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投资等方式,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或者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以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拓展或者降低成本等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展,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型投资向技术密集型、品牌推广等领域扩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包括多样化、区域分布广泛和行业涵盖广泛。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行业涵盖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且逐渐向高附加值、科技密集型领域拓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投资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对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如宏观环境变化、跨国投资风险等。
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往。
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多种挑战和机遇。
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机制,分析外部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评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等问题,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外投资政策,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及评述
第22卷第2期2004年3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of Quanzhou Norm 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 e)Vol.22 No.2M ar.2004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及评述唐 礼 智(泉州师范学院经济系,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出现新的特征,传统的西方主流理论已无法或难以做出科学充分的解释,一些非主流理论获得长足发展,且重要性日显突出.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初步梳理与简要评述,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4)02-0087-07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出现新的特征,如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全球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迅速兴起,跨国公司兼并浪潮的不断涌现,战略管理、战略联盟和众多合同安排形式的急剧发展,等等.面对这些全新现象,传统的西方主流理论已无法或难以做出科学充分的解释.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也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继续运用新的方法和分析工具对原有的传统主流理论加以补充、修正或组合,致力于扩大理论覆盖面,以形成更大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新理论的尝试.以前的一些非主流理论获得长足发展,重要性日显突出,并开始对传统主流理论形成了较大的冲击.本文着重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代表性理论和重要观点进行综述和评论.1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传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本投入的载体.进入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迅速崛起,资本输出额占全球资本输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促使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并形成一些支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收稿日期:2004-01-13作者简介:唐礼智(1970- ),男,安徽省和县人,讲师,博士,从事国际投资研究.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71029)DOI:10.16125/ ki.1009-8224.2004.02.0198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年3月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专家John H.Duning在《用折衷范式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一文中,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尝试用主流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以证明折衷范式的广泛适应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中心命题认为[1],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所拥有的“三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而“三优势”的动态组合及其消长变化决定了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是对折衷范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所揭示的发展规律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迁大体符合,也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消长变化勾画了一个宏观性的轮廓.不过,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分析方法上,以人均净对外投资作为反映一国国际投资地位的代表性指标,难以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培育没有予以解释等.小规模技术理论(The Theory of Small Scale Technology)由最早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学者———美国经济学家Louis T Wells提出.Wells认为[2],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具有三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由于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拥有优势,这种“民族纽带性”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求而建立的;三是采用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以物美价廉抢夺市场份额.该理论实质上是沿袭产品周期模型的分析框架,而得出产品周期的“尾部”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具有解释能力的结论,它对于技术落后、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走向全球化并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这种修正的产品周期论也因“尾部”特点而只能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仅仅限定于对西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使用,所以难于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趋势.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变动的角度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的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Lall认为[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虽然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技术变动性本身能够使其同样创新出自己的“特有优势”,如技术知识当地化,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创新活动,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等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虽然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描述是粗线条的,但与Wells的技术被动论相比,Lall的理论更前进一步.Lall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模仿和复制活动,而是对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英国里丁大学的John A Cantw ell及其学生Paz Estrella Tolentino共同提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他们认为[4],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是从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纵向一体化逐步过渡到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发展顺序.