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的作品,它们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代表作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等。
政治抒情诗: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出现这一概念。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代表诗人为贺敬之、郭小川、李瑛、闻捷等。
新历史小说: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反思历史的小说。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小说突出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我的帝王生涯》《故乡天下黄花》等。
“新写实小说”: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潮流,其特征如下: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示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代表作有《烦恼人生》、《风景》、《一地鸡毛》等。
“女性文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明显地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针对20世纪80年度女作家创作的“中性化”、男性化作出反拨,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她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别体验;二是指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讨论问题,人物女性身份并不是一种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文化建构相关。代表作家:林白、陈染、徐坤等。
寻根小说:指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文学创作潮流主张: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代表作有:《爸爸爸》、《小鲍庄》、《老井》等。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 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 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 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新历史小说”论

“新历史小说”论

“新历史小说”论一"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个分支,从时间上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几乎同时出现,尽管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时并没有"新历史小说"这一称谓,但作为一种小说形态,实际早已经在文坛出现。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已具备了后来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诸种质素。

通常人们习惯把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池莉的《预谋杀人》,赵本夫的《刀客与女人》,周梅森的《沉沦的土地》、《孤乘》、《心狱》,范小青的《顾氏传人》,乔良的《灵旗》,廉声的《妩媚归途》,李晓的《民谣》、《相会在K市》等看作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代表。

长篇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丰乳肥臀》等,当然要远比前面提到的许多小说复杂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但从创作思潮和文学史的发展流脉看,它们与新历史小说也有许多极为相似的艺术质素,譬如《白鹿原》,把家族与民族,国史与心史等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以此展示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人的多层次的精神结构与文化品格,使小说不但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

这是在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优秀历史小说。

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创作,"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显然不能全部涵盖,因而,一般也不把它与新历史小说等量齐观,自然也就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所以在新写实小说之外给它另外一个"新历史小说"的命名,是因为这类小说与方方、池莉、刘震云等被人们看作新写实小说代表的《风景》、《烦恼人生》、《一地鸡毛》等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按陈思和先生的说法,新写实小说的取材和表现领域一般限定在现实时空,或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即共和国时代。

而新历史小说的取材一般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即习惯上被称为"民国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 的新写实小说家为主,其创作最大的特点是不 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 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 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 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类作品 的数量丰富而且质量日益提高,从八十年代末 至今已经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创作潮流。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独立于认识评价的客观存在, 新历史主义改变了这种观念,强调了“历史”的“诗 性”,即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比如现 在的中国人们对大唐帝国,对武则天对唐明皇与杨贵 妃等人物、事件及情感的叙述就是一种虚构)。这些 因素造成了历史的“主观性”。 这一切在话语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话语经常采 用过去时态,但“在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 造物主,这就是上帝或叙述人”(巴尔特)。历史话 语一旦形成,首先要遵循的就不是历史过程的逻辑, 而是话语自身的逻辑。这似乎使话语有了特权,但这 种特权使作家暗中活跃起来。
(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原因

这些“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一方面是由 于社会现实急剧变动,许多作家难以把握生活 脉搏,因而选择历史题材来填补写作的空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新一代作家对“真实性” 的重新界定及力图重新认识以往正统历史的执 着态度。同时,“新历史小说”中解构传统历 史的大胆,无疑也证明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 国政治氛围、文学氛围的宽松。


通过对这个家族的命运和对高密东北乡这个我虚 构的地方的描写,我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念。我认 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来自民间的传奇化了的历 史,这是象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打 上了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 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 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 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莫言) 我希望我渗入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希望自己是 古代街肆茶馆中的一位老迈茶客,大千世界,芸 芸众生,岁月流逝,尽收眼底。(苏童)

[试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试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1.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三驾马车”对90年代文学的贡献:对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大厂》(谈歌)、《大雪无乡》(关仁山)、《信访办主任》(何申)。

2.反思文学: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

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反思文学”的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文坛三公案:1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两结合: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三突出: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

(样板戏)新的人物:“所有以上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如何在反对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各式各样的斗争中,克服了困难,改造了自己,产生了各种英雄模范人物。

”(正面人物)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革命历史小说:指1950---1970年代出现的,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具有为革命作合法性论证、将革命斗争历史化、打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

干预生活小说:指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小说。

是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代表作品: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宗璞《我是谁?》韩少功《月兰》。

