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

合集下载

端午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表达

端午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表达

端午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表达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起源与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密切相关。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早已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对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端午节的背景与传说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

传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被贵族集团陷害后投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食粽子、挂艾叶等,用以驱邪避疫,以保家人平安。

端午节的背景和传说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源泉。

二、端午节在诗词中的表达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重视与赞美。

宋代文人苏轼在《阳关三叠歌》中写道:“端倪解众籍,是非忍洪爨。

留光须树照,陈桃久作香。

”诗中描绘了人们纵情于端午节的场景和活动,赞美了端午节的纯洁与和谐。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百忧集序》中提及端午节:“山陔野径封禽阶,春光东逐蔷薇发。

年年今夜此门中,人共旋乾坤”,描绘了端午节时家人团聚的喜悦与欢乐。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端午节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三、端午节在小说中的描写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情节。

清代纪昀的《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宴席和草地上的赛龙舟一大段描述都正好发生在端午节当天。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节日氛围,更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端午节场景。

四、端午节在戏曲中的展现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

著名京剧《杨门女将》就将端午节作为剧情的重要背景之一。

这部戏曲中的端午节场景生动再现了乡村民俗风情,歌颂了忠诚、勇敢和家国情怀。

五、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端午节除了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端午节的描写和表达。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和描绘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

端午节的传统诗词与文学创作风格分析

端午节的传统诗词与文学创作风格分析

端午节的传统诗词与文学创作风格分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而传统的端午节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优秀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思想情怀。

本文将对端午节的传统诗词与文学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1. 粽情写意:端午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在诗词中常常出现对粽子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人陆游的《卜算子》中有“咸阳古道音尘绝,关河决断无消息。

阴风吹客慢回首,潇湘逢客贪影销。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寸寸船心凝碧瓦,人人看后绿丝齐。

”这首诗中运用了“潇湘”、“烟笼”等意象,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粽子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塑造出了浓郁的端午节氛围。

2. 雄姿英发: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不可分割的活动,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与龙舟赛事相关的描写。

例如元代文学家杨万里的《龙舟》中写道:“一声金鼓振长空,食后争先下水中。

腰跨双桨迎波立,头上彩竿奋势横。

垂露灵钩差可得,决胜精神满船同。

团风浩浩鱼龙变,绿竹红旗势未穷。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出了端午节赛龙舟的豪情壮丽,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3. 温情画意: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挂艾草,寓意避邪消灾。

在文学作品中,艾草也常常被用来作为细腻婉约的意象出现。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娉婷袅娜纤纤手,昨夜星辰昨夜风。

金字招来银字去,夜阑香雾起婵娟。

”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触,将秋夜中挂满艾草的清新景象与浪漫情怀相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学意境。

4. 天地共庆: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还融入了自然界的生命律动,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荀鹤的《赛岳阳楼记》中说道:“此楼四面环汉水,右临长江,山间有八百里之巨,鸣泉惊风,传之久矣。

端午节文学常识

端午节文学常识

端午节文学常识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端阳”、“重午”、“午日节”等,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而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关于端午节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会从文学角度来了解端午节,阐述端午节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产生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关于端午节的文学常识,最著名的莫过于《离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大文学家屈原所著,在《离骚》中,屈原借助神话传说,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神话世界,在屈原的构思中,神祇、渔夫、凤凰、龙、乌鸦等各色人物交替出现,展现了他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壮丽的思想世界。

而屈原最著名的篇章,“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现代读者所津津乐道,其中比喻一直成为后人赞誉的经典。

屈原在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充沛的表现欲望,使得他的诗歌富有感情魅力和文学价值。

其次,端午节在文学上的表现有很多种形式。

比如,李白的《江城子》讲述的是端午节前,人们赛龙舟的情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是描写端午节期间的活动;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则是讲述了自己在端午节黄梅雨时节的感受。

还有一首民谣《草和花儿散水饺》,歌颂的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这些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关注,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再次,端午节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端午节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作者们对端午节的描写和刻画,这些描写和刻画的成功,往往来自作者内心深处对节日的热爱和感受。

