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婚姻伦理的缺失与完善_魏婕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乡村伦理文化逐渐式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老年人在乡间的生活也变得孤独而无聊。
同时,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让人们形成了一种“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乡村伦理观念和文化的重视程度降低。
可以说,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既是城市的不良影响,也是乡村发展失衡和文化认同缺失的结果。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既体现在社会关系上,也反映在文化传承上。
社会关系上,乡村的人际关系习俗在城市流失出现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交模式,即虚拟社交。
这种模式对人们的身份、地位、尊重等多方面带来了更多的考量。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许多传统的家族关系也逐渐消失。
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趋向单一,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和家族感情。
文化传承上,乡村伦理文化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的缺失。
一方面,乡村缺乏专业的文化传承机构和人才,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逐渐湮灭。
另一方面,快速地城市化让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导致他们不再关注传统文化,缺乏对乡村文化的维护和发扬。
同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对传统文化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只得以口耳相传,没有得到恰当的传承,一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了。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既带来许多问题,也留下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社会关系上,乡村社交的失落和家族关系的消失需要寻找新的连接方式。
乡村社区可透过各种活动,例如节庆、运动会等来加强人们的互动。
家族文化方面,公益组织可以在家族文化的维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地方公益组织可以制作家谱、办理子孙联谊等。
这些尝试可以提高人们的融合度,帮助大家加强团结合作,增进家族感情。
在文化传承上,恢复乡村文化需要建立更多的文化传承机构和人才,通过新颖的方式,例如乡村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文化旅游等,在社会上推广和传承。
同时,青少年教育也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论我国当前农村事实婚姻问题
论我国当前农村事实婚姻问题【摘要】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着许多事实婚姻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安定。
农村事实婚姻的定义及特点是指未经正式登记的同居关系,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
导致农村事实婚姻问题的原因包括传统观念、经济压力和教育水平等因素。
这些问题给农村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家庭纠纷、子女抚养权纠纷等。
为缓解这一问题,可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措施。
未来农村事实婚姻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
我国当前农村事实婚姻问题严峻,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议加强法律监管和教育引导,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事实婚姻问题、定义、特点、原因、影响、措施、发展趋势、评价、建议1. 引言1.1 概述我国当前农村事实婚姻问题当前,我国农村事实婚姻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事实婚姻是指一种没有正式结婚证书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以夫妻身份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事实婚姻现象较为普遍。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化,也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风险。
农村事实婚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增加,原本固定的社会关系开始变得模糊和不稳定。
农村事实婚姻还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地方,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正式结婚才能称之为合法夫妻,造成了事实婚姻现象的出现。
农村事实婚姻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事实婚姻的权益保障不足,一旦出现纠纷,法律无法提供有效保护。
事实婚姻的稳定性较低,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破裂,对子女的成长教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婚姻还可能导致财产纠纷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剧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解决农村事实婚姻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教育、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只有全面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为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乡村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遇了严重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式微的现象。
为了重建乡村伦理文化,需要扭转目前的局面,采取措施来加强对乡村伦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主要源于以下方面:一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家族和血缘关系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关系。
这种变化导致了家庭、学校等一些传统伦理教化场所的功能和效益下降,使得乡村伦理文化传承和弘扬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二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失落。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人开始追逐既复杂又短暂的物质享受,忽视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导致了犯罪率和道德败坏的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伦理文化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三是传承机制的缺失。
传统的乡村伦理文化是通过祖辈口耳相传或是长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
然而,随着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传承机制逐渐丧失,导致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针对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重建乡村伦理文化:一是加强对乡村伦理文化的保护。
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伦理文化的保护,建立相关制度,制定出有力的政策,并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维护和传承乡村伦理文化。
二是加强乡村伦理文化的教育。
学校应该在教育中注重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回归传统,培养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强调家庭、法律和社会运行中的各种伦理规范。
三是建立科学的传承机制。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传承机制,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为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重建乡村伦理文化,以弘扬传统文化、维护社会道德和促进乡村发展。
农村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农村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婚姻家庭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幸福生活,也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婚姻家庭问题。
首先,农村婚姻现状是农村婚姻家庭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由于农村人口大多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节奏较为单调,缺乏外界交流,导致农村青年相互了解不充分,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造成婚姻匹配度低。
另外,在农村地区,封建观念尚未完全淘汰,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很大的干涉和控制,许多婚姻并非基于情感而是基于利益。
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婚姻现状的不尽人意。
其次,农村婚姻家庭问题还包括了夫妻关系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尊重和关注程度较少。
这使得很多农村女性在婚姻中难以获得平等对待和尊重,导致夫妻间的矛盾和纷争。
