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

合集下载

浙江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传播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浙江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传播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浙江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新闻传播理论重要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理论是新闻学考研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总结浙江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中的新闻传播理论重要知识点。

1. 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是研究信息在人群之间传递和交流的理论体系,旨在解释和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其中,影响新闻传播的重要理论包括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

2.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描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和方式的理论模型。

其中,线性传播模式和环形传播模式是较为常见的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即信息从发出者经媒体传递给接收者的直线传播方式。

它假设信息是单向传播的,传播效果仅依赖于发出者的意图和媒体的选择。

环形传播模式,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一个闭环,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出者。

这种模式强调接收者对信息的二次传播和影响力。

3.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和影响。

常见的传播效果模型有五步流程模型和传播效果金字塔模型。

五步流程模型包括注意、兴趣、理解、接受和行动五个阶段,描述信息传播时接收者的认知过程。

传播效果金字塔模型是由C.P.完全提出的,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接收者数量的递减。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

媒介选择和传播效果密切相关,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力。

5. 传播效力和公共议程理论传播效力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与传播对象的心理影响紧密相关。

经典的传播效力理论包括三个层次:认知效力、情感效力和行为效力。

公共议程理论则强调媒体和大众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媒体对于公众议程的设置起着重要作用。

6. 异质进入理论和使用和满足理论异质进入理论认为媒体参与者之间的不同意识、社会背景和经验会影响对信息的解读和理解。

使用和满足理论则关注媒体对于受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强调个体对媒体信息的选择和使用。

7. 框架理论和可用性偏见框架理论指的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处的框架的影响。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
B型传播行为相对于受传者而言,是一种信 息的接受行为。
传播行为:信息传达、信息接受、信息反馈。
一、信息传达中的符号系统结构
符号规则:语言和非语言系统。 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水平的序列
关系,或称为横组合关系;一类是垂直的联想关系 ,或称为纵聚合关系。符号系统的结构也就体现为 这两种关系。 符号序列:亦称“句段”或“横组合段”,是符号相因水 平轴向而被历时性地排列组合的一组符号。 符号类群:与被选择的符号在垂直向上的共时联想 关系的一类符号集合。
2、信息与符号
传播活动的内容和载体。即我们发出和接 受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内容。既可以是公 开的,也可能是私人的,既可能是有意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只要有人会去解释,那么 发出者或接受者所做或所说的每一件事或每 一句话都是潜在意义上的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它们是信息的“外 壳”。与信息密不可分。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信息传达与信息接受构成了信息传递过程, 那么反馈信息的传达与接受则构成了信息反 馈过程。
l.根据反馈的作用分正反馈与负反馈 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得到加强的反 馈是正反馈
四、信息结构的本质内容 :意义
意义(meaning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 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分类: 明示性意义(Denotation)与暗示意义(
Connotation) 外延意义(Denotation)与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指示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和区别性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 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

浙江传媒学院传播学

浙江传媒学院传播学

传播学转专业要求及考核录取方式一、专业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具备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系统掌握传播理论,顺应媒介融合新趋势,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方法,通晓中国国情、国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未来能在媒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创意产业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数字媒介内容表达与管理、策划与运营。

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第一学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后,请用“*”号标注)公共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学、受众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传媒心理学、舆论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评论。

三、学生申请条件1、符合学校转专业相关规定的文史、理工类专业本科生;2、品行端正,没有任何违法或违犯校规校纪的记录。

四、考核方式及流程(含录取原则)1、成立本科生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工作小组(1)按照学校要求,学院成立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系主任、教学委员会成员、学院纪检委员组成的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

其职责为审定和指导学院转专业审核规则,确定本院本科生转专业考核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全面负责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转专业录取工作,纪检委员全程监督招考过程;(2)成立本科生转专业考核工作小组,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