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对于文学的创作能够提供灵感和资源。

另一方面,端午节能够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流传。

这是因为端午节作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庆祝,因此具有很好的传播和宣传作用。

文学作品如果围绕端午节这个主题,则可以更加地贴近人民、深入人心,对于文学作品的流传和传统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需补充的是尽管明代制度没有规定官员端午节休假但在实际生活中端午节这一天对于官员来说可能会有一种悠闲的假日感觉这于明代小说可找到例证如晚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一回烈士不背君贞女不辱父中提及为抵抗燕王朱棣建文帝两个臣子铁铉和高巍时正端午两个无心赏午止计议整理兵马固守济南
j i 5 州 警列 2 0 1 7 . 1 0
乙AN ZHo U XU E KAN
明清 小 说 中 端 午 节 描 写 的 民俗 文 化 史 价 值 和 文 学 价 值
陈 鹏程


端 午是 明清小说 中屡 屡 出现 的 节 日意 象 , 具 有 极 为 重要 的 民俗 文 化 史价 值 和
文学表 现功 能 。从 明清小 说 的描 写 中, 能够看 出端 午 节被 时人 视 为 大 节 , 端 午 节作 为假 日而 存在, 它是人 情往 来 的一个 重要 契机 , 亲 友 间馈 赠 礼 品和 节庆 宴 饮 于 明清 小说 中 多有 展 现 。 端 午 节 的娱 乐 色彩在 明清小说 中也 得 到 了生 动展 现 , 如龙 舟 竞渡 等 。端 午 节 的避 邪 习俗 如 插艾、 佩 端 午 索、 菖蒲 酒等 亦屡屡 见 于 明清小说 。 明清 小说 中端 午 节俗 的描 写 主要 呈 现 为如
“ 大节间, 正要和你坐一坐。 ” 又如《 姑妄言》 第二十四回“ 小糠子败子竞 回头 , 钟丽生神龙不见尾” 中
亦有 : “ 这 日是 端 阳佳节 , 他 也无 心去 游戏 , 衷 心忖 道 : 我 到 老铁 家 去 。今 日大节 下 , 他 必 定在 家 。 ” 凡 此 足 以表 明端午 被时 人视作 盛 大节 日, 其 对 明清俗 众生 活影 响显 著 , 是 熟人 亲友 交流走 动 的时机 。 明清社 会生 活 中端午节 的重要地 位 还体 现在 , 在有 的 阶层 中端午 节 是一 个 重要 假 日。假 日与节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摘要: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

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

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端午;民间文学;分类;功能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

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

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

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与口头传统的文化功能“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

[2]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

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与节物运用、传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

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

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

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

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在民间口承传统中端午传说故事数量较大,按照传说故事的主题,端午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端午起源传说故事、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以及端午节其他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中华传统文学

端午节与中华传统文学

端午节与中华传统文学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是许多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传递了端午节的深刻意义和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屈原》、《粽情》和《柳毅传》三个方面探讨端午节与中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一、《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诗集,其中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忧虑,以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哀思。

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传,屈原是楚怀王的忠诚臣子,因忧国忧民,遭到宫廷的排挤,最终投江自尽。

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屈原,纷纷涌向江边划龙舟,以示悼念和慰问。

这一习俗就演变成了端午节时划龙舟的传统活动。

二、《粽情》《粽情》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捍卫,展现出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位传统粽子摊贩,他善良、勤劳,传承了家族的独特制粽技艺。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涌入,传统的制粽技艺逐渐被淡忘。

面对这一局面,主人公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宣传传统的端午节和粽子文化,最终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也使得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更加热闹和有意义。

三、《柳毅传》《柳毅传》是唐代作家贾仲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誉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唐代,讲述了柳毅进入魏阳宅,目睹凤求凰的传统习俗,最终与少女魏阳相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柳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展现了仁爱和智慧。

他尊重并参与了凤求凰的活动,最终成功获得了魏阳的心。

这个故事中传达了端午节对于传统文化和婚姻观念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结语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华传统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和内涵。

同时,传统文学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传承端午节文化的重要途径,使得端午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

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

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而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密不可分,端午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许多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也反过来,古代文学作品又为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讨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揭示端午节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端午节源远流长,据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民间遗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而《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对端午节习俗和节日氛围的描写。

比如《屈原》所作《离骚》中对端午节龙舟赛的描述,《楚辞》中关于端午节包粽子的述说等等,这些作品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端午节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比如《庄子》中的《天地》篇提到“端午极至”,意指端午节是阴阳之气达到极致的日子,象征着阴阳调和、五行平衡,寓意吉祥安康。

