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动态——TS艾略特与经典
TSEliot(艾略特,美国文学)
• 库米 · 西比尔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女相士, 在维吉尔的《依尼德》中,这个女相士 带领依尼斯通过了地狱,阿婆罗准予她 永生,但她忘记了要求永葆青春,所以 她最后变成一个不生不死的干瘪的老太 婆。这个女相士老太婆的形象本身就是 现代“荒原”的化身。
1. THE BURIAL OF THE DEAD
• 3. The poet should draw upon tradition: use the past to serve the resent and future( the past, present, future interrelate), borrow from authors remote in time, alien in language, diverse in interest, use the past to underscore what is missing from the present.
Thomas Stearns Eliot
A poet, dramatist, literary cHe was born in Missouri on September 26, 1888. He lived in St. Louis during the first eighteen years of his life and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 • In 1910, he left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orbonne, having earned both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s degrees and having contributed several poems to the Harvard Advocate. • After a year in Paris, he returned to Harvard to pursue a doctorate in philosophy, but returned to Europe and settled in England in 1914.
TS艾略特(TS
伍尔芙是投河自尽的。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 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河流(欧 塞河,River Ouse)里面。她在给她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我感觉我快要疯了。我不能让这样可怕的情况继续下去 了。我恢复不了健康。我听到一些声音,这让我不能够全 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我和它斗争过,但是却再也不能够 继续了。我将我的欢乐归功于你,但是现在这些欢乐却再 也不能继续了。在今后我也将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了。”
第三章《火诫》
IV. Death by Water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V. What the Thunder Said 第五章《雷霆的话》
2021/4/6
3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1882年 1月25日 - 1941年 3月28日)
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出生于 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
2021/4/6
5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lf ) 作品小说 :
远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时时刻刻(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 (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
t. s. eloit的文体特征
T.S.艾略特的文体特征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与其独特的文体密不可分。
艾略特的文体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的叙事在艾略特的作品中,碎片化的叙事是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之一。
他善于利用断裂的语言和情节,将不同的意象和情感碎片拼凑在一起,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异质、多元的叙述结构。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包容性和复杂性,还使得读者不断感受到文本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2. 压缩的语言艾略特的诗歌以其密集、紧凑的语言著称,这种压缩的语言使得他的诗作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艾略特擅长利用简洁而有力的词语和形象,创造出极具张力和震撼力的文本氛围。
这种压缩的语言不仅在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紧凑感和节奏感,还在文本语义上使得读者能够在凝练的语言中找到更多的意蕴。
3. 多重叙述层面艾略特的作品往往具有多重叙述层面,这一文体特征使得他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和情感。
他善于通过交叉叙述和叠套叙述的方式,创造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本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不断探寻和发现新的内涵和联想。
多重叙述层面也增强了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使得读者面临更多的文本解读选择和可能性。
4. 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艾略特的文体特征还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
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学形式和题材,如古典神话、圣经故事等,同时又在其中加入现代主义的元素和价值观,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的新作品。
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艾略特不仅扩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还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诗歌与戏剧的交融艾略特的文体特征还表现在诗歌与戏剧的交融。
他善于将剧场性的场景和对话融入诗歌中,使得他的诗作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张力。
艾略特的诗作中常常出现戏剧性的对话、情节和角色,这种文体特征使得他的诗歌更具现场感和亲身感,给读者带来更直接、更生动的阅读体验。
T.S.艾略特-2013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 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 黄昏的角落,/在阴沟的水边徘徊,/让跌下烟 囱的烟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黄昏烟雾的弥漫与猫的动作结合得天衣无缝, 写活了漫无目的的慵倦的生活,。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剧《猫》根据诗 集《老负鼠的务实猫》(1939)改编}
第三章《火诫》
共十四节139行。今昔对比表现现代人的堕落 先写泰晤士河,往昔的欢乐繁华无痕,现代 人寻欢作乐、玩世不恭、肉欲横流。 斯宾塞《婚礼预祝曲》高尚纯洁爱情曲调, 同刚散的现代“仙女”的筵席及夏日荒唐游 乐相对照。“莱蒙湖”双关,古义为情人, 暗示男女游客关系实质。 渔王神话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对照。菲 迪南之父死而复活,渔王却非复活的象征。
第二章《对弈》
共四节96行。引用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 顿等人作品,三个典故: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的爱情故事,翡绿眉拉的故事和迦太基 女王狄多自杀的故事,衬托现代男女纵情声 色、百无聊赖。 两个场景:一在卧室,上流社会夫妻相互猜 疑。女求男陪她说话,男没话说,女气恼, 不休嗔怪,又找无聊话自言自语;二在下层 酒吧,女子与同伴谈论私情、打胎及如何对 付退伍回来的丈夫。标题取自英国剧作家的 戏剧,邻居请一个姑娘的婆婆下棋,让姑娘 与公爵偷情。这里的“对弈”有“性的游戏” 之义。
二、《荒原》1922
《荒原》
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小 型史诗。 最初发表 晦涩难懂及其原因(时 代、哲学思想、文艺观) 五章,434行. 引用34个 作家6种外语。
1、诗歌结构
长诗结构的骨架,是中世纪神话传说中关 于“圣杯”的故事。相传渔王因患病而不 育,致使国土成为不毛的荒原。要使渔王 康复,国土重现生机,必须找到那个具有 “起死回生”之力的“圣杯”。
美国文学5、T.S.Eliot艾略特
i Aesthetic Views
1 . Apoem should be an organic thing i n i t s e l f , a made o b j e c t . Once i t i s f i n i s h e d t h e poet w i l l no longer have c o n t r o l of i t I t should be judged, analyzed by i t s e l f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p o e t ’ s personal influence and intentional elements and other elements.
