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思考叶响裙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进行调查和思考来分类推进这一改革。
以下是一些调查和思考的方向:
1. 调查事业单位现状:了解各个部门和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包括人员编制、薪酬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种调查,可以了解到哪些方面需要改革,以及需要进行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2. 调查改革需求和期望:了解各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对于改革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并从中找出改革的重点和解决方向。
3. 分析改革的挑战和风险:通过对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政策环境、利益关系、人员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可以为改革提供一些思考和预警,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
4. 思考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将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思考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这个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的改革经验和理论,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执行路径。
综上所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为改革提供科学性和针对性,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着更加合理和成效的方向发展。
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思考
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思考-社会科学论文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思考何颖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管办分开,是推进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难点问题。
既涉及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又涉及机构如何设置、职能如何定位、权力如何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管办分开协作组第二牵头城市,我们在总结前段工作实践,参照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统一明确”的建议。
一、统一明确“管办分开”的机构设置科学设置办医机构,是实现“管办分开”的前提与基础。
从各地改革试点实践看,在大卫生体制下,从国家到省市县设置对应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办医职能,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这种形式有利于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资源调整布局;有利于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行成本控制及人财物的管理考核;有利于实施全行业监管,加强医疗行业要素的准入管理;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的监管评价,对重大突发医疗纠纷事件的应急处置。
具体机构设置:可在各级政府设置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作为高层议事决策机构;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管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组建隶属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局(处、科),其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可视各地公立医院规模确定。
二、统一明确“管办分开”的职能布置界定管医与办医的职能,是推进管办分开的关键。
实行管医与办医职能分离,必须坚持在大卫生体制内,体现“宏观统一、微观分开”的原则。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管医”职能,从宏观上对公立医院“管规划、管规模、管规矩”;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办医”职能,从微观上对公立医院“管人事、管运行、管资产”。
“管医者”的职能可界定为:管规划。
立足全局、立足实情,科学规划公立医院区域布局,整合优化公立医院区域资源;适时调控公立医院技术水准;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作者:陈燕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7期摘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要实现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就必须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分类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8我国现有事业单位约130万个,从业人员约3000万,是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2011年中央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出专门部署以来,这项改革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也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本文拟针对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
一、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历次部署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肇始于1985年。
是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5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在科研、卫生、教育等领域陆续开展。
此后,中央多次对事业单位改革作出部署,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以“政事分开”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政事分开”的改革方向;1993年,中央在部署党政机构改革的同时,也对事业单位改革作了部署,要求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就事业单位改革专门下发文件,文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作了明确。
十六大指出“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浅析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析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
因此,深入分析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仍较为僵化,行政化色彩浓厚。
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财务管理方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浪费和违规使用的情况。
在决策机制方面,往往是领导“一言堂”,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导致决策失误时有发生。
(二)职能定位不清晰一些事业单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导致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的职能未能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出现职能弱化或缺失的情况,无法有效履行其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和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关系户”、“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单位。
同时,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难以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
(四)绩效考核不科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定性指标,缺乏定量指标,考核结果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
考核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使得绩效考核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力量薄弱,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不够有力。
一些事业单位存在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纪检监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二、对策建议(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1、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减少行政干预,赋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灵活开展工作。
648684_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第16卷第5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 0I .16棳N 0.52014年9月J O U R N A LO FT I A N J I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ES e p.2014收稿日期:2013-1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二五’时期八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0Z D&00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与优化选择研究:基于政府治理的视角”(11Y J C 630252)。
