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神与养生

合集下载

茶道养生茶道静心养生篇

茶道养生茶道静心养生篇

茶道养生茶道静心养生篇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茶道养生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茶道静心养生篇,欢迎大家阅读。

茶道静心养生篇我国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国家,我国的茶叶品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产地,可以分为南茶和北茶;按照茶色来分,又可以分为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这几类;根据它的采摘期又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按照它的生长的小环境可以分为高山茶和平地茶。

茶道即烹茶饮茶的艺术。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概括来说就是:生活礼仪、修身养性、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静心精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这种“天人合一”包含两个方面,即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

自然化人:自然化的人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

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优秀文档】三、清静养神

【优秀文档】三、清静养神

三、清静养神养神即帮助神气的劳损修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一天的劳累工作而言,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我国古代就对养神有着一定的研究,以道家为代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养神思想,今天小编将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清静养神,养生思想,以及养神的方法。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

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

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

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腔内守。

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

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

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

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气在日常生活中,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大量耗损于不良事情上。

这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逞畋猎令人心发狂。

想想:我们。

清静养神调控法

清静养神调控法

清静养神调控法作者:士心来源:《祝您健康》2012年第09期古代养生家极力提倡“静神”,要求人们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和宁静,通过神气的清净、杂念的去除来内存真气、清静养神。

老子根据“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力主张“致虚极、安静笃”,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以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静神思想,认为静和无为能使人达到长寿的境界。

《黄帝内经》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憺虚无,真气从之”。

清静养神确是心理养生的重要方法。

【养生秘诀】抑目静耳。

耳、目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受着神的控制和调节。

“抑目静耳”的养生理论是告诫人们不要乱视妄听,过多地接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刺激,以免扰乱心神、耗伤心气。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如果“目视玄黄,耳务淫哇”以至乱视杂听会使人耳目过度使用而难以察音辨色、耗伤神气。

因此,传统养生理论认为,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心神不劳;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心神难安。

《老老恒言·燕居》指出,在“抑目”和“静耳”之中,“抑目”具有更重要的静神养生意义。

年老者丰富的阅历容易使其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神难静,为此,《千金翼方·养老大例》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凝神敛思。

养生理论认为,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医钞类编》里也说,养心可以使人精神凝聚,精神凝聚则人体的真气易于聚集,真气集中则体质康健。

每天多思烦恼、神不守舍很容易使人变老。

由此可见,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静而藏神、养生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

因此,吕洞宾“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值得提倡。

多练静功。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主要是通过静坐、吐纳、调息、理气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促进神气入静。

《养生四要》里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

中医养生与保健75230

中医养生与保健75230

中医养生及保健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只有生而无有老、病、死。

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缓生命某一、或多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改善过程的质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广大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底蕴,所以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众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五种因素,其中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可见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要健康长寿,就应自觉提高养生意识,懂得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有两个要点:养正性:即人们应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为广大的养生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养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医理论中的“辨症施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实施基础,也就是说,中医提出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分别给予养生保健方面的建议,从而达到防病于未发的目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

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静神养生的方法包括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不少古人正是因为善于静神养生,从而延年益寿。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总揽朝政50余年,一直
耳聪目明、思路敏捷。

有人说,这与她在感业寺用了3年时间“ 盘
膝静坐”不无关系。

晚年的武则天也经常在朝政之余,瞑目静坐,她去世时享年81岁,算得上寿星皇帝了。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享年86岁,也是得益于“静神养生”。

1914年,他东渡日本,由于急躁和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心悸、乏力、睡眠不宁。

后来,他偶然读到一本《王文成公全集》,看到里面的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便开始学起来。

每天清晨起身静坐30分钟,临睡时也静坐30分钟,不到半个月,他的睡眠
大有好转,胃口也恢复如常,之后的数十年中,“静坐”一直陪伴着他,使郭老从弱者变为强者,并赢得高寿。

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不少古人正是因为善于静神养生,从而延年益寿。

《闭目养神——中医静养经络养生》

《闭目养神——中医静养经络养生》

《闭目养神——中医静养经络养生》张海生北京生远堂中医研究院院长,师从于五代家传中医杨玉峰先生及六代家传中医杨军老师20年。

临床师承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杨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治未病健康服务站站长、北京大学MBA健康协会会长和中国保健协会减肥分会体重控制专家。