l ys
According t o h i s t h e o r y , verse drama should conform to natual -rhythm and not be consciously poetic. His plays are w r i t t e n i n a blank verse of h i s own invention, i n which the metrical e f f e c t i not separated from the meaning, thus bringing p o e t i c a l drama t o t h e popular stage.
h
I. The Burial of t h e Dead II. AGame of Chess III. The F i r e Sermon IV. Death by Water V. What t h e Thunder Said
概述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含义
概述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的含义艾略特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创作了《荒原》、《四个四重奏》等作品,影响了狄兰·托马斯、华莱士·史蒂文斯等英美重要诗人;同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文中,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诗歌有机整体论”等观点,使他被公认为“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之一。
(1)“非个人化”理论溯源19世纪末,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与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而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则注重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作家的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同样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针对于这两种观点,艾略特提出了“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逃避;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逃避”的观点,也就是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
实际上,在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上,一直都隐藏着一条从未间断过的“非个人化”理论的线索:它滥觞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途经潘帕斯派唯美主义诗论,以及福楼拜和左拉的自然主义文论中的“客观性”美学的观点,再经过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诗学中的“契合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在20世纪初期直接受益于庞德的意象派诗艺的“意象说”,还有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克制”的文艺思想,最后由艾略特对它们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建构起了“非个性化”理论。
但是艾略特却没有给“非个人化”理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只是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到过一次。
不过,通过对艾略特这篇论文深入的阅读与分析,可以看出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非个人化”理论:诗人艺术情感的非个人化、个人与传统的关系、“客观对应物”。
(2)“非个人化”理论内容①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立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
英TS艾略特诗选
英TS艾略特诗选TS艾略特(T.S. Eliot)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美国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现实。
本文将重点介绍TS艾略特的几首代表作,并分析其风格和主题。
一、《荒原》《荒原》是TS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这首诗以流动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展示了社会的破碎与人类的孤独。
诗中充满着对现代生活的讽刺和对空虚的揭示,同时也带有宗教和文化的象征与隐喻。
通过对现实的剖析,艾略特对社会的警示与反思呼之欲出。
二、《罗丹的寓言》《罗丹的寓言》是TS艾略特的戏剧作品,展示了他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困境的揭示。
该剧以一种模糊的方式,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人性的多样性与混乱展现出来。
剧中人物的心理状况和行为都暗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挣扎和迷茫。
通过对现实的审视,艾略特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分裂和对真实的追求。
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是TS艾略特的诗集,以四个不同的部分展示了诗人对时间和人生的反思。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意象,通过对时间的探索,艾略特思考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流逝对人类的影响。
诗集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度和博大的意义。
四、《荒漠之歌》《荒漠之歌》是TS艾略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对话的方式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寂和沉寂。
诗中描述了城市的冷漠和人们的空虚,反映了现代文明对人类生存的冲击。
艾略特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迷失。
总结:TS艾略特是一位对现代英语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对人类存在的反思。
通过各种诗歌形式和风格,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苦闷,呼唤人们对真实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TS艾略特的诗选是现代诗歌的杰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共3篇
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共3篇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1T.S.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非个性化”和“秩序意识”。
这种特殊的文学风格,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文学风格的一大特点。
艾略特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他们的生命没有价值,个人的情感和个性是没有意义的。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被抽象化,并且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令人感到孤独的气息。
例如在《荒地》中,艾略特描写了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描述了现代生活中的荒凉和孤独感。
他用冷静的语气描写了一个荒凉的世界,人类在这个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孤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机器一样的存在。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艾略特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和洞察。
同时,艾略特的作品也展现了强烈的“秩序意识”。
他关注社会的规范、道德、传统和历史等方面,认为这些要素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和秩序,这也是他对现代社会的批评和反思的重要方面。
在《荒地》中,艾略特描绘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图景,其中充满了无序和混乱。
他指责了人类丧失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重视,而这就是道德崩溃和文化瓦解的原因。
他认为人类需要重新找回秩序感,对传统和历史进行反思和认识,以重建秩序和价值的体系。
总的来说,艾略特的作品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们能够深入探讨人类的根本问题,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他的作品凝聚了对生命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秩序的追求,这些也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重要贡献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洞察,还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作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深入思考人类的根本问题。
同时,他注重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艾略特的作品将会在未来继续影响和启发人们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2 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T·S·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语诗歌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同时也彰显出其强烈的“非个性化”及“秩序意识”。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
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1906年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起定居英国。
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
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
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 ,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 后期象征派"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22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篇" 戏剧独白" ,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22-1925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
TSEliot简介及作品介绍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4. Dramatic monologue(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
5.His poems are interesting also for its method of presentation.