作者简介:杨洪刚(1975-),男,湖南茶陵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讲师。
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杨洪刚(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管办分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运行活力并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改革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和困境,各地既要在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上寻找出路,同时也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结合行业发展特点、事业单位规模、改革发展阶段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公共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D 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5-0009-06 党中央早就要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近几年来,中央强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本文从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概念界定入手,归纳事业单位管办合一模式下的体制弊端,分析当前我国各地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事业单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政事不分,党政机关包揽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挤占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的情况较多;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工过细,整体效益较差,很多事业单位业务量不足,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严重;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和人员比例过大,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制约了事业单位自身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总的感觉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过去旧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难以改变。
首先,是在运行机制上,事业单位的职能虽然明确,但政事不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化程度不高,事业单位现在仍然像“吃奶的婴儿”一样依赖政府,这就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很大。
其次是在资源布局上,国家对许多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够,如教育系统,资金人力设备分散,事业单位效率低下。
再次,在服务质量上,事业单位量大面广,但其服务效果和社会要求相差很远,其服务方式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最后,是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仍然过多依赖行政审批,管理手段还是分散式的部门管理,管理内容比较简单化,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改革思路:一、对县级事业单位的改革思路1、根据单位类别,分门别类的进行改革。
县级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划分为四类,即:财政全额拨款管理、差额拨款管理、自收自支单位和企业化管理单位;另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功能划分:一是社会公益型,即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单位,如教育、文化等;二是行政管理型,即全部或部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草原监理所、农机监理站等,这部分单位依照公务员对待。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职工的利益诉求和社会保障问 题,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配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总结词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 一,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事 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
VS
详细描述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 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事业单位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 高现有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事业 单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对各类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 效率,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存在部分事业单位定位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不规 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影响
改革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部分职工面临转岗分流 等问题,需要做好职工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
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事业单位改革概述
事业单位的定义与分类
事业单位定义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 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分类
根据其职能和属性,事业单位可以分 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等 不同类型。
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改革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分类改革和分类推进等阶段,目前正处于分类推进改革的重要时 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事业单位分类标准
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作者:杨洪刚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管办分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运行活力并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改革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和困境,各地既要在克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上寻找出路,同时也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结合行业发展特点、事业单位规模、改革发展阶段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公共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D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5-0009-06党中央早就要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近几年来,中央强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本文从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概念界定入手,归纳事业单位管办合一模式下的体制弊端,分析当前我国各地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概念界定目前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公认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
一是“监管职能”和“举办职能”分离说。
赵立波认为,“管办分离的内涵是作为公益服务供给者、事业单位举办者的政府,将其监管者与举办者职能相互分离;其核心与关键是职能分离”[1]。
洪向华、井敏认为“管办分离的核心内涵就是政府部门…举办事业‟与…监管事业‟的职能相分离”[2]。
二是“宏观监管职能”和“微观管理职能”分离说。
俞路认为,“管办分离就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将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监管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进行分离,避免同一部门既…办‟又…管‟的现象,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3]。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篇一: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进程中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难点问题的思考近几年来,“国资改革”一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中央、省、市、县各个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速的同时,事业单位改制的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事业单位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勘察设计单位都进行了收支管理改革;90年代末,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的改革转移到90年代末;最近,省、市、县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分类改制工作全面展开。