此外,由于中国农村男女双方结婚时往往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方,随着婚姻生活逐渐步入现实,很多夫妻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容易产生矛盾和误解。
再者,农村家庭中的教育问题也与农村婚姻关系紧密相连。
在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不高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心智成熟程度不够。
这对于维护婚姻关系和处理家庭问题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促使了一些婚姻中的问题难以解决,加剧了矛盾。
此外,经济条件的问题也是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家庭收入较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支持家庭生活。
夫妻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导致矛盾的产生,并可能最终演变为家庭暴力等问题。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很多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夫妻分居异地,长期分离也会对婚姻产生不利影响。
在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方面,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农村地区传统保守观念较为浓厚,对于离婚和再婚等问题持保守态度,这使得一些受到家庭暴力和婚姻问题困扰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帮助。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1. 引言1.1 乡村伦理文化的重要性乡村伦理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智慧和人文情感。
乡村伦理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乡村伦理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石,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促进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乡村伦理文化是乡村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它凝聚着乡村人们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激发着他们的爱乡情怀和责任意识。
乡村伦理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和智慧支持。
乡村伦理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加强乡村伦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保持乡村社会的持久繁荣和发展。
1.2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现象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现象是指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乡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冲击和削弱的现象。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流动加剧,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伦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不断减少,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常态,导致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新科技的普及和传播,使得年轻人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下降,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商业化的影响,也使得一些传统的乡村伦理观念和民俗习惯逐渐式微,被商业化和利益化所取代。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现象不仅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威胁。
重建乡村伦理文化,弘扬传统价值观念,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仅有重视乡村伦理文化的重建和传承,才能保障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永久传承。
2. 正文2.1 乡村伦理文化的历史演变乡村伦理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乡村伦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乡村的道德规范和乡土观念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乡村伦理文化逐渐式微,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逐渐减弱。
乡村伦理文化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是乡村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重建乡村伦理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原因、重建乡村伦理文化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原因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乡村老人因为子女在城市工作,长期留守在家,导致在乡村的伦理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2. 传统乡村道德观念的淡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的乡村道德观念在新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逐渐淡化。
比如尊敬老人、顺从长辈、重视家庭,这些传统的乡村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年轻人对这些传统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3. 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对乡村伦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重建乡村伦理文化的路径和措施1. 弘扬传统伦理文化要重建乡村伦理文化,首先要弘扬和传承传统的伦理文化。
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让乡村居民了解、热爱、传承传统的乡村伦理文化,培养乡村居民对传统伦理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加强乡村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活动、建设乡村伦理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让乡村居民了解伦理道德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乡村居民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3. 加强家庭道德建设作为乡村伦理文化的基本单元,要加强家庭道德建设。
通过开展家庭伦理文化讲座、家庭伦理文化节等活动,引导乡村居民重视家庭伦理文化,提高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满度。
4. 建设乡村伦理文化示范村通过选择一些乡村伦理文化较为优秀的村落,加大对这些村落的伦理文化建设力度,形成一批乡村伦理文化示范村,让这些示范村成为乡村伦理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传播基地,带动周边乡村伦理文化的重建和发展。
农村区域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区域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婚姻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婚姻观念的转变、婚龄的延迟、婚姻质量的下降以及农村老龄化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婚姻观念的转变是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农村婚姻观念强调门当户对、男尊女卑,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然而,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
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农村婚姻市场的变化,婚姻选择的标准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
因此,农村地区应加强婚姻观念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婚姻素质,促进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
其次,婚龄的延迟是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发展中的另一个问题。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延迟结婚,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
然而,婚龄的延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年龄的增长可能导致生育能力和生育健康的下降,增加了生育难度。
另一方面,婚龄的延迟也增加了农村老龄化的风险,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压力。
因此,农村地区应加强青年婚姻观念教育,鼓励年轻人在适当的时候结婚,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发展。
此外,婚姻质量的下降是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的变化,农村婚姻质量普遍下降。
一方面,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的现象,婚姻长期分离容易导致婚姻危机和矛盾。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婚姻家庭教育和婚姻咨询服务,婚姻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因此,农村地区应加强婚姻家庭教育,提供婚姻咨询服务,帮助夫妻解决婚姻问题,提高婚姻质量。