师从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罗根海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治未病及健康管理。

编著《闭目养神——中医静养经络养生》一书,中医闭目静养的锻炼可以使人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达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经络通畅、身心康泰、延年益寿、开发智力、激发人体浅能的目的,可以在预防、治疗、保持人体健康和激发特异潜能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它的机理在于调控微循环,从而达到疏布经络、调达“气、血”、活血化瘀、培养元气、祛病延年,其根本是气运和顺、血运正常。

主要是运用垂腿静养的方法把握三元(天地人)一体的协调来培训元气,调动人体自身固有抗病本能及自愈能力,随着功夫的提高,还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动功,以达到恬淡虚无,清静自然,包容一切,又在一切之中的太和境界。

闭目静养时眼睛要微闭,这是由于“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闭目不仅是入静的手段,而且是静养的关键,会使眼部穴位放松,松则气血充足,有益于眼睛的保护和肝脏的功能恢复。

不拘时间、地点、方向中医闭目养神法的锻炼是不分时间、地点和方向的,它的普及型基本身法是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凳上,以坐下来大腿面保持水平为度,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两脚平行着地,两腿间距离稍宽于肩,两手心向上,自然地放在大腿上面,两眼闭合面带微笑、在乐观状态中默想把身体内的不良因子和疾病全部排除。

然后没有意守、只需顺其自然、放松入静,在静坐30分钟以后如想收功时睁开眼慢慢活动一下即可。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身体、脏腑、肌肉和骨骼的松静,不是指思维的静,不是指什么也不想、完全没有意识;因此闭目养生的静坐可以获得三大收益即:治病强身、思考人生和修持开悟,可以在静坐过程中思考和反思自己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积累高能静电,强身祛病、增长高智慧。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经典养生27快乐养生 2010.9(中)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即神宜静而不宜躁。

静神的思想,始于老庄,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

”其意是说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庄子也提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

继老庄之后,《黄帝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精神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

现代有许多“养生之术”对此有更为深刻的诠释。

比如现代瑜伽功虽然提倡静坐,但强调通过静坐调整呼吸,“安静的一呼一吸”,静心自守,慢慢地达到气血通畅,筋骨柔软。

静不再是人们所理解的“绝对的静”,而是相对的静,虽然我们安静地坐着,但是呼吸平稳地进行着,气血通畅地流通着,神志与大自然亲密地交合着。

当然,除了瑜伽,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静以神藏”。

静坐调息每日至少闭目静坐30分钟,放松身体和心情,主要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放松心情、调整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

《养生四要》说:“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

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

”可见,闭目养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养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每日闭目静坐30分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

抑目静耳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

老人由于阅历万千,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静耳二者,对于神气来说,抑目尤为重要,因为“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所以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doc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doc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 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精神补益之以静补神

精神补益之以静补神

精神补益之以静补神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

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

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静养神的主要内容】静神思想始创于老庄。

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将心静神清作为养生之道。

他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虚无恬淡,少思寡欲,清静无为,效仿自然,柔弱退却,要求达到所谓“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以达到神气清静的目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提倡静神。

庄子认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元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同时庄子还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即无为,动以不行,此养生之道也。

”庄子对静以养生的认识比老于更加全面,认识到以静养神之“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静”中有动。

顺自然而动,动中以静神。

在老庄之后,《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

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

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

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

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神。

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

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

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养生。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doc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doc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1.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

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注意事项1.生活规律顺应自然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

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

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

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

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2.动脑动手形神受益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原则..
补脾食物:粳米、糯米、菱角、鸡肉、兔肉、 猪肚、牛肚、羊肚、牛肉、桂鱼、栗子、扁豆、 豇豆、马铃薯、红薯等。 补脾药物:大枣、山药、茯苓、芡实、薏苡仁、 莲子、党参、太子参、蜂蜜、白术、陈皮、鸡 内金、山楂。
香砂六君子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本草纲目》:“饱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寿命与天年
寿命
•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
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 天年 • 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 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中医养生学相关概念
人的寿命有多长? • 目前普遍认为是120岁左右。 •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 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通常称之为 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三、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它有
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
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清静养神的方法: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 、常练静功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保养正气,慎避邪气 四、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动静互涵,形神合一
三、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 、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行乃神之宅,神乃行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体的生命,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 养神为先:“神能御其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通过调节情绪, 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

