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

合集下载

小儿惊厥(Convulsion)PPT课件

小儿惊厥(Convulsion)PPT课件

2.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病因 2. 颅外感染: ( 2 )中毒性脑病: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中枢
神经系统病变,非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而可能与 感染中毒,人体对病毒的过敏反应,缺氧,脑充血水 肿,脑局部缺血坏死等有关。 特点: 任何年龄.各种体质均可发病。 多见于毒痢、 败血症、肺炎等极期。 惊厥可呈局限性、次数多、时间长,常有意识障碍及 神经系体征,预后较差。CSF正常或仅压力增高。
中毒性:毒鼠药、有机农药
2.病因分类
(二)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 颅脑损伤:围产期、外伤、出血、缺 血;
● 颅脑发育畸形; ● 肿瘤:小儿有惊厥者<15%,成人约
33%。 ● 癫痫的惊厥性发作
2.病因分类
感染性
脑膜炎:化脓性、结核性、

病 毒 性、霉菌性
内 脑炎:病毒性、免疫性
脑寄生虫病、脑脓肿
心源性——先心病、心衰 肾源性——尿毒症、肾炎的高血压脑病 中毒性——CO、药物、鼠药等
1. 概述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鉴别诊断 6. 治疗原则
3.临床表现
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 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 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 绀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少数病人出 现局限性抽搐后神志未清醒又出现再次抽搐,提示病 情严重
高热惊厥 (Febrile

seizure,FS)
外 中毒性脑病
非感染性
颅脑损伤 颅脑发育畸形 颅内肿瘤 (癫癎发作) 代谢性:
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镁、 低钠、高钠)
特发性低血糖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

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

闭外脱。若感受疫疠之邪,则来势急暴,迅即化热化火,
上扰神明,内陷心肝,迅速变生高热昏厥,抽风不止
病因病机

内蕴湿热: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 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 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
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
脾药温之,不可拘泥于一治,更不可不加辨证,一味投以
寒凉重镇药物,以使阴证加重
急惊风

急惊风来势急骤,常痰、热、惊、风四证具备 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
病因病机

外感时邪:外感六淫,皆能致痉 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痰甚 生惊,惊甚生风,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 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颅内病变(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 感染性惊厥 热性惊厥 颅外病变 高热惊厥 中毒性脑病
其他:如破伤风
颅脑肿瘤 非感染性惊厥 无热惊厥 颅内病变 发育异常 颅外病变 遗传疾病 全身疾病 代谢疾病
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颅内疾病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
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 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 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
惊亦不散,不移其时,抽搦又作”。其治疗急惊风善用五
苓散
五苓散

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
、白术、桂枝捣为散,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 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 ,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 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

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吸氧
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以维持正常 血氧饱和度。
保暖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给患儿穿宽松、 柔软的衣服,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惊厥发作情 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如发现异常应 及时报告医生。
家庭护理及自我管理建议
定期随访
学会应急处理
在患儿出院后,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 现并处理惊厥复发及并发症。
详细描述
该患儿为良性新生儿惊厥,症状较轻,对生 长发育无明显影响。该病例提示我们,对于 症状较轻的新生儿惊厥,可以采取观察和对 症治疗的方式进行处理。
病例五:新生儿癫痫样发作与惊厥鉴别诊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病例是一位36周的男婴,因癫痫样发作与惊厥鉴别诊断 入院。患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出现惊厥症状,呈全身性发作 ,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但与一般惊厥不同的是,患儿在 发作时表现为四肢抽动、呼吸暂停、两眼上翻的同时伴有 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癫痫样症状。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 和体格检查,医生诊断为癫痫样发作而非惊厥。
VS
详细描述
该患儿感染症状明显,同时合并复杂型惊 厥。复杂型惊厥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持续 时间较长,对脑功能影响较大。该病例提 示我们,对于感染引起的惊厥,应及时控 制感染,同时对惊厥进行治疗。
病例四:新生儿良性新生儿惊厥
总结词
该病例是一位37周的男婴,因良性新生儿 惊厥入院。患儿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惊厥, 呈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发作 时呼吸暂停,两眼上翻,四肢抽动,全身强 直。该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未 见异常。
新生儿惊厥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缺氧、感 染、脑出血、低血糖等。
新生儿惊厥的分类

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坏。

【病因和发病机制】1.感染性疾病(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

(2)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疾病(1)颅内疾病:原发癫痫、脑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血肿)、先天脑发育异常、脑外伤等。

(2)颅外疾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类中毒、各类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患及严重的心、肺、肾疾病。