最后,农村老龄化也是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家庭面临着养老问题的困扰。
农村地区应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减轻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
同时,农村地区也应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社交活动和娱乐设施,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农村婚姻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婚姻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婚姻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与重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的健康与谐发展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的婚姻登记工作对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农村建设、家庭幸福与农村的稳定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婚姻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改进农村婚姻登记工作的对策方法。
关键词:农村婚姻登记工作;问题;对策一、农村婚姻登记工作现状前言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农村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农村地区的婚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因为它关系到农村的与谐稳定,家庭幸福与幸福的关系。
表面上的婚姻是一种个人行为,比如结不婚,跟谁结婚是个人的决定,但在本质上它也有很强的社会性。
婚姻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是生育,养育子女的功能,才能实现人的生产与再生产。
国家机关制定与实施婚姻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实施婚姻法律法规对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婚姻指导、规范与监督与处置,以符合社会需要的婚姻制度与婚姻秩序。
二、农村婚姻登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婚姻法与《婚姻登记办法》实施以来,婚姻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婚姻登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 (一)农村婚姻登记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较低现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的婚姻登记管理人员,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发给婚姻登记管理员证书。
这表明对工作人员素质规范执法是有严格要求的。
但实践中,不少地区,特别是乡镇一级,无人专司其职,多为文书或内勤兼任。
这些工作人员工作任务杂、业务素质低,执法水平不高,且变动较大。
另外,民政部门与民政部门、村干部档案部门不联网,婚姻状况数据不能通过网络查询,只能通过婚姻注册处的个人经验判断,这样可以很容易犯错误,让不法分子利用,破坏国家的婚姻管理制度,侵害了其他公民的婚姻家庭与家庭的权利。
农村伦理问题
问题解读与相应对策“孝道堪忧,两性关系混乱婚姻不牢”,这是此片段呈现的三个问题,古人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由此可见,此上种种已经完全背离了中国古代延续的伦理道德,这在古代,就不只是处死的问题,不光死的方式“曲曲折折,惊心动魄”,还得背上个千古骂名,被后人的口水,文人的墨水淹死。
宽泛地看,说到底还是钱惹的祸。
啃老为了多捞几个钱,乱性为了傍个大款就上了别人的床。
我们也许会感慨“世风日下,沧海横流”,物质主义甚嚣尘上,唯金钱论此消彼长,我们唏嘘,我们鄙视。
但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下原因,才能想出更好的对策。
既然问题是看上去钱引起的。
姑且我们就从钱开始谈起,试问,他们是真的没钱吗?没钱可以啊,全国十几亿人,一个人捐个几块,好几个村就吃喝不愁了,更何况还有企业慈善,还有国家财政,稍微倾斜些方向,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然而这这能解决问题吗?谈孝道,他会赡养老人吗?未必吧,估计好不容易弄到的几个钱就被吃喝嫖赌挥霍尽了,如果生活作风好一点,他就会打迁户口,买房子的主意,如今房价这么贵,挣得那点钱哪里够,于是便又开始打爹娘“棺材本”的主意。
不管是多是少,捞过来再说,能挣多少是多少。
对于那些“私奔”的男女们,当他们选择了背离传统,抛弃儿女,给予或投向另一个人的怀抱。
他们是否又能真的幸福呢?未必吧,那么不是可以说钱就是维系感情的基础?那么假设新家中又没钱了呢?假设碰到更加有钱的呢?那是不是可以说钱就是维系感情的基础?没了金钱的璀璨,爱情婚姻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关于两性混乱问题,男人为了钱出去打工,留得家中妻子独守空房。
男人寂寞,女人也寂寞。
“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于是另外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满足了自我。
现在再看春晚小品“除了老伴,不分你我”,是否有些许苍凉之意?没有底线的,就和别人过上了日子。
这看上去是钱惹的祸,如果男人不出去,哪来的这么多的“腥风血雨”?然而,该偷腥的还是会偷腥,该私奔的还是会私奔。
不是良风美俗的过错,而是老一代的消逝和新一代的腐蚀。
《望春风》:乡村伦理的失序与救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7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Jul.,2018 收稿日期:2018-04-29 作者简介:赵璐(1993-),女,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望春风“:乡村伦理的失序与救赎赵 璐(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 要:乡村伦理,是指一种维持乡村社会平衡㊁稳定的道德体系,包括孝亲伦理㊁婚恋观念㊁乡村权力㊁人伦关系等方面㊂‘望春风“以儒里赵村这一乡土空间为依托,将笔触深入到世纪之交乡村社会的现实,展现了农耕文明裂变下家庭伦理的失衡㊁人伦关系的异化和基层政治权力消遁的图景㊂同时,格非并非一味地哀叹农村的凋敝和颓败,而是在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中,试图重构一个充满温情的诗意家园,用夹缝中的诗意救赎溃败的乡村伦理㊂关键词:乡村伦理;婚姻;人伦;诗意;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8)07-0118-03Longing for Spring Wind :the Disorder of Rural EthicsZHAO Lu(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00,China) Abstract :Rural ethics refers to a moral system that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of countries,including ethics of filialpiety,marriage attitude,village power,human relations and other aspects.By the country space of Ru Lizhao Village,the in-depth writing of Longing for Spring Wind describes the actuality of rural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demonstrates the scene of unbal⁃ance of family ethics,dissimilation of human relations and disappearance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s under the farming civilization fission.At the same time,Ge Fei doesn’t blindly stress the destitution and downfall of the countries.Actually,he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a poetic home full of warmth with his loving memorizing of the homeland.He hopes to save the collapsing rural ethics with poetryin the crevice. Key words :rural ethics;marriage;human relations;poetry;survive 格非的‘望春风“将笔触深入到世纪之交乡村社会的现实,书写乡村伦理嬗变的现实图景㊂其意义不仅在于呈现乡村伦理溃败后令人震悚的现实图景,更在于对乡土精神的诗意缅怀与祭奠㊂面对现代文明入侵所导致的道德沦丧和人伦关系的异化,格非试图回归到乡村荒野中寻找回归自然和谐之路㊂这里的 回归”与 倒退”无关,它是一种对物质贪欲的抵触和对美好乡土人性的接续㊂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永久追寻的梦想,只有重返自然才能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㊂格非在乡村荒野中向我们演绎了一首富有自然美㊁人性美的牧歌,小说尾声的儒里赵村被赋予了浓厚的诗意色彩,与浑浊㊁喧嚣的外部世界相比,这片古老的土地依旧散发着纯真㊁质朴的乡野气息㊂春风拂地,万物生长㊂一㊁价值选择:乡村婚姻伦理的断裂孟子概括的五种人伦关系中,其中三项都是关于家庭关系,而在这些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础㊂长期以来,中国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大众普遍接受儒家家庭本位的伦理观,婚姻被认为是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女性在家庭中也尊奉 从一而终” 忠贞不二”的观念㊂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平等自由主义思潮的深入,启蒙思想家们就对传统社会对女子的约束进行了全面㊁深刻的批判,并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和婚恋自由;新中国成后,随着农村社会制度和思想的变革的深入,婚姻自由在农村已基本形成,一夫一妻制也基本确立,两性关系朝着和谐方向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加速,乡村出现很多违背传统道德的婚恋现象㊂如果把中国乡村视为一个独立整体的话,那么,使其独立的 他者”也相对应存在㊂新时期以来,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性因素向乡村的渗透可被看作是 