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第8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是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

教材从蒙古族起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灭南宋、元朝统一全国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发展历程和元朝的统一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陈述,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旨在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起源、发展历程,掌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灭南宋、元朝统一全国等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的过程及意义。

2.蒙古灭南宋的原因和过程。

3.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蒙古族起源、发展历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灭南宋、元朝统一全国等历史事实。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历史事件,讨论蒙古族和元朝的历史地位。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部编版七下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学案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部编版七下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金人兴起、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正确认识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东北部边境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岳飞抗金的性质。

4.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的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录好疑惑)知识点一: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二:金灭辽及北宋4.金灭辽(1)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2)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

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1)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2)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知识点三:南宋的偏安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无答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无答案) 中华书局版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学习目标: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掌握宋辽、宋夏和议的内容及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活动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北宋的建立1、五代十国:自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相续出现了5个王朝和10个割据政权,这一段时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宋的建立: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就是宋太祖。

3、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将中央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管行政;_________掌管军事;_________掌管财政。

军事上,实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离的政策。

知识点二: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1、契丹国的建立:916年,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

就是辽太祖。

2、辽宋和战──之盟背景:北宋建立后,对辽采取防御政策。

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双方议和。

内容:宋给辽,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影响: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100多年的。

知识点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西夏的建立:1038年,族首领自立为帝,国号夏,定都,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西夏向北宋,宋给西夏。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西夏设太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活动二:当堂检测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2.下列搭配错误的是()A.契丹——阿保机——北宋 B.党项——元昊——西夏C.女真——阿骨打——金 D.蒙古——忽必烈——元3.下列关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北宋与辽签订和约后,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B. 北宋时,西夏向北宋称臣,并给北宋岁币C .金建立后先后灭掉辽和北宋D. 南宋与金议和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4.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31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31页)

都城 长安
民族 汉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618年 李渊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长安 长安
民族 汉族 汉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618年 李渊 辽 916年 阿保机 北宋 西夏
都城 长安 长安 上京
民族 汉族 汉族 契丹族
澶州之战(1004) 澶渊之盟
内容: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思考:1、双方为什么能议和?
质疑再探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来说——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讲——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 学会辩证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 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 国家发展的主流!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你们 认为应该掌握住哪些基本知识点, 请以问题形式提出来。
(1)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民族 及夺权事件
(2)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B )
A鲜卑 B契丹 C女真D蒙古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 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的。( )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唐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民族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隋 581年 杨坚 唐 辽 北宋 西夏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中华书局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中华书局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中华书局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学期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和社会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影响。

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简单的历史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对我国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感。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和性格特征,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迁。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以及如何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解:系统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

按照时间顺序,逐步讲解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介绍相关文化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分组讨论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和意义,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讨论题: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附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附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附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强,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A.才能B.财产C.门第D.民族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A.儒家经书B.学识C.科技知识D.风俗民情6.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8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8课

课题: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结合李白、杜甫两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了解唐代诗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⑵通过乐舞及敦煌艺术欣赏,了解乐舞发达的盛况及唐代盛世经济的繁荣。

⑶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艺术宝库。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有感情的吟咏学过的唐诗名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李白、杜甫诗歌及名句进行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增强对唐诗艺术成就的理解;⑵通过乐舞片段及敦煌莫高窟壁画及雕塑的欣赏、感受的交流,体会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及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⑵体会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先人伟大的创造力。

重点:唐诗、乐舞、敦煌石窟。

难点:对文学艺术中美的鉴赏力、理解力。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展示【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和。

(1)李白的诗______,______极高,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巧妙,语言轻快。

代表作品:《》《》等。

他被称为“”(2)杜甫的诗,语言,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代表作品:“”“。

人们称杜甫为“”,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2、唐朝时期的月舞十分发达,就连唐朝的皇帝也多是乐舞高手,相传唐太宗创作的《_______》和唐玄宗创作的《_______》就很有名。

2、合作探究A、想想唐代诗歌创作出现繁荣的原因有哪些?B、请说说李白、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1、展示提升【达标测评】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唐代诗歌,成就辉煌,名家辈出的时期是:()A.初唐B.盛唐C.中唐D.晚唐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回答2-3题2、上面两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D 白居易3、上面两句反映的内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精神。

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_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_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一、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

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_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篇2)[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最新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1-8课)

最新中华书局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1-8课)

第1课隋朝的统一共 1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并识记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活动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隋文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年,隋灭掉南朝的,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政治上,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整理___________;继续推行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在位时开凿,从605年起。

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大运河的范围:3、三点:中心在,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____的发展与交流。

