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
汉代建筑浅谈
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着,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
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
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
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
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
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
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
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
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
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
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东汉时期各地建高楼,中国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汉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地,中有蓬莱、方丈、流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
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
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
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刘
秀祭把高庙和西汉11陵,并修长安宫室;
汉长安城三大宫之一的长乐宫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未央宫位
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
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
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汉代以后,虽还有几个小王朝建都于此,
但长安城永远失去了盛汉时的光彩;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后,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起
一座更大规模的都城,自此这座城市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全
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330多年之久, 学术界将它概称为“汉魏
洛阳故城”;
二.汉代木构建筑
宫室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
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
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
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国内某“影视城”中的仿
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
汉建筑群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
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
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
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
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
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
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
来;
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绿釉陶望楼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台上各有吹奏俑2个、执弩俑2个、立俑1个,四阿式楼
顶正中立一朱雀;
绿釉陶戏楼
这件陶戏楼分四
层,上层是鼓楼,第二层是舞台;舞台又分前台和后台,有上、下场门;前台有五个伎乐俑正作表演或伴奏;
绿釉陶水榭
红陶绿釉;下为圆形
水池,埂上有羊、鹿、
鹅、鸡和武士俑二人、
吹奏俑三人,池内有
鹅、鸭、龟、鱼和梭形
小舟,舟内置篙和桨;
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
支撑的四阿重层亭榭,
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
向池岸,桥边有二人恭
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
坐;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