惊厥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紊乱。

因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因此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兴奋灶并迅速泛化,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反复放电而引起惊厥。

【临床表现】(一)惊厥1.典型表型惊厥发作时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铁青,部分患儿有的大小便失禁。

惊厥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或更长,发作停止后多入睡。

惊厥典型表现常见于癫痫大发作。

2.局限性抽搐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

惊厥发作不典型,多为微小发作,如呼吸暂停、两眼凝视、反复眨眼、咀嚼、一侧肢体抽动等,一般神志清楚。

如抽搐部位局限而固定,常有定位意义。

(二)惊厥持续状态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惊厥持续状态为惊厥危重型,多见于癫痫大发作、破伤风、严重的颅内感染、代谢紊乱、脑瘤等。

由于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

(三)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又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

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0℃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

【6种疾病惊厥的鉴别要点】1.高热惊厥的特点: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惊厥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期,腋下体温39~40℃,是全身性的。

如何识别新生儿惊厥(俗称抽风)

如何识别新生儿惊厥(俗称抽风)

如何识别新生儿惊厥(俗称抽风)什么是新生儿惊厥?新生儿惊厥,俗称抽风,是指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成熟而发生的、短暂的、全身性的抽搐现象。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新生儿惊厥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然而,对于父母来说,看到自己的孩子抽风仍然是令人担忧的。

如何识别新生儿惊厥?1. 全身僵硬新生儿在发生惊厥时,通常会出现全身肌肉僵硬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头部或四肢,而是涉及全身肌肉。

2. 抽搐新生儿发生抽风时,会出现快速、不受控制的抽搐现象。

这种抽搐可能会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3. 口吐白沫在新生儿抽风时,可能会有口吐白沫的情况发生。

这是因为抽搐时会产生过多的唾液。

4. 呼吸异常一些新生儿在发生抽风时可能会出现呼吸不规律或变浅的情况。

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5. 皮肤变色在新生儿惊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白或发青的情况。

这是由于血氧水平下降导致的。

如何应对新生儿惊厥?1. 保持镇静在发现孩子出现抽风时,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和镇定。

避免过度慌乱,有助于有效地应对情况。

2. 观察抽风持续时间父母需要注意记录抽风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就需要就医。

3. 找寻安全环境将新生儿放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远离尖锐物体或高处,确保孩子不会受伤。

4. 保持呼吸通畅确保孩子的呼吸畅通,松开衣领或襟口,避免堵塞呼吸道。

5. 就医如果抽风持续时间较长,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结语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间比较常见的现象,但仍然是需要重视的。

识别新生儿惊厥的迹象,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能够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如果家长不确定如何处理抽风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或儿科专家,以获得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新生儿惊厥(一)-陈自励

新生儿惊厥(一)-陈自励
( 3 ) 强直型: 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强直性伸 展, 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全身强直型可有 躯干的后仰或俯屈, 常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暂停, 除破伤风外, 一般神志不清, 类似去大脑或去皮质强 直。本型很少伴有皮质异常放电, 偶见棘波, 主要的 形式为高幅慢波, 有时出现在爆发抑制的背景上。 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破伤风、 核黄疽等。 ( 4 ) 肌阵挛型: 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 1 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抽动, 也可涉及双上肢或双 下肢。全身性肌阵挛型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 类似婴儿痉挛症。仅部分患儿伴皮质异常放电, 脑 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 5 ) 隐晦( 微小) 型: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惊厥 表现形式。发作时抽搐细微、 局限而隐晦, 包括以下 表现。①面、 口、 舌的异常动作: 眼皮颤动, 反复眨 眼, 皱眉, 面肌抽动, 咀嚼, 吸吮, 哑嘴, 伸舌, 吞咽, 打 哈欠; ②眼部异常运动: 凝视, 眼球上翻, 眼球偏向一 侧并固定, 眼球震颤; ③四肢异常运动: 上肢划船样、 击鼓样、 游泳样动作, 下肢踏步样、 踩自 行车样动作, 肢体的旋转运动; ④植物神经性发作: 呼吸暂停, 屏 气, 呼吸增强, 蔚声呼吸, 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阵发 性面红或苍白, 流涎, 出汗, 瞳孔扩大或缩小。绝大 部分隐晦型惊厥患儿无皮质异常放电, 但脑电图常 见背景波异常, 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常见
交替地抽动, 也可在一次发作中, 抽搐由一个肢体游 走到另一个肢体 , 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 由身
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 而无一定的次序, 常伴意识障
碍。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 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约 7 5 %的患儿具有
棘波, 伴1 一 4 次/ s 的慢波和/ 或a 样电波。本型常 见于H I E , I C H和感染, 偶见于代谢失常。