活动二:当堂检测1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加强水利灌溉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D、为了对高丽战争2、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3、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4、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B、全长四、五千千米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5、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A、581 — 618年B、589 — 618年C、581 — 600年D、588 — 618年6、隋朝的统治类似下列哪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7、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实现了南水北调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8、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9、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10、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第一课时导学案主备:马彩霞审阅:政史组学习目标:1.了解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2.北宋的建立以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3.契丹的兴起(辽的建立)4.辽宋关系,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洽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北宋的建立,契丹的兴起难点:1.辽宋关系,澶渊之盟的影响。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本节学习内容:北宋和辽的并立自学过程:一.唐末五代十国分别是什么?二.北宋的建立以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建立时间:2.建立者:3.都城: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5.宋初采取的对政权、兵权加强控制的措施,对宋代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能说出这些措施有哪些利弊吗?三.契丹的兴起(辽的建立)1.契丹兴起的原因:2.建立者:3.建立者:4.都城:【归纳整理】政权建立时间开国君主都城都城今名四.合作探究辽宋关系1.澶渊之战:2.澶渊之盟:3.澶渊之盟之后对北宋和辽都有哪些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巩固强化一、选择题:1.北宋建立后的都城为东京,东京就是今天【】A.北京 B.南京 C〃开封 D.银川2.北宋将中央政权一分为三,各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下列错误的是A.中书门下掌管行政 B.枢密院掌管军事 C.三司掌管财政D.地方长官掌管军事3.961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A.汴京 B.上京 C.兴庆 D.会宁4 .“澶渊之战”发生的年代是【】A.1004年 B.1038年 C.916年 D.960年5.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时,坚决主张抵抗的是【】A.寇准 B.李纲 C.岳飞 D.宋真宗6.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A.设立榷场后 B.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 C.澶渊之盟 D.西夏建立后7.你要探寻契丹族的发源地,应该到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上游 B.辽河上游 C.长江上游 D.淮河上游8.1039年,西夏政权建立,西夏位于宋的哪个方向【】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9.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10.取消帝号,对宋称臣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辽 C.后晋 D.后汉11.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的“宋祖”是指【】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铁木真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主要讲述了金灭北宋后,南宋的建立以及宋金之间的对峙局面。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金灭北宋、南宋的建立、宋金和议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金对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北宋的兴衰以及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相关史实。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学生对于宋金对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灭北宋的过程,掌握南宋的建立以及宋金和议的内容,认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金灭北宋的过程,南宋的建立,宋金和议的内容,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宋金和议的意义,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前布置课堂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出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北宋的兴衰历程,然后呈现金灭北宋的过程,以及南宋的建立。

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金灭北宋后,南宋是如何建立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蒙古族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word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蒙古族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word教案

第 12 课蒙古族的流行与元朝一致全国南阳市第三十中学校杨素贞授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认识蒙古族的流行、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忽必烈成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元朝的运河、多半的繁荣、行省制度的成立、民族交融的发展和辽阔的国土等基本事实。

2.经过思虑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经过对资料的解析,吸守信息,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认识蒙古族的流行、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各部、成立蒙古政权和元朝一致全国,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经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其成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本质情况公布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授课重点:1.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各部2.忽必烈成立元朝和一致全国3.民族关系的新发展授课难点:1.本课内容多、难度大。

2.影响深远的行省制度。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收集资料、自主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图片反响了哪个民族的生产、生活? ( 蒙古族 )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是如何流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第 12 课蒙古的流行和元朝一致全国。

二、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认识蒙古族的流行、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各部和成立政权。

2.认识忽必烈成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和元朝一致全国。

3.认识元朝为牢固大一统采用的政治、经济措施,水道交通交通运输的发展、多半的繁荣。

4.认识民族关系的新发展和国土的辽阔。

三、设疑自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材内容, 采用圈点标明的方法 ,依照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1.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各部的背景、过程、作用。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导学案中华书局版1.说出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建立及并立的基本史实。

2.列举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3.归纳宋辽、宋夏议和的影响,认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4.重点:宋夏关系;宋辽关系;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1)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上: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

②军事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的政策;“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作乱,与中央对抗。

地方长官都用文臣,地方军队兵力薄弱,战斗力很低。

2.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1)兴起: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流域,以游牧为主。

(2)建立:916 年,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

(3)辽获取幽云十六州:辽太宗统治时期,石敬瑭将幽、云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

(4)辽宋和战①战: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北,威胁宋都开封。

宋真宗亲往澶州督师。

宋军士气大振,取得初步胜利。

②和: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这就是澶渊之盟。

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想一想:宋军为什么能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①北宋广大军民坚决抗辽。

②北宋皇帝亲征凝聚和鼓舞了军心民气。

③辽军失去了统帅且是孤军深入。

3.北宋和西夏的关系(1)兴起:西夏国为党项人所建。

党项原为羌人的一支,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2)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以兴庆为都城,史称西夏。

(3)改革:元昊积极吸收汉文化,采用北宋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设官学,并仿汉字创造出西夏文字。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25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课件(25页)

