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把杠杆识别出来。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杠杆上确定杠杆的五要素。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力臂;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二)方法目标(认知策略)1、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对杠杆的发展史的学生,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授课人:单位: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主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间】1课时【课标要求】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能从身边的物品中抽象出理想的杠杆模型,了解杠杆的定义;理解支点、阻力、动力。

2. 通过观察生活中两个情景,理解阻力臂、动力臂,并能正确画出。

3. 通过实验,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信息化资源:电脑、暴风影音播放器、实物投影仪常规资源:剪刀(1个)、镊子(1个)、钳子(1个)、螺丝刀(1个)、核桃夹(1个)、勺子(1个)、三角板、食品盒(1个)、核桃两个。

杠杆(10个)、钩码(10盒)、托盘天平(1个)。

【评价设计】1.通过“探究”活动(一)(二)、问题1及课堂形成性练习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情景设置(一)、(二)及问题2、3及课堂形成性练习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探究”活动(三)、(四)及问题4、5、6及课堂形成性练习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探究”活动(五)及问题7检测过程与方法中目标4的达成。

【设计说明】设计教学活动前,首先明确怎样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依据评价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达到明确“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活动一:游戏出示一个食品盒,让同学打开。

第一次直接用手打开,第二次用教师提供的工具打开。

食品盒内放置核桃两枚,作为奖励,让学生再次体验简单工具的使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杠杆的五要素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定义,并能在实际的杠杆中准确找出。

2、杠杆的平衡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杠杆的平衡状态。

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猜想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猜想。

(2)设计实验①介绍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②确定实验步骤:a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 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c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

d 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多次重复实验。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建立物理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发现物理的有趣性。

3、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的作用线、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从而感知物理的有用性。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计思想:本节是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用阿基米德的话,直接导入课题2、观看小影片,看古代人是怎么利用杠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3、根据生活中的杠杆(实物分析)来总结出杠杆的定义二、认识杠杆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杠杆的平衡来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杠杆平衡又需要什么条件呢?2、【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引导学生得出不仅与力有关,而且与力臂有关,从而使学生知道探究的方向和意义)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5、【分析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F2 L26、【评估与交流】(1)为什么在水平位置平衡?(2)平衡螺母的作用?五、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六、布置作业A P27 第2、3、4题B P27 第2、3C整理课堂知识点七、前后呼应视频《撬动地球,谈何容易》学情分析1、知识准备学生通过对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经学会了天平的调平,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剪子,钳子,镊子和钓鱼竿等,为学生认知杠杆做好了材料和知识上的准备的。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工具,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物体的特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深入探究其平衡条件,进而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符合课程基本理念。

学生有“力与运动”知识作为基础,已经初步了解了平衡的概念,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已有初步认识。

在探究平衡条件时,学生结合天平的使用,对钩码挂在哪边产生什么效果有直观的理解。

可以由浅入深学习本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教室明显感觉到杠杆力臂的得出是本节一个难点。

学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这与教师的初次尝试,引导不够熟练有很大关系。

但总体学生还是可以通过画图理解力臂的定义。

至于平衡条件的得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还可以。

杠杆是鲁科版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力和运动”知识的加深和拓展,表现在由原来的物体受力平动,拓展到杠杆受力转动。

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动的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有关,而杠杆受力转动的效果不仅跟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支点的位置有关。

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杠杆的特征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体验一:体验二:杠杆在动力、阻力作用下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我们称之为杠杆平衡。

F F FF达标训练1、请在图1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画出图2中新型核桃夹手柄受到力F的力臂。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①小明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右端下倾,那么他应该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现已在左端A点挂有4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平衡,钩码应挂在何处?(请设计两种方案,在下图中画出)杠杆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一节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包括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状态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撬棍的使用,引出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实验器材。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知识拓展:介绍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翘板等。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2. 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转动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力矩的关系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含义。

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如何应用的。

2.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的平衡状态下,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平衡关系,即力与力矩的关系。

举例:如翘板,当两边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时,翘板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杠杆的动态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翘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观评记录】
叶老师执教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折服。

通过这节课,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

一、主要优点是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剪刀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是物理的积累,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发现,敢于发现,让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杠杆的实例,要善于发现,仔细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建议
(1)如果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再稍微多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再多些,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一些。

(3)合理调控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本节课给我的体会是:
教学中,要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
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教学中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能总结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列举不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这种现象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物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头脑中除了那些来自课本的公式、定义、定律等结论性的知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能力不足、束手无策。

因此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课人:【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建立的杠杆的概念,对杠杆的五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中首先注重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建立杠杆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杠杆的共同特征,总结建立杠杆概念。

实验探究前如何提出合理的问题,从而进行猜想与假设,强调实验探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加挂钩码时有何技巧等。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间合作交流,教师及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整堂课环节流畅,效果很好。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评测练习】
1.一根______棒,在_____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_______,这根棒叫杠杆,这个固定点叫________。

杠杆可以是弯曲的吗?______。

2.一根轻质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已经平衡,现在对杠杆再施加一个作用力,则()
A.杠杆不可能再保持平衡 B.杠杆有可能再保持平衡C.杠杆一定能保持平衡 D.要根据力的大小才能做出判断
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调节______,使杠杆在_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 _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

由表格中内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大力对应,小力对应,等力对应。

(3)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C.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在本次实验课的总结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钩码下方再各加挂一只相同的钩码,释放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那么杠杆是否平衡取决
于。

【课后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技巧。

在授完这节课后,认为本节课有不少成功之处和值得吸取之处,为了今后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现对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反思如下:
1、能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和知识再现。

例如:在教授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时,先在屏幕上出现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动态杠杆,使学生看了就能够了解什么叫杠杆;并能用其中的一幅图与学生一起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在作力臂时,还用动画的方式再现了作图的过程。

在教授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实验的装置和探究的过程。

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很容易就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就克服了过去的纯概念式教学的不足。

2、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讨论、学生集体回答和学生单独回答为主贯穿整个课堂。

例如: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看教材的内容和讨论这部分学了杠杆的哪些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这部分的主要知识归纳出来,变“单边活动”为“多边活动”,立刻把学生的思想指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力臂作法的学习中,不先给出作图的方法,而是先进行了随堂练习,展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再
让学生讨论、归纳出作图的方法,并由一个学生来回答。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在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工人撬不动石头,请你帮忙出点子把石头撬动。

学生回答的十分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复习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现了《新课标》的物理理念。

4、本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备课组和教研组的作用,还得到了很多有关老师的指导,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大家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很好,应该多多提倡。

5、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够大胆的让学生回答:例如在点评学生的随堂练习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环节,只让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应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点评效果会更好。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拓展延伸中,所选择的问题不是最好。

【课标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杠杆部分知识属于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之前学过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基本的力,已经对力
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节将就力的应用之一杠杆进行学习。

杠杆是最简单的一种机械,它也是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

因此本节需要两个课时才可以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第二课时进行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方面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