NICU常见急症

NICU常见急症

第一节惊厥(seizure )一、定义:指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是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而引起。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

发现新生儿有异常的肢体运动,需警惕惊厥。

新生儿惊厥很少是原发性的,多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可干扰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需要立即处理。

二、临床分析:(一)是否真正惊厥?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很难立即回答。

新生儿有其自身特点,新生儿惊厥往往与正常活动难以区分,尤其早产儿。

检查新生儿时,必须把包被全部打开,仔细观察自然姿势和自发动作。

(二)其血糖水平如何? 低血糖是导致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且相对容易治疗。

(三)是否有出生窒息史或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窒息继发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可导致新生儿惊厥。

(四)该患儿的日龄? 患儿的日龄常常是惊厥病因的最好线索,特定日龄发生惊厥的原因如下:1.出生当时孕妇外阴部注射局部麻醉药时药物误注入新生儿头皮内;另外母亲长期吸毒或使用镇静、麻醉、巴比妥类或阿片类药物,药物可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致胎儿对该药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新生儿出生后药物中断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2.第1天代谢性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缺氧缺血性脑病(一般发生于生后6~18小时,24~28小时更严重)。

3.第2~3天药物戒断综合征、脑膜炎或代谢紊乱。

4.≥5天破伤风、低血钙、脑梗塞、脑膜炎/脑炎、TORCH感染(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疮疹病毒)或脑发育异常。

三、鉴别诊断:(一)惊厥可能继发于下列疾病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由围产期严重窒息引起,是足月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临床特点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惊厥及颅内压增高。

2.颅内出血病因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3.新生儿脑梗死足月儿常见的惊厥原因,原因不清,发生率为l/4000。

4.代谢性疾病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钠或高钠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

小儿惊厥及护理ppt

小儿惊厥及护理ppt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急性意识障碍 与惊厥发作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发作、咳嗽和呕吐反射减
弱、呼吸道堵塞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抽搐、意识障碍有关 4体温过高 与感染或惊厥持续状态有关
护理措施
1预防窒息:发作时就地抢救,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
衣领,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
2预防外伤:防止舌咬伤、坠床等。移开可能伤害患儿
2.惊厥持续状态 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 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为惊厥的危重型。由于惊厥时间 过长可引起高热、缺氧性脑损害、 脑水肿甚至脑疝。
3.高热惊厥
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
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 常见于6个月至4岁小儿,惊厥多在发热 早期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在一次发热 疾病中很少连续发作多次,常在发热12 小时内发生,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神 经系统阳性体征,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恢 复正常,属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
检查
1.血、尿、粪常规检查。 2.血液生化检查 血糖、血钙、血镁、 血钠、尿素氮及肌酐等测定。 3.脑脊液检查。 4.心电图与脑电图检查。 5.血、尿特殊检查 疑苯丙酮尿症时, 可做尿三氯化铁试验,或测定血苯丙 氨酸含量。 6.CT、磁共振等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1.晕厥 暂时性脑血流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足或脑缺氧引起的一 过性意识障碍,可有心律不整或血液分布
(2)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①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新生 儿窒息、颅内出血等。脑发育异常如
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
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 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
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 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新生儿惊厥的评估与处理PPT课件

新生儿惊厥的评估与处理PPT课件
3
病理病因
惊厥发病率—
➢ 新生儿惊厥发病率约为1.5-14/1000活产儿; 出生体重<1500g,新生儿惊厥发生率为25%。
➢ 住院足月新生儿发生率为4.5%-14.5%,早产 儿惊厥发生率为8.6%-27.4%。
➢ 80%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1~2天至生后1周
4
病理病因
惊厥的病理—
➢ 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过度同步去极化 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阵发性改变。
先天代谢缺陷:氨基酸、有机酸、脂类、糖类、 维生素等代谢缺陷。
10
病理病因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4、药物:
药物过量或中毒:如兴奋剂、氨茶碱、有机磷 等。撤药综合症:孕母用麻醉药,苯巴比妥类药 物,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分娩后药物供应突然 中断,常于生后6小时内发生惊厥,24—48小时恢 复正常。
11
病理病因
临床表现—发作类型
强直性发作: 全身性强直发作:四肢强直性伸展,似去大脑
强直;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似去皮层状态。 限局性强直性:维持肢体、躯干或颈部的一种
不对称的姿势,如一肢体的伸直/屈曲,伴头、 眼转动。 预示病情严重,有脑器质性病变而非代谢紊乱 引起;常伴呼吸暂停,EEG明显异常。
18
临床表现
微小 型
阵挛 型
强直 型
肌阵 挛型
1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发作类型
微小发作:
眼球短暂而固定的凝视、斜视、眼球震颤及转 动、眨眼、瞳孔散大。
面肌抽搐、咀嚼、吸吮、吞咽动作,可伴流涎。 异常肢体运动:下肢踏板样或踏车样动作、上
肢游泳样或划船样动作。 短暂的发作性肌张力低下,面色苍白眼球上翻。 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血压、呼吸、