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地域扩展为基础,比较全面地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FDI 现象,因而深受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评价.但是,该理论对近年来不少发展中国家企业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开展高科技投资的现象却难以作出充分的解释.除以上几个主要理论以外,还有一些支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如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分散风险论、提高公司形象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缺乏理论分析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难以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2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评述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以垄断优势论和F .T .Knickerbocker 的寡占反应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Knickerbocker 在分析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后发现[5],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追随效应”(Bandw agon effect ),某一企业若率先投资进入国外市场,其同行竞争者为确保竞争地位和国外市场份额,也会跟随而进竞相向国外扩张,并且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则追随“先导者”进入某一市场的状况越发明显,Knickerbocker 把这种现象称为“寡占反应(Oligopolistic Reac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领域中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更为显著,Watson 、Caves 、Encarnation 、J .Yu 和K .Ito 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6-7],得出或验证了相同的结论,即此时的投资不是以传统投资理论所揭示的“合理性”投资动机如获取利润为指导,而是以所谓的“战略性”动机为依据.传统理论对这种“追随潮流”的战略性投资现象缺乏说服力,由此形成了后续研究的出发点.按照邓宁的折衷范式,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克服企业在国外生产所需支出的额外经营成本,而这些优势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但是,企业在构建技术优势,扩大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不完全程度,导致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在许多行业特别是高技术与少数大型跨国公司起主导作用的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行业中,由于仅存在有限的重要的竞争对手,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态势,因而战略动因也就成为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常常是建立在博奕分析的基础上.Reinhilde Veugelers 于1995年建立一个博奕论(GameTheo ry )模型[8],分析了寡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较好地解释了各种对外投资中的“追随潮流”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学者Michael E .Porter 在系统总结John Stopford 和Louis Wells 等人[9]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战略管理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90年代最重要的进展.Porter 指出[10],以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只注重对外投资的成因和动机,解决的仅仅是跨国公司存在机制问题,而战略管理研究所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发展机制问题,即国际竞争对跨国公司的战略影响以及对现有跨国公司管理的战略含义.波特对以上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思想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用价值链的概念去描述跨国公司的战略形成过程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重要的战略变量:一是其在世界各地经营活动的整合态势(Configuration ),即跨国公司在组织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时,这些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区位布局;二是跨国公司的协调态势(Coordination ),即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开展价值链各环节的经营活动时,彼此之间的协调情况.跨国公司战略实89 第2期唐礼智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及评述 90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年3月 际上是上述两个战略变量的不同组合.而跨国公司能利用这些不同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战略优势(Strategic Advantages)”.基于波特提出的战略优势,Mucchielli对邓宁的折衷范式进行了修改.在M ucchielli的框架中,OLI优势分别变成了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s)、比较优势(东道国)(Comparative Advantages)和战略优势,并在活动方式中增添了国际合作安排方式(ICAS)一项,见表1[11].表1 在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下的战略活动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东道国)战略优势FD I++-出口+--国际合作安排方式+++许可证+-+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战略管理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当今跨国公司经营的发展态势为依归,突破了传统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促使跨国公司的重点由存在机制逐步向发展机制转移,从而大大激发了对有关理论问题如跨国公司的定义、组织结构、战略活动等的重新认识,显示了新的理论发展空间.3 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述评自海默以后,FDI的主流理论研究中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巨大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制造业公司.Giddy和Young把这类公司称之为“传统跨国公司”,相应地把这些理论称之为“传统理论”[12].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迅猛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的企业数量和跨国化程度上甚至超过大型跨国公司.中小型跨国企业由于与传统跨国公司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而对传统跨国投资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引发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一些学者对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如刘海云认为[13].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可划分成两个典型的阶段,即利用直接投资学习和积累经验的阶段以及通过直接投资充分利用企业优势阶段,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从上述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第二阶段而最终获益.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变迁导致利用直接投资学习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引发对外直接投资学习成本降低的因素有:科技进步的作用;国际贸易壁垒和各种投资限制的减少或消除;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实施了保护、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朱志刚认为[14].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根据微观和宏观环境的特点,在自身推动力和外界吸引力共同作用下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推动力量是指中小企业母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等促使管理者作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因素,吸引力量是指与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全部外在诱因,两者相辅相成,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对中小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中小企业对两种力量的反应程度各不相同.