而《史记》中对屈原的描写也将他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使得端午节与爱国主义精神、忠贞之情等价值观相互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端午节描写还带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气氛。

比如《红楼梦》中对端午节赛龙舟、挂艾叶等传统习俗的描写,深刻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和热情。

而《水浒传》中的端午节庆祝活动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场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总的来说,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更赋予了端午节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扬,得以在文学作品中延续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关系,不仅在于文学作品对端午节的记录和赋予的象征意义,更在于端午节与文学作品共同传承和弘扬的中华文化精神。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更好地理解端午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端午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绚烂的文化光彩。

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解读

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解读

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解读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上五彩丝线,以庆祝屈原的忠诚和自强精神。

端午节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激发了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灵感。

本文将解读端午节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屈原》《屈原》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传世之作,其创作灵感正源于端午节。

这部作品以屈原的悲剧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他的忠诚和自强精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由于遭到诽谤和陷害,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作品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也宣扬了忠诚和坚定的品德。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粽子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其中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由著名作家巴金所创作的《粽子》,这是一部描述农村生活的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准备粽子的故事,展示了农民的勤劳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通过粽子的象征意义,作家巴金向读者表达了对家庭、传统和情感的思考。

三、《草地》《草地》是作家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也以端午节为背景。

小说以1916年端午节的一个小康家庭为中心,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和团聚的力量。

作品中的各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却都通过庆祝端午节来寻求共同的温暖和快乐。

四、《画皮》《画皮》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端午节。

在故事中,女妖妇傅艳容为了能够得到生机,精心策划了一场诡计,利用了端午节人们要贴艾草和喝雄黄酒的习俗。

这个角色以女性形象为主,以她对传统节日的利用与破坏,部分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和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以上所列的作品只是端午节在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体现,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作品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端午节的主题和意义。

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深远影响。

无论是忠诚的精神、传统的价值观还是家庭的温暖,端午节都成为了作家们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主题。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追求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是展现民间艺术的黄金舞台。

本文将着重研究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探索其演化过程和文化意义。

一、龙舟赛龙舟赛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源自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遗体,纷纷划船抢救,并敲鼓吓跑鱼虾,进而形成了龙舟赛的习俗。

龙舟赛以其壮观的场面和激烈的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质。

二、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人们亲身参与的民俗体验。

包粽子不仅要选用优质糯米,还需要将肉、豆沙等馅料巧妙地包裹其中,然后用粽子叶捆扎成形。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更是家庭团聚和亲情传递的象征。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亲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无疑加深了亲密关系,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一份亲情的温暖。

三、挂艾草挂艾草是民间一种传统习俗,用于驱邪和祛病。

据说屈原在追忆故国时,曾将自己的发热药用的艾草放在家门口,避免了瘟疫的侵袭。

后来人们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挂在门前或着体内,以传说中的“五毒”如蚊虫、毒蛇等恶鬼为代表的邪恶之气会被这种香气和草的气味弄昏迷晕死,而躲在房屋中的人,以其身体上布艾草叶子的芳香味所散发的香气会把家中的祸患驱散,使家人平安度过端午节。

四、舞蹈与音乐表演除了上述传统民俗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与民间艺术有关的表演形式。

舞蹈和音乐表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例如,广场舞、武术和鼓乐表演等,它们不仅独具特色,还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们感受到端午节活动的欢乐和节日氛围。

总结起来,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传统。

通过研究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与民间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端午节与民俗学研究

端午节与民俗学研究

端午节与民俗学研究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起源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汉字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现代社会,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仍然被人们亲切对待,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传统文化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各种各样民间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

而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端午节有许多有意义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对端午节起源、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首先,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其故事渊源流长。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自沉后,百姓们为了怕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便开始撒入粽子以免食鱼。

还有人撑小船划水来打捞,百家欢乐齐狂啸。

这其中蕴含着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和对荣誉的尊重,告诉我们要忠誠亲近亲人和爱戴伟大的人。

其次,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方面,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赛龙舟,据说最早也是为了打捞屈原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现在演变成为一种盛大的划龙舟比赛,象征着人们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精神。

最后,不同地区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

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会更加重视赛龙舟和挂艾草,而在北方地区,吃粽子和饮雄黄酒则是更为重要的传统习俗。