小儿惊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小儿惊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小儿惊厥常见病因及鉴别
小儿惊厥的定义
• 是指大脑神经元突然大量的异常放 电而使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的不自主 收缩,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发病机理
• 小儿惊厥发生率是成人的10-15倍,与 婴幼儿大脑皮质功能未完善,抑制差, 兴奋易扩散,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冲动易泛化,血脑屏障不良,毒物易 渗入脑组织及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等 因素有关。
鉴别诊断
•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 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 • 反复出现眼肌、面肌、四肢、躯干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
动 ,喉部异常发音及模仿语言,模仿动作 • 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有时可使症状
加重,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 慢性、波动性、进行性、轮替性、多样性 •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部分症状能短时间自我抑制 • 脑电图无异常
发病机理
• 惊厥可引起暂时性脑功能障碍,对小 儿发育中的脑影响更大,1次惊厥对近 记忆的一过性影响与脑震荡所致的损 伤相当,而惊厥持续状态可产生严重 不可逆脑损害。小儿惊厥30分钟以上 就可以产生神经元缺血病变。惊厥时 脑代谢加快,大脑耗氧量增加,细胞 内酸中毒。
颅内病变
• 伴发热
• 各种细菌、病毒、真 菌、结核菌引起的脑 炎、脑膜炎、脑膜脑 炎、脑脓肿等。
视,面颊潮红,额头出汗,憋气,多出现 于睡前、醒后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约1分钟 到几分钟不等,家长令其停止则可停止
鉴别诊断
• 屏气发作:多发于6-18个月, 发作表现为:
• 先哭-呼吸暂停、青紫-肌张力 改变
鉴别诊断
• 睡眠障碍: • 夜惊:发生于深睡期,表情惊恐,有
交感兴奋现象,不易叫醒,发作后无 记忆,EEG正常,无青紫、苍白。梦厣: 易醒,易入睡,多有恶梦,EEG正常 • 睡眠肌阵挛:好动的儿童易出现,在 入睡及觉醒过程中出现。EEG正常

新生儿惊厥诊断与治疗研究

新生儿惊厥诊断与治疗研究

新生儿惊厥诊断与治疗研究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紊乱的主要癥状之一,并且新生儿时期惊厥的发生最高。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生儿惊厥的诊断、治疗水平已经进步很多,但当前大多数研究利用新生儿临床表现来推测惊厥发生率,导致报道不一地情况出现。

本文从新生儿惊厥定义出发,简单阐述了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以及治疗,旨在促进相关研究发展。

标签:新生儿;惊厥;护理研究惊厥常发生于新生儿时期,随着人们对该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人们发现在关于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和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导致新生儿惊厥的原因较多且复杂,所以早起死亡率高,长期来看,存活儿也多存在行为、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人惊厥研究的重视,努力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新生儿惊厥治疗水平。

1.新生儿惊厥定义新生儿惊厥是指出生后28d内或纠正胎龄4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的一种刻板的、引起神经功能改变的、阵发性发作的表现。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从临床表现来看,新生儿惊厥与儿童惊厥有较大差异。

新生儿惊厥表现可能非常轻微并且不典型,有时候这种表现还没有固定顺序。

EEG监测发现新生儿非惊厥性动作可见于正常新生儿,并且新生儿惊厥表现与EEG惊厥不同步。

新生儿惊厥特有的表现可以反映新生儿脑发育不成熟,由于脑发育不成熟,新生儿不能保持同步化脑活动产生惊厥,因而新生儿惊厥表现与儿童惊厥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惊厥过程中出现吮吸、流涎、呼吸不规则等动作。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能将新生儿惊厥明确定义为某个惊厥类型。

2.新生儿惊厥病因导致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有很多,只有在明确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由于导致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可能同时有几种,所以判断病因的难度较大。

总体而言,增加新生儿惊厥的危险因素有:产妇年龄大于40岁,产妇患有糖尿病,胎盘早剥,孕妇发热,早产儿等。

根据临床统计,新生儿常见的病因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糖,高血压,产妇吸毒,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等。