英国学者Buckley在对26家中小跨国企业调查询问时发现[14].24家企业认为与吸引力有关的因素是导致投资的最重要原因,只有2家企业提及推动力量,吸引力量的作用远强于推动力量.中小型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具备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所有权优势.Giddy 和Young 结合对日本企业垄断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型跨国企业具有以下的特定优势[12].适应于东道国市场的生产经验和专有技术;使设备适应于小规模生产的技能,以及设计更能灵活应用装备的能力;适应于二手设备市场的不完全性.另外,就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跨国企业而言,还具有特定的生产专长以及从熟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中获益两项优势.Liesch 和Knight 则通过调查研究认为[15].中小企业在国际化之前就具有了信息化内部化的优势,而全球化的市场、先进的通讯技术等因素又为其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外部工具.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较少受官僚等级观念以及昂贵的信息系统的困扰,使其更富有技术创新能力,对顾客的特殊需求反应更快,从而在整个企业内部更易有效地形成内部化的信息.随着网络联系和其他战略伙伴关系逐步替代传统等级组织形式,中小型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中小型企业必须从国际经营环境和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出发,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区位与产业战略.曾永珍认为[16].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应着重遵循两点:一是实行区位优势战略,即在投资区位的选取上应选择语言文化相通、地域相近或相连、能迅速接纳其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一方面可以部分减少中小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成本,另一方面更可以利用当地商会网络来开拓市场,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集中在“间隙市场”,即中小型企业应专心关注市场上被大型跨国公司忽略或难以引起兴趣的缝隙市场,为之提供专门化服务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地躲避与大型跨国公司直接较量的风险.刘海云系统总结了产业类型与跨国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17].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的变迁会导致产业自身的演进,并由此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条件.在垄断大规模产业中,中小企业难以生存,但当垄断大规模产业演进为竞争大规模或垄断小规模产业时,中型企业及其对外直接投资便具备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由于接近市场、低成本和适应性对竞争的重要意义,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适区位,从而形成对外投资.另外,无论是垄断小规模还是竞争大规模产业演变到竞争小规模型产业,都会由于经济规模的重要性下降而为中小型企业及其对外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创新———全球区位论区位因素不仅直接涉及到跨国公司的相关成本,且也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跨国公司扩张的动因,FDI 实质上是企业对区位利润的差异性反应.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区位论对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实际上只涉及投资国环境因素的某些方面,对其他诸如企业本身的因素、投资动机等较少提及,同时也无法解释对外直接投资随时间而变化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区位因素理论的完备性,因此在许多著作中并未赋予其与其他理论同等的地位.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上升为经济全球化实现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向全球性公司转变,产业网络遍撒全球,其全球战略对区位的选择有了新的理解,区位因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据传统区位论对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适应性和总结跨国公司生产力布局的经验,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师生在完成汤建中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课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区域战略”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区位理论———全球区位论(Global Location Theory )[18].全球区位论在对传统区位论的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前提91 第2期唐礼智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及评述 9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4年3月 假设:(1)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资源分布以及利用这些资源的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导致资源组合的差异并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所以企业在区位选择时,一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组合最佳区位;(2)企业决策的主体不仅仅是“经济人”,更应是“理性人”.决策者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及其它效益;不仅要考虑企业投资后的短期经济效益,还要从企业的长期战略、全球战略出发,考虑具体的投资区位;(3)存在影响区位相互联系的“时空的阻滞”作用,“时空距离因素”是两地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4)企业决策者综合考虑投资的各种效益,但由于社会效益无法量化和统一评价标准,因而很难找到“最佳投资区位”,只能找到“较佳投资区位”和“较满意投资区位”.在上述前提假设下,全球区位论认为,决定企业投资区位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经济的,又有非经济的.诸多因素的组合决定了企业的最终决策.其中,比较显著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组合;相关产业的支持;市场价值;企业战略与组织;环境与社会等.不同的产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内的不同价值链环节对区位的要求都不一样.不同的要求导致影响区位选择的首位因子的不同,也导致显著因子及显著因子组合的不同.全球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化企业对投资区位的选择问题.对于特定地域而言,全球区位论就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构成不同区位特性的区位因子,根据首位因子和区位因子的显著性来分析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以此指导企业选择适宜的投资区位.对于特定类型的企业来说,其对外投资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不同的区位,通过该区位的投资环境分析来确定适宜的投资区位.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区位论又研究特定类型企业投资区位的全球分布规律.5 结语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但是,目前的FDI理论只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说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类FDI行为,被广泛接受的FDI理论尚未形成.近年来,尽管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已有理论的综合工作,综合的结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理论的解释范围,但是原有理论的不足常常难以根除,并继续保存在综合理论之中.为此,我国著名的跨国投资专家毛蕴诗教授指出,今后的主要努力仍然应是提出综合的理论,但努力方向不是对现有理论的综合,而是着手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形成较大的框架,就此而言,可以按FDI过程展开,把其视为公司的战略目标及与之有关的对环境的战略反应[19].参考文献:[1] John H 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George Allen&Unw in,1981.[2] Louis T Wells.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In Tamir Agmon and Charl es P.Kindleberger(ed.).M ultinationals from Small Countries.Camb ridge M ass,M IT Pres s,1976.[3] Sanjaya Lall.New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M].London:John Wiley&Sons,1983.