他者”的进入,原有的婚姻伦理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㊂‘望春风“以儒里赵村这一乡土空间为依托,展现了农 耕文明裂变下婚姻伦理的失衡㊂小说以 我”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通过对雪兰㊁赵礼平㊁蒋维贞等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腻描绘,书写了年轻一代的农民面对日益开放的乡村,其婚恋观㊁性观念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㊂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的支配下,新一代农民开始放弃对传统婚恋观念的坚守,传统婚姻伦理在农村逐渐失序,整个乡村都陷入到一种非主流的 伦理困境”中㊂ 处于变革时期的乡村女性,被裹挟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㊂”[1]雪兰是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农村女性的一个缩影,对她们来说,与其如父辈般在黄土地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不如逃离故乡奔向城市的乐土㊂当雪兰怀着憧憬之情第一次来到南京的厂区时,厂区的荒凉和脏乱令她大失所望㊂雪兰一方面隐藏着自己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在酝酿着新的计划㊂她不停地换工作,从医院清洁工换到澡堂卖票的,企图能跻身到城市人当中㊂对于想叛离农村融入城市的雪兰来说,带着农村印记的赵伯渝则是她触摸城市文明的阻碍,她的不满情绪一天天膨胀,终于纵火烧了家中的被褥㊁蚊帐㊂一年后,雪兰辞去了澡堂的工作,去钢铁厂当了质检员,这份工作能让她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群,雪兰也就 自然”与来自上海的技术员同居㊂雪兰的出轨和再婚展现了乡村传统的价值观被扭曲,婚姻不再受到感情忠贞的束缚㊂当赵伯渝意外碰见雪兰的父母和孩子时,雪兰竟叫孩子喊他 娘舅”㊂赵伯渝与雪兰的结局展现了传统婚姻在城市文化的浸染下被击垮的现实,雪兰背叛婚姻的不道德行为不但没有受到父母的谴责,反而得到他们的默许甚至支持㊂如果说,赵伯渝与雪兰的分离存在文化冲突因素,那赵礼的见异思迁和 婚外恋”的游戏则展现了乡村传统的婚姻道德正在被否定㊁移植㊂赵礼平婚后不断玩弄女人,甚至勾引村里朱虎平的妻子蒋维贞㊂朱虎平和蒋维贞的爱情传奇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山村,一直堪称纯洁的堡垒㊂蒋维贞也被誉为村里最忠贞的女人,但到了一九九二年前后,蒋维贞经受不在赵礼平的金钱和物质诱惑,还是跟着赵礼平去了深圳和珠海 开拓业务”㊂至此,可以看出在城市文化的侵染和冲击下,乡村社会传统的婚姻关系在裂变,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婚恋观被抛弃,乡村婚姻伦理逐渐式微㊂黑格尔认为: 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上伦理性的爱㊂”[2]在中国传统婚姻伦理中, 相敬如宾” 相濡以沫”是每对夫妻都尊崇的理念㊂但随着市场化和商品经济的狂飙突进,传统和谐共生的婚姻关系遭遇冲击,婚姻伦理陷入到混乱之中㊂小说通过年轻一代的细腻描绘,凸显了在现代化背景下,利益至上和自我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始占据上风,乡村传统婚恋观念日渐淡化㊂雪兰㊁蒋维贞㊁赵礼平都忘记了自己作为婚姻这个伦理实体中的丈夫或妻子的伦理身份,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也脱离了法的意义上伦理性的爱㊂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被深深打烙在骨子里的乡村传统婚姻伦理不断走向衰败,那个质朴纯洁㊁充满温情的乡土世界离我们越来越遥远㊂二㊁伦理认同:乡村社会伦理的失序中国的乡村是一个 熟人”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乡风民俗㊂在这个 熟人”圈子里, 每个人都是它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㊂”[3]这就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 差序格局”㊂ 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展开的㊂在中国乡村社会,邻里之间以礼相待㊁互帮互助,构成乡村最基本的伦理认同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进城/返城的跨区域交流中,中国乡村的伦理认同呈现出正负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人们有了更强的平等开放㊁公平竞争的观念, 而其负面变化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功利化㊁自我主义化㊁表面化㊁干群冲突紧张化”㊂[4]这些现代观念极大地冲击着乡村的伦理认同,乡邻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传统的 差序格局”不再适应变化着的乡村社会而走向解体㊂格非直面乡村社会新变的现实,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乡村社会人伦关系和基层政治权力嬗变的图景㊂‘望春风“中的儒里赵村一直沿袭着淳朴善良的民风㊂小说前半部以普鲁斯特式温情的笔调写成,通过 我”的讲述,可以窥见儒里赵村在改革开放前人与人之间单纯质朴的关系㊂例如赵德正在酒鬼父亲死后变成村里的孤儿,但村民们并未疏远这个孩子,在赵锡光的主持下,村民们帮着德正变卖家产还了债,还安葬了他的酒鬼父亲,又把无人收留的德正安顿在祠堂㊂善良的村民们可怜这个没爹没妈的孩子,每逢有了吃的,总会匀一点给他,德正几乎是吃 百家饭”长大的㊂互帮互扶的民风一直延续着,赵伯渝的父亲自杀后,乡邻们再一次帮着 我”安葬了父亲, 当天晚上,老福奶奶讲我送回家的时候,我看见春琴已经在灶堂里生火做饭了㊂她假装不看我,只顾自己一个人流泪㊂”[5] 远亲不如近邻”成为这个村落最质朴的伦理认同,质朴清纯对人伦关系也构成儒里赵村的情感凝聚㊂而到九十年代,儒里赵村不再是那个 有事一起上”的村庄了,村民最后一次以 集体”名义的共同讨伐也被金钱收买了,当众人在梅芳的带头下为龙英死去的孙子讨说法,赵礼平却用了五十万就平息了这场讨伐,龙英家也因为这笔巨款化悲为喜,开始尊称赵礼平为赵董事长,还大宴宾客答谢村人的两肋插刀,可是唯独没有邀请梅芳㊂当初拿着菜刀带头伸张正义的女人,在龙英看来却是 越活越糊涂”,梅芳也因此遭受村人的刻意冷落,在孤独中度过了她的晚年㊂金钱至上的意识一点点蚕食着儒里赵村包容朴实的人际关系,如果说梅芳被村人的冷落还只是金钱欲望控制下人伦关系的变异,那更生的遭遇就是儒里赵村人际关系变得面目全非的真实写照㊂一九六九年,唐文宽同性恋身份被暴露后,村干部考虑到小满还是个孩子和村社的荣誉,帮唐文宽把这件事压下去了㊂而到一九九八年时,自私自我的风气已经完全渗透进这个淳朴的村庄,村人错误地将同性恋与艾滋病划上等号,甚至怀疑平常爱找唐文宽下棋的更生也有同性恋的嫌疑,原本一直不受人关注的更生,从此被村人推到前台,成了肮脏㊁猥琐和变态的象征,在冷漠和屈辱中离开人世㊂与此同时,时代在变,撬动时代变革那个无形的力量也在变化,人伦关系的异化还伴随着传统政治权力的消遁和瓦解㊂大队书记高定邦为村子开挖的水渠本应是造福百姓的,却被赵礼平用来排放化工厂的污水㊂整个村庄都被这发黑的污水污染了,然而并没有人责怪罪魁祸首赵礼平,反而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高定邦的头上㊂本是好心做事的大队911 第7期‘望春风“:乡村伦理的失序与救赎书记高定邦遭到村民们毒骂和诅咒,而罪魁祸首赵礼平凭借经济上的成功成为村里权力的实际掌握者,这背后揭示的是乡风民俗的异化,是基层权力的消遁和瓦解,是乡村治理的危机㊂几千年来乡村所坚守的仁义㊁诚信㊁友爱等伦理认同已全面溃败,整个村庄陷入大规模伦理颓败的景象,这正是当下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的现实㊂过去温暖诗意的乡村的形态逐渐消亡,正如贾平凹谈到的, 原来我们那个村子,我在的时候很有人气,民风也特别醇厚,现在’气’散了,起码我记忆中的那个故乡的形态在现实中没有了,消亡了㊂”[6]小说对当代农村异化的人伦关系和政治权力的更迭进行了原生态揭示,展现了乡村社会越来越冷漠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当先的价值观的现实景象,传达出作家对社会变革时期乡村社会伦理危机的焦虑和忧思㊂三㊁精神生态:乡村荒野的诗意重返几千年来,聚族而居的人们依赖土地而生,在安土重迁的观念影响下,农民对于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天然的眷恋和热爱的情感支撑着农民守护自己的家园㊂进入新时期以后,新一代的农民受到城市文明的洗礼,对于传统的乡村伦理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对土地的情感也由依恋走向疏离㊂面对乡村社会日益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正在裂变的人伦民风,鲁枢元认为, 那种实用主义的㊁物质主义的㊁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才是制造现代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㊂”[7]这些价值观渗透到乡村社会,造成乡村伦理道德的沦丧和人伦关系的异化等负面问题㊂‘望春风“在书写乡土伦理溃败图景的同时,试图通过 重返时间的河流”,来表达对于乡村美好人性的缅怀㊂所谓 重返时间的河流”,是格非对于传统乡村伦理返魅提出的一个崭新的预设㊂正如格非谈到自己的创作动机: 我决心要写一部小说,就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起㊂如果不写,用不了多少年,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也许不会知道,长江腹地曾经有过这些村子,有过这些人,这些人和这片土地曾有过这样一种关系㊂”[8]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追忆 故乡”几乎成为所有乡土书写的叙事动力㊂作为告别故乡漂泊都市的农裔知识分子,格非对于飘逝的往昔故乡怀着一种强烈的 乡愁”,在小说中既流露出对破败家园的伤逝,也表达了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㊂格非笔下的 故乡”可以看作是为渐渐远逝的故乡所作的哀婉深沉的挽歌,但小说又不仅仅是哀叹日趋凋敝的乡村,而是通过 我”一次次地 返乡”企图寻找精神救赎的可能性㊂第一次,当赵伯瑜和春琴回到了已经被拆成废墟的便通庵,目之所及均是满目疮痍,然而就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赵伯渝与春琴决定用双手开辟出一片诗意的栖居之所㊂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生态学命题,它以诗意为基础,是人类理想和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㊂面对在被废弃的家园,格非在这片如荒漠的故乡中留出一小块绿洲,让心灵与土地重新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㊂小说对赵伯渝和春琴在荒野中的生活进行了细致描绘,并试图重构一个充满温情的诗意家园:他们自己种菜种豆,用改制的油灯来照明,用树叶㊁茅草和劈柴来生火做饭 他们怀着对土地深沉的爱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在互相关怀中展现和谐温情的人性㊂春琴的身体也在这般和谐诗意的环境中渐渐康复,外界的喧嚣仿佛也被这诗意淹没了㊂这种宁静㊁和谐的小屋是格非营造的理想之境,也是乡村精神家园的象征体,他们用最平凡朴素的生活方式构筑了理想的乐园,由此摆脱身处荒野的悲凉,回到生命本真的状态重新开始㊂第二次,他们回到了半塘,小说中的半塘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既是父亲当年常常带我走差的地方,也是春琴生活过的故乡㊂然而昔日风景如画㊁民风淳朴㊁尽然有序的乡村也难逃被拆迁的命运㊂ 故乡”于春琴而言是她生命中美好和温情的开端,是她的 精神原乡”㊂当赵伯渝和春琴回到这片曾经生活过的故土,这里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当年热闹的半塘如今已经被分割成工业园区和一大片静穆的墓园,故乡不再是普通意义上能够重返的物理空间,也不再是春琴可以寄托情感的 精神原乡”,而是没有生机的荒原㊂能否真正 重返”故乡,关键乃在于精神生态的重构,小说结尾,当赵伯渝和春琴走到儒里赵村的村头,望着荒野中的家园,赵伯渝以叙述人的口吻写到: 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㊂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 ”㊂[5]2尽管这是 我”为了安慰春琴所作的畅想,但我们可以肯定,故乡的温情正在渐渐回缓,人对于爱和新生的渴望从未停止㊂虽然乡村已经破败不堪,但格非仍在荒野中找到了精神守望的可能性 春风㊂这里的春风可视为一种信仰的力量,它能指引着我们 重返”理想的家园,所有的溃败都可能在这信仰中被救赎㊂作家力图接续乡土文学对于自给自足的田园想象,用夹缝中的诗意救赎溃败的乡村伦理㊂ 参考文献: [1]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 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6-57.