《2024年新生儿惊厥发病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2024年新生儿惊厥发病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新生儿惊厥发病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对新生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生儿惊厥的发病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对预防和诊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生儿惊厥的发病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惊厥的发病情况1. 发病率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总住院新生儿比例的3%左右,具体发病率受到地区、季节、医疗机构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高风险因素的胎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其发病率可能更高。

2. 临床表现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肌肉突然出现的无意识抽搐、抖动或震颤等。

严重者可出现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

若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新生儿脑部缺氧,对脑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三、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 病因及病理基础病因是影响新生儿惊厥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低血糖、低钙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在及时纠正病因后预后较好;而由脑部疾病如脑膜炎、脑出血等引起的惊厥,则可能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准确诊断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严重程度也是影响新生儿惊厥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新生儿,其预后可能较差。

因此,在发现新生儿出现惊厥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以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改善预后。

3. 早期干预及治疗措施早期干预及治疗措施对改善新生儿惊厥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如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惊厥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而针对病因采取的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则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

此外,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应加强早期干预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四、结论综上所述,新生儿惊厥的发病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新生儿惊厥应急预案演练脚本目录

新生儿惊厥应急预案演练脚本目录

一、演练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惊厥的应急处理能力。

2. 优化新生儿惊厥的救治流程,确保救治效果。

3. 增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救治效率。

4. 完善新生儿惊厥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演练背景1. 情景设定:某新生儿病房,一名出生24小时内的足月新生儿突然出现惊厥症状。

2. 时间设定:上午9:00。

3. 地点设定:新生儿病房。

三、演练参与人员1. 医生:主治医生、住院医师、新生儿科主任。

2. 护士:值班护士、护士长、新生儿科护士。

3. 其他:病房护士、药剂师、消毒员、后勤保障人员。

四、演练脚本目录一、应急启动1. 病房护士发现新生儿惊厥,立即报告值班护士。

2. 值班护士确认情况后,立即启动新生儿惊厥应急预案。

3. 护士长接到报告,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救治。

二、初步评估与救治1. 病房护士对新生儿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对光反应等。

2. 护士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

3. 医生到场后,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惊厥原因。

三、紧急救治措施1. 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给予抗惊厥药物静脉注射。

2. 护士配合医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3. 护士持续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四、病情观察与记录1. 护士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惊厥程度、生命体征等。

2. 及时记录救治过程,包括用药情况、观察结果等。

3. 如有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救治措施。

五、转运与交接1. 如需转运新生儿至ICU或其他科室,护士协助医生进行转运。

2. 转运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确保安全。

3. 与接收科室进行交接,详细说明病情及救治措施。

六、后期处理1. 治疗结束后,护士协助医生进行后续治疗。

2. 如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护士协助完成。

3. 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包括保暖、喂养等。

七、总结与评估1. 演练结束后,组织参与人员召开总结会议。

新生儿惊厥的科普知识

新生儿惊厥的科普知识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家庭监测
家庭成员应对新生儿的行为变化保持关注,记录 惊厥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
如何处理新生儿惊厥?
如何处理新生儿惊厥? 急救措施
确保婴儿安全,避免摔伤,在惊厥发生时不要强 行约束其身体。
可以将婴儿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何处理新生儿惊厥? 药物治疗
避免孕期感染和药物滥用。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围产期监护
分娩时需注意母婴监护,及时处理任何产程中的 异常情况。
医院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专业人员。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科学喂养
确保新生儿摄取足够的营养,预防低血糖等代谢 问题。
对于早产儿,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方案。
谢谢观看
医生可能会使用抗惊厥药物来控制惊厥发作。
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制定。
如何处理新生儿惊厥? 后续护理
惊厥后应监测婴儿的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必要 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长期随访可能需要专业的神经科医生。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产前护理
孕期定期产检,保持良好的孕妇健康状态,降低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
高风险人群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有家族史的婴儿更容易 发生惊厥。
这些婴儿的脑部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惊厥风 险增加。
谁会受到影响? 常见病因
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感 染(如脑膜炎)及代谢紊乱(如低血糖)。
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惊厥发生率。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因素
新生儿阶段(出生后28天内)是惊厥发生的高峰 期,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天。
新生儿惊厥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新生儿惊厥健康教育课件