其职责为组织负责实施初试、复试和评估工作考核与录取等,确定拟录取学生名单,报学院领导小组审批。

公示新闻与传播学院各专业的审核规则,并接受学生咨询。

2、根据学校规定、新闻与传播学院规则、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对申请学生的补充审核规则,所有审核规则将一并进行明确公示,发布于教务处网站。

规则公示期间,学院集中安排时间接受拟申请学生咨询,时间和地点咨询院系。

3、接受学生申请,并审核申请材料根据学校时间进度,学生在学校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报名,填报申请表格。

学院本科教学办公室对所有申请学生材料进行初选审核,接受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和本规则第二条要求的学生申请。

4、组织面试与笔试转专业学生进行笔试与面试两次选拔,考试时间、地点请咨询院教学办。

03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

03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
适应性和表情性动作。 信息整体冲击力=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
表情 (梅拉宾的公式)
Page 17
动作一样,意义不一样
动作态势语 汉语意义
英语意义
-----------------------------------------------------
1跺脚
气愤,悔恨 不耐烦
Page 7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信息结构:符号与意义 信息: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 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 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
信息从结构上有三要素:作为信息的形式的 符号,作为信息内容的意义,作为信息载体 的媒介。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传 播性、动态性、依附性。
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和高度抽象的;实际是 动态的,无限的和丰富多彩的。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副语言是词汇读音之外的“声音因素”, 如音调,音色,轻重,节奏,停顿等。
Page 20
时空语言符号
也称位置语言。时间的利用表达出行为主体自 身方面的信息,空间的利用显示传授双方彼此 之间的交流关系。
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交流的距离划分为: 亲密距离(45厘米),个人距离(45--120厘 米),社交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 (360厘米以上)
1.过来 手心向下,
手心向上,
手指弯曲
食指弯曲
2.丢人 食指在脸部划动 两食指移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

目录《传播学概论(A)》(013001) 0《传播学概论B》(013002) (6)《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12)《传播心理学》(013006) (22)《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26)《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34)《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38)《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45)《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50)《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55)《SPSS软件应用》(013026) (60)《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63)《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70)《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75)《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81)《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86)《大众传播史》(013056) (95)《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100)《传播统计学》(013060) (106)《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111)《跨文化传播》(013062) (117)《视觉传播》(013063) (123)《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129)《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 (135)《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 (139)《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 (145)《基础统计学》(013068) (151)《社会网络分析》(013069) (157)《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 (163)《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 (168)《传播理论》(013072) (174)《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 (180)《策划学概论》(013074) (185)《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 (188)《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193)《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 (198)《现代报刊概论》(013078) (202)《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 (208)《新闻业务》(013080) (213)《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 (219)《人类传播史》(013082) (225)《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 (231)《传播学概论(A)》(01300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13001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2春学期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下设六个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与媒体管理;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广告与品牌传播;媒体话语与传播序号专业方向所属单位专业方向介绍 1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新闻理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重视学生广播电视方面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堂内引入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在实践中发挥业界导师的作用,安排学生进入主流媒体实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新闻采编能力。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拥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备较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与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流程、技术及特点,除了常规广电新闻,还能够从事高品质新闻报道的工作;旨在为广电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学校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卫视、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河南广电集团、亚洲电视集团等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师资队伍强大,除学院专职导师外,还从中央及地方媒体聘请了一批业界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媒体,与主流媒体紧密合作,为学生深入媒体一线进行观摩、考察、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新媒体传播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新媒体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刻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新媒体传播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注重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传播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和高度抽象的;实际是 动态的,无限的和丰富多彩的。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等级;体现文化修养,个人品性;反映民 俗风习,风俗变迁;标识职业身份。 器物使用如古代,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 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 态语。 法国一个作家用眨眼让别人代写了一本 书。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表现性,
Page 6
6.影响或效果(宏观的和微观的) 传播活动的结果或效果。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
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个互动的过程而改 变。即传播是具有某种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可 以被看作各种影响的交换。总之,传播总是对你 以及与你互动的人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 可以是认知上的、感情上的、态度上的、行为上 的,或者以上四种的任何组合。但是影响有时是 直接的,明显的,有时影响并不被人发现或观察 到,所以影响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视觉或听觉的满 足,而是要复杂得多。
2、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 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
Page 30
四、传播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隐含要素,指隐藏于或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
Page 28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解读一、院校简介浙江传媒学院简称“浙传”,是中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多年来为中央和各级各类传媒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浙传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大传媒院校,素有“北有中传、南有浙传”的美誉,学校有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个省级一流学科。