静心养生箴言

静心养生箴言

静心养生箴言一、学术源流箴言:静为躁君。

(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仝上)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仝上)。

注释:①俞俞:音yu,读虞。

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

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

道家养生:静心养性的智慧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修炼身心,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静的目标。

道家养生注重内在的调养,强调静心养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介绍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并运用这些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理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道家养生强调“静心养性”,即通过冥想、打坐等修炼方法,使心灵平静,达到内在的和谐。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静心养性的方法冥想冥想是道家养生中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冥想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通过观察呼吸的过程,人们可以逐渐进入深度冥想状态。

打坐打坐是道家养生中常用的修炼方法之一。

通过打坐,人们可以调整呼吸和姿势,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打坐的基本方法是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来,保持身体挺直,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

饮食调理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饮食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遵循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

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以素食为主,少食肉类和油腻食物。

此外,道家还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不过量进食。

锻炼身体道家养生也强调锻炼身体对健康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身体是心灵的容器,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达到内在的和谐。

因此,道家建议人们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道家养生的意义道家养生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在的和谐。

通过静心养性,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纷扰,提高专注力和意识水平。

这种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道家养生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

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

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

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

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

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

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的良方。

【立志养德】一、立志修养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精神养生项目活动策划书3篇

精神养生项目活动策划书3篇

精神养生项目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精神养生项目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养心静神,养生固本”二、活动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养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精神养生作为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传播精神养生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养生意识,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三、活动目的1. 传播精神养生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养生意识。

2. 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人们互相学习和启发。

3. 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具体日期]地点:[详细地址]五、活动对象全体市民六、活动内容1. 养生讲座邀请专业养生专家进行养生讲座,介绍精神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精神养生。

2. 养生体验活动设置养生体验区,提供各种养生体验活动,如瑜伽、冥想、按摩等,让人们亲身感受精神养生的效果。

3. 养生咨询服务设置养生咨询台,提供养生咨询服务,为人们解答关于精神养生的问题。

4. 养生展览举办养生展览,展示各种养生产品和技术,让人们了解最新的养生资讯。

5. 养生文化表演安排养生文化表演,如太极、舞蹈等,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养生文化的魅力。

七、活动宣传1.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2. 线下宣传在社区、商场、学校等地方张贴活动海报,发放活动传单,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3. 邀请媒体参与邀请当地媒体参与活动报道,提高活动的影响力。

八、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2. 讲座嘉宾费用:[X]元3. 养生体验活动费用:[X]元4. 养生咨询服务费用:[X]元5. 养生展览布置费用:[X]元6. 养生文化表演费用:[X]元7. 宣传费用:[X]元8.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现场要保持安全和秩序,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确保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

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

第32卷第2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32 No.2 2021年06月 JOURNAL OF FU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2021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常先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摘要:精神情志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将其纳入神的范畴。

形是神的基础,神是行的生命表现,形神一体,阴阳和合,更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古典文坛上,宋代文学家苏轼,堪为情志养生达到几乎尽善尽美的楷模,在他的辞赋作品中,浓缩了他的情志养生文化思想与实践经验。

苏轼无论穷达都心系国家,胸中充斥着浩然之气;因排挤诬陷而外任和贬谪之际,苏轼融合佛道、协调情志,做到随缘旷达,如遗世独立、风神潇洒的幽人,立于天地之间。

苏轼的精神情怀与震烁文坛的经典作品,为后人喜闻乐见,盛传不衰。

关键词:情志养生;辞赋;苏轼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61-04情志主要指七情五志。

人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

五志指喜、怒、忧、思、恐。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形成与人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从而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人若要健康,必须注重情志的协调,因此,生活中也就有了情志养生之法。