[4] John A Cantwel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London:Bas il Blachw ell Ltd.,1989.[5] F T Knickerbocker.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M acmillan Press Ltd.,1976.[6] R E Caves.M 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7] J Yu,K Ito.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 he Case of the U.S.Tire and Textile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 tudies ,Vol .49,1988.[8] Reinhilde Veugelers .Strategic incentives for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J ].M 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Vol .16,1995.[9] John Stopford ,Louis Wells .M anag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of the firm and ow nership of thesubsidiar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2.[10] M 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11] J L M ucchielli .Strategic advantages for european firms [C ].In B .Bu rgenmeier and J .L .M ucchielli (ed .),M ultinationalsand Europe 1992.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12] Lan H Giddy ,S tephen Young .Conventional theory and unconventional multinationals :do new form s of multinationalenterprise require new theories [C ].In Alan M .Rugman (ed .).New Theory of the M 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 .M artin 's Press ,Inc .,1982.[13] 刘海云.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思考[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4):78-80.[14] 朱志刚.中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分析及启示[J ].南开管理评论,2001,(2):17-21.[15] Lies ch ,P .W .,Gary A .Knight .Inform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hurdle rates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internationaliz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 tudies .1999,(1):35-48.[16] 曾永珍.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探讨[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9):38-40.[17] 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8] 汤建中,盛 强.全球区位论初探[J ].世界地理研究,1999,(3):1-8.[19] 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Evaluation and the Latest Headway of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FDI TheoriesTANG Li -zhi(Dept .o f Eco nomics ,Quanzhou N ormal U niversity ,Fujian 362000,China )A bstract :Sinc e 1980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national corpo rations 'FDI have appeared ,w hich cannot be ex plained by traditional mainstream theories of the west economics ,but some branch theories m ake rapid progress in the scope and depth .The paper hackles and evaluates the latest headw ay of FDI theo ries in o rder to guid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DI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heo ry 93 第2期唐礼智等: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进展及评述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 、传 统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理 论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ymer( 1960) 提 出 , 经 Kindleberger、Johnson 和 Caves 等 学 者 发 展。海默认 为 , 跨 国 公 司 从 事 对 外 直 接 投 资时, 会遇到诸多障碍, 因此必须拥有某 种垄断优势 才 能 海 外 投 资 。后 来 , 一 些 西 方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 源。Johnson( 1970) 指出 跨 国 企 业 的 垄 断 优势主要来自跨国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占 有 和 使 用 。Caves( 1971, 1982) 提 出 垄 断 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异质化的能力 和核心资产上。Dunning 和 Penrose 指 出 , 规模经济是形成垄断优势的重要原因。 Hirsch (1976) 的 占 有 能 力 论 、Magree (1977) 的 信 息 占 有 论 、Knickerbocker (1973)和 Graham (1975, 1978)的寡 占 反 应
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理论分析。
在将介绍背景情况,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将解析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分析其动机、探讨影响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以及展望发展趋势。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结论性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概念解析、动机分析、影响因素、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作用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银行在海外直接投资,以获取更多利润并扩大市场份额的行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跨国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从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20世纪后期,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自由化,各国银行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境投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战略,对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政策的改革以及国际贸易的增加,使得跨国银行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投资,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我国,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我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跨国银行的对外投资规模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深入了解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其行为动因,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概念、动机、影响因素、风险管理以及发展趋势。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
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
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
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优势主要来 自跨 国企业对 知识资产 的 占
有和使用 。 ae ( 9 1 18 ) 出垄 断 C vs 17 ,9 2 提
( I OL 理
博 弈行为 的分析得 到 了 K i ebkr nc roe 跟 k 进领先 者模 型的进一步论证和大量实际 观察的支持 。巴特利 特和高歇尔(9 7 19 , 19) 9 8提出产 品创新——接近市场・ 西 — 过竞争降低成本 的跨 国投资模式 ,进一
灵 引 起 了 内部 化 . 对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是
