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 美;如夸张、设问,加之作者热烈的情感、 瑰丽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写作手法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 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 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反语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 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 然无存。
深层探究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 容抵赖的事实。
总结课文 1.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 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 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 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 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自学互研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 表。
(2)背代表景作链品接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等。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字音
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 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深入探究
3.作者为什么要写圆明园之美?
反衬英法联军毁灭圆 明园这一丑恶行径的 可鄙可耻,为下文谴 责英法联军的暴行做 铺垫。
深入探究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文探究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用嘲讽、揶揄的口吻,以漫画的形式形象的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 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极强。
课文探究
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厚颜无耻。
预习思考
思考问题
思考1: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 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速读 课文
思考2:中国被掠夺,中 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 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 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 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感受文章语言的风格,思 考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文探究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 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 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 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课文探究
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分析讨论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 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 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 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 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引入时事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4.增加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6.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鲁迅先生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在信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书信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和生动性。
举例: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你们夺走了我们的宝藏,却想用废墟来偿还!”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反问的修辞效果,并在课后练习中进行运用。
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书信写作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书信格式和语言特点,提高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九上语文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部编版九上语文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书 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 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 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新课导入 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 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 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 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 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 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 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 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 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 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 的财富。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 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 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非人道主义 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 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 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 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 为的观点。
关键词: 赞誉、反语
态度
导思2.就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这件事, 雨果是什么立场和 态度?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 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14页/共39页
总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分述: 指出圆明园在东方幻想艺术中的地位;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具体讲园中之 物; 耗费了巨大劳动; 亚洲文明的杰作和象 征。
第15页/共39页
请一位同学读4—6段,同 时请大家找一找作者谴责侵略 者的词语有哪些。
第16页/共39页
强盗、闯进、洗劫、放火、 行窃、劫掠、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文 明等。
爬而把伸一轰八
满后秦向双开国
了火砖了双了联
一舌汉圆数万军
个爬瓦明不园的
民满一园清之炮
族了齐
肮园火
的圆搬

耻明进

辱园了

的的船
记名舱
忆字
第33页/共39页
2008年10月下旬,佳士得宣布将于2009 年2月23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拍卖中国圆明 园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
第34页/共39页
2月26日圆明园鼠兔首铜像分别以 1400万欧元卖出。但最后的中标者,蔡 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会付款取 货。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第11页/共39页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 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 筑,这就是圆明园。”
第12页/共39页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 堂皇的博物馆。这是某种令人 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 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 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
第13页/共39页
亚洲文明的剪影。”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 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 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 此。和巴 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 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 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 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

巩固练习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展阐述的?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的批判和挖苦,谴责了他们的匪徒行径。 【2】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通过描绘圆 明园的美和英法两国政府对圆明园的破坏,说 明了他鲜明的立场,表达了他对英法两国政府 的批判和挖苦。
主题思想
在本文中,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的匪徒行径和消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 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 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结构
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 勒上尉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
说明立场
盛赞圆明园 谴责英法联军
博大胸怀 高尚品格
圆 明 园 遗 址
作者简介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___、以爱制“恶〞。
他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还 有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等。给法国 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 产。
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 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5. 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 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比照、反语给予匪徒以辛辣地挖苦,以文明 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 出了消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 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赞誉yù:称赞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

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四、鉴赏品读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行为以及作者对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文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背景丰富:本文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联手进攻中国,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论据充分:课文中,作者针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列出了一系列罪状。

这些论据充分揭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3.语言特点鲜明:本文采用了讽刺和嘲讽的笔触,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技巧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一战争的具体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此外,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题材的议论文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一定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论据,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论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评价课文的语言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是部编版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去,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这对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2.0的推广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字词积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品味语言,反复推敲重点词句是难点,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示范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策略来共同完成。

文本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的表达效果非常明显,适合改编成课本剧即兴表演,在活动中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设计中有对对联环节,既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对联知识,还可以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2、通过视频资源、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内容:盛赞圆明园的美;谴责侵略者的丑。

3、品析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表达效果。

4、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1、品味精彩语言。

2、体会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世界奇迹:展示圆明园的美(一分钟视频),老师画外音:这是圆明园,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有迷人的风景,宏伟的宫殿,玲珑的楼阁,里面还有无数的珍奇,它堪称人类文明的宝库。

但是这个奇迹消失了。

(出示课题及作者雨果的照片,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知道是谁干的吗?(英法联军)。