这些区域性的差异为民俗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范围,使得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综上所述,从端午节的庆祝方式、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等方面来看,端午节与民俗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内在关联。

通过对端午节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

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

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中,赛龙舟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始于春秋时期,起源于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划龙舟。

现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看和参与。

赛龙舟的场面热闹非凡,龙舟在水面上飞速前行,划动的力量与配合成为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人们在赛龙舟的过程中,激发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也常常被文学作品所抒发。

除了赛龙舟外,端午节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吃粽子这一传统习俗中。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形状像一个角锥形的三角锥,用粽叶包裹着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

吃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在文学作品中,粽子常常被用来象征着团聚和温馨,吃粽子的场景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描写。

另外,端午节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挂艾草和饮雄黄酒等活动中。

挂艾草据说是为了避邪驱鬼,保佑家人安康。

而饮雄黄酒则是为了防疫、辟邪。

这些传统习俗无疑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艺术表现与文学创作十分丰富多样,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活动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端午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愿端午节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能够在今后的岁月中传承发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端午节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端午节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端午节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屈原纪念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写作端午节相关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魅力和吸引力。

一、叙事性语言风格叙事性语言风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作方式,通过讲述和描述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参与活动,将读者带入节日的氛围中。

例如:在这个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人们纷纷踏上回家乡的路途,共享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时光。

在古老的龙舟比赛中,小龙舟们像孩子们的愉快欢呼声一样,穿梭在湍急的河流上。

而传统的粽子制作则成为了人们忙碌且充满爱的厨房舞台。

二、抒情性语言风格抒情性语言风格适合表达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和意义。

例如: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此时,我都能够品味到小时候妈妈亲手包的粽子的味道,这种温暖的味道承载着对家庭的眷恋和祖国的热爱。

而在龙舟比赛的现场,我看到了团结与合作的力量,在其中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传承和生命的活力。

三、议论性语言风格议论性语言风格适合对于端午节的意义、当代庆祝方式以及与其他节日的比较等话题进行探讨和观点表达。

例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相比其他节日,端午节融汇了民俗文化、体育竞技和舌尖美食,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端午节焕发新的生机。

四、描述性语言风格描述性语言风格注重对节日细节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午时的阳光洒在龙舟上,映照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船上的划手用他们黝黑有力的手臂奋力划动着桨,掌声和欢呼声迅速传遍河岸。

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麻绳的香草气息和糯米的甜味交织成了幸福的符号。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具体创作时还要根据文章的要求和读者的喜好来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

端午节的文化表达与艺术形式

端午节的文化表达与艺术形式

端午节的文化表达与艺术形式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列入国家法定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此节日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活动来表达对节日的热爱与尊重。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表达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主要的历史渊源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和忠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屈原在战国时期为了救朝廷,不幸被贵族所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听闻屈原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悲痛,纷纷赶往江边驱散鱼虾,以免损害屈原的遗体。

同时,人们还纷纷投放粽子到江中,以防止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

这些传统的悼念行为逐渐发展为现今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文化表达1. 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味道独特。

粽子通常由糯米、肉类、豆沙等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菖蒲叶中,经过蒸、煮等方式烹制而成。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粽子,象征着团圆和祭祖。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赛龙舟起源于赛舟游艇竞技,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富有观赏性的运动项目。

赛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屈原的追忆仪式。

赛龙舟的过程中,选手们提着长橹,配合竞渡的节奏,全力以赴向前划。

观众们则站在河岸上,欢呼和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通过赛龙舟,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端午节的喜庆气氛,还可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挂菖蒲:菖蒲叶也是端午节重要的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菖蒲叶插在门前或者其他明显位置,以辟邪和祛病。

菖蒲叶的香气可以驱走病魔和邪恶,同时也能为整个家庭带来平安和健康。

四、端午节的艺术形式端午节不仅体现在食物和活动中,还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如舞蹈、戏曲、绘画、编织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

了解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

了解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

了解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一、引言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传统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民间文学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滋养。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的关系、民间文学在传统节日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民间文学了解传统节日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的关系1. 民间文学与传统节日的渊源传统节日作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民间文学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场合。

许多传统节日都有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春节有《过年》、端午节有《屈原》等。

这些作品通过歌谣、诗词、故事等形式,将节日的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后代。

2. 传统节日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传统节日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背景。