学校建有“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媒体智能传播技术研究实验室”、“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厚的行业资源,二、专业介绍1、招生目录及招生人数浙传仅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学制为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学费为每年10000元。

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包括:01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本方向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全球中国比较研究院(伦敦)等高校与机构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02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本方向学生有机会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等交换学习。

03全球传播与传媒教育,本方向采用学校与业界共同培养的模式,毕业生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从事国家形象构建、全球传播、跨文化交流、国际媒介素养教育与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04新媒体运营管理(含广告)。

05口语传播(含播音与主持)。

其中含退役大学生计划,计划招生3人。

2、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不招收其他语种的考生)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三、考试大纲针对专业课,浙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书目,但是给出了详细的考试大纲。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主要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考试题型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题等题型,满分150分,学校自行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对于探究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模式是指新闻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输方式和路径。

常见的新闻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和多向传播模式。

1. 单向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从媒体发送者到受众接受者的一种线性传播方式。

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常采用单向传播模式,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媒体起着主导的作用。

2. 双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强调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双向传播模式成为可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主动产生、发布和分享内容,形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3. 多向传播模式多向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以多个方向传播的模式。

现代媒体环境中,各种媒体平台相互渗透,信息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传播,形成多向传播模式。

二、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新闻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1. 认知效果认知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认知水平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增加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认知。

2. 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对特定话题的情感共鸣,促使受众形成或改变态度。

3. 行为效果行为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新闻报道可以激发受众参与社会活动或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的关系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密切相关,不同的传播模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单向传播模式与效果单向传播模式下,媒体起着主导作用,传递由媒体确定的信息,对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信息的单向传输,受众的参与度较低,传播效果相对受限。

2. 双向传播模式与效果双向传播模式下,受众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过程,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复习资料 浙江传媒学院

传播学复习资料 浙江传媒学院

1.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等特点。

2.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3.人际传播指的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尤其在说服或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态,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看中介和过滤作用。

4.编码和译码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译码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5.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所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把关人”,负责对信息的过滤与加工。

6.群体动力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

7.议程设置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8.两极传播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9.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功能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是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10.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感力无比,不可抗拒”。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一、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框架和认识体系。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伦理等理论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媒体与社会媒体与社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传媒生态、公共舆论、传播变迁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深入了解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掌握新闻传播学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

三、数字传播技术四、媒体管理与新闻业务五、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调查设计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各种传播研究方法和技巧,为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供支持。

六、媒体伦理与法律媒体伦理与法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伦理道德、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职业操守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定,提高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涵盖了新闻传播理论、媒体与社会、数字传播技术、媒体管理与新闻业务、传播研究方法、媒体伦理与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核心课程,学生可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未来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这些机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新闻传播梦想而努力奋斗!第二篇示例: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一、导论二、核心课程设置1. 传播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基础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传播行为、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等多个方面的理论知识。

浙传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参考书

浙传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参考书

浙传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参考书
对于浙江传媒学院(浙传)新闻与传播研究生,以下是一些参考书推荐:
1. 媒介伦理与法律:
-《传媒伦理:理论与实践》(薛向阳)
-《媒介伦理学导论》(林则声)
-《新闻法学》(吕笑天)
2. 媒介史与理论:
-《传播学导论》(鲁振旺、李文)
-《传媒沟通学》(杨昕,张智钢)
-《媒介与现代性》(吕建华)
-《传媒文化史》(王国维)
3. 新闻学与传播研究方法:
-《新闻学概论》(邱东洪)
-《新闻采访与写作》(杨再平)
-《新闻叙事理论与方法》(吴德宏)
4. 媒体批评与分析:
-《文化的决定》(奥斯丁)
-《硅谷:创新者的心态》(安迪·格鲁夫)
-《新闻批评》(何青)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和参考书目可能会根据学校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你可以在参考这些书籍的同时,与导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获取更准确的参考书目。