泓(9 9、 19 )魏后凯 ( 0) 2 1 等通过问卷调查 0 和统计 分析 ,印证了关于区位优势的论
述。
、
传统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 m r 16 提 出 , . y e ( 9 0) 经 Kn l egrJhsn和 C vs 学 者 发 id bre、 no e o ae 等
跨 国公 司 的海外投 资行 为。 e o 将产 Vr n n
品生产划分 为导 入期 、成熟期 和标 准化 期三个 阶段 。 后来 , e o ( 7 ) 1 . 国 V r n1 9i 2 “ n 9 jk 际寡 占行为” 来解 释跨 国公司 的对外直 接投 资行为 。其中关于跨 国公司之间的
势 ”和 “ 后续 优 势 ”; i isa Br nh w研究 了 k
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得到不断的
丰富。这些理论研究度解释垄 断优 势的形
成。 ( ) 二 内部 化 理论
P tr Bu ke ee c ly 和 Mak C so r asn
跨 国公 司海外 子公 司的所有权 优势 。 区 位优 势 是 指 国外 市场 所具 备 的特 定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
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
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
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下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下)1. 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跨国公司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需要在国际市场中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了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市场份额。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获取生产要素,改善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取当地市场的信息,了解市场需求,提前预测市场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更具竞争力的战略。
因此,可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至关重要。
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灵活运用这一工具来获取竞争优势。
2.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在外国市场上设立直接投资项目,跨国公司可以与当地消费者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消费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取更多的收入。
通过利用当地势力和资源,跨国公司可以在外国市场上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实现整体规模经济效益。
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将自身的技术和经验带到外国市场,提供当地企业和劳动力与企业国际接轨的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地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会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造成影响。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风格和员工的工作态度等方面。
综上所述,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机遇也存在风险,跨国公司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需要全面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概述
二、垄断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二)理论评价
15
二、垄断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 垄断优势理论也称特定优势论,是产业 组织理论在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领域应 用研究的结果,是关于跨国公司凭借其 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国外直接投资的一 种跨国公司理论。 –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 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 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 势论。
17
– 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能够说明证 券资本的国际流动,但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与投资相联系的企业技术和 管理才能的转移。 – 海默因此提出,一个企业或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 资,是因为它有比当地同类企业或公司有利的特定 优势。 – 这种“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拥 有这种优势比在当地生产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7
模型假设: (1)世界仅由甲国(接受外来投资国) 和乙国(对外投资国)组成,甲为资本稀缺 国,乙为资本富裕国; (2)资本受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支配, 即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追加 资本,则追加资本的单位产出率将递减; (3)两国国内经济均处于完全竞争状 态,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 率。
20
2.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垄断优势理论的研究对 象主要是美国少数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 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中小企 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进 行分析。 而现实情况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 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 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也加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
10
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
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引言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简称MNCs)是指拥有跨越国界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
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其他国家建立或购买子公司或参股企业,并在其经营管理中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达到资源优化、市场扩张、成本降低等目的。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及直接投资理论的相关内容。
跨国公司的产生原因跨国公司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
市场导向是指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饱和等因素,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市场来拓展业务。
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参股企业,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接近新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资源导向是指由于企业所需资源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需要通过跨国投资获取。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购买地产、设立工厂等,获取更多的资源供给。
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借助不同国家的优势资源,形成产业价值链的完整闭环。
跨国公司的优势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经济规模效应: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张,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从而在采购、生产、研发、营销等环节上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2.资源配置效率:跨国公司可以将资源配置在最有利益的地方,通过直接投资获取不同国家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扩张能力:跨国公司可以利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不同的市场,降低进入门槛,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规模。
4.风险分散能力:跨国公司通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可以避免单一市场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