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以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习惯等为素材,通过艺术手法表达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传统节日也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文学在传统节日中的作用1. 传承文化传统民间文学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形式,将历史和文化传统传递给后代。

例如,在中秋节中,人们会吟诵《嫦娥奔月》等诗词,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人们了解到中秋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2. 增强节日氛围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唱春联、赏花灯、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民间文学作品在节日中的具体体现。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形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节日的认同和参与感。

3. 弘扬民族精神民间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播与演绎,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以增强。

例如,在端午节中,人们通过诵读《屈原》等作品,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四、通过民间文学了解传统节日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之一。

端午节的文学

端午节的文学

端午节的文学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继春节和中秋节之后,端午节具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超过两千年的历史,其中既有传说故事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文学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个节日。

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端午节又是一个重要的古典节日。

许多古代诗人留下了各自的作品以纪念这个节日。

其中最有名的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是一首由三十一篇组成的大型叙事诗歌,这首诗描绘了屈原被贬之后的遭遇,同时也广泛涉及了中国的神话和传说。

此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登高》和《江南》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些古典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民间故事端午节传承了许多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中最知名的是屈原的故事,他作为一位忠诚的贤臣,被楚国的君主误解而遭受了不幸,继而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吃他的身体,民间将粽子投入水中供给神龙。

这个故事中,大义凛然的忠臣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除了屈原的故事之外,中国的民间故事也有许多和端午节相关,如民间英雄伍子胥与吴国在端午节开战的传说,江陵居民为了对抗瘟疫最终吃粽子收获健康的好运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结合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在端午节的传统中告诉了我们我们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故事。

文化遗产在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中,龙舟比赛、吃粽子和系五色丝等活动都是必不可少。

这些活动构成了端午节的精髓和文化遗产。

在龙舟竞赛中,不同城市和社区之间展开激烈的比赛;吃粽子和系五色线则是家庭之间的传统习俗,这些活动让端午节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平台。

结语总的来说,端午节具有着中国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庆祝传统。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在豪迈、亲情、传统、文化和情感之间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图景。

在文学中,端午节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对象,在经典名作、民间传说以及庆祝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探讨。

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

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

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龙舟竞渡与食用粽子。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相当的丰富。

最初,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是由五胡族(汉族、百越族、狄夷族、傣族、吐蕃族)的驯龙信仰而来。

信仰认为,驯龙是一种祭祀活动,祈求神龙之庇佑,旨在保护周围的村落免遭灾难的侵袭。

同时,也会祈求社群的平安与和谐。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化和非宗教性的节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粽子文化端午节的食品文化之一便是粽子,也是全国人民认识和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

粽子的做法非常的繁琐,需要将竹叶清洗干净,泡软后,再将糯米、肉类、豆类、红枣等原料加入其中,最后蒸或煮成。

粽子的味道浓郁可口,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三、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中最具传统文化气息的体育活动之一。

它是中国传统的龙舟运动,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按照传统,龙舟是从水神的传说中演变而来的。

龙舟竞渡的过程,需要配合队员的协作,将龙舟向前激起波浪,同时欢呼声四起,掌声不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运动和文化现象。

四、穿戴与美化端午节的传统美学形式更是多元化,不仅有装扮龙舟的钱山板和各式各样的龙舟装饰品,也有象征民俗与文化的各种服饰,如彩衣、花轿、马灯等。

中国南方地区还会有发饰、公主服、红腰布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

作为重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类舞蹈、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各种民间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极度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气息。

五、现代发扬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已经从最初的传统渐渐变得多样化。

当今,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已经不限于南方地区,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端午庆祝活动,因地制宜,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端午节的民间艺术

端午节的民间艺术

端午节的民间艺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涵盖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龙舟竞渡、饮食文化、戴香囊、面塑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成为了端午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据传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南方人民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在此日举行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一项集娱乐性、互动性、观赏性和体育竞技性于一体的活动,每年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

龙舟竞渡讲究组织、协调、配合和速度,打出节日的生动和热烈气息,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二、饮食文化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这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据传说,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

粽子的制作多样化,料子、馅儿、角度、包法各不相同,味道也千姿百态,品尝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此外,端午节还有蒸雄黄、烧饼、五芳斋等许多与节日相融合的食品,它们代表着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着千年岁月中的独特艺术表现。