新生儿惊厥健康教育课件
合理的护理可以降低惊厥风险。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疫苗接种
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感染,降低引发惊厥的 可能性。
疫苗接种是保护新生儿健康的重要措施。
怎样进行日常护理?
怎样进行日常护理? 观察与记录
家长应定期观察新生儿的行为和健康状态,记录 任何异常表现,方便就医时提供信息。
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
新生儿惊厥健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新生儿惊厥? 2. 谁容易发生新生儿惊厥?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5. 怎样进行日常护理?
什么是新生儿惊厥?
什么是新生儿惊厥?
定义
新生儿惊厥是指在出生后28天内,因各种原因导 致的异常神经活动表现,包括抽搐、肌肉痉挛等 。
这是一种临床急症,需及时就医。
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孕期保健
孕期应进行定期产检,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确保母体健康,减少早产和低体重发生率。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摄入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 和处理潜在问题,尤其是黄疸和感染。
什么是新生儿惊厥?
类型
新生儿惊厥可以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惊厥,前者 表现为单侧肢体抽搐,后者表现为全身性肌肉强 直和抽搐。
了解不同类型对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什么是新生儿惊厥? 发生机制
新生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易受到感染、缺氧、 代谢异常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惊厥。
急性脑损伤是常见的诱因。
谁容易发生新生儿惊厥?
早期筛查和干预有助于降低风险。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震颤表现

2022新生儿惊厥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2新生儿惊厥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2新生儿惊厥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新生儿惊厥的病死率逐渐降{氐,但远期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新生儿脑电生理监测的普及显著提高了新生儿惊厥的诊断率和正确率。

由于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支持,有关惊厥诊断、严重度评估、何时启动抗惊厥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停药在现有指南中存在差异。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新生儿科专家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生儿惊厥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为临床上新生儿惊厥评估、监测及治疗建立相对的实践标准。

惊厥是新生儿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率为(1~5 ) %。

脑电生理监测是新生儿惊厥诊断的金标准(即脑电波形态改变或位置跨头部区域转移的异常脑电图模式,振幅>2 μV且持续时间≥10 s ),提高了新生儿惊厥诊断的正确率。

超过80%的新生儿惊厥为症状性,存在可识别的病因。

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病死率由原来的40%降低到约20% ,但神经发育不良的结局如脑瘫、智力障碍、发育行为异常、继发性癫痫等发生率并没有显著降低。

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机构均制定了新生儿惊厥临床管理指南和诊疗方案。

在综合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指南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新生儿专家制定〃新生儿惊厥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y (简称本共识),旨在规范建立新生儿惊厥评估、监测及治疗,有利于惊厥发作新生儿及时获得持续和最佳的管理。

本共识适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可供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儿童神经科医生使用。

一、新生儿惊厥管理目标新生儿惊厥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早期正确诊断新生儿惊厥,并且根据病因和惊厥负荷合理选择抗惊厥药物。

尽可能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下控制惊厥,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急性症状性惊厥治疗的目标是在积极病因治疗的同时完全控制所有电临床发作(有临床发作同时存在脑电图异常放电)和单纯电发作(无临床发作仅脑电图异常放电\脑发育畸形导致的惊厥发作或新生儿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减少惊厥负荷,即单位时间内惊厥发生的次数或惊厥发作累积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

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

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

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
一、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二、新生儿睡眠惊厥怎么办三、新生儿惊厥的饮食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1、新生儿惊厥的发病率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围产期医学的重要问题,常提示病情严重,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多为脑部器质性损害,常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产伤、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发育畸形、先天代谢异常等。

尤多见于早产儿,生后3天内及1~2周为惊厥发病的高峰。

惊厥发生率在 0.2%~0.8%以上,初生体重在1500g以下的新生儿中,其发生率为25.5%。

2、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惊厥常见的是局灶性的,可能难以辨认。

游走性阵挛性肢体抽动,交替性半侧肢体惊厥或原发性大脑皮质下惊厥(呼吸骤停,咀嚼运动,持续性眼偏斜,肌张力发作性改变)都是常见的。

很少有癫痫大发作。

阵挛性肌肉活动伴肌张力增高和烦躁不安必须与真性惊厥相区别,烦躁不安只有在刺激后才会产生阵挛,握住肢体不动可制止阵挛。

3、新生儿惊厥的鉴别诊断
3.1、新生儿惊跳: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肢体抖动或阵挛样动作,将肢体被动屈曲或变换体位可以消除,不伴眼球运动或口颊运动。

常见于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或饥饿时。

而惊厥为无节奏抽动,幅度大小不一,不受刺激或屈曲肢体影响,按压抽动的肢体试图制止发作,仍感到肌肉收缩,常伴有异常眼、口颊运动。

3.2、快速眼运动睡眠相:有眼部颤动、短暂呼吸暂停、有节奏咀动、面部怪相微笑、身体扭动等。

但清醒后即消失。

新生儿睡眠惊厥怎么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惊厥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局限和隐晦,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熟悉其表现形式尤其是隐晦(微小)型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以免漏诊。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不属于惊厥的某些异常运动如惊悸、颤抖和快速眼运动相睡眠状态下的动作误认为是惊厥。