5.技术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促进技术的跨国传播和转移,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的理论基础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得到了许多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和支持。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成为了跨国公司扩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和特点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购买股权、设立子公司或参与联营、合资等方式,直接投资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其特点包括:资本跨国流动、风险与收益共享、控制权的获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等。
2.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特点跨国公司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其通过扩大国际业务来获取高额利润。
跨国公司的特点包括:规模经济、国际竞争能力、全球资源整合、多元化经营等。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销售和供应链网络,实现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
3. 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的意义3.1 扩大市场份额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在外国设立子公司或参与合资企业等方式,跨国公司能够直接面对当地市场,强化自身在该市场的竞争力。
3.2 获取资源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取国外的资源。
例如,某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石油生产国投资开采油田,确保自身对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
3.3 降低成本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
通过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设立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可以获得更低廉的人工成本,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4. 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4.1 推动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境外投资,会带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2 技术转移与创新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在国际间产生溢出效应。
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和研发合作,跨国公司可以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引入当地,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4.3 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对外直接投资加强了国际间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Working Paper No.201204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内容提要】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国际资本应当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向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上述事实一方面对传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国际生产折衷优势理论、国际生产联系和政府支持等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综述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
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3,88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29%。
2010年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行榜的前20名。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201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WIPS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正成为重要的投资者,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来继续发展。
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方面,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11%,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传统观点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的一方,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本输入的一方。
因此,现有的描述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都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从中得到的结论和规律推广到所有的跨国公司。
但是,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
既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事实,那么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竞争优势何在?他们的投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何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经济学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为了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国际经济学界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创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学说。
但能形成较系统、较成熟的理论的却不多。
这些理论成就远远逊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方面的成就。
这些理论虽然在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不属于主流理论,但其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这些不同理论流派的思想,可以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为切入点长期战略理论长期战略理论是鲁伯等人根据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而总结提出的。
他们的调查涉及80多个跨国公司,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厂商的长期战赂考虑。
他们认为,第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是以出口导向的投资(10%的产品用于出口)。
该种投资旨在使一个跨国公司容易接近新的投入来源地,即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最终产品的来源地。
第二种是市场拓展投资,产品主要在东道国内销售,其经济方面的兴趣在于当地市场的规模及长期的潜力,以及当地的生产成本。
最后一种是政府倡导的投资,该投资主要是东道国各种补贴所引致的。
在上述学者看来,不同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例如,较之注重于东道国市场的投资,以出口导向的投资通常需要较短的回收期或较高的收益率。
但是,如果把各种外国直接投资一并考虑,鲁伯认为,预期的投资利润率(而不是当前的利润率)对投资水平有着根本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理论分析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第二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第一节 海默的垄断优势论 第二节 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第三节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四节 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一节 海默的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先者可能得到的任何优势,从而保证市场的均势。
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突破:
➢ 用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 ➢ 区别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 ➢ 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逐步完成了从流通领域向国际生产领域