三、戴香囊戴香囊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源自古代的香祭习俗,人们在端午节时会佩戴香囊以消灾避祸,祈求平安健康。

香囊的制作也具有传统的艺术韵味,通常是采用绣花、喜鹊、蝴蝶等吉祥图案装饰,使用寓意吉祥、美好的香草、花瓣、香料等材料,制作精美、富有气息,是端午节文化的一大亮点。

四、面塑面塑也是端午节民间艺术中一种突出表现形式,它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之后,现已成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

端午节面塑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屈原、乌龟、麒麟、蝌蚪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其制作过程也具有独特的技艺风格,凭借着手法的自由、丰富和内涵的深邃,在端午节的民间艺术中留下了一笔重要的艺术遗产。

总之,端午节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热爱,是因为它们融合了文化、艺术、信仰和生活等多种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为我们塑造了一种充满魅力、庄重、瑰丽和艺术气息的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文艺作品

端午节文艺作品

端午节文艺作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端午节文艺作品则是在这个节日里重要的文化表述方式。

端午节文艺作品从传统的诗词、绘画、音乐到现代的电影、小说、舞蹈等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成为了丰富端午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从诗词绘画中,端午节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屈原的《离骚》和《天问》两篇诗词。

其中《离骚》讲述了屈原自陶渊明直到自己被放逐的一生,其中也包含了对久远历史的追忆、人生的苦恼与生者死者的悼念等。

《天问》则属于屈原的五问诗之一,描绘了天地奇观,也隐含了对神秘的天道道理的思考,成为了端午节的又一重要经典。

另外,在诗歌创作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杜甫的《子云贺汉中有武侯庙》、苏轼的《赤壁》等,都是难得的文学珍品。

绘画方面,端午节文艺作品之一《图画乔龙》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大名作。

这幅画的内容主要展现了一幅手绘的乔松龙卷云雾滚滚,即是龙是象征着永恒和神秘的生命,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图腾形象之一,也是端午节中龙舟竞渡等活动的形象代表。

音乐方面,端午节文艺作品有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

《戏龙》、《龙舞》、《舞蹈之龙》等民间舞蹈,在庆祝端午节中一直倍受欢迎。

其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民俗,象征着文化传承和庆祝节日的意义。

另外,像丝绸之路上所流传下来的《千年的等待》、著名的红色歌曲《红旗颂》等都是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音乐作品。

在现代社会中,端午节文艺作品已经扩展到电影、小说等领域。

电影《端午之旅》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以及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等内容,是对端午文化的一次传承和再现。

小说《白蚁热》则以端午节竞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与高尚精神的故事,传达了端午节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综上,端午节文艺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到现代电影、小说等各种不同形式中,端午节文艺作品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重视。

端午节古文化

端午节古文化

端午节古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传承着的一种节日习俗,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一、起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的一生中,虽然多次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官场上的权力斗争,他最终被流放到汉水之滨。

在他离开楚国的前一天,他写了一篇《离骚》,表达了对自己的不幸命运和对国家的深切牵挂。

可惜,他的诗文没有被人们所理解,只是受到了少数人的赏识和欣赏。

经历了长期的离乡、流放和失意,最终他选择了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赶来汉水边,挥泪送他最后一程,并把粽子丢入江中,以保佑屈原的魂灵得到安宁。

二、传统习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以缅怀和纪念屈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江河湖等水源处,划龙舟,赛龙舟,寓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和阻碍,奋发向前。

此外,在端午节这一天,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比如包粽子、挂艾草、穿五彩线等。

其中包粽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习俗,意在纪念屈原的离世,并祈求家庭平安和健康。

三、文化内涵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许多文化元素得以体现和传承,比如龙舟竞渡、艾草清香、五彩缤纷的线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发向前的精神,从而反映出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社会文化的深刻关注和重视。

四、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端午节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赛龙舟、在线制作粽子等方式来庆祝这一传统的节日。

这些创新形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 on Folk Culture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萧 放[摘要] 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

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

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 端午;民间文学;分类;功能[中图分类号] I207.7;K89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214(2013)02-0048-09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

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

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

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与口头传统的文化功能“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

(约瑟夫・皮柏,1991:38)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

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与节物运用、传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

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

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

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

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收稿日期] 2013-03-16[作者简介] 萧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北京,100875。