[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7.[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33.[4]闫丽娟,胡桃义.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J].长白学刊,2007,(06):108-111.[5]格非.望春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95㊁393.[6]贾平凹,郜元宝.关于‘秦腔“与乡土文学的对话[C]//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1.[7]鲁枢元.开发精神生态资源 ‘生态文艺学“论稿[J].南方文刊,2001,(01):37-42.[8]格非.‘望春风“的写作,是对乡村做一次告别[N].中华读书报,2016-06-29.(责任编辑 吴明东) 02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一、引言婚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农村婚姻乱象层出不穷,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扰。
因此,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农村婚姻乱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结果1. 婚姻买卖现象普遍存在:调研发现,农村婚姻买卖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贫困家庭利用儿女结婚来换取经济上的利益,不考虑双方是否真心相爱。
这种现象导致婚姻缺乏真实的感情基础,进而增加家庭矛盾和离婚率。
2. 早婚现象严重:由于观念的传统和外界压力,农村青少年普遍存在早婚现象。
大量的未成年婚姻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也剥夺了年轻人正常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
3. 单身剩男剩女群体扩大:调研发现,在农村地区,由于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寻找更好工作的原因,单身剩男剩女群体不断扩大。
这种现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也给未婚青年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困惑。
4. 婚姻暴力和家庭矛盾频发:农村婚姻乱象中,婚姻暴力和家庭矛盾频发。
一些人因为经济困难、沟通不畅等原因,将压力和不满发泄到配偶身上,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甚至出现家庭暴力事件。
这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心伤害,也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三、原因分析1. 经济因素:农村的贫困和落后是导致婚姻乱象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为了改变自身经济状况,将婚姻视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忽视了感情的重要性。
2. 传统观念束缚:封建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早婚观念被长辈普遍传承和强化。
这导致了年轻人无法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在婚姻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3. 缺乏性教育和婚姻辅导: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性教育和婚姻辅导机构,对于婚前性行为、家庭生活的理解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加剧了婚姻乱象的发生。
四、对策建议1.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婚姻观念宣传教育工作,摒弃婚姻买卖、早婚等不良传统观念,提倡婚姻基于自由选择和真实感情的基础上建立。
农村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建构与问题反思
随着《都挺好》《三十而已》等都市女性情感剧的热播,女性题材电视剧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不但是“她力量”崛起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映射,也体现了当下女性题材电视剧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深化和突破。
都市女性情感剧所具有的现实感、当下性以及社会关联度,包括围绕“女性主体意识”的话题讨论,在依赖新媒体得以展开和传播,引发大众关注和共鸣的同时,也以其对女性人生观、婚恋观的深刻思考对观众给予引领与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对应的以农村为背景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创作风潮也正在兴起,尤其是2018年至今,出现了《初婚》(2018)、《岁岁年年柿柿红》(2018)、《春暖花又开》(2018)、《刘家媳妇》(2018)、《麦香》(2019)等多部以塑造农村女性形象为主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这一类型可以定位为“农村家庭伦理剧”[1],它以展现女性命运的跌宕起伏为主要内容,以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状态为辅,是目前流行的“大女主戏”的当代农村版。
同时,这一类型创作因为契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和主题创作导向,获得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其中有相当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进入国家广电总局的百部重点剧目名单,并在央视1套、8套等高规格平台播出,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
如《岁岁年年柿柿红》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领跑,单集最高份额7.03%,[2]《麦香》以平均收视率1.31%和平均收视份额5.57%位列2019年上半年央视1套黄金档首位宝座,[3]并获得主管部门和宣传系统的嘉奖。
不容否认,这些剧作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主题演绎和艺术表达上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电视剧在豆瓣等网络平台上的关注度和口碑评分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豆瓣用户不太认同其中的女性观念和女性形象,进而以略显极端化的评价和情绪化的打分拉低了它们的豆瓣评分。
虽然因女性观念问题而对剧作进行“一票否决”的现象非常不可取,但是,当前农村家庭伦理剧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整体略显陈旧也是客观的事实。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和重建乡村伦理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文化体系。
乡村伦理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伦理文化逐渐式微,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重建。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去城市工作,这导致了乡村社会的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传统的乡村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受到挑战,人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的看法有所改变,乡村伦理观念越来越难以维系社会秩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城市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乡村得到了传播,一些不良的习俗也跟随而来,乡村伦理文化受到冲击。
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教育和文化设施,乡村儿童和青少年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乡村伦理文化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承。
为了重建乡村伦理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
学校应该加强对乡村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让他们更好地传承乡村伦理文化。
加强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修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举办文艺活动,让乡村居民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和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媒体应加大对乡村伦理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向乡村地区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的乡村伦理观念和道德风尚。