对,雨果先生斥责他们为两个强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题目很长,谁来读一下?一起读这封信的题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人教版9年级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人教版9年级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两个年轻人在您的炸弹下死去了,被无辜地夺去了生的权利。我的夫人在北京的 家里终日以泪洗面,等待着,可能够等来什么呢?女婿的母亲远在江苏乡下,听到噩耗, 立即昏死了过去,美好的生活瞬间如天塌地陷一般。面对您造成的这种悲惨局面,您
五、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父亲,作为一个人──一个一贯主张人权的人,觉得不应该说点什么吗? 我真希望您能接到我这封信,如果有可能,译成英文在美国报纸上发表就更好了。
五、拓展延伸
女儿切尔西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是这样愉快吧?可是,现在,我却只能看着女儿和女 婿的遗体,他们再也不会向我欢笑,再也不会向我问候,再也回不到我的身边了。想 到这里,难以抑制的恸哭几乎使我无法再写下去了。我的女儿朱颖只有27岁呀!她和她 的丈夫妨碍了您的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住在中国大使馆里的中国记者吗?您和您的北约 为什么要袭击中国大使馆?我和我的夫人都认为他们住在中国大使馆内是最安全的,可 谁能想到,您和您的北约竟敢袭击中国大使馆呢!
1.本文的体裁是书信 2.沟通的双方是雨果和巴特勒上尉 3.沟通的话题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
注音
zānɡ 赃物
hài 惊骇
qiè 箱箧
xī 晨曦
cái 制裁
piē 瞥见

huǎnɡ liú lí fà lánɡ chóu
给予 恍若 琉璃 珐琅 绸缎
jié zhuì
liáo
劫掠 缀满 眼花缭乱
品味语言
2.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
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 刺侵犯者的卑鄙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 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 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共18张PPT)

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共18张PPT)

(7)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 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fù lì táng huáng ( 富丽堂皇 )的博物馆。 (8)fēng gōng wěi jì( 丰功伟绩 )!收获巨 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 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4.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近日,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青铜——“虎
鎣”历经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得以重回祖国怀 抱。11日,这件流失海外百余年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国 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 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 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_标__题_:__欢__迎__回_家__,__国_宝__“__虎__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理__由_:__运__用__拟_人__修__辞_手__法__,__用_第__二__人_称__称__呼_“__虎__鎣__”_,__给_____ _人__以_亲__切__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肃静气氛中,他竟突然笑出声来,令参加葬礼的人们 惊骇不已。 B.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计划,并决 定对其实施更严厉的制裁措施。 C.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她自嘲自己看什么都 眼花缭乱。 D.缺乏自信的他,临近大学毕业时觉得心头涌起一股不可 名状的忧虑。 解析:“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 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 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 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 做人的原则和底钱,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解析:论证了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 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
的立场上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人类的立场。(这里可以说,正义
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
等。)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的人。
(二)品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第一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索 这封信的具体内容,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 .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要注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然后思考,探究下面 的问题。 (1)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 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 交流点拨 ]“ 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 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 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 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 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 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 影”。
国”,好不好?)
[交流点拨]“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
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 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 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
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
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
强烈谴责与讽刺。
三、合作探究 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正文第一段): 写信的起因:巴特勒上尉想用雨果的声望为自己远 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第二部分(“既然……”至“……文明的剪影”) 站在人类的立场,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的 地位。 第三部分(“这个奇迹……”至“而人民永远也不会 是强盗”) 揭露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第四部分(最后三段): 表明自己的态度:希望法兰西把从圆明园劫掠的东 西还给中国;指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窃贼行为。
第七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
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
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2.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第1课时
激情导入
曾几何时,我们是世界的强国;曾几何时,地大物博是我们的骄傲;曾几何时,世界文明古国却走向了没落,
眼花缭 乱(liá o) . 劫 掠(jié ) 恍 若(huǎnɡ) . . 珐琅 (fàlá nɡ) ..
赃 物(zānɡ) . 箱箧 (qiè ) .
(2)词语积累 ①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呈的东西感到迷乱。缭乱,纷乱。 ②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 ③富丽堂皇: 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④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 ⑤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
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
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
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 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这种 语言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 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期待 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慨之 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 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 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抨 击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 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 “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东方的雄狮昏睡不醒。物产丰富的古国引来了列强的窥探。他们狼狈为奸,抢掠了我们无数的珍宝,并且毁坏 了世界文明的奇迹圆明园。强盗国的伟大文学家站了出来,发出了正义的呼喊,他就是——雨果。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领略他的胆识习
【走近作者】 生平简介 维克多· 雨果 (1802 ~ 1885) ,法国浪漫 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 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 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 《海上劳工》等。 名言佳句 世界上最宽阔 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 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 的是人的胸怀。
[交流点拨]这是对圆明园的赞美。运用比喻,说明圆
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3.重点分析并赏读:“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对 野蛮所干的事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交流点拨]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进行谴 责和讽刺。
2.写作背景
这封信写于1861年11月25日。当时巴特
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归国,红级一时,希望大文 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地复函, 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工夫建造 而成的巧夺天工的世界奇迹圆明园。
3.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晨曦 (xī) 制裁 (cá i) . . 瞥 见(piē) . 给予 (jǐ) .
略者的语句,齐读,并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
么?
[交流点拨]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
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 举例。
[交流点拨]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
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交流点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
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国民族的尊重
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
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雨
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中讽刺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