目前大部分省级主管部门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针对省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制方案,一般将其分为行政管理性、社会公益性、生产经营性进行分类改制。
本文重点谈一谈对于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难点一:如何解读重组政策应该说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企业改制还是事业改制,如何解读政策都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
但是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又存在以下特点值得重点关注:特点一:可以参考的政策很多,需要合理使用与国有企业改制相比,事业单位改制可以参照的政策显可供参考的政策包括省级国有企业改革、市级国有企业改革、市级事业单位改革、省级科研机构和勘察设计单位改革。
面对这么多政策,如何合理使用政策值得细细琢磨。
结合经验,笔者认为在使用政策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当面临人员安置和土地处置等本地化特征问题时,我们可以更多地参考当地政策。
由于改革后的企业必须实行属地化管理,人员工资、社会保障关系、土地等方面必须符合地方标准,因此在改革中使用地方政策是合理的。
第二,在面临资产评估、审计、处置,产权转让等涉及到国有资产问题时,则必须参照省一级的政策,有时还要考虑中央以及某些政策的影响。
这里笔者认为,由于目前社会舆论对于国资监管的关注度日益加强,在涉及到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特别是资产评估定价、产权转让等环节时,必须做到严格按政策办事,谨防改制中的政治风险,使得改制工作能经得起相应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问题与思考调研报告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问题与思考调研报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问题与思考调研报告范文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
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
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
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
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
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
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
对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不明确。事业单位办公室要将其管理职能很 好地发挥出来,就一定要对自身的管理职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就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当中的办公室管理职能一般 有: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协调各部门以及单位与外界的关系、 使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管理单位的日常事务等 等。其中对于事业单位日常事务的管理仅仅是办公室众多管理 职能当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现在的许多事业单位当中,办公室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长此以往,办公室就逐渐成为了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办 公室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了事业单位的“管家”,陷在了各种各 样的烦杂琐碎的工作当中。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那么事 业单位办公室管理效率一定会逐步低下,这就导致办公室工作 人员的精力都浪费在了琐事当中而无力行使其他管理职能。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要使办公室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 用,那么办公室管理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得到有效的完善与健全。 我国对于办公室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 始起步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理论体系, 很多管理的规章制度借鉴了国外办公室管理工作经验,这样就 使我国的办公室管理制度总是处在一个落后的状态,而且国外 借鉴过来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容易出现“水土不 服”的情况。 事业单位办公室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那么工作就 很难做到及时、有效,这就难免在人力、物力上出现不必要的 浪费。同时,我国的办公室机构对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激励的政 策,这导致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很难有较高的积极性,工作 的效率自然不会很高。此外,事业单位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培 训普遍不太重视,这就使工作人员工作的专业能力很难增强。
工作绝不能再仅仅做领导助手以及那些文件收发或者上传下达 的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要实现合理的转型,更多地做一些出谋 划策的工作。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办公室要由以办理平常事务为主要工 作内容转变为着眼全局、为事业单位谋求更大的发展。在做好 平时具体事务的基础之上,办公室工作人员还必须用具有战略 意识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领导的视角 去分析问题,使提出的建议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此外,办公室要从以往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工作人员和 领导要进行主动的沟通,理解领导真正的思路,从而为领导提供 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建议,协助领导进行决策。 (二)把握管理的基本原则,为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提供保 障。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有着一定的基本原则,工作人员在工 作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办公室工作 人员工作时一定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因为 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及办公室职责的变迁也会产生一定的改变。 总之,办公室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基本不变的。如各项 工作必须要做到准确,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一定要根据具体的 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最后使各项工作平稳地得到 解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此 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工作效率,争取工作能够高效 地解决。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最终实现办公室 工作效率整体提高。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作者:王桂丽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5期王桂丽(大庆市人民政府驻哈尔滨办事处黑龙江大庆 150001)摘要:事业单位是中国政治体制仅次于政府机关的一类机构与部门,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存在着涉及人员多,机构多等难题。
本文着力阐述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因就是事业单位定位不明,政事不分,效能低下,目标任务是建立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为大众提供满意的社会服务平台,改革的基础科学分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针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等观点。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30-012012年初,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在5年时间内将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在2020年之前完成事业单位全面改革。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也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纳入到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并明确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可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总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的重要改革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现阶段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的弊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现行事业单位体制的主要问题。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一体,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一体,从而使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关系不明不白,这是现行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弊端所在。
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又是审查游戏准入资格的人;既是执行游戏规则的裁判,又是入场游戏的竞争者。