的转移; ➢ 开创了FDI理论研究先河,奠定了西方FDI研究基础。
较好地阐释了美国FDI急剧发展的原动因;
若母国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业到海外从事直接投资,
则称为间接区位优势。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位优势取决于: (1)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 (2)市场因素:市场规模,市场潜力; (3)贸易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4)政府政策:产业政策、FDI政策; (5)心理距离:文化距离、政治距离、经济距离。
二、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一)核心资产论 (Core Asset Theory)
约翰逊(H.G.Johnson),知识资产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资产。
1. 专利、专有技术。代表先进技术,使其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在质量 、包装及外观等方面的差异。
2. 信息。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能够收集全面且灵通的信息,并进行 及时的处理。
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 规模等垄断优势。
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 持,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原因及效果综述
第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介绍1.1相关概念对外直接投资(FDI):跨国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地区)的居民或实体(对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有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借助一定的组织载体来进行的,这种载体就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给跨国公司下的定义:“跨国公司的定义应指这样一种企业:(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或领域如何;(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它形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它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1.2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1、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2、跨国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兼并或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3、非股权安排非股权安排又称非股权参与式国际直接投资(non-equity participation),它是指跨国公司未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取得对该东道国企业的某种管理控制权。
其特点是:没有货币资本注入,但有控制权,层次高,富有技术含量,有一定的条件,但风险较小。
非股权安排的内容(1)许可证合同(technical licensing)许可证合同又称特许权合同或技术授权,是指跨国公司(授权方)与东道国企业(被授权方)签订合同,允许东道国使用跨国公司独有的注册商标(trademark)、专利(patent)以及技术诀窍(know-how)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个经济中占核心地位,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深化人们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也可以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尤其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
文章从西方理论出发,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国跨国公司FDI的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包括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研究的重点和趋势,综合各类研究笔者提出了研究改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新时期,国际间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
对此,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有了一系列深入地研究。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前进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近几年里迅速发展,学者运用各种理论及其创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研究,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以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理论的历史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跨国公司的概念,对跨国公司概念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一直是西方学者有关跨国公司研究的重要内容。
1978年联合国秘书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给跨国公司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凡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等类似财产的所有企业。
因此我们把跨国公司定义总结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经营实体,并在一个决策体系指挥下,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
[1] 在西方跨国公司理论大致经历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交易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边际扩张理论等。
近现代又出现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
二、当前跨国公司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应用现状与评价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趋势向全球化、自由化、知识化发展,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来”措施,并收到了巨大成效后。
政府政策又逐渐向 “走出去”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更好地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我国学者开始致力于结合西方理论研究中国企业如何开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的问题。
笔者在此,从解决跨国公司研究中的三大问题——投资主体、方向、方式出发做了一个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投资主体——谁走出去。
在针对谁该走出去的问题上,有人主张走出去首先应该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3]卢进勇(2001)指出“走出去”的主体确定,不是根据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因此“走出去”的主体应该多元化,除大中型企业外,民营企业也应该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之一[4]。
徐滇庆和狄健(2003)进一步预测,中国未来资本输出的主力军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5]。
张瑞琴(2008)在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探讨中从获取国际资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开拓市场,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境外技术优势建立研发基地等方面说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7]。
(二)地区投向——往哪里走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跨国公司理论出发也有不同观点,分为两派:一部分支持向发达国家投资,而另一部分则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进军。
主张投向发达国家的有,彭磊(2004)利用发展周期理论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动机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投资是企业确定其市场“领先者”地位的有效途径[8]。
主张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彭鸿斌(2001)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该只像目前这样投资过分集中在港澳地区和发达国家,而应该走向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落后的国家,如俄罗斯、越南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9]。