乡村伦理文化的式微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重建乡村伦理文化需要从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乡村伦理文化建设氛围,促进乡村地区的社会和谐与发展。
关于农村婚姻问题调查报告
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青年 拓宽视野,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 ,从而在婚姻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
婚姻匹配与地域流动问题
• 地域限制: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婚姻匹配受到一定地域限制 ,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剩男剩女”现象。
• 城乡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务工或求学 ,可能导致农村婚姻市场失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婚姻流动成为可能。
婚姻稳定性。
02
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
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保障措
施,维护婚姻家庭和谐。
03
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政策
加强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提高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促进婚姻平等
和谐。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树立健康的婚姻观念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阅读推广、体育比赛等,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 质。
CHAPTER 03
农村婚姻面临的主要问题
贫富差距与婚姻选择
贫富差距影响
农村地区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家 庭的子女在婚姻选择上面临更大 困难,可能导致婚姻推迟或婚姻
不匹配的现象。
经济条件考量
经济条件成为农村婚姻选择的重要 因素,一些家庭可能更看重对方的 经济状况,而非性格、品德等其他 因素。
媒体与社会舆论
缩小贫富差距
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确保 贫困人口脱贫,减少因经 济问题导致的婚姻矛盾。
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 训,提高就业竞争力,拓 宽收入来源,降低家庭经 济压力。
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教育投入
增加农村学校投入,改善 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 ,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向农 村流动。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
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农村婚姻乱象调研报告引言:婚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体幸福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农村地区,婚姻乱象问题日益突出,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婚姻乱象的原因和特点,本调研报告对农村地区的婚姻乱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与受访者进行交流和深入探讨。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420份,受访者涉及多个农村地区的男性和女性,年龄在25至60岁之间。
二、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婚姻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艳遇和婚外情现象普遍存在。
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在婚姻中曾经有过艳遇或婚外情的经历。
其中,男性出现婚外情的比例高于女性,达到了70%。
2. 早婚现象较为严重。
近40%的调查对象在18岁之前就结婚,这种早婚现象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夫妻关系矛盾等问题的发生。
3. 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存在。
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家庭中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态度,这导致女性权益受到侵害,婚姻关系不平等。
4. 婚姻暴力问题严重。
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经历婚姻暴力的问题,包括肢体暴力和精神虐待等。
三、原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个别访谈的内容,得出了农村婚姻乱象形成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习俗较为保守,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婚观念等对于婚姻乱象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经济压力过大。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不高、生活负担重的问题,这给婚姻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和夫妻关系矛盾加剧。
3. 教育与意识不足。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导致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觉悟程度不够,缺乏对于婚姻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解决对策针对农村婚姻乱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解决:1. 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婚姻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2. 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家庭秩序的伦理逻辑与现代变迁
乡村家庭秩序的伦理逻辑与现代变迁乡村家庭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的秩序更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建设。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家庭的伦理逻辑和秩序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迁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乡村家庭秩序的伦理逻辑与现代变迁,分析其影响和应对方法。
从传统到现代,乡村家庭秩序的伦理逻辑已经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在传统乡村家庭中,父权制、家长权威和孝道伦理是主要的家庭秩序。
父亲作为家中的主要权威,儿女都需尊敬和遵从,传统的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道德观念也在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家庭成员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分工和责任,男主外,女主内,各尽其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
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家庭的秩序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乡村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已经被打破,男女老幼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思潮的变革,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的父权制和孝道伦理产生了质疑,他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与传统家庭秩序的冲突逐渐显现。
城乡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给乡村家庭的秩序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挑战。
在面对现代变迁带来的挑战时,乡村家庭秩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要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
尊重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尤其是对年长者和孩子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
要灵活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家庭成员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分工和分担责任,形成更加灵活的家庭秩序。
要注重家庭教育和情感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的尊重和服从。
要注重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变革。
乡村家庭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应该加强现代价值观的传承,在尊老爱幼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平等和个性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家庭价值观。
浅析当今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今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民乐县人民法院李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这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因为社会是否和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来维持和决定的。