在这样的游戏中,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有百变之身:遇强手,变脸裁判,不是我的,也是我的;遭弱者,则为市场主体,是我的,更是我的;更有甚者,则是灵活掌握准入的规则,身份模糊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游走在权力和市场的边缘,赢输自定,好不惬意。
2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意义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自身活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改革,推动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深入管办分离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深入管办分离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深入管办分离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深入管办分离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机关(摘要)市卫生局刘星宇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就是服务型政府。
率先实施管办分离改革的卫生行政部门,以改革为契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从多层次、宽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四个转变”把握职能定位以淡化权力、强化服务为要求,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主动从管办不分向以管为主转变。
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行政资源用于宏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
二是主动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将管理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社会卫生等拓展;将服务对象向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将工作立点从城市向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下沉。
三是向效能管理转变。
集中精力抓规划编制、抓标准制定、抓资源整合、抓执法监督、抓健康保障。
四是向监督服务并重转变,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二、以“四个强化”把握职能重点以公平公正为要求,加强对全市医疗卫生市场等的监管。
一是强化执法监督。
按照法律法规,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安全管理,营造安全就医环境。
二是强化行政管理。
约束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三是严肃准入制度。
加大对大型设备、医疗技术等的`准入管理。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考核,以此推进全市公共卫生工作。
三、以突出“四项重点”实现管理重心的战略转移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为落脚点,集中精力推进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社会卫生工作。
一是调整结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优质发展,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是调整策略,推进医疗卫生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调整重心,实现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支持,把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全年卫生工作的重点。
四是关注农民,实现城乡卫生工作的同步发展。
改革的挂牌只是一瞬间,而改革却是永恒的,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来确保管办分离改革成功,努力实现无锡卫生事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服务全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和探
索
•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瓶颈和挑 战
• 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和 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THANKS
感谢观看
由于事业单位的待遇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严 重,这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03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和 探索
分类推进事业单间表。
确定改革范围
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制定不 同的改革方案。
推进改革实施
按照方案,逐步推进改革,确保改 革顺利进行。
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探索
01
02
03
04
教育类事业单位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 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医疗类事业单位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
水平。
科研类事业单位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技 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发
展的贡献。
文化类事业单位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文 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对经济
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各种原因,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缓慢,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得 到有效解决。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单位在改革过程中 出现了违规操作和腐败现象。
政事分开_管办分离浅议
一"改革的实践探索自2005年7月以来#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着力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分别展开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探索。
各地探索的范围、重点、成效各有不同,但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有相通之处,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一)改革的模式和思路三地典型的改革探索是把医院、学校、文化馆等事业单位从原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由一个新的特设机构来运作,使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事业单位,只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类似于经济主管部门没有下属企业,只从事行业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以不触及、不伤害、不损失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为原则,各个改革试点都新建了公共服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共委)或事业单位管理中心这类执行机构,把事业单位归进去,所有人员不下岗,先作“物理平移”,力保稳定。
在此基础上,通过新体制新机制,使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二)改革的前期铺垫由于附属于各行政主管部门的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各部门给公务人员增加补助和福利的“小金库”,在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试点之前,各地都做了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即通过规范、统一公务员收入,切掉各部门办事业单位的主要利益驱动。
利益剥离与责任加强,减少了从各部门剥离下属事业单位的行政阻力,使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试点得以顺利推行。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第一,梳理事业单位职能,按职能类别决定其去向。
一是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制或撤销。
如北京将海淀剧院、电影管理处转制为企业归入国资委,区评剧团在妥善安置人员的基础上撤销建制。
无锡市则将所有领域经营类事业单位撤消、合并、转制、改企,共注销事业单位1153个,占全市事业单位的70%。
二是将承担执法监督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留在政府部门。
三是将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整建制归入公共委之类的平台。
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_叶响裙
关于进一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思考
作者: 叶响裙
作者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行政管理改革
页码: 39-4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大部门制;政府职能;机构改革
摘要:大部门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大部门制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难点问题,主要包括:部门利益制约;部门合并后相关职能难以整合到位;多部门合并后,内部凝聚力降低;原有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富余人员难以妥善安置;部门内部协调难度增加;对部门监督难度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思考
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思考