在民间口承传统中端午传说故事数量较大,按照传说故事的主题,端午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端午起源传说故事、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以及端午节其他传说故事。

由于民间传说故事粘连与一些情节的挪移,要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严格的划分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这里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概略性的。

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

我们确定起源性传说故事时,是就端午节日整体起源来说的,对于具体的端午节物习俗的起源,我们归入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类。

关于端午节日起源传说故事,在端午传说故事中比重较轻。

我们在本书中收录了十几则端午起源传说故事,其中与屈原有关的数则传说故事,分别采自湖南、山东、河南等地,其他与各地人物风土有关,可见在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中,屈原有较大影响,但从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比例看,它并不占主导地位。

从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看,在民众口头叙事中多数将它归结为某位重要历史人物,或者某一地方重要历史事件。

从起源中可见民众的质朴情感。

在少数民族地区端午的起源又跟民族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其主题同样是躲避灾难,追求幸福生活。

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

这类传说故事以避祸求吉为主题,它在端午口头叙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本书收录了近百则,虽然也有部分传说故事大同小异,但为了体现其流传地区的广泛及传说地方化的特性,我们也予编录,以资比较。

在节日传说故事中,人们偏爱对节日物件与节俗行为进行历史起源的解释与说明,民众的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禁忌意识与避灾祈福的情感态度在传说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是以避忌为主题的节日,端午的节物与民俗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如影随形的是相关的传说故事。

粽子本是夏至的节物,它的结构与古代的阴阳观念相关。

六朝以后粽子逐渐成为端午的节日食品。

在解释粽子起源时,人们的指向明确,大多归结到悼念屈原的传说上,这大约与楚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传统相关。

艾与菖蒲这两种药用植物都有祛湿杀菌、解毒辟邪的功效,在湿热仲夏时节,人们在门口插艾、插菖蒲巫术化的措施等,以求平安。

在人们的巫术观念隐退之后,人们再解释这样的习俗行为时,赋予它新的情感与伦理的意义,而且将其与古代兵事记忆与重要历史人物关联。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末黄巢的传说,基本情节是,黄巢造反时,民众逃难,有一妇人背着大的,牵着小的,黄巢见了奇怪,质问妇人,原来背的是别人的孩子,牵的是自己的娃儿。

黄巢为之感动,就告诉妇人明天在门上插艾(菖蒲、柳、黄花等),就可免除兵祸。

好心的妇人告诉了乡亲,人们纷纷在门上插艾等,大家果然逃过了劫难。

这天正好是端午节。

此后为了保平安,人们年年端午都在门上插艾、插菖蒲等。

端午这类特定节物习俗的解释性传说,实际上传承着古老的端午避兵的节俗传统,在汉魏文献中都有端午佩饰某物,以避兵灾的记载。

端午节俗传说故事中关于黄巢、张献忠对某一妇女行为的原初误解到后来的尊敬、帮助,妇女为了乡邻说出避祸的秘密,这样的传说故事母题从其文化内涵来说,它既是对端午保健巫术行为的人伦化的解释,同时也是民众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与特殊历史人物的情感评价。

端午节物的周期应用与民众关于它的周期性的故事讲述,有效地传承与表达了民众的历史观念与普通百姓无私友爱的平民道德。

在端午节节物习俗传说故事中,神人传说故事不少,信仰因素突出,在民众口头叙事中端午节与各色神人发生着关系。

有天上的玉皇、太白金星、老神仙,水里的龙王,人间的大禹、鬼谷子、张天师、吕洞宾、罗隐等等。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印记。

本类传说遍布中国东西南北,甚至传到民族地区。

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中充满了民众的想象,表达了民众的情感,体现了民众历史观与价值观。

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是就端午期间竞技娱乐项目所生发的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虽然与习俗故事关系密切,有些进入前类中,但这里集中了与龙船竞渡有关的传说故事。

这类故事虽然不多,但其精神意涵丰富。

龙船竞渡是端午节最盛大的竞技性娱乐活动,人们围绕着龙船竞渡形成系列传说故事,人们在解释龙船竞渡由来时,往往与龙的信仰相关。

如湖南《涟河竞龙舟的由来》a讲到涟河两岸的两个村庄年年端午龙舟竞a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z].渡的来源,说一个村子祭祀金龙,另一个祭祀银龙,两条龙本来关系融洽,后来因为天旱,在降雨的时候缺乏沟通产生了矛盾,进而争斗,后来同归于尽。