现今全国上下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广大的农村。
那么农村家庭中的婚姻家庭的和谐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
据我院和相关部门2010年1----12月份来收到的有关婚姻家庭的纠纷情况如下:我县法院今年1—11月共受理民事案件件,其中离婚纠纷案件件,抚养纠纷案件件,遗产继承纠纷案件件,因非婚同居而引发的纠纷件,除了件为城镇居民外,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占总受案数的 %,比去年同期增加 %。
比较近3年我县法院的受案情况,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比例均偏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从司法、公安、妇联了解的情况来看,全县共接待来访的婚姻家庭问题的案件近余件,占总来访的案件的20%,内容多为家庭暴力、离婚居高不下、老人和小孩的抚养等。
从民政部门了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是每20对新人结婚,就有1对离婚。
近年来,因为婚姻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农村,因各方原因,所受教育和经济的限制,走上犯罪道路的比较多。
这样不但影响了家庭和谐,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纵上情况归纳为:当今农村婚姻家庭的首要问题是婚姻;其次是老人赡养;再次是离异小孩与女孩的抚养;最后是同袍兄弟的亲情问题。
一、夫妻离异增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婚姻离婚率最高。
1、婚恋快来快去。
此类婚姻的特点是快速,快速相恋、快速结婚、快速离婚。
整个婚恋过程完全是由感觉做主,喜欢就结婚,不喜欢就“拜拜”。
甚至还来不及了解对方就已经各走各路。
这类婚姻的主角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潇洒男女。
他们的感觉是没有悲伤,但是双方的父母亲友大多会因此成为陌路人,双方的家庭也会因此背负较重经济负担。
农村滥情流行各种伦理道德丧失【转】
农村滥情流行各种伦理道德丧失【转】在乡村里,由于过去的闭塞,到现在各种新生事物的涌入,给其带来了富裕,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和城市中所流行的某些腐朽的东西,正在向纯朴的农村侵噬.乡村中传统的美德与敦厚的乡风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情感问题上,过去处于保守状态的状况似乎被打破,一些不严肃,或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情感事件,已经不足为奇.这种不正常现象,在村中某些人家,与乡村有权有势的阶层,形成了个胡搞滥爱的怪圈儿(当然,绝大部分村民,对这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是不认同的。
)1.家中老大不离外面的小三不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一些有能力的男人,通过活络的头脑与信息,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捞到了第一桶金。
有的走出山外去创业成功,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话一点不假。
乡村里的某些暴发户,在外边沾花惹草还不算,有的还买楼房,养“小三”真是潇洒无比。
某村一位梁姓中年男子,此人还是我的学生。
他的原配夫人,是他的同学,美貌贤慧,为他生一漂亮女儿,两人感情一直不错,后因小梁在发展事业上赚了大钱,在外又娶一“小三”,还生了个儿子。
这位老兄,原妻不休,小三不弃,就这样养着两家人。
如这样例子,还很多,真如那句话说的:“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2.漂亮娘们心眼活不愁吃不愁喝。
如今乡村有句俗话描述女人说:“拼死拼活干,钱儿挣不到两吊半;不愁吃不愁穿,因为有个好脸蛋儿”!说的就是某此城乡结合部的地方,靠种田的妇女,赚钱很不容易。
而某些即年轻又漂亮的妇女,只要心眼一活动傍上个大款,那赚钞票是大大的了(城乡结合部分,这里有许多城里大款建有别墅,或开有公司,工厂等)。
吃香的喝辣的,名声虽说不好听,但这个时侯,有钱就是爹,安乐享受任人评说。
有的还不知羞耻,振振有词地说:“笑贫不笑娼;有奶就是娘。
”3.老公来作皮条匠甘心就把王八当。
如今在乡村出现了极个别的怪现象,老公拉皮条,媳妇接客忙,不是为别的,着急奔“小康”!村屯里,大部分农户,生活都富裕起来了。
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贾伟玮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发生了动荡及变化,并且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这些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
现在文化领域内封建意识抬头、思想领域内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多元主体利益纠纷不断、爱情婚姻异化及违法犯罪增多等。
主要的原因在于基层行政组织工作不力、农村文化宣传工作建设滞后及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鉴于此,文章在深入调查
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农村伦理道德问题,找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总页数】2页(P467-468)
【作者】贾伟玮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研究对策 [J], 徐姗姗;孙超
2.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贾伟玮
3.当前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欧冬高娃
4.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赫广义;吴
学梅
5.纳米技术的发展给竞技体育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申建勇;傅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探农村婚姻纠纷的解决机制--基于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
浅探农村婚姻纠纷的解决机制--基于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实
地调查
葛媛婕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4)9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村婚姻纠纷的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折射出这种改变。
通过探究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婚姻纠纷的现状,分析我国在解决农村婚姻纠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公正有效的多元化农村婚姻纠纷解决机制体系。
这一体系,注重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结合,提倡全面有效地发挥私力救济、社会救济和公力救济的手段,以实现各种农村婚姻纠纷解决方式相互衔接,良性互动,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婚姻纠纷。
【总页数】4页(P260-263)
【作者】葛媛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9
【相关文献】
1.新时期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浅探 [J], 朱兴梅
2.我国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浅探 [J], 陆琳
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特困群体精神状况分析\r——基于河南省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 [J], 陈辉
4.洛阳市农村地区养老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河南省洛阳市两县11村实地调查[J], 李可心
5.婚姻家庭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以广西农村为例 [J], 李艳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婚姻伦理的缺失与完善魏婕(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近年来,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一些人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出现扭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婚姻伦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婚姻伦理;爱情;缺失;完善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16(2012)02-0069-03The lack and the consummation of marriage ethics of the ruralWEI Jie(The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arriage has been impacted.The rural marriage and family ethicsappears a lot of distortion and will have a serious effect on the so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ural marriage ethic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Key words :marriage ethics ;love ;lack ;perfect1农村婚姻伦理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涵盖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成为公共话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三农”问题的主旋律。