第一讲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课程

第一讲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课程
该是这样!” 请大家思考:“是这样”、“应该是这样”,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黄功吾在用水浇灭女孩身上的火
• “那个场景拍了2卷,莱卡几乎拍掉一卷,因
为她一边跑我一边拍,她身上在烧,我不希
望她失去生命,我扔掉相机,上去浇水给她
灭火,然后带她到我的车上,开到医院去给 她治疗。” 这是后来摄影师黄功吾接受采访 时说的当时拍照的情形,由于是抓拍,摄影 师使用标头拍了几十张照片,最后选了这张。
• 伦理抉择模式(博克模式)
• 第一步:问问自己的良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你对这一行为有什么感觉? • 第二步:寻求变通的方法,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既能 达到同样的目标,又不会造成伦理问题?常常的情 况是:变通的方法确实存在,但是都有代价,那需 要进入下一步。
• 第三步:模拟与所有当事人进行公开的伦理对话。 这些人中既包括采访对象、读者、新闻部主任、利 益相关者等等。对话的目的是发现我的行为将怎样 影响他人。
• 道德应该具有可普遍化性,成为每个人的应该。 与此相反,非道德应该则不具有可普遍化性,它 往往只是A的应该,而不是B的应该。 • 从本质上看,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应该”怎样或“应当”如何 去做的问题。
注意区分: A.新闻采写学这么表述:“新闻是这样?”
B.新闻(传播)伦理学这么表述:“新闻应
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课程《媒介伦理与政策法规》
第一讲
传播(新闻传播)与伦理学
1.传播(新闻)伦理学
2.传播行为中的“应该”
主讲人 刘茂华
绑架案发生在1997年4月14日上午7点45分。在去往台 北醒悟中学的上学途中,16岁的女中学生白晓燕被包抄 而来的绑匪陈进兴、林春生、高天民等人劫持。受害者 的母亲——42岁的台湾著名“本土艺人”白冰冰 。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详解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新闻理论与传播效果模型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深入研究,更能为日后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是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等核心概念。

新闻的定义,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争议的问题。

不同的学者和流派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些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强调事实的新鲜性和及时性;而另一些则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更注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但无论哪种定义,都离不开对真实、准确、客观的追求。

新闻价值是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值得报道的重要标准。

它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

时新性要求新闻是最新发生的;重要性指的是新闻事件对社会、对大众产生的重大影响;显著性涉及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地点或机构的知名度;接近性则强调新闻与受众在地理、心理或利益上的接近程度;趣味性则让新闻更具吸引力,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这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偏差。

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要通过多方面的核实和验证,确保所呈现的新闻真实可靠。

而新闻客观性则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偏见,以中立的态度呈现事实。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传播效果模型。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以及“强大效果论”。

“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受众会完全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这种理论在早期的传播研究中占据一定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有限效果论”则是对“魔弹论”的一种反思和修正。

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教案

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教案

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系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2、掌握新闻传播的过程、要素和效果,以及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对新闻传播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中的传播问题。

4、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

新闻传播的要素和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众、信息、媒介和反馈。

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

2、难点:理解和应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复杂的传播现象。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变革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系统传授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热点传播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作业: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如新闻报道分析、传播策划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1、新闻传播学概述新闻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传播的类型与模式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3、传播学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探讨媒体如何影响公众对议题的重视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公众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把关人理论:研究信息筛选和传播的控制机制。

培养理论:思考媒体对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4、新闻传播的要素传播者:角色、责任和专业素养。