6.T. S. Eliot modern experience is chaotic, irregular, and fragmentary, and it is the poet’s job to form new whole out of disparate experiences.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p166
This poem marked the start of Eliot’s career a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poets.
“Prufrock" is about a lonely, timid middleaged man who, lacking self-confidence, wants to propose marriage to a lady but is afraid to do so, and ultimately does not.
The Waste Land
T . S . Eliot
Brief introduction
The Waste Land is a 434-line modernist poem by T. S. Eliot published in 1922. It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ms of the 20th century.“
外国文学欣赏_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和艾略特等
• 4、“垮掉的一代”
• (“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 基本特征: • 在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
的影响,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 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
• 在艺术上,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 结构无拘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风格粗犷 自然。
• 代表作家:(美)凯鲁亚克、金斯堡等。
• 5、黑色幽默文学:
• (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所谓
黑色幽默,是阴郁的幽默(它深受存在主义 的影响)。
• 基本特征: • 长于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
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 对悲剧性的事件)。
• 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 剧形式“上演”的悲剧。
• 代表作家:(美)海勒等。
•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
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
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
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
说,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 1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身体是意志的客体化。
• 2人生做为意志的一定,一切生命本质上是 痛苦的。人生做为意志的否定,就试图摆 脱意志对自我的控制,本质上是空虚的。
•
(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
• 主要特征:
•
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
观世界,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 代表作家:
• (奥地利)卡夫卡、(美)奥尼尔等。
• 3.未来主义
•
(20世纪初由意大利开始流行)
• 基本特征:
• 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动 乱的生活;
外国文学T·S·艾略特概述.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 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 海伍 德(Vivien Haigh-Wood),他 迅速的被迷住了,两人于当年的 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 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薇安一 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更是深 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 濒于破裂,但也无可置疑的开创 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Thomas Stearns Eliot)
T· S· 艾略特
一、概述
T· S·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 人和文艺评论家。1908年开 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 克及其他》、《诗选》、 《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 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 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 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 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 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
二、生平简介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 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 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 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 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 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十六岁 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 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 大学,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 特开始关注起白璧德(Irving Babbitt)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对他影响最深的 是西蒙斯(Arthur Symons)的 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 艾略特最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 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这个时期发表的诗作有《J.阿尔弗雷德· 普 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哭泣的 姑娘》(1917)《小老头》(1920)《夜 莺声中的斯瓦尼》(1918)《在餐馆里》 (1920)等。这些作品力图表现现代西方 社会的空虚、丑陋和堕落,刻画现代人深 刻的精神危机。其中反响较大的是《普鲁 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 我老了…我老了…
• (福斯塔夫:英国没有上绞架的好人不到三个, 其中一个是胖子,而且在变老。)
• 我将要把我的裤脚卷得高高了。
• (当时,卷裤脚被认为是时髦的)
• 我将我的头发往后分?我真敢吃桃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时,往后分头发也被视作放荡不羁)
• 我将漫步在海滩上,穿着白法兰绒裤子。
• (这几句表明,普已经开始安于他扮演的角色)
创作分期(3个时期)
• 1、第一时期,1915-1922,——“通向《荒 原》的历程” • 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 《诗集》(1919)《阿拉· 鲍斯· 普雷克》 (1920) • 思想上感应一战前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 精神虚脱和心灵紊乱,大都否定现实,彷 徨忧郁 • 诗歌韵律和韵脚上仍沿袭传统