三、北宋和西夏的关系
西夏建立时间: 1038年 民族: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定都: 兴庆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战 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
和 1044年,西夏与宋订立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 议和后有何影响?
澶 渊 之 盟
澶 州用 大兵 战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 )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
✓澶州大战(1004) 结果如何? ✓澶渊之盟(1005)
内容:辽撤兵,北宋每年送给辽岁 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思考:1、双方为什么能议和? 2、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匡胤
2.西夏是由------族建立的 ( )
A契丹 B女真 C 党项 D回纥
3.澶渊之盟是下列那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4.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相同内容是( )
A对宋称臣
B北宋送“岁币”
C辽和西夏送给北宋“岁币” D辽夏推行汉法
5.对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B此后辽宋边境出现长期的相对和平稳定状况 C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D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对辽来说—— 辽兵安然脱险,而 且还得到岁币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_第8课_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_第8课_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情感价值目标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第二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发展
课题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是中华书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课是从北宋的建立,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北宋和西夏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观点;但是,刚刚迈入初中的他们,知识结构还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导其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虽然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上容易僵化学习内容。如何搭建一个图文结合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观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6、在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①南宋的初年,金军几次南犯,岳飞等抗金名将率军英勇抵抗,同学们知道岳飞故事吗?
②请学生讲演故事,并发表对岳飞抗金的看法。
③岳飞个人的高尚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故后人特意在杭州西湖边建立了岳武穆祠来纪念他,还在岳墓前铸了两个跪着的人像,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对,是投降派的代表秦桧及其夫人,岳飞被害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请看课本P54了解和议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案[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案[中华书局版]

《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把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成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2)了解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的成立、民族融合的进展的历史。

2.进程与方式(1)通过试探和归纳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奉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育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熟悉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增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成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进展起了踊跃作用。

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贵的气节。

(2)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增进了民族的融合,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确信。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成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教学难点】“行省制度”【教学方式】本课时所利用的教学方式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式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讨法等。

【课前预备】学生搜集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路学习: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那么成吉思汗是谁?他又有那些功绩?咱们一路学习第八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统一全国。

见第2张PPT。

二、教学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成立元朝与统一全国创建行省制和宣政院第一篇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师:介绍蒙古族: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为人口、动物及地盘长期混战,期望统一。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现:铁木真统一蒙古。

铁木真领导的部落慢慢壮大起来,通过征战,前后征服其他各部。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_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_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C 、南宋和辽对峙时期 D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
6.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 之句,其中“宋太祖”指的是( )
D A、李世民 B、刘邦 C、铁木真 D、赵匡胤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认识到民族友好、民 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案导学·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书局版)
合作探究
内容: 1. 知识树 2.本课知识脉络 4.导学案探究问题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组 内集中讨论。 (3)时刻注意联系课本,做好答案总结。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②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1、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开封)
2、思考北:宋北统宋一是否中统原一和了南全方国 的?广大地区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 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因而北 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帝,自立为帝,
吴越 国号梁,中国历
南 诏

南汉
闽 史进入五代十国 流 时期。 求
南海
五代十国形势图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牢记北宋和辽、西夏并立的史实,提高梳理历史知 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学会辩证 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北宋 西辽

西 夏

北宋

西北 夏宋
A
B √C
D
1、北宋澶州之战的主战派宰相是
A、李纲
B、文天祥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下册第八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下册第八课
樊城区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执笔:李保臣审核:郭琼授课人:李保臣授课时间:学案编号:班级:姓名:小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题: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包括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④“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宋《续书断》
请回答:A.这是对哪位书法家的称赞?B.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当堂反思】:学到了…,疑惑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导学)
由北朝开凿的著名石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独学)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______、______,画家有_______、_______。
②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为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
四、拓展延伸
隋唐时期促使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课堂检测(评学)
①《玄秘塔碑》是下面哪位人物的作品
A.柳宗元B.颜真卿C.柳公权D.杜甫
②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B、阎立本C、吴道子D、顾恺之
③用“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样的“笔谏”来劝谏皇帝的是()
A、颜真卿B、王羲之C、欧阳询D、柳公权
③连线题:颜真卿《步辇图》
柳公权《多宝塔碑》
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玄秘塔碑》
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轼赞扬颜真卿书法的诗句是“。”
⑤擅长人物故事画,后人称他为“画圣”。
⑥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石窟艺术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1-8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8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1-8课导学案www.5ykj.com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A.自主学习、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①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②表现:、。

人口激增;粮仓丰实2、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

②时间人物:年,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

④地位和作用:地位大运河是。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五.【展示点评归纳提升】四、【复习巩固当堂检测】(10分钟).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的是秦始皇时开凿的A.灵渠B.白渠c.六辅渠D.都江堰2.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的时间是A.581年B.589年c.605年D.610年3.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是在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4.隋朝的都城在A.长安B.洛阳c.成都D.建业5.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与洛阳相连接的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6.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7.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不包括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8.阅读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资料-打印版
碧鸡中学导学案
历史
-资料-打印版
和叫做。

图1 图2
Ⅱ、拓展延伸——试试身手:同学们:你是否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下列表格填完呢?
民族政权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

北宋
西夏
【课堂展示】(第二课时)
1、“知识点学习与训练”展示。

各小组抽题由C级同学展示。

2、“拓展延伸”由各小组自由发挥展示。

3、各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预习),生成自己的“问题”。

4、小组讨论,整合成员“问题”,生成本组“问题”,并尝试完成解答、展示。

生成问题:个人:
小组:
解答思路:
预习小结:
设计本课时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用“﹛”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