受众:特征、需求和行为。

信息:内容、形式和制作。

媒介: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特点和比较。

5、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的采集、制作和发布。

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反馈的作用和机制。

6、新闻传播的效果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

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传媒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

传媒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

传媒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传媒与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递过程、传播媒体以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本文将重点介绍传媒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传播的定义与理论传播是信息在特定媒介中通过符号的传递过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内容和效果。

其中,常用的传播理论有:1. 传统传播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强调信息传递的一对多模式。

2. 社会角色理论:突出了传播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强调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

3. 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媒体对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制约。

4. 媒介生态理论:强调传播媒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突出媒介生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传媒与社会1. 媒介与现代社会: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息传递和沟通,媒介对于塑造公共意识、形成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 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它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传媒与文化1. 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在文化认同的形成和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传播特定的文化内容和符号,媒介可以帮助个体和社群建立自我认同。

2. 媒介与文化创意:媒介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传播创意内容,媒介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传媒与个体1. 媒体与个体认知:媒体对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媒体的信息对于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

2. 媒体与个体身份:媒体通过传播特定的形象和角色,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建构起到重要作用。

五、传媒与伦理1. 媒体伦理与道德: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倡导真实、公正、客观的信息传播,保护个体隐私和尊重多样性。

2. 媒体伦理问题: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伦理困境,如隐私侵犯、信息虚假等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伦理规范和监督。

新闻学中的传媒与传播

新闻学中的传媒与传播

新闻学中的传媒与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媒和传播在新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传媒与传播的概念和作用对于我们理解新闻学的本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中的传媒与传播,并讨论其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

一、传媒的概念和作用传媒,简单来说,是指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媒介。

传媒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传媒的作用是将新闻内容传达给受众,使他们能够了解和获取信息。

传媒在新闻学中起到传输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传递新闻信息给公众。

二、传媒对于新闻学的重要性传媒在新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传媒是新闻学的基础,没有传媒就没有新闻的传播和报道。

传媒使得新闻能够迅速传递给全球各地的受众,起到连接新闻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其次,传媒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新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多样化和多媒体化,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传媒还为新闻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使学者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新闻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传播的概念和模型传播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在新闻学中,传播是指新闻内容从新闻机构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经过编码、传输和解码等环节,最终被接收者获取。

研究传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闻如何传达给公众,以及影响传播的因素。

在新闻学中,有多种传播模型被提出。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型,也称为“传染病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新闻机构作为信息发送者,通过传媒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中各种传媒工具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播过程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简单线性关系。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互动性传播模型,强调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四、传媒与传播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传媒与传播在新闻行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媒伦理与法规》第一讲