叶响裙
【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
【年(卷),期】2014(0)10
【摘要】事业单位传统的管办合一体制具有效率低下、监管不力、回应力低等弊端。
实行管办分离,是为了克服管办合一体制的弊端,加强政府的监管,提高事业单位运行的效率,从而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
管办分离的实质是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的改革,是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适度分离。
要推进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就要整合部门决策权,在公共服务提供环节引入选择和竞争机制,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选择有效的监管方式。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叶响裙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分”要合规“离”要适度--鹰潭市推进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3.管办分离:事业单位改革的成都
实践及启示4.事业单位改革“管办分离”原则探析5.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r——以北京市海淀区公共委改革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讨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探讨摘要: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由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造成事业单位角色不明,效率低下,监督缺位等一系列问题。
“管办分离”改革的目的是将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发展为以契约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动式的社会治理。
我国地方公共事业管办分离改革尚存在新设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权力不明、组织之间激励不相容和体制环境制约等问题。
为此,推动管办分离改革的有效措施是:明晰政府管理部门与代理主体的权力边界;推动管办分离的制度化建设;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体制环境。
关键词:委托代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管办分离;体制创新随着我国公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和全球治理日趋明显,如何保护公共利益、促进公共物品供给和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已成为目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改革难题。
作为公共产品供给重要主体之一的事业单位经过二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式改革,仍然缺乏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和特定的改革思路,对全局性的思考和制度设计也显落后。
当事业单位从初步“放权搞活”尝试性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环境逐步形成,“零敲细打”的改革模式陷入新的困境,核心问题难以突破,“高房价、看病难、读书贵”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成了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公共事业领域现实存在的各种需求,“管办分离”改革成为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新取向。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管办分离”改革实质是将以往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虚拟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向实体化转变,亦即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因此,如何构建和完善公民、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委托代理机制,实现权力主体、代理机构和其它社会主体的分散化治理,将成为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目标导向。
一、管办不分模式下的公共事业委托代理关系与问题分析公共事业旨在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它主要存在于政府管不了、又不适宜涉足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如何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政府面临的核心问题。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经过二十多年探索式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
对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管办分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
然而,对于管办分离的必要性,目前还存在争议和分歧,各地实施的具体方式和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为什么要实行管办分离?究竟如何理解管办分离,实施管办分离要把握哪些关键环节?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能消除人们对改革的困惑与疑虑,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一、管办合一体制的特征与弊端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一种行政事业一体化体制,也可称作管办合一的体制,政事不分、管办合一是其基本特征。
这种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政府既承担政策制定、监管等行政管理职能,同时也是公共事业的出资者和举办者。
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事业单位是行政主管部门的对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的思叶响裙 [摘要]事业单位传统的管办合一体制具有效率低下、监管不力、回应力低等弊端。
实行管办分离,是为了克服管办合一体制的弊端,加强政府的监管,提高事业单位运行的效率,从而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
管办分离的实质是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的改革,是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适度分离。
要推进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就要整合部门决策权,在公共服务提供环节引入选择和竞争机制,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选择有效的监管方式。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办分离;大部门制;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型政府战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ZD06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叶响裙,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DOI:10.14150/ki.1674-7453.2014.10.0142014?1063一个预算单位,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干预事业单位的运营。
在这种管办合一体制下,公共服务的供给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具有权威性与计划性。
政府定期制定和下达各项公共服务计划,通过等级制的行政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对公共服务的生产和配给进行指导和控制,制约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第二,由于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权威性和计划性,因此也容易产生集权化趋势,即公共服务的权力不但从私人领域向政府部门集中,而且在政府系统内部也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集中。
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具有绝对控制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种中央控制的方式,可以达到全国统一供应的状态。
第三,政府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具有普遍性,即所有民众都被纳入公共服务对象范围,不具有排斥性和歧视性。
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被看作是政府有义务供给和保障的公共物品。
[1]管办合一体制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制度安排是契合的,在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能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普遍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对于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在短时期快速高涨,这种管办合一体制阻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改进,无法回应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管办合一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首先,事业单位缺少改进管理的内在动力。
在管办合一体制下,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具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庇护—依赖关系。
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要考虑政策执行的可行性,通过降低政策目标来达到政策实效,这就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质量。
