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词解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考研之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锦集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1、国际行为主体释: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影响国际关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2、世界格局释: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3、雅尔塔体制释: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杜鲁门主义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5、马歇尔计划释: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尼克松主义释: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7、经济外交释: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8、三合路线释: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这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
9、第三世界释: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0、亚非会议释: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11、不结盟运动释:是指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
12、七十七国集团释: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复旦大学考研真题国际关系2005(Word版本)
复旦大学
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
考试科目:国际关系
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56分)
1.克莱因公式
2.军事——工业复合体
3.进攻型现实主义
4.里根主义
5.不结盟运动
6.洛美协定
7.大西洋宪章
8.正义战争论
二、简答题(共60分)
1.简述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及意义。
(12分)
2.国际关系组织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
(12分)
3.60年代中国外交策略及方针。
(18分)
4.试述冷战后核武器的作用,核扩散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18分)
三、论述题(共54分)
1.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哪些调整,多边外交有何内容与特点?(24分) 2.试述恐怖主义国际化的特点、原因及911以来大国关系的变化。
(30分)。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31、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日俄战争。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后来在1921年的太平洋会议中被《四国条约》所取代。
32、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
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
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
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决心与俄国一战。
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
此时,俄国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法国的支持。
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最终俄战败《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020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
2020年复旦大学考研真题-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空椅子危机
2、第一次柏林危机
3、奥地利国家条约
4、比利牛斯条约
5、史汀生主义
6、抗美援朝
7、1960《中缅边界条约》
8、洛迦诺公约
9、拿破仑法典
二、简述题
1、简述1990两德统一过程
2、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
3、简述美国孤立主义与中立主义的关系
2020年复旦大学考研真题-国际关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殖民主义
2、国际规范
3、利益平衡
4、强制外交
5、新型国际关系
6、国际体系社会化
二、简述题
1、民粹主义的表现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是很准确)
2、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对国际稳定的解释
3、用案例比较两种不同的外交决策模式
三、论述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思想及理论
2、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影响。
国际关系(政治)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1618-1648年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了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
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
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
而德意志周边的大国也先后介入此次战争,试图借此机会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威,丹麦、瑞典和法国先后以不同名义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及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被削弱。
1648年,参战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确定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各诸侯国均享受宣战权和停战权,神圣罗马帝国无权干涉各诸侯国内政。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确定了外交关系中的主权原则,开启了利用国际会议和平解决争端的先河。
和约签订后,常驻外交使节观念被广大欧洲国家所接受,成为了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3.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是苏联解体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根据《独联体章程》,独联体不是国家,也不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
它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为各成员国加强友好与合作服务。
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实行协调的政策,采用观察员小组和集体维持和平部队等手段保证独联体内部安全。
当成员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成员国应立即进行协商,协调立场,采取相应措施。
独联体现有11个成员,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4.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战后国际关系史部分七十年代国际关系一、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1.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上台后,内忧外患。
提出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其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同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退出越战。
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这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明显加强。
在外交上采取进攻态势,展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来,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国内局势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局势力量发展,尤其是核武;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勃列日涅夫主义。
苏联把缓和当作外交政策的战略,在缓和的掩护下积极推行进攻战略,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
同美国进行缓和,谋求大国地位;施行南下战略,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加强同古巴联系,在美国后院培植反美势力。
加强对南亚地区的渗透与扩张,支持印度支那的存在。
积极介入非洲内部争端,查收安哥拉内战和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的冲突,在南部非洲扩大了影响,1979年出兵阿富汗。