现代爱情之歌—— 杰· 阿尔弗莱特·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 • • • • 题词: “如果我认为我的答复是 说给那些将回转人世的人听的, 这股火焰将不再颤抖。 既然没有活着离开这深渊, 我可以回答你,不用担心流言。”
• 那么让我们走吧,我和你(?), • 当暮色蔓延在天际 • 像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
(此比喻类似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所谓的“暴 力的联结”,即把两种表面上看来无甚关系的东 西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发挥,让读者去思考其内 在的相似性。此处,“暮色”作为时间概念“上 了乙醚”,表明时代病了,包括叙述人,需要手 术,也解释为从此刻始,普的思想如上了麻醉药 的病人。)
• 让我们走吧,穿过某些半是冷落的街, • 不安息的夜喃喃有声地撤退
• 我们在大海的房间里逗留, • 那里还仙女佩带红的、棕的海草花饰, • 一旦人的声音惊醒我们,我们就淹死。 (最后一节中,主人公仍然没有逗留在女友 的客厅,而是在“大海的房间”,那里海 仙女围着他,这当然只是梦或幻想。“人 的声音惊醒我们”,醒了就意味着回到现 实,而现实却要把“我们”淹死)。诗人 突然在最后不用“我”而用“我们”指称, 显然具有象征和普遍意义。
t.s eliot
一、死者的葬礼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夏天来得意外,随着一阵骤雨 到了斯坦伯吉西;
曾获得英国女王授予的“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德国的“汉萨—— 歌 德奖”,意大利的“但丁金奖( Dante Award)”。
艾略特在后期转入戏剧(drama)创作,他认为“诗人应该做个对社会有用 的人”。1939年《宫廷团聚(Reunion Palace)》代表艾略特的戏剧日益完 善。
艾略特 T.S. Eliot
Amphibious Poet两栖诗人
美国人。在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学习哲学(Philosophy)和梵文 (Sanskrit )
1914年到达英国开始从事诗歌创作.1922年发表长诗《荒原》,引起很大震 动,成了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milestone )。
我们躲在廊下, 等太阳出来,便到郝夫加登 去喝咖啡,又闲谈了一点钟。 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 德国种。 我们小时侯,在大公家做客, 那是我表兄,他带我出去滑雪撬,
And I was frightened. He said, Marie, Marie, hold on tight. And down we went. In the mountains, there you feel free. I read, much of the night, and go south in the winter. What are the roots that clutch, what branches grow Out of this stony rubbish? Son of man, You cannot say, or guess, for you know only A heap of broken images, where the sun beats, And the dead tree gives no shelter, the cricket no relief, And the dry stone no sound of water. Only There is shadow under this red rock, (Come in under the shadow of this red rock), And 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either Your shadow at morning striding behind you Or your shadow at evening rising to meet you; 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T·S·艾略特简介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T·S·艾略特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可见他的成就很高。
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艾略特文学理论
艾略特文学理论艾略特是新批评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艺批评理论继承了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
艾略特提出了“有机整体观”:1. 单个文学作品体现不出其价值,应当将其放在整个文学传统中,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价值所在。
文学传统包含过去的所有文学作品,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有机整体是运动变化的——新作品不断加入,文学传统不断改变、调整和适应。
2. 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也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彼此关联,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对某个部分的批评必须与作品整体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论传统,将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史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
艾略特还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1. 首先,艾略特主张消灭个性。
依据有机整体观,文学作品是从属于文学传统的,也只有进入这个传统才有意义。
所以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对传统的顺从和继承,而不在于张扬个性。
为了顺从传统,作者应当放弃个性。
2. 其次,艾略特主张避开个人情感。
诗人不应当简单地摹写强烈的情感,而是将各种强烈情感——无论诗人是否本身经历过——通过艺术构造过程进一步升华,在诗歌中表现实际情感中所没有的感觉。
“非个人化”是对此前浪漫主义文论以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为评价标准的反拨,要求文学批评将焦点从作者身上转移到作品上去。
但不幸的是,这一主张完全割裂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温斯特就曾批评说,“非个人化”批评很容易将诗人变成一部自动化机器。
从以上两个论点引申开去,艾略特主张文学评论的标准不应当是批评家“内心的声音”,而是依靠“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同时戒除各种个人偏好和怪癖。
1. 审视文学作品是否遵循文化传统,对传统恭顺乃至做出牺牲。
2. 以事实为基础,尤其是结合作家的创作活动,使读者掌握他们容易忽视的事实,这样的解释才能成为真正合法的解释。
艾略特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也值得关注,比如诗人表达情感要找到“客观对应物”,这样诗人可以让情感客观化,批评家也可以依据对应物做出解释和评价;还比如对玄学派诗人的推崇,艾略特认为玄学派诗人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思想就是感受。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以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为题,本文将介绍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
外国文学研究是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通过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解读和解析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本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研究作品的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文本分析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进行解读,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是历史与文化背景研究方法。
外国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背景对于深入理解作品非常重要。
通过对作品所处的时代、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作品中隐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第三是比较研究方法。
通过将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普遍性和个性。