村民为了纪念,每年端午节在涟河以金色龙船与银色龙船竞渡,由此发生水上斗殴,每年都有伤人的事。

“但是又想划,一是觉得有味,一年子难得快活这么一次,二是不服输。

于是两村的人便商议立了一条规矩;划船时不准打架,划得快的是赢家,划得慢的是输家,不服气的明年子再来。

”双方最后约定年年争输赢,年年端午快活比赛。

本书还收录数则龙船成神载人飞走的传说,龙船下水后往往成为龙神飞去,划龙船的人悉数消失或死亡。

由这些龙船信仰看,端午竞渡源于龙神信仰,龙船不过是龙神的化身,龙船水上竞渡是龙神生命重现的仪式。

对于比较另类的端午传说故事,我们将其集中在“其他”类别,此类传说故事有数十则,传说故事形态五彩斑斓。

内容多涉神灵仙师鬼怪奇人,虽然有的主题可能游离于端午之外,但都与端午有着或疏或密的关系,传说故事情节跌宕,语言生动,趣味盎然。

如鬼谷子与媳斗法、张保还阳丹、半仙罗隐、笔误鸟等,每则传说故事都蕴蓄深意。

善良的张保五月五日救了一只应躲避而没躲避的蟾蜍,得到还阳丹。

他用还阳丹一路救了蚂蚁、老鼠、蜜蜂,还错救了一个狼心狗肺的黑头人,为此惹上祸端,是蚂蚁、老鼠、蜜蜂为他一一解难,最后得以娶到皇姑,惩罚了恶人,有了好人得到好报的圆满结局。

端午传说故事是端午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端午节俗的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五大元素,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人们在节日传说故事的口头讲述中充分发挥了民众的想象力,在节日传说故事中表达了民众化解时令不适,纾解精神危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传递着百姓助人淑世的人文情怀。

二、端午民间歌谣的题材与民间情感表达功能民间歌谣是端午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体裁。

由于端午是适应仲夏暑热时令所产生的节日,在传统时间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人们在五月节中有着复杂的感情。

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人们吟唱起各种调式的歌谣。

端午民间歌谣题材十分丰富,按其歌咏性质概略可分八类:时令歌谣、生产歌谣、节俗风物歌谣、仪式歌谣、苦情歌、思恋歌谣、游戏娱乐歌谣,对于不易归类的歌谣,我们将它们安排在“其他”歌谣类下。

由于歌谣体制的关系,部分歌谣收录的范围超出了端午或五月,但为了保持歌谣的完整,也因为歌谣材料的珍贵,我们不惜篇幅将它保留下来,供阅读者欣赏与研究。

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评述各类歌谣的内容与功能价值。

时令歌谣。

岁时依托的是自然的时令节气,端午时令歌谣咏唱的是仲夏时节的季节感受与习惯活动。

本类歌谣与生产、节俗风物等类歌谣有部分重叠,但这里主要是从岁月整体的角度对五月端午时令的咏唱。

如常见的十二月歌,五月必唱端午。

海南《昌江十二月歌》:“四月明镜照龙船,五月龙船齐下水”a;福建华安丰山镇《月令歌》b:“正月人点灯,二月剥花生,三月养豆芽,四月卖麻茶,五月人包粽,六月田草冻,七月大烧银,八月做麻糍,九月放风筝,十月拾稻穗,十一月尪公生,十二月廿九暝(夜)”;辽宁丹东《十二月》c:“五月五,端午节,湘江吊屈龙舟舞”。

从时令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各地端午时节在年度时间生活中的位置与节俗的共享模式。

虽然歌谣传播可能超出生活习俗传播,但其对端午节俗知识的共享显而易见。

a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450-451.b 华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华安县分卷[z].1993:189.c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Z].中国ISBN中心,生产歌谣。

生产歌谣在端午民间歌谣中有较大比重,它涉及到传统社会众多生计活动,如农事、牧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其中农事活动歌谣最为丰富。

由于农业与时令的紧密关系,农事歌谣跟时令歌谣难分难解,这里的选择偏重五月端午的具体农事活动。

如安徽肥东《十二月季节歌》:“五月里来是端阳,夏粮丰收已登场,连枷一打日东升,万斤粮食都归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