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教案(中华书局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9.看《商鞅舌战群臣》图,感受商鞅改革阻力重重
5.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6.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13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13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A反对战争B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4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0分钟)
(1)完成《高分突破》P25-26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2)①战国七雄的形成?
②商鞅变法的目的?
③商鞅变法的内容?
④商鞅变法的影响?
⑤都江堰的设计者、时间、作用?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0分钟)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5-26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7—29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7、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中华书局版〕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PPT课件2

〔中华书局版〕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PPT课件2

1.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百姓的欢迎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C.合法经商致富
B.不隐瞒犯法行为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1、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秦孝公 (2)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核心内容:奖励耕战,以农养战。 (4)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 2、都江堰的修建 (1)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在今四川岷江中游修筑了防洪灌溉工 程。 (2)主体工程:宝瓶口、飞沙堰、分水鱼嘴。 (3)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佚名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案 中华书局版(2)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案 中华书局版(2)

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课程标准】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各国的变法运动;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学习难点】商鞅变法。

【教学步骤】谈话导入新课破题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一、商鞅变法1.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2. 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师生小结。

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二、都江堰的修建1、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楚国的芍陂都是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

2、都江堰:①由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②都江堰性质: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③意义:都江堰的营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的富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是古代中国人民生产智慧的结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进入新课:(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1、商鞅变法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导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导学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学习目标1.背诵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描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情况。

3.说出秦统一的时间及其历史作用。

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预习导学1.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各国改革: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主要改革: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改革和秦国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铁器牛耕生产工具的改进表现战国时, 铁制农具迅速推广,主要有铁铲、铁锄等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得到推广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都江堰4.秦统一六国(1)人物: 嬴政。

(2)过程:①起止时间:公元前230 年~公元前221 年。

②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

(3)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合作探究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虚拟商鞅变法的历史场景:法令颁布后,社会各阶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你们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如何看待这次变法?支持还是反对?*(1)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阐述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对变法的看法。

①新兴地主:变法承认了我的私田的合法性,还可以自由买卖了,我又有机会大赚一笔了,可以安安稳稳地睡好觉了。

哪天,我要在战场上立了功,没准儿还能加官晋爵呢!②农民:摆脱了奴隶身,我可要努力多干些活,这样就可以不用被官府征去服徭役了,可以多留下点粮食。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 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就会取 得胜利。
2、商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勇于改 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商鞅不 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 命。的大无畏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都江堰
主持修建者: 秦国蜀守李冰 地点:泯江中游 今四川都江堰市 时间:战国时期 功能:防洪 灌溉 作用: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 原成为“天府之国”。
程的人是( A )
A 李冰 B 李春 C 李时珍 D 郑国
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是(D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5、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 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牛耕技术
A 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 秋战国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 烈。﹚
•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发生了什么变 化?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 节课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东川区铜都中学张朝勋
第七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 堰的修建
2、商鞅实行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奖励军 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3、秦王嬴政的政治能力强,重用了一批人才。
4、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
意义: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 面。
一、商鞅变法
【预习检测】
1、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教材通过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社会改革,它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的修建则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杰作,它不仅解决了当地的防洪和灌溉问题,还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修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析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都江堰修建的技术原理和历史意义。

3.学生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小组讨论的座位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对于秦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并准备进行小组汇报。

4.巩固(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重要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学习目标1.背诵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描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情况。

3.说出秦统一的时间及其历史作用。

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预习导学1.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各国改革: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主要改革: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改革和秦国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③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2.铁器牛耕生产工具的改进表现战国时, 铁制农具迅速推广,主要有铁铲、铁锄等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得到推广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都江堰4.秦统一六国(1)人物: 嬴政。

(2)过程:①起止时间:公元前230 年~公元前221 年。

②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

(3)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合作探究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虚拟商鞅变法的历史场景:法令颁布后,社会各阶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你们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如何看待这次变法?支持还是反对?*(1)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阐述作为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奴隶主旧贵族或各国国君对变法的看法。

①新兴地主:变法承认了我的私田的合法性,还可以自由买卖了,我又有机会大赚一笔了,可以安安稳稳地睡好觉了。

哪天,我要在战场上立了功,没准儿还能加官晋爵呢!②农民:摆脱了奴隶身,我可要努力多干些活,这样就可以不用被官府征去服徭役了,可以多留下点粮食。

中华书局版七上历史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1)优选PPT课件

中华书局版七上历史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1)优选PPT课件

原始社会
北京人、半坡河姆 渡、黄帝炎帝、尧 舜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明清
我想,我们努力的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什么?你说什么?你是开玩笑吧”她的声音开始颤抖。 我无力的摇了摇头,而后又点了点,“我希望你明白,我不能全心爱你,我很累,你知道吗” “为~为什么?刚才还好好的……”我已清楚的看见了她的眼泪
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可能性
3、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得秦孝公赏识
4、春秋战国各国变法为秦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5、商鞅与旧贵族和保守派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 必要性,为变法扫清了障碍
二、变法的内容
分类 政治
目的
内容
划定自上而下20级爵位,
削弱贵族 奖励军功
特权,加 强中央集
全国划为31个县,县直属 中央,县令(长)由国君
当我们接受人的不完美时,当我们能为生命的继续运转而心存感激时,我们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整—当他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勇敢去爱、去原谅,为别人的幸福而慷慨的表达我们的欣慰,理智的珍惜环绕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
下列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的某人发 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 亩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 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 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 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 大商人
根本原因
2)商鞅正确的决策和改革的决心,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4)变法立信立威于民,深入人心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变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帮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中重要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讨论,自主构建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变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学生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理解。

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和评价的综合把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为商鞅变法的出现做铺垫。