为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随着城镇化的趋势,广大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青年的婚姻、恋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在农村,解放前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遵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当事人自己无权决定,结果是“线因针而达,不因针而稳;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解放后,新中国颁布了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并且在农村进行广泛宣传,致使当时的农村出现了一个解除包办婚姻的风潮。
当前,农村的婚姻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婚姻不再是爱情的顶点,更不再是爱情的坟墓;二是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一些人沉迷于网络,幻想虚拟的爱情和婚姻,“这山望着那山高”,出现了婚外情;三是感情基础薄弱,一些年轻人思想过于开放,草率结婚,婚后不久即发现双方性格不合,又匆匆走上离婚之路,“闪电式结婚又闪电式离婚”;四是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一些新事物和新观念给以前相对稳定的婚姻带来了较大冲击,婚姻逐渐走向破裂。
2当前农村婚姻观的缺失及表现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并为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
因此,婚姻是一种契约,应该建立在双方真实合意的基础之上。
在封建社会,婚姻的缔结靠“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双方是在被迫、非自愿的情形下缔结婚姻的,是不道德的。
我国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一条就提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三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两部婚姻法都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收稿日期:2012-03-01作者简介:魏婕(1987-),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伦理学.·96·第22卷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2No.22012年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Jun.2012一妻、男女平等,在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权利的同时,附设了道义的“羁绊”。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理念的进步,为婚姻家庭的和谐指明了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存状况大为改善,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道德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文化领域封建意识抬头,思想领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爱情婚姻异化等。
具体表现在:2.1爱情不是婚姻基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1]。
在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了爱情的重要性。
龚群在《青年伦理学》中说:“婚姻如果离开了爱情的基础,仅仅从财产、地位等条件出发,不仅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是不幸,而且违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2]。
爱情是恋人和夫妻永久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们相互依靠,风雨同舟。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然而,在一夫一妻制的现代文明社会,还大量存在着婚姻当事人意愿与父母或其他人意愿相妥协产物的半自主婚姻和相当数量的包办、买卖性质的婚姻。
在广大农村,婚姻更不是单纯地以爱情为基础,而是受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政治因素,如对权势地位、社会关系、门当户对等的考虑;经济因素,如对住房、家庭经济负担、父母、兄弟姊妹等的权衡;地域因素,如对双方距离远近的考虑等,因为距离近了可以随叫随到,随时帮忙。
2.2婚姻观的扭曲一是封建的择偶观还未彻底根除。
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条件落后,人们的交际范围有限,一些适龄青年只能依靠父母或媒妁组成并不现实的家庭,丧失了婚姻自主权。
由于双方缺乏了解,婚后常常因琐事发生矛盾。
实践证明,这种经不起生活考验的家庭,从一开始便没有生成一种共为家庭的伦理观,他们的婚姻不到两三年便解体,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另一类的不稳定。
二是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对家庭极不负责。
近年来,因生活所需,农村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这本是一件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好事,但一些打工者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些违背家庭,甚至是破坏家庭的行为,如包养情妇,插足他人家庭等,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对社会形成了一种负担。
三是部分家庭中仍存在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农村,很多人认为一个家庭只有生了儿子才能在其他村民面前抬得起头,否则将被别人看作是“断了香火”。
受制于计划生育政策,有些家庭为了要个男孩,或把生的女孩送给别人,或者假离婚,直到生男孩为止。
2.3婚姻中道德义务的淡化义务是婚姻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因素,恩格斯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1]婚姻义务作为一种职责,是人们“应该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村家庭并没有履行家庭的职能,更没有真正履行道德义务。
一些人将生育职能视为家庭的根本职能,而且只生不育,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
一些人把婚姻仅仅看成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把对老人的赡养看成是一种负担,有些人则长期“啃老”。
3完善当前农村婚姻伦理的建议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和文化素养对树立社会主义公德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农村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加强农村婚姻伦理道德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科学引导群众树立现代婚姻伦理道德观念。
3.1培养真正的爱情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
道德的感情是相互的,即爱就是爱,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牵就。
爱情也是一种责任,弗洛姆指出,爱总是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他指出,“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和物成长的主动关注”,“照顾和关心包含着爱的另一方面,即责任”,这都充分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和重要地位。
在广大农村,虽说实行婚姻自由,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婚姻仍然是经过媒人介绍,双方在结婚前没有牢固的爱情基础,那么婚后就要用心去培养感情,经营婚姻。
3.2加大对有违夫妻忠实义务行为的惩处互相忠实、互相尊重是婚姻道德的要求。
我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秉呈相互之间的忠·07·第22卷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6月实义务,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只有相爱,婚姻才是道德的,才是诚信的。
夫妻双方互相忠实、互相尊重是婚姻稳固的基石。
明确夫妻有相互忠实的法定义务,不仅是落实一夫一妻制度的需要,还为追究侵犯合法婚姻的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者插足、通奸、非法同居等已造成大量婚姻关系的破裂。
因此,应以立法形式让无过的一方得到应有的补偿,让有过错的一方得到应有的惩罚。
3.3正确理解婚姻自由社会主义婚姻自由的内涵不仅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二者是统一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婚姻关系的本质。
离婚是对人的感情及其人格的尊重。
马克思说:“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外表和骗局。
”[1]离婚自由是以婚姻当事人双方的情感关系为依据的。
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那么离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幸事。
但离婚自由并不是性放纵,喜新厌旧。
因此,要对离婚采取慎重的态度。
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是当前社会主义婚姻的伦理基础。
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维护婚姻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有效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夫妻双方要承担一系列的社会义务。
要使这些社会义务能够自觉地履行,成为人们的道德义务,不可缺少联系夫妻双方的感情纽带———爱情,不可不重视爱情所内涵的高尚道德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巨大能动作用。
所以,只强调爱情而忽视义务,或只强调义务而无视爱情,都是片面的。
只有切实地做到爱情和义务的统一,才符合社会主义婚姻的客观要求。
期望我国能够在婚姻制度方面加强对婚姻道德的保障,促进新的婚姻道德观的形成,以巩固和保障充满爱情、负有责任、和谐的婚姻。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龚群.青年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8.(编辑:唐芳)(上接第65页)4基于信息技术的ESSAT的评价评价对于空间的开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