而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根据主管部门行政指令运行,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缺乏创新性,缺乏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
[2]其次,公共服务供给高度垄断。
在管办合一体制下,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排斥了私营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竞争和参与。
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习惯于采用垄断的方式供给公共服务。
[3]政府的垄断性遏制了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斯蒂格利茨认为:“公共部门里竞争的缺乏会削弱人们的积极性。
”[4]政府供给的垄断性使事业单位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
再次,无产权约束和成本意识。
对于产权明晰的企业而言,成本与收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要根据可能的收入决定成本的投入。
而政府部门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政府管理成本与收入是分离的,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
“由于不把进行一项活动的成本与维持它的收入联系在一起,那么低效率往往受到激励”。
[5]政府缺少成本意识可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政府产出是给定的时,政府可能使用较多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政府不顾社会需求不断扩大供给,导致政府产出超出或不符合社会需求,浪费社会的资源。
2.难以实施客观公正的监管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从理论上分析,政府是被人民委托授权的公共管理机构,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行使行政管理各项职能。
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代理人”,其利益取向与公共利益并不总是重合一致的。
政治发展的经验事实也证明,政府并非一个天然地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而是存在着政府利益。
在一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格局下,政府利益的实现会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在管办一体化体制中,决策与执行、监督等职责之间界限模糊。
政府部门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又是事业单位的出资人,直接干预事业单位具体的经营管理。
在缺乏对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制度约束的情况下,2014?10 64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使其难以客观公正地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管,从而直接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与公益性。
此外,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管制权力具有对公共稀缺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
在管办合一体制下,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有比较紧密的利益关联,在缺乏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行政权力可能被滥用,甚至诱发腐败现象,这更会严重破坏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在管办合一体制下,实际上是政府独家供给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
首先,在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政府行政人员不可能掌握进行公共服务供给所需的全部信息,不可能设计公共服务供给的所有备选方案。
不仅如此, 政府行政人员所掌握的有限信息还存在着失真性和滞后性。
政府不得不依凭不完全、不准确的信息来供给公共服务, 确定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和优先次序,这样必然难以充分、准确和及时地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
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重视服务的普惠性与均等化。
人们因收入、教育、宗教、种族背景等的差异性,对公共服务具有不同偏好,会产生多元化的需求,但是政府在既定的公共财政水平下,只能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多元化需求。
二、管办分离的目标与实质(一)管办分离的目标传统的管办合一体制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实践,促使我国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处理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明晰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权责边界,解决政事不分、管办合一导致的服务效率低下、监管不力、回应力低等问题。
为了克服原有的管办合一体制的弊端,管办分离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指导原则被明确提出,我国各地纷纷进行管办分离实践的探索,推动了新一轮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
管办分离改革的目标主要可概括为两方面。
一方面,实行管办分离,是为了加强政府的监管,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在政府管办职能不分的体制下,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权责界限模糊,存在紧密的利益关联,行政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难以实施客观公正的监管,难以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因此,实施管办分离,就要在革除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之间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政府和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能分工,切断2014?1065两者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加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实行管办分离,是为了突破原有的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缚,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直接干预,给予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运行的效率。
以上两方面目标,一个强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重在维护公平。
另一个强调给予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自主权,重在提高效率。
片面强调公平性或效率,都有悖于管办分离的初衷。
兼顾公平和效率,是实行管办分离的目标,也是推行改革的难点。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在增强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公益性与提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之间达到平衡。
尽管公平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冲突,但可以在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得以统一。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二)管办分离的实质管办分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有一定的模糊性,对于管办分离的理解,目前还存在分歧。
各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各自对管办分离的领会,会选取不同的改革模式,从而造成当前管办分离改革纷繁复杂的现象。
管办分离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提出的,是为了克服管办合一体制的弊端,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
管办分离的内涵,与政事分开是一脉相承的,核心都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明晰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权责界限,明确各自的合理分工和职能定位,政府的归政府,事业单位的归事业单位。
在一定意义上,管办分离是对政事分开的进一步具体化、操作化。
从实践层面分析,管办分离就是指,行政管理与经办这两种职能适度分离:政府主管部门从事宏观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承担具体经办职能。
政事分开与管办分离虽然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指明改革基本方向,后者进一步明确改革途径。
进一步分析,所谓“管办分离”这种改革举措,并不是我国的独创。
联系到我国提出该原则的动因,以及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改革实践,管办分离实质上是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的改革,即是将公共政策制定的职能与执行的职能适度分开。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分别由综合性的政策制定部门和专门化的执行机构独立承担,即“掌舵与划桨分开”。
政策制定部门负责掌舵,把握方向,主要负责制定政策,规范标准、资格准入、服务监管,而不从事具体的执行性事务。
而事业单位作为执行政策的重要主体之一,依照政府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制度安排,承担具体生产公共服务的职能。
对于管办分离,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理解,不能只注重机构的分设和形式的分离。
管办分离,其实质是厘清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责权边界,发挥两种主体各自的优势。
管办分离后,政府加强宏观层面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