2.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苏及北约和华约进入缓和时期。
欧洲处于缓和状态。
西德推行“新东方政策”以西方合作为基础,积极发展同东欧国家关系;承认战后边界现状,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现实;发展同苏东各国关系,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平等主权:指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享有平等权利和主权,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和侵犯。
这一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2.霸权:指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或影响。
霸权国家通常借助经济、军事或政治手段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
3.多极化:指国际体系中出现多个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一个多边分权的国际秩序。
与一极化或者双极化相对应。
4.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对抗。
冷战期间,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抗性的状态,分裂了世界。
5.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有193个会员国,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平台之一。
6.冷战后的全球化:指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的趋势。
全球化改变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联系。
7.国际安全:是指国家或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包括军事上的威胁、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8.南北问题:指全球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
南北问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涉及到贸易、援助、发展等方面。
9.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相对稳定和合作的规则和组织。
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0.战争:是指国家间或者一方集团对另一方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
战争是国际关系中最极端和暴力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以上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度和事件。
研究国际关系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的演变和未来的走向。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U-2飞机事件:1960年5月1日,苏联在其领空击落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事件。
1959年9月15-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美,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公告。
苏联同意收回限其他占领国在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也同意就柏林地位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正式邀请美国总统1960年春后访苏。
艾森豪威尔决定出席巴黎四大国首脑会议后,于1960年6月10-19日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飞机在深入至苏联维尔洛夫斯克附近进行间谍活动时,被苏联导弹击落。
5月16日,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对U-2间谍飞机事件公开道歉,遭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退出了会议。
四大国首脑会议流产。
3.大西洋联盟政策:二次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政策,形成与1946年动至1947年春。
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而这样的一个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协作。
国家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家关系史名词解释国家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之间的互动以及国际体系的演变等问题。
在国家关系史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概念和现象。
1. 主权(Sovereignty)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固定边界内享有绝对权力和自治的权利。
这意味着国家在内外事务上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政府组织权和法律制定权等。
主权是国际社会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2. 平等(Equality)平等是国家间在国际事务中享有相同权利和地位的原则。
根据国际法,所有国家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无论其经济、政治实力的强弱。
平等原则以维护国际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为目的。
3. 战争(War)战争是指国家或国家间冲突以武力解决的现象。
在国际关系中,战争是国家之间最极端的冲突形式,通常带来严重的破坏和人道灾难。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和推崇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4. 联盟(Alliance)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共同的政治、安全或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联合行动。
通过建立联盟,国家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共同维护各自的权益和利益。
著名的联盟包括北约和欧盟等。
5. 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趋势。
随着科技和通信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空前增加。
全球化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除了上述名词,国家关系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概念和术语,如领土、外交、国际组织、冷战、经济制裁等。
这些名词和概念都是研究国际关系时必须了解和运用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关系史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各种概念和现象。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分析和判断,还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深入研究国家关系史的名词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1996-201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1996-2018)一、简释题1.里根主义2.钢铁盟约3.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4.中非经济关系四原则5.诺曼底战役6.戴高乐对未来欧洲的构想7.协约国集团8.美国独立战争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2、评八十年代上半期的美苏关系3、试论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试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一、简释题1.洛美协定2.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3.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特征4.(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5.美英战争6.三国同盟7.第三帝国8.大东亚共荣圈二、论述题1、评冷战结束后,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2、试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3、评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4、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一、简释题1."小协约国"2.钢铁盟约3.苏联东方战线4.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5.中美建交联合公报6.新日美安保条约7.埃以"和平协定"8.经济互相依赖理论二、论述题1、试析北约东扩的背景和影响2、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英德战略三角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新发展一、简释题1.日美安保体系2.