反思小说: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

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 新的史学哲学观念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 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 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每一代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 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与复原的,人只能 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强调历史的文本性 与文本的历史性的相互交织性,即被阐释 和编织过的历史。没有一种历史的叙述是 惟一的,人们只是选择自己认同的某种被 阐释的历史。
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出现 的 主要取材于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在 创作观念与视角上,有意识地拒绝政治 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以一种民间的、 个人化的立场来书写历史的小说。
• 新历史主义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 首先,西方史学哲学观念的影响。新历史 主义小说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史学哲学方法 为思想基础。
• 其次,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国社会转 型中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动,使许多作家难 以把握现实生活。 • 第三,中国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弱化。
•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者一部分是新写实作 家,如刘震云、刘恒等,一部分是先锋作 家。 • 代表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 《妻妾成群》、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 和《故乡相处流传》、叶兆言的“夜泊秦 淮”系列小说等。
• 新历史小说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模式 的解构和对民间精神的张扬也体现在《红 高梁》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 人物形象特征都鲜明地表达出一种向民间 价值尺度认同的倾向。
• (二)、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的质疑 • 对历史不确定性的表现。 新历史主义小 说中,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使历史的客观 性、真实性自行解构。
• 《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讲述的一个抗 日故事。 •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 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 小说的主要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 一条是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与 过程,一条是“我爷爷”、“我奶奶”即 余占鳌和戴凤莲的爱情故事。 • 《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摆脱了主流意识 形态的观照,依照着民间自发的、原生形 态的故事和主题模式。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这一面目模糊的创作思潮自 80 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 文坛后,被某些论者称为“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 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形成近十年一种令人瞩目的小 说创作趋向”,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 原》《丰乳肥臀》《夜泊秦淮》系列、《妻妾成群》等。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主要指一批接受西方新潮理论的新锐作家所 写的“反映了一种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历史观”的历史 小说。
五、作品解析
陈忠实《白鹿原》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紧紧抓住白鹿原上“白鹿”家族,紧紧抓住这一家族的族长 ──白嘉轩,并赋予了他宗法家族那种强大的道德力量,让他 与鹿子霖、黑娃、白孝文等人在矛盾冲突中,一同走过改朝换 代、军阀混战、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年馑与瘟疫、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从而表现出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让人自觉地认 识到无论宗法社会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有多么强大,它都必然走 向崩溃。
3.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独立于认识评价的客观存在,新历史 主义改变了这种观念,强调了“历史”的“诗性”,即虚构性、 想象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比如现在的中国人们对大唐帝国, 对武则天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等人物、事件及情感的叙述就是一 种虚构)。这些因素造成了历史的“主观性”。 这一切在话语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话语经常采用过去时 态,但“在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造物主,这就是上 帝或叙述人”(巴尔特)。历史话语一旦形成,首先要遵循的 就不是历史过程的逻辑,而是话语自身的逻辑。这似乎使话语 有了特权,但这种特权使作家暗中活跃起来。 主体情感的密集渗入使历史的偶然性凸现出来。多数新历史主 义作品都表现出对偶然性的强烈兴趣,并通过对历史偶然因素 的渲染,加进自己对历史进程的参与欲望、主观态度和内心焦 虑。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的名词解释一、引言新历史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说,它融合了历史与虚构的元素,用以探索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时代,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这种文学形式旨在通过小说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解释新历史小说相关的几个关键术语,探讨这一文学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二、异质时间异质时间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元素之一,意为在同一段历史时期中出现符号化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环境,并且通过虚构手法将其联系起来。

这种叠加的历史信息可以让读者在小说中感受到不同时期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联系。

例如,一个新历史小说可以融合17世纪的英国皇室事件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传递一种关于人类历史的不断延续和交融的观点。

三、历史虚构历史虚构是新历史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指的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创造性的再构思和改编。

作家通过添加虚构的情节、对历史真相进行解读和重新演绎,来呈现一个更加丰满和有趣的历史世界。

这种历史虚构并非为了违背历史真相,而是为了弥补历史记录中的缺失和遗漏,以及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想象力的历史体验。

四、分裂叙事分裂叙事是新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它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视角切换,呈现出多个不同角色的故事,并逐渐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能够在呈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探讨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

分裂叙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复杂性。

五、史诗宏壮史诗宏壮是新历史小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背景、广阔的时空格局和丰富的人物描写,展现出独特的史诗感。

这种宏壮的叙事风格能够激发读者的情绪和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穿越时光,亲身体验历史的荣光和苦难,从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史诗宏壮也是新历史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魅力之一。

六、历史研究新历史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确保作品的历史准确性和可信度。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和“零度状态的感情叙述”,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规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对生存本身的突显和现实批判能力的逐渐丧失,也使新写实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

2.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作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乔良《灵旗》、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概念,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但对历史的随意性解读,在没落颓废气息中的沉迷,也使新历史主义小说走向误区。

3.先锋小说:198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

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代表作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

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4.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5.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小说名词解释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的小说体裁,同时也将现实中的历史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相结合,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展开故事。

在新历史小说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1. 历史事件:指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改革等。

这些事件为小说提供了背景和时间线索,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与这些事件相互交织。

2. 历史人物:指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可以是国家领导人、军事将领、文化名人等。

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塑造,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

3. 虚构人物:指小说中创造的不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常常被置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中,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人性。

4. 国家命运:指国家的兴衰荣辱、政治动荡或统一分裂等历史命运。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故事来体现国家的命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的影响。

5. 欲望和情感:指人物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如爱情、友情、权力欲望等。

这些欲望和情感的冲突和交织,是新历史小说中常常描写的重要元素。

6. 历史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环境,如古代、现代、战争时期等。

历史背景为故事提供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7. 时代风貌:指历史背景中的社会风尚、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时代风貌的描写,情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力度。

8. 政治权力:指国家政治体制中的权力集中和权力斗争。

新历史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政治权力的描写,展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欲望。

9. 阶级矛盾:指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对立等。

新历史小说通常通过对阶级矛盾的描写,体现历史时期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性。

10. 历史意义:指历史事件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价值
和意义。

新历史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化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并且使读者能够从历史中寻找到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新历史小说中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在新历史小说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新历史小说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