比较研究方法可以跨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对比,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评价。
第四是理论研究方法。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方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文学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
不同的理论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方法,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通过运用适当的理论,可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第五是文化翻译方法。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因此研究文学翻译方法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文化翻译方法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对于理解作品的原始意图和特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接受研究方法。
外国文学研究也可以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接受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来收集读者的反馈和意见,以了解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和接受程度。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与文化背景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文化翻译和接受研究等。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刘丹(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摘要]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
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T•S艾略特特色诗学理论新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53-02照,T•S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与新批评家。
他被人们称作是现代派诗歌之父。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辩证诗学理论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特征的体现。
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发表使他在西方诗坛上崭露锋芒,他的《荒原》更让他的“荒原之风”赢得世界的赞誉,并从此开创了T•S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时代。
甚至在20世纪的中国,很多作家也纷纷翻译和研究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和艺术手法,如对“非个性化理论”和“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和“多元文化”等的吸收和运用便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发展。
T•S艾略特正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T•S艾略特以其超凡的诗歌创作理论和缜密的新批评理论使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理论系统化和本体化的质的飞跃。
首先是“非个性化理论”。
这个理论是其在著名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
“非个性化”这个词是T•S艾略特从法国批评家古尔蒙特的一个化学催化剂的比喻中引用的一个词。
这个比喻被T•S艾略特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指创造的心灵的非个性化过程。
也就是完美的诗人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一样,他不是有意识地表现个性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来间接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维度与创新:从艾略特 批评史说起 1、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困境 1)目标的缺失 2)理论的焦虑 3)学术资源的浪费 4)学术创新的缺乏 2、艾略特批评史:视角转变与研究创新 1)阐释艾略特作品内涵、发掘其创新性 F.R.Leavis: New Bearings in English Poetry,1932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动 态——T.S.艾略特与经典
四川外语学院 外国语文研究中心 董洪川
2007.8 青岛
讲座者简介:
董洪川,1965年12月生,四川洪雅人,文学博士, 四川外语学院教授、科研处长、重庆市人文社科重 点研究基地/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访 问学者。主要从事英美现代诗歌和中英文学关系研 究,旁涉文学翻译与西方当代文论。先后在《外国 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 学》、《文艺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刊物发 表论文5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出版《T.S.艾略特在中国》、《英美文学与比较文 学论稿》等专著、译著多种。曾三次获得重庆市政 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学经典形成: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3)文学经典讨论的意义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阅读的必然遭遇
重新确认文学经典的普遍意义与价值
探讨经典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由 关注少数、边缘人群的文学创作与阅读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
3、外国文学研究创新:视角与路径
(一)认识范式的革新,创立新的理论体系;
(二)补充和修正已有的学术研究范式;
(三) 用新方法新理论重新释读经典;
(四)发现新材料或证据,颠覆与修正已有的结论;
(五)梳理、总结和反思现在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
(六)译介国外的新东西 ,探讨外国语言、文化、 翻译、教学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 (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中外比较研究以把握文 化发展规律和深入认识自我。
2)厘清艾略特与文学传统的关系 F. Kermode: The Romantic Image,1957
张剑:《T.S. 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1996
3)探求艾略特生平与创作的关系
ler: T.S. Eliot’s Personal Waste Land,1977
4)解读艾略特的政治立场 A. Julius: Eliot, Anti-Semitism and Literary Form,1995 5)研究艾略特的普遍意义
二、外国文学研究动态:文化研究与经典重构
1、文学研究的重新历史化
新历史主义对现代派文学的重新解读
1)现代主义的文化发生学解释
2)现代主义的政治解读和性政治解读
2、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1)一场持续的争论 2)文化研究的几个特点
3、文学传统的反思:经典问题
1)经典问题的起源
70年代以来的各种文化思潮如解构主义、女性主 义、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共同推动对传统价 值观的质疑与批判,而文学经典又被认为是传统价 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表征,所以受到质疑。
S.Delany: Counter-Tradition,1; L.Kampfs& P. Lauter: Politics of Literature,1972; L. Fiedler& H. Baker: Opening Up the Canon,1981;
2)文学经典的形成机制
文化语境的变化与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