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需要改革?”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新课讲解详细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秦国的内部矛盾。

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民风民俗等。

探讨商鞅变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每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

教师点评,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如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中的具体案例,如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商鞅变法的实际效果,并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教师总结,指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堂小结回顾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云南省石林县鹿阜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云南省石林县鹿阜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教学用时:1节课教学目标:1、商鞅变法2、都江堰的修建课型:新课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2、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作用2、都江堰修建的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小黑板等教学方法:自学法、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看课本,自主完成)1、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都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

魏国的改革和楚国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战国中期,在秦国主持的改革,最大,最深远,史称。

2、在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颁布变法令,推行变法。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年,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

3、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政治方面——削弱特权,加强。

1)奖励。

制定二十级爵位,凡立有军功的人,不论出身,均由国家赐给相应的和、奴婢等。

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是贵族,也不授给爵位,不许铺张浪费。

2)实行。

推行,县直属。

县的主要官员由任免,大权直属于国君,废除旧的贵族分封制。

(2)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以为主的社会经济。

1)废除土地,实行土地,土地准许。

2)重抑,奖励。

生产好的农户,可以免除徭役;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商人,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要受惩罚。

3)统一,以便利和的发展。

4、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农养,即通过发展,使国家;通过重赏,使士兵。

5、商鞅变法的作用:变法比较彻底,日益强大。

6、战国时期,各国都很重视。

时,任蜀郡守,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工程——。

7、都江堰位于今省市。

8、都江堰的修建,既消除了岷江,又灌溉了,使成都平原成为。

都江堰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直到今天,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共同探究(自主完成,让思考成为习惯)1、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起来,但秦惠王为什么将他车裂?商鞅虽死,为什么他的新法仍得到推行?这说明了什么?2、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使你惊奇之处在哪里?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你家附近有什么河流或水库、引水渠吗?它们都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是人工修筑的工程,可以询问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

2017秋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2017秋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导教案学期时间: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课题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1)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及意义;学习(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由、内容及意义。

内容(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学习(1)经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认识他们的胸襟弘愿、不畏艰险、发奋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

目标(2)经过学习本课,培育学生仔细勤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祖先从我做起的态度。

要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一致六国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改革时代之间的关系学教案独一、商鞅变法:1、战国期间,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魏国______的改革,楚国________的改革都很重要,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主持的改革被称为“________”影响最为深远。

立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①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②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③改革落伍的民俗习惯等习尝3、商鞅变法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二、都江堰1、战国期间,秦国蜀守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有名世界的防洪浇灌工程_______使成都平原成为“________”。

试导案发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

春秋战国期间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吞并战争愈演愈烈。

)那么春秋战国期间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最后致使什1、为何“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么结果 ? 这就是我秦孝公逝世后,保守派贵族杀戮了商鞅,但商鞅拟订的新法已在秦国们这节课要学习过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所以商鞅死后,他的内容:“战国时的主张及法律没有被取销,而是持续得以贯彻履行,并成为以后秦国变成自期的社会大变七个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的主要原由。

所以“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认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基础上,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的意义;都江堰的修建的作用;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诸侯国间的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2.资料: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诸侯国间的战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案(1)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2021-2022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2021-2022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但是秦国这场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就遇到了阻碍,这些阻碍来自于哪些人?(旧贵族和农民)商鞅是如何一一解决这些阻碍的呢?(出示图文资料)
2.概况
展示秦孝公求贤令,简要介绍商鞅入秦,展示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3.内容与影响
展示四组材料,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商鞅实行了哪些变法措施,这些变法的措施带来了什么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②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
①识读《铜冰鉴》《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②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归纳都江堰修建之后带来的“变”:
①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成效。
②科技大发展: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再次情感升华:科技发展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核心
课堂小结
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展示小结图示
以“变”为线,提炼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变化为军事上的大动荡、政治上的大变革、经济和科技上的大发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战国七雄》
情境导入,总体感知战国时期的大动荡。
自主学习
检查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投屏展示优秀作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1)上述三张邮票与哪一水利工程有关?这一工程是哪一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该工程具有怎样的功能?(2)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根据邮票结合所学,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答案:(1)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2)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3)学习李冰为民造福的精神;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言之有理即可)结束语: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策略以求在战争中取胜。

其中,政治上实行变法,尤其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各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板书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世袭特权;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意义: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都江堰:李冰主持修建的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的水利工程当堂达标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A )A。

韩、赵、魏 B。

郑、宋、楚C.韩、赵、燕 D.秦、齐、楚2。

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D )A.桂陵之战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新课教学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


提示: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三条措施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最为重要。

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行土地自由买卖,则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取得合法社会地位。

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主经济日益衰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刚刚兴起。

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经济终究要取代落后的经济,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

而商鞅变法主动顺应了这一规律,大大加快了秦国历史进步过程,正因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地主阶级的掌权,才能使秦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最先进的国家。

所以第一条措施最重要。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所以“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

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1)铁农具
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

)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
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

)
(2)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

)
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

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

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

刀耕火种(火耕)
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
在这一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

农作物产量与耕作的质量、效率有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三)科学技术
首先指导学生看《二王庙图》,朗读二王庙大殿联,并提出问题:二王庙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到答案: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因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由此导入第一个内容:
1.都江堰
按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都江堰的修建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以及都江堰的巨大作用。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都江堰的概况;第二层次通过对教材中《都江堰示意图》及辅助材料的学习,了解都江堰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培养学生识图、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第三层次通过分析都江堰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现今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

特别指出这一工程的修建没有破坏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秦统一六国
1.讲解秦灭六国的经过。

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一个人物:嬴政(注意“嬴”字的写法);一个时间:公元前221年.
2.秦统一的意义
提问:秦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教师归纳说明。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