0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课程《传媒伦理与法规》第一讲

我的观点:合情但不合法
我们对比一下,类似的新闻,如果在西 方发达国家发生,他们怎么看待和处理?
纽约3名警察50枪射杀准新郎 竟被判无罪 2008-4-26 中国日报 新闻摘要:美国纽约3名警察在2006年曾向一 位手无寸铁的市民射击50枪致其死亡,而遇害者 当天本要举行婚礼,纽约皇后区地方法院4月25日 竟然宣判3名纽约警察无罪。
读者对于图片没有选择,所以,报纸头版不应放 太有冲击力的;而读者在获取网上信息时,却可以 有所选择,因此可以放有尸体的。 如果把有尸体的放在头版,可能会影响读者吃早 餐。
伦理问题是对与对的问题
对vs 对的决定=伦理两难 对vs 错的决定= 道德诱惑
做一个好的决定,而不是一个“对”
的决定 好的决定基于逻辑和理性以及全面 的考虑。
见钱眼开,巧取豪夺:案例一
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武装分子突然 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 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约1128名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 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 到3日下午,事件基本结束。在解救人质行动中,317 名人质被恐怖分子打死。人质危机期间,央视四套《中国 新闻》利用遇难人数搞了一次有奖竞猜——屏幕下方滚动 播出“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 答案A ××人;B ××人;C......;D......,移动用户发送 答案至××××,联通用户发送至……” 该新闻迅速在网上引起争议和抗议。不久,俄罗斯方 面提出抗议,央视迅速低调处理,一周内当值编辑和两位 制片人被解聘。
你会如何选择呢?
第一张图片
第二张
第三张
第一次伦理决策
你要决定:哪张图片放头版,哪张放在
内页及网上。是用同样的,还是不一样 的。 你一定很想让你的信息传递出飓风给新 奥尔良带来的的严峻状况。 你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照片全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交流的距离划分为: 亲密距离(45厘米),个人距离(45--120厘 米),社交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 (360厘米以上)
1970年巴克斯特研究的距离排序(从远至近) 英裔美国人,黑人,墨裔美国人。
Page 21
四、信息结构的本质内容 :意义
意义(meaning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 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分类:
Page 3
3、媒介 信息流动的一个环节和工具。媒介是人 类传播活动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物体,是连 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人们都是通过感觉发 出和接受信息的。信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模 式,通过媒介传递出去或被他人接受。人的 感觉系统和身体是发出或接受信息的媒介, 所以人是多媒介的传播者。声音、视觉、味 觉、触觉等。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媒介。 有效率的传播要会善于转换媒介,因为传播 活动是一种多媒介的过程。
四、传播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容或者说根据“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美国符号 学创始人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 三种类型。 图像符号是某种借助自身和指说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
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一类符号。
标志符号是某种根据自身和对象之间有着某种事实的
或因果的关系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一类符号。
象征符号是某种因自身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惯常的或 习惯的联想“规则”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一类符号。
Page 5
5.传播渠道 应该专指传受双方传递或交流讯息的途径。它也像传 播媒介那样处于传受双方之间,但却是从另一角度表述 介于传受双方的这片空间的。“媒介”表述的是双方之 间的中介物;“渠道”表述的是双方之间的通道。这个 通道不仅同中介物体有关,还同传播环境、传播条件有 关,它会因中介物的不同、中介物组合方式的不同、传 播环境的不同和传播条件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例如口 头渠道、书面渠道、正面渠道、侧面渠道、公开渠道、 秘密渠道、官方渠道、民间渠道等等。由于"渠道"这一 概念牵涉的因素更多,它的外延比"媒介"更广,因此在 传播过程的结构分析或要素分析中,还是用"媒介"为宜。 但是在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宏观研究时,传播渠道的考 察和分析又是至关重要的。
Page 7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信息结构:符号与意义 信息: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 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 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 信息从结构上有三要素:作为信息的形式的 符号,作为信息内容的意义,作为信息载体 的媒介。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传 播性、动态性、依附性。
Page 6
6.影响或效果(宏观的和微观的) 传播活动的结果或效果。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 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个互动的过程而改 变。即传播是具有某种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可 以被看作各种影响的交换。总之,传播总是对你 以及与你互动的人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 可以是认知上的、感情上的、态度上的、行为上 的,或者以上四种的任何组合。但是影响有时是 直接的,明显的,有时影响并不被人发现或观察 到,所以影响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视觉或听觉的满 足,而是要复杂得多。
Page 4
4、噪声 在传播环境中,噪声是指任何干扰或歪 曲我们发出和接受信息的能力的事物。包括 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噪声来自于传播者 或受传者的心理和天性、智力能力以及身体 壮况。外部噪声来自于环境。所以噪声就包 括外界干扰因素,如汽笛声、气味、燥热等, 又包括个人因素,如偏见、空想、不满足的 感觉、能力的不足。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 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A型传播行为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一种信 息的传达行为; B型传播行为相对于受传者而言,是一种信 息的接受行为。 传播行为:信息传达、信息接受、信息反馈。
