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3.1956 年 6 月 20 日, 《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 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 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犯右倾 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二、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1)内容: 1958 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________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影响: 片面追求“多”与“快”,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导致全国掀起“大 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1)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时间:1958 年。 (3)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4)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 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____________。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 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 计划。
[提示] 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 ,新兴的内地工业基 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 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答案:C3.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3)标志: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错误!(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①主要矛盾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财产统一核算和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②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9.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主干干梳梳理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3.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结果: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文化大
阶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时期
段 (1949~1956 年) (1956~1966 年)
革命”时 期 (1966~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1978 年至今)
976 年)
1949~1952 年, 我国完成了国 民经济的恢复 任务。 概 1953~1956 年, 览 实施“一化三 改”,开始改变 工业落后面貌 并建立起社会 主义经济体系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主干干梳梳理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 年。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有步骤地进行三大改造。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4)成果及意义:1957 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①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特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逐渐形成中国特 征 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2018年一轮复习习题: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9.19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49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2.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3.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D.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4.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5.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D.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答案)
课时训练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解析:本题可用直选法解题。
题干中的“互助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案:C3.杭州模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 ) 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十九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北京西城区月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解析:选A 从材料“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以看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解决饥饿和失业状况。
2.(2014·保定模拟)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解析:选B 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
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得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
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
3.(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解析:选C 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2.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考点集训【P】232一、选择题1.(2016一中)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年)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达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
”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C)A.国家计划指导经济发展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解析】第一次突进应为过渡时期,我们学习诸多苏联经验,但是并没有照搬苏(俄)联模式,比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是赎买政策而非苏联强制没收,又如《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而非照搬。
2.(2016一中)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底,通过土地改革,虽然废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但是并没有确立土地国有,而是农民私有,同时为了消除资产阶级影响,我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故选A。
3.(2016雅礼)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B)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解析】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高三人教版历史总复习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十九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20世纪50年代及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等信息及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的农业集体化类似尝试,D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C。
2.(2012·浙江高考)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选C据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大批军锹、军镐、副油箱”,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反映抗美援朝时期,排除A、B、D三项,选C项。
3.(2013·安徽高考)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设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
2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8年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含解析
【真题回放】一、选择题1.(2017·海南高考·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2.(2017.4·浙江高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解析】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和平的办法是指三大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故D项正确。
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A【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 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题1
高考历史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专题12020.031,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2,一般认为国人在国内创刊的报纸是:()A、《国闻报》B、《时务报》C、《中国丛报》D、《昭文新报》3,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4,阅读下列材料: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近代广东所产生的著名的民族企业,其创办人简照南1870年出生在南海县。
简照南年青时到香港跟随叔父从事瓷器业,有一天,他对叔父说:“如今各国商人均争夺中国市场,我们所经营的瓷器贩销,不足以制胜,我想自树一帜,与各国争一高低。
”于是,简照南开设了“顺泰”轮船公司,往来于日本、南洋及欧美各地。
因为中国公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不能领取公海航行执照,简照南便加入了日本国籍,向日本政府注册。
1906,简照南又决定进军烟草业,在香港设立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
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完全被英美的烟草公司所垄断。
简照南潜心研究制烟工艺一年,生产出“白鹤”牌香烟。
然而,“白鹤”牌一经推出,英美烟草公司就以“白鹤”牌的包装与其出品的“玫瑰”牌相似而状告南洋公司,港英政府遂收缴了价值2000元的“白鹤”牌香烟在香港巡理府前焚毁。
简照南被迫改出“双喜”牌香烟,并很快成为畅销产品。
英美烟草公司不甘心,利用黑社会威吓烟贩,不准他们销售南洋公司的香烟,南洋公司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宣布破产拍卖,而价值9万元的机器原料居然没有人敢承买。
简照南只好重操旧业,一边经营土洋杂货,一边推销香烟。
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10万元,1914年获利16万元。
此时,英美烟草公司提出以100万元的价格收购南洋烟草公司,被简照南断然拒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答案:C3.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材料提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 项正确。
答案:D4.1955年3月,内务部、公安部联合发通知,规定农民的迁徙已经不是自由的迁徙而是需要审批,能否迁徙取决于政府。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反映了()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B.“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C.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农村,时间是1958年,且与户籍制度的变革关系较小,故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需要人口多,应该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而不是限制,故B项错误;由于我国模仿苏联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对于人口等各种要素纳入国家的计划体制中来,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户籍制度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7·乐山市高三调研)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
这种做法()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1953年还没进入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余粮户实行粮食收购,实际是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切断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C6.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A.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B.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D.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一化三改造,但是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超出原先设定的步伐,故C项正确;民众积极性高材料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7·合肥市高三质检)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提法()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解析:材料“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表明当时的经济体制不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C项错误;全行业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发生的,故D项错误。
答案:B8.1961年6月,商业部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小商小贩问题座谈会,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这说明()A.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B.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C.对个体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子过快D.党和政府要鼓励私营经济的稳步发展解析:材料“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说明之前对个体商贩的改造速度过快,还存在问题,所以要“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故C项正确。
答案:C9.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B.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D.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解析:根据材料中基本建设及生产建设等投资减少,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主要是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D项正确。
答案:D10.下表是1961 年10 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部分内容。
此报告的批准表明当时()B.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C.“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D.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解析: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重工业投资建设趋于停滞,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基本建设投资”“钢指标”“原煤指标”“粮食指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故C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11.(2017·日照市高三模拟)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这表明()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解析:由材料“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中共中央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
答案:A12.(2017·宜春市高三模拟)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解析:大办工业、农业运动处于“大跃进”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与表格相符,故C项正确;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复苏,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1)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2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
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13分)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1840—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数据变化分析可知,局部时段受制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侵略战争影响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缓慢上升;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城市化数据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一直偏低,但又在艰难之中缓慢上升;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可以得出上海等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近代中国长期战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