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诗人鲍照以水为喻,说明像水一样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
这既是对当时门阀制度下,人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的倾诉。
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试图以酒自宽,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这种挣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鲍照以木石无情来反衬自己是有情感的,内心是激荡不平的。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诗人却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轻易言说。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鲍照以泻水为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篇杰作。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歌,它通过对泻水现象的描绘和诗人自身境遇的抒发,深刻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鲍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角。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
原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如下: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逢事忧愁叹息呢?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拟行路难(其四)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点
拨
诗歌入篇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作者运用的是
以“水”喻人的比喻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就在 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顿悟出了与之相 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
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
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性。
思
考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 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 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制度的
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 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今存诗作 204首,有 《鲍参军集》。
二、背景剖析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
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
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赏析:此句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 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 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压抑在 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
危害社会。
驾驶员理论考试 安全文明考试 安全文明网 驾驶证考试网 驾考试题最新题库 2016年2017年科目一考试 科目四考试 驾照考试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幺。
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拟行路难》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前言】《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注释】(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断绝,停止。
(4)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幺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诗歌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格。
[2]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拟行路难(其四)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鉴赏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直抒胸臆、沉郁悲愤之作,令人读后深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掬一捧同情之泪。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篇1诗歌首二句从泻水于地起兴,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来隐喻人生命运走向的不可预期,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紧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论及人生命途之变幻莫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宽慰。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诗人的强颜欢笑与自嘲、调侃,也是失遇者彷徨无据的愤懑而无奈的牢骚。
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动人。
五、六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画酌酒自宽的场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饮狂歌,狂歌《行路难》,以此抚慰自我;而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发悲愁而黯然中断、难以维继。
这样一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更直截地触摸到诗人内心中那种岩浆般沸腾的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喷发的火山一样。
七、八两句呈现的本诗情感洪峰舒缓下泄且复归平静的过程。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发自肺腑的真言道出了上文他那样躁动、勃然的郁怒的原因:人性非同草木,怎能没有感情呢?他无法矫情地掩饰自己遭遇的不公,也无法阻挠自己心灵的呐喊。
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出一个有血性的真君子的率真。
但是,他终究还是“吞声踯躅不敢言”,为何会如此?这要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就阻截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孤门贱生,操无迥迹”、“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空怀高才与宏图,却“英俊沉下僚”,始终郁郁不得志。
如此令人窒息的时代大环境,他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自然是如影随形地纠结着,但是他终究无力去推翻大山般重压的门阀制度,除了哀怨、郁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欲语不能,欲说还休,无法真正彻底地宣泄内心的痛苦与幽怨;而只能忍气吞声,不敢畅言:这才是最最凄惨的。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教学设计4: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作家与作品介绍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四、指导学生朗诵课文,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课时作业17: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一、基础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C.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这件事怎么不叫人不寒心!D.弗拉季米尔瞅着他的一举一动,随后过去捡起靴子,朝靴内窥视,急急地把靴子扔在地上。
二、文段精析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完成4~7题。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5.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温馨晨读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这是神奇的宇宙的净化,心灵的净化。
我是物质和精神的窭人子,却是大自然的宠儿。大自然是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第3课Fra bibliotek拟行路难(其四)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 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 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
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
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 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 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 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4.名句默写 各自东西南北流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 。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 ?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 。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④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 市 )令,转永嘉 (今温州市 )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 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6 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3.审美视窗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 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
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鲍照的身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
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但正史中却无记载,仅 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 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3)一般答题步骤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①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②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可概括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 感。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与综合检测]中第13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
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
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如《卫风·硕人》,描绘庄 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 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 形式。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 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题。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三、“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一句写出了什么感 情?
提示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
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 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 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 争。
指津:炼字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③某字与其他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鲍照 ( 约 415—470) ,南朝宋文学家。字
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
市云台区),东海(今属江苏)人。鲍照家世寒 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 学。元嘉期间(424—453)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 国侍郎。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二、“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你认为诗句中哪一个 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提示 “愁”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
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
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 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 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3.词语解释
倾、倒 ①泻 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停止 ②举杯断 绝歌路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将发又止 ③吞声 踯躅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徘徊不前 ④吞声踯躅 不敢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临
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 [xū] 作乱,鲍照为 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
作用。 今存诗 204 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
难》18首。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 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
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古典诗歌之炼字 解读: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
第3课 高中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
拟行路难(其四)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温馨晨读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得
月
看月最宜在水边,江楼正是此中胜景。
月明之夜,与友人三五,在门前的石凳上闲坐。暮色初
合,静看一轮鹅黄的圆月,给普照寺琉璃阁的塔尖轻轻挑起, 云霞叆叇 (ài dài云彩很厚的样子),月影朦胧。天上人间,纵谈今古, 这是一景。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自主学习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
为 “诗圣 ” ,与李白齐名。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 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 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 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 度吧! 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 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 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首诗 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审美写作
合作探究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 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 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心非木
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
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 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 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