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几种常见的骶髂关节病变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对100例患者行骶髂关节进行CT平扫,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6~52岁,强直性脊柱炎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致密性骨炎6例,退行性变18例。

结果: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退变性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

致密性骨炎不只是髂骨侧硬化。

也可经累及骶骨。

结论: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病理改变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

关键词骶髂关节病变CT诊断鉴别诊断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属于中轴关节中最大的承重关节,退变发生率高,且众多疾病均可累及,其CT表现复杂,征象间互有重叠,使诊断和鉴别诊断颇为困难。

收集100例骶髂关节的CT图像,分析各种CT征象,以总结各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资料与方法
1年来行骶髂关节或骨盆扫描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行骶髂关节扫描85例,骨盆扫描15例,30岁以下68例,30岁以上32例,强直性脊柱炎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3例,致密性骨炎6例,退行性变18例。

扫描方法:采用4层螺旋CT,骨盆或骶髂关节轴位扫描,或斜冠状位扫描,层面与SIJ的长轴接近平行,层厚5mm,螺距4.5。

通过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骶髂关节面及邻近软组织变化。

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CT 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光整、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或呈锯齿状、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侵蚀或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增宽变窄或消失。

骨桥形成,骶髂关节旁韧带附着点骨赘形成,骶髂关节外韧带附着点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部解剖,关节面骨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

致密性骨炎:髂骨耳状面呈均匀性密度增高硬化,骨结构不清,骨梁间隙消失,其骨硬化区表现为三角形,新月形或梨形,尖端向上,宽基底向下,可累及耳状面全部或中下2/3,亦可仅限于中1/3或下1/3,内缘以骶髂关节为界,外缘边界模糊不清,可逐渐移行于正常骨质中。

不累及骶髂关节。

退行性变:关节面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腔内积气,间隙正常或变窄,关节面光整;韧带可见骨化或韧带附着处可见骨赘形成。

讨论
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部,由骶骨和髂骨耳状面构成。

属中线最大的承重关节。

骶髂关节由滑膜部和韧带部两部分[1]:滑膜部位于骶髂骨间隙的前下部,在骨盆正住片上占骶髂骨间隙之下1/2~2/3。

韧带部住于骶粗隆和髂粗隆之间,占据
骶、髂骨间隙之后上部。

滑膜部关节软骨骶侧较厚,2~4mm,主要为透明软骨;髂侧较薄,不足1mm,主要为纤维软骨。

软骨下骨板含有不同数量走向與软骨表面平行的成熟哈佛氏系统,其排列与主要受力面呈直角,可变形性几乎是骨干皮质的10倍,其细胞对异常刺激可产生反应,形成反应性骨组织,导致软骨下硬化,而硬化使其变形性减弱。

髂侧软骨下骨板比骶侧厚。

髂骨松质骨密度较骶侧高。

韧带部住于骶粗隆和髂粗隆之间,其中最强厚的是SIJ后部的骶髂骨间韧带。

它填充了SIJ上面和后面骶髂骨间不规则彤的间隙[2]。

CT、MRI均可采用水平横断位或斜冠状位扫描的水平断层,自上而下滑膜部在骶髂骨间隙的比例逐渐增加,至中下1/3处最大,再向下滑膜部占据整个骶髂骨间隙,中1/3骶髂间隙大多为滑膜部[3]。

自中1/3上缘向上,韧带连结部分逐渐延长。

上1/3则大部为韧带连结,仅前段不足1/3的间隙为滑膜部占据。

斜冠状位时,扫描层面与骶骨长轴平行。

前部层面骶髂骨间隙全部为SIJ的滑膜部,滑膜部自前向后逐渐增长,至中部层面达高峰,以后又逐渐缩短,至接近后部层面完全消失,韧带部逐渐延长。

正常CT表现为关节面光整平滑,关节间隙清晰,邻近骨纹理清晰。

由于骶髂关节属承重关节,在关节中部,骶髂关节由前上至后下转向前下,此层面属承重点,部分正常人员可于此层面见骨质密度稍显增浓,同时在骶侧缘韧带附着处可见局限性限性凹陷,此乃正常表现,易与骶髂关节病变相混淆,需引起重视。

脊柱炎常为双侧同时发病,病变程度较为一致,而类风湿常为单侧性,如双侧累及,则两侧病变程度往往轻重不同。

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累及骶髂关节,末端指间关节不累及;类风湿常最早累及末端指间关节,骶髂关节累及较晚。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均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

从骶髂关节下1/3处开始。

AS早期骶髂关节炎病理改变以滑膜炎及关节旁骨髓炎为主要特点[4]。

因髂侧软骨下骨板较厚,邻近骨松质密度较骶侧高,其反应性硬化髂侧明显,同时导致其变形性减弱,因此关节面及邻近骨质的破坏以髂侧为显。

类风湿的病理改变开始为滑膜充血水肿,滑膜增厚,关节渗液,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滑膜血管翳形成。

骨端部可由于充血和局部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骨质疏松。

因此其为关节面骨皮质密度减低,与强直性脊柱炎相比较,类风湿的骨质疏松范围和程度大于骨质硬化的范围和程度。

类风湿血管翳沿软骨表面逐渐向内侵入,覆盖整个关节软骨表面,从而影响软骨的正常营养,于是发生变性和破坏[5]。

侵入骨内形成骨质缺损。

因此其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以关节上部为主[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