惊悸和颤抖可由寒冷、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运动而诱发,无意识障碍和眼球的异常运动,抚慰可使其平息,而惊厥则相反。

近年来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临床现象:一是临床是有惊厥表现,脑电图监测却无异常放电;二是有些病例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但临床上却未见惊厥。

1.发病时间生后不久出现的惊厥可见于HIE、颅内出血、先天性TORCH感染、维生素B6依赖症等。

(1)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 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实质)。

2.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和分类(1)局灶阵挛型: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

通常神志清醒。

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

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型: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

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

常伴意识障碍。

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

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

本型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感染,偶见于代谢失常。

(3)强直型: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强直性伸展,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全身强直型可有躯干的后仰或俯屈,常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暂停,除破伤风外一般神志不清。

类似去大脑或去皮质强直。

本型很少与皮质异常放电相关,偶见棘波,主要的形式为高幅慢波,有时出现在爆发抑制背景上。

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等。

(4)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掣动,也可牵涉到双上肢或双下肢。

全身性肌阵挛,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类似婴儿痉挛症。

仅部分患儿临床发作伴皮质异常放电,脑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提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5)隐晦(微小)型: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惊厥表现形式。

发作时抽搐微细、局限而隐晦,包括以下表现:①面、口、舌的异常动作:眼皮颤动,反复眨眼,皱眉,面肌抽动,咀嚼,吸吮,撅嘴,伸舌,吞咽,打哈欠。

②眼部异常运动:凝视,眼球上翻,眼球偏向一侧而固定,眼球震颤。

③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划船样、击鼓样、游泳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自行车样动作,肢体的旋转运动。

④自主神经性发作: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流涎,出汗,瞳孔扩大或缩小。

绝大部分隐晦型惊厥患儿临床发作不伴皮质异常放电,但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

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颅内出血或感染患儿。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细心护理,进行心肺、血压、脑电监护。

1.病因治疗有些惊厥一旦病因消除可很快停止,不需要止惊剂治疗。

(1)病因明确者:采用对症治疗。

如颅内感染、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6缺乏症、急性脑缺氧、高热等。

(2)一时病因不明者:先抽血做必要的检查后,可采用以下步骤治疗,每种药物静脉注射后观察几分钟,若能止惊,可有助于判断病因,若不能止惊,则依次应用以下一种:①25%葡萄糖2~4ml/kg;②10%葡萄糖酸钙1~2ml/kg加液体稀释1倍;③维生素B6100mg。

2.支持疗法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吸痰。

惊厥发作后,注意吸氧,以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

保持环境安静,集中各种操作,减少刺激。

禁食者给予静脉营养。

3.抗惊厥治疗惊厥可致通气障碍,增加氧和能量消耗,影响细胞增殖和脑的生长发育,在早产儿、窒息儿可致颅内出血,故应及时应用止惊剂。

新生儿惊厥以苯巴比妥为首选,因其具有镇静、保护脑细胞作用。

静注显效快、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等优点。

苯巴比妥无效则用苯妥英钠或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

(1)苯巴比妥:主张苯巴比妥静脉给药,负荷量可达30mg/kg,首次先给10mg/kg,2~3min内静脉推注,15~20min后以同样剂量重复用1次。

若给第1个10mg/kg惊厥停止,仍应给第2个10mg/kg,使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这样可防止惊厥复发,情况紧急时,20mg/kg也可一次给药。

若给20mg/kg后惊厥仍不止,可每隔15~20min继续给苯巴比妥5mg/kg,使负荷量累积达到30mg/kg为止。

在注入负荷量后12h,开始应用维持量5mg/(kg·d),负荷量为30mg/kg时,维持量应为3mg/(kg·d),肌内或静脉注射,也可口服,这样可使药物在体内适当积累,维持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

如果负荷量达30mg/kg仍未止惊,改用苯妥英钠。

(2)苯妥英钠:负荷量20mg/kg,分次静注,首次10mg/kg,如未止惊,每隔5~10min另注5mg/kg,直到惊厥停止,维持量5mg/kg。

如果负荷量达20mg/kg仍未止惊,改用地西泮(安定)。

(3)地西泮(安定):地西泮(安定)作用极快,但维持时间短,而且与其他药物合用有很强的呼吸抑制作用。

另外地西泮(安定)可增加白蛋白与胆红素解离,对重度黄疸患儿不利。

用量每次0.25~0.75mg/kg,从小剂量开始,分次静脉缓注,惊厥止即停注。

4.治疗脑水肿有脑水肿或惊厥频繁发作,可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注,2~4次/d,亦可用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做好孕期保健工作,积极防治各种孕期感染性疾病,防止早产和孕妇糖尿病,低钙血症等;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防止宫内产时的缺氧和损伤,防止发生HIE、ICH;防止发生代谢性异常性疾病;同时也要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防止遗传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病,亦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下降。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学不断充实。