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减弱的反馈为 负反馈。 2、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 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
Page 30
Page 25
一、信息传达中的符号系统结构
符号规则:语言和非语言系统。
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水平的序列
关系,或称为横组合关系;一类是垂直的联想关系, 或称为纵聚合关系。符号系统的结构也就体现为这 两种关系。 符号序列:亦称“句段”或“横组合段”,是符号 相因水平轴向而被历时性地排列组合的一组符号。 符号类群:与被选择的符号在垂直向上的共时联想
Page 28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信息传达与信息接受构成了信息传递过程,
那么反馈信息的传达与接受则构成了信息反
馈过程。
Page 29
l.根据反馈的作用分正反馈与负反馈
使原来传递的信息在下一次传播中得到加强的反 馈是正反馈
物体语言符号
指人们运用物体语言符号的行为,包括 衣服穿着,化妆打扮和器物使用等。 麦克卢汉: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服饰在我国古代的社会作用:明尊卑,别 等级;体现文化修养,个人品性;反映民 俗风习,风俗变迁;标识职业身份。 器物使用如古代手帕传情,鸡毛信等。
Page 16
体态语言符号
对象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
1.传播者的意义:不一定正确表达。
2.受传者的意义:诠释差异,文化误读。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 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 素的总称,如时间,地点,广义还包括社会 文化环境。
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和高度抽象的;实际是 动态的,无限的和丰富多彩的。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 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
态语。
法国一个作家用眨眼让别人代写了一本
书。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表现性, 适应性和表情性动作。 信息整体冲击力=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 表情 (梅拉宾的公式)
Page 17
Page 27
学者霍尔(S.Hall)发现受众的解码过程受到 了来自文本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受众对媒介讯息有 三种解读形态。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preferred reading),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即部分 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 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Oppositional reading),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 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Page 8
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自然信息指宇宙间、自然界客观存在或随 机发生的各种生命信息、动植物界信息、物 质物理信息;
社会信息则是人类和社会维系生存、生产 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传递和利用的信息。 根据信息在社会传播渠道中的传播范围,分为 公开信息、半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半公开 信息如内部信息和某些灰色出版物;非公开信 息如国家秘密信息、商业秘密等信息。
Page 11
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
信号的特点: 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因果性,一切 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与表示的事物一一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人工符号;
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后天习得; 与事物关系随意,不具必然联系。如语言。
Page 12
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则根据据符号形式和符号内
Page 2
2、信息与符号 传播活动的内容和载体。即我们发出和接 受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内容。既可以是公 开的,也可能是私人的,既可能是有意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只要有人会去解释,那么
发出者或接受者所做或所说的每一件事或每
一句话都是潜在意义上的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它们是信息的
“外壳”。与信息密不可分。
伴随语言符号
人类传播活动中伴随言语行为而发出的 具有一定语言功能的符号,包括类语言 和副语言。
类语言是表现一定身心状态的功能发声,
如笑声,哭泣或叹息等; 副语言是词汇读音之外的“声音因素”, 如音调,音色,轻重,节奏,停顿等。
Page 20
时空语言符号
也称位置语言。时间的利用表达出行为主体自 身方面的信息,空间的利用显示传授双方彼此 之间的交流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动作一样,意义不一样动作态势语 1跺脚 回应观众的掌声 3目不转睛的看 好奇,惊讶 4嘘声 5拍别人脑袋 反对,责骂 疼爱,侮辱人
Page 18
汉语意义 气愤,悔恨
英语意义 不耐烦 不谦虚 不礼貌 要求安静 安慰,鼓励
----------------------------------------------------2表演者或讲话人 感谢,表友好 为自己鼓掌,
第三讲 传播的符号、过程理论 和系统结构
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2.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3.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主讲人:刘茂华
浙江传媒学院传播系系课程《传播学》
传播的要素
传播(行为)的主要构件
传播者与接受者 信息与符号 媒介 噪音 效果 反馈
1、传播者与接受者 (人或人格化的组织和机构)
既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二位一体。 在真正的传播活动中发出者和接受者并不是互 相排斥的、独立的。传播是一个持续流,每一 个人都同时是被动反应者和主动者,既在发出 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