耿晶晶,吴盼(2008),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另外其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
其次从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出发认为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非洲都是很好的投资地区。
[10]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如公司RD研发中心等对人才、技术要求高的企业的设立,我们主张其向发达国家投资,利用其优越的投资环境。
而对于一些技术成熟,且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或企业,我们应该以寻求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为标准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三)投资方式——怎么走的问题。
走出去的方式很多,中国企业究竟是以股权形式还是非股权安排、以合资形式还是独资、以并购还是新建、或者其他的方式“走出去”。
彭鸿斌(2001)认为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根据投资企业与投资环境的具体情况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而定,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一般采用合资的方式较好[9]。
陈华(1999)认为应以合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提高我方进入国外市场的效率和速度,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1]。
耿晶晶,吴盼(2008)认为对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自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
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10]。
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分析的较为具体,但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三、现阶段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研究重点和趋势实践证明我国在对外投资的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介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上来,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规模,管理效率,投资结构的问题出发。
规模上我国企业普遍偏小,企业实力没有足够强大;跨国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在投资行业地区分布上不均匀。
彭磊(2004)认为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制造加工业[8]。
另外,佘明龙(2003)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2、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3、资金不足,盈利有限。
4、人手不够缺乏经验。
耿晶晶、吴盼(2008)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分布单一[12]。
(二)相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方面积极发挥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
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政府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上发挥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方便。
张瑞琴(2008)对提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时指出政府要转变职能作风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8]。
刘之杨等(2007)认为一是政府制定总体战略规划,加快对外投资的法规建设。
二是完善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程序。
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四是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对外投资的微观主体。
五是大力培养从事对外投资的人才[13]。
实际情况中政府不仅要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从国家利益出发,政府还要起到对对外投资的监管作用,乔虹(1999)认为政府应实行有力监管,保证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符合国家利益。
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战略。
还应该在保证企业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进行一定的监控;最后政府的监管应该注意从行政手段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过度[14]。
其次是企业方面站在长期战略的角度应该主动发展对外投关于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综述◇ 周艳林 (下转第68页)2009.No202009.No20摘要:电脑技术的进步,需要对其有更高的认识,更高的理解,进程是电脑技术应用的较高层次,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意识,更多的认识进程,更深的理解进程,也就会对操作系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脑应该技术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进程 程序 木马一、计算机的进程什么是进程呢?在操作系统上讲到的进程定义是:进程是程序在内存中的一次运行。
在Windows系统运行的进程中,可能包括系统文件、应用程序文件和恶意程序。
进程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一个数据集合在处理机上的一次执行活动。
进程和程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的区别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没有任何的执行含义。
而进程则是程序的执行过程,它动态地被创建、调度、执行,直至消亡。
当然,进程的执行活动是在程序中事先规定的。
形象的比喻就是:若把一个程序看作一本书,那么进程就是按照书学习的过程。
进程具有并行特征,而程序没有。
进程具有并行特征的两个方面,即独立性和异步性。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各进程的执行是独立的,执行的速度是异步的。
显然,由于程序不反映执行过程,所以不具有并行特征。
进程是竞争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基本单位,其并行性受到系统本身的制约,这种制约就是对进程独立性和异步性的限制。
不同的进程可以包含同一程序,即不同进程可共享同一程序,只要该程序所对应的数据集不同。
二、进程的实例经常会听到别人说中了木马,那么什么是木马呢?木马是指编写的一种远程控制恶意程序,木马会未经用户许可,记录用户的键盘录入,盗取用户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并将其发送给攻击者。
中了木马就是木马程序在电脑上运行,作为一种进程而存在,不过它是有害的。
当一个电脑有木马程序的时候,它仅仅是一种程序,当它被激活后就会以一种进程的方式在计算机里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了木马。
这个时候当用户的操作都会被记录下来,传回给远方的主控端,用户的信息就可能丢失。
少则会让人精神受损,重则经济上会受到重大损失,所以对于进程我们要有所了解,更要对如何防范木马有清醒认识。
三、有害进程的防范首先要有良好的防范意识,对于不明的文件不要轻易打开,如果的确需要打开,最好用杀毒软件扫描;其次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如:瑞星,卡巴,金山,江民等,当然不要忘记随时更新病毒库;最后还应注意不要访问不良网站及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等。
四、常见的进程(一)Windows XP最基本的系统进程列表 smss.exe 系统进程管理csrss.exe 子系统服务器进程winlogon.exe 管理用户登录services.exe 包含很多系统服务lsass.exe 本地安全机构进程svchost.exe 包含很多系统服务explorer.exe 资源管理器 (internat.exe 托盘区的拼音图标)(二)vista 常见的进程列表 DllHost.exe 管理DLL应用wmiprvse.exe 通过WinMgmt.exe程序处理WMI操作taskeng.exe 任务计划程序引擎svchost.exe Windows服务主进程Explorer.EXE Windows资源管理器Dwm.exe 桌面窗口管理器SLsvc.exe Microsoft软件授权服务winlogon.exe Windows登录应用程序lsm.exe 本地会话管理器服务lsass.exe 本地安全机构进程wininit.exe Windows 启动应用程序services.exe 服务和控制器应用程序csrss.exe 客户端服务器运行时进程smss.exe 该进程为会话管理子系统用以初始化系统变量TrustedInstaller.exe Windows模块安装程序audiodg.exe Windows音频设备图形隔离ctfmon.exe CTF加载程序的高级文字服务conime.exe 命令行模式输入法(三)附加的系统进程(这些进程不是必要的,你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服务管理器来增加或减少)mstask.exe 允许程序在指定时间运行regsvc.exe 允许远程注册表操作winmgmt.exe 提供系统管理信息(四)以下全是系统服务,并且很少会用到,如果你暂时用不着,应该关掉(对安全有害)tcpsvcs.exe 提供在PXE可远程启动客户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