近年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已跃居病因的首位,而感染和代谢因素的比重较早年有所下降。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很多,根据发生率递减分9类,以前4类最常见。

1.围生期并发症 HIE、颅内出血、脑损伤。

2.感染各种病原体所致脑膜炎、脑炎、脑脓肿、感染中毒性脑病、破伤风、高热。

3.代谢因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低血糖、碱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核黄疸、尿毒症。

4.脑缺氧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捂热综合征。

5.颅脑异常先天性脑发育不良、颅脑畸形、颅内肿瘤。

6.先天性酶缺陷枫糖尿病、尿素循环障碍、高甘氨酸血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异戊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

7.家族性良性家族性癫痫、肾上腺白质萎缩、神经皮肤综合征、Zellwegen综合征、Smith-Lemli-Opitz综合征。

8.药物兴奋剂、异烟肼、氨茶碱、局麻药、有机磷、撤药综合征。

9.原因不明约占新生儿惊厥的3%。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儿可同时有多种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合并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或低钠血症等。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由于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局限和隐晦特点,常需与新生儿其他的特殊表现如颤抖(Totterness)、非惊厥性呼吸暂停、快速眼运动睡眠相等区别。

以上现象如与惊厥难鉴别,可检查EEG。

1.颤抖新生儿惊厥与颤抖的区别见表1。

2.非惊厥性呼吸暂停此发作于足月儿10~15s,早产儿10~20s,伴心率减慢40%以上。

惊厥性呼吸暂停,足月儿>15s,早产儿>20s,无心率变化。

3.快速眼运动睡眠相有眼部颤动、短暂呼吸暂停、有节奏咀动、面部怪相、微笑、身体扭动等。

但清醒后即消失。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细胞比容检查,有助判断是否有感染或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

检查血糖、血钙、血镁、血钠、胆红素、尿素氮、血气分析。

怀疑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做血中氨基酸和酶学检查。

2.脑脊液(CSF)检查有助于中枢神经感染或颅内出血诊断。

3.血培养怀疑败血症时应做血培养。

4.尿液检查尿中氨基酸和酶学检查,有助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1.脑电图检查新生儿惊厥表现常不易被认识,脑电图检查是确定惊厥发作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同时在评价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助于惊厥的诊断、鉴别和疗效分析、预后判断。

有条件可做长程脑电图监测。

新生儿期惊厥发生时记录的脑电图往往不易发现异常,故对可能的发作均应及时记录脑电图。

脑电图背景活动的分析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严重程度可做出客观的判断。

新生儿惊厥异常脑电图一般分为以下4类:(1)正常背景活动的限局性发作:如小尖波,通常伴有临床上限局性阵挛性惊厥发作,一般病情不重,预后好。

(2)限局性单一节律的周期性图形:如α、β、θ、δ节律。

临床表现轻微或肌阵挛性惊厥发作,见于疱疹脑炎、急性脑血管疾病、损伤及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与原发疾病有关。

(3)多灶性发作图形:常伴有异常的发作间期活动,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惊厥。

(4)异常背景活动的限局性:如低电压爆发性抑制、两侧半球间不对称或成熟延迟。

通常合并器质性脑病,如严重的HIE。

若无围生期异常,也见于脑先天性畸形或代谢异常,预后不良。

2.颅骨透照法检查硬膜下血肿、脑积水。

3.影像学检查 X线、B超、CT、MRI等对诊断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积水、脑萎缩、脑脓肿、脑肿瘤、脑的先天畸形等极为重要。

头颅B 超对HIE和颅内出血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头颅CT或MRI能准确提供颅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等,对新生儿脑解剖异常提供客观依据。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如为颅内出血或HIE引起,惊厥发作常加重颅内出血和脑的缺血缺氧,加重颅脑损伤,致病死率和后遗症增加。

不能及时控制惊厥时,可后遗癫痫、脑性瘫痪、智力障碍、学习困难等等。

并易并发感染、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新生儿惊厥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和脑损伤的程度,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病因病种按预后差的程度依次排列: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和颅脑畸形、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损伤性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代谢因素、高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