情志养生,也叫精神情志养生,是在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修德怡神、顺时养神、协调情志、积精益气等途径,保护和调节人体精神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形神一体、脏腑协调、气血通顺、阴阳调和的调神养心养性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1]。

就人体机理而言,情志太过,就会功能紊乱,伤及五脏,有伤气机[2],只有做到精神内守,方能防范疾病的发生。

情志养生法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有坡仙之誉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情志养生方面堪为楷模。

苏轼一生文集特别丰富,本文着重以苏轼辞赋为例,以管窥豹,研究苏轼情志养生的精彩表现,力图为现在的养生之道提供些许参考。

古人养生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古人养生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古人养生的经典诗句有哪些众所周知,古人特别重视养生,我国养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少文人墨客也精于养生,总结了许多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的养生诗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人养生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养生的诗句1.曹操魏武帝曹操也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

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的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同时,这首诗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

2. 苏东坡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

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翻翻, 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 见露气人霜逢根.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3. 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诗的全文如下:惜气存精更养神, 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 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 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 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

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

“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4. 白居易4.1 养生以动:白居易认为,活动养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欢步行游览名胜。

在一首《玉泉》诗中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

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筇仗,头戴白纶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神与养生
中国古代将精、气、神奉为人之三宝,三者对人的健康和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形式,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

历代先贤注重静神
精神养生的思想始于老庄,他们提出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在摄生保健方面却有可取之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静为躁君。

”意思是说,“静”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躁”的主宰。

因而他极力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

庄子承老子之学,亦提出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

他还在《庄子·刻意》中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作为“养神之道”来提倡。

这里的“动而以天行”,说明庄子在主静的同时,认识到了神气还必须静中有动的一面,较老子的认识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以摄生防病的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就是内无所蓄;“淡”就是外无所逐;“虚无”是虚极静笃,臻于自然的意思。

“恬淡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的养生学思想。

他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从而益身长寿。

唐代孙思邈提倡“少思、少念”以静神。

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说:“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

”他提出“以理求静”的原则,主张“正思虑,以养神”,认为“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

他的这一原则对于静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中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

”他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

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主张神宜相对于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然属于静,然而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而使静神之说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益于自我调整
虽然气功和瑜伽术、修禅在修炼方式和终极目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他们都是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都要求以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来达到入静状态,从而调整身心。

这里的“入静状态”指的就是放松身心、排除杂念、驾驭意念等方式,使其意识由紧张或清醒的状态逐渐进入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在主观上呈现“恬淡虚无”的境界。

然而它们不单单停留在“神静”的层次上,还要求人在“入静”的情况下,积极运用自身的心理潜力给身心以积极影响,从而调整身心,延年益寿。

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巨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自身调节能力。

心理生理学、心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古人提出的“静神”的养生方法,还是当前流行的瑜伽术等,都要求能达到身心入静,从而自主或不自主地运用其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调节身心。

拿气功来说,大量研究已证实,气功入静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比如,脑电图呈现小节律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身微循环改善、呼吸柔和舒缓且均匀深长、肺活量增大、胃肠活动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等等。

总之,入静状态下,各系统的指标都出现了相应的有益的改变。

静神养生侧重实践
养生是侧重于实践的一门学问,我们在充分认识到“静神”的重要性之后,还要重视“静神”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顺从自然,适应社会。

中医学认为,人、自然、社会是合一的,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人一定要顺应自然,适应社会。

只有如此,才能心身协调;求得神静,违逆自然之道则会躁动不宁。

修德养性,少私寡欲。

唐代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他强调:“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少私寡欲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忧心忡忡、永不满足往往产生忧郁、失望、苦闷的情绪,从而扰乱精神的清静。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嵇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可见形神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动以养形”与“静以养神”并不矛盾,二者互相协调,相互补充。

只是“动以养形”要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而且动静本来就不冲突,身体的活动与精神的恬淡恰恰可以相互调节制约。

精神乐观,心态平静。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所谓“恬愉”,即安静乐观。

只有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拥有一份平静的心态。

(李长远)D2
下一篇4 放大缩小默认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3邮发代号:1-140(国内)D-1138(国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