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党际关系准则3.冷战后的新安全观4.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讲5.相互依存的敏感性6.大国伙伴关系热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二、论述题1、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的变化2、试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的意义3、新科技革命对21世纪国际关系有何影响一、名词解释1.布列斯特和约2.远东慕尼黑阴谋3.霸王战役4.哈尔斯坦主义5.拿骚协议6.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二、简答题1、"东方战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冷战后北约战略新概念三、论述题1、分析希特勒在二战前的外交战略2、试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内容和作用3、试论全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名词解释1.布莱尔"第三条道路"2.华沙条约3.民族自决权4.一条线战略5.欧共体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6.苏伊士运河危机二、简答题1、不结盟运动的基础2、人权和主权的关系3、冷战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原则4、北约布鲁塞尔条约"双轨"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三、论述题1、试论冷战前后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的演变2、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一、名词解释1.上海精神2.美苏中导谈判中的零和方案3.罗迦诺公约4.田中奏折5.西欧联盟6.埃以戴维营协议二、简答题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2、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主要成果三、论述题1、冷战后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2、二战期间雅尔塔会议及其他一些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及其实质3、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的主要合作内容和性质一、名词解释:1.国家主权2.软权利3.古巴导弹危机4.危机管理5.拉巴洛协定6.世界体系论7.民主和平论8.蒙巴顿方案9.与台湾关系法二、简答题是:1、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的变化(原试题上是国际利益的变化,后来老师说应该是国家利益,原试卷上字打错了)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三、论述:1、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变化2、冷战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原因(最好从国际因素和美国因素两方面答)一、名词解释(70分)1.禁止核扩散条约2.洛迦诺精神3.贡比涅停战协定4.八一七公报5.新安全观6.开罗宣言7.斯大林格勒保卫战8.万隆会议9.舒曼计划10.超越遏制二、述论威尔逊主义的内容、实质、影响(25分)三、论述: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的变化,分析西德对东德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25分)四、论述: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和日本同盟政策的调整内容及其后果、影响(30分)一、名词解释(6*8)1.P=(C+E+M)*(W+S)克莱因公式2.军事-工业复合体3.正义战争论4.进攻性现实主义5.大西洋宪章6.里根主义7.洛美协定8.不结盟二、简答(12*4)1、国际关系组织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2、核武器冷战后世界中的作用并举例分析3、60年代的中国外交4、评苏联的"东方战线"及其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三、论述(27*2)1、论述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及911后大国合作的趋势2、1978年以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与特点一、简要解释(6*8)1.“颜色革命”2.国际联盟3."缓和"4.中美建交三原则5.中导条约6.东方战线7.哈尔斯坦主义8.公众外交二、简答(12*4)1、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及其演变2、多边国际组织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二战后大国对远东秩序的安排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三、论述(27*2)1、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思想,政策及影响2、试论二战后欧美的关系变化一、名词解释(5*8)1.尼克松主义2.古巴导弹危机3.正义战争论4.新中世纪主义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6.国家利益7.全球化8.万隆会议二、简答(15*4)1、国际联盟的成与败2、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3、政党外交与国家外交的关系4、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史三、论述(25*2)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演变2、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制度一、名词解释(5*8)1.乒乓外交2.美国新保守主义3.无政府状态4.囚徒困境5.<<京都议定书>>6.核不扩散条约7.全球治理二、简答(15*4)1、冷战及其起源2、用国际关系体系层次方法分析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3、国家权力的来源与使用方式4、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安排三、论述(25*2)1、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策主张与矛盾2、冷战后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一、名词解释(5*10)1.国家权力2.国际制度3.亚欧会议4.罗斯福新政5.开罗宣言6.布雷顿森林体系7.国际恐怖主义8.均势9.经济外交10.跨国公司二、简答(15*4)1、冷战后地区冲突的根源2、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思想3、50-70年代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4、50至70年代美欧关系的变化三、论述(40)《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
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 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 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
”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
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
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
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IPE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11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名词解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考研之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锦集一.国际性 (34)1.1雅尔塔会议 (34)1.2雅尔塔协定 (34)1.3雅尔塔体制 (34)1.4旧金山会议 (35)1.5波茨坦会议 (35)1.6波茨坦协定 (36)1.7波茨坦公告 (36)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7)1.9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7)1.10布雷顿森林协定 (37)1.1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8)1.12巴鲁克计划 (38)1.1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9)1.14联合国181(二)号决议 (39)1.15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39)1.16“开放天空”倡议 (40)1.17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维和部队) (40)1.18十国裁军委员会 (41)1.19十八国裁军委员会 (41)1.20《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42)1.2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42)1.2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42)1.23《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 (43)1.24无核武器国家会议 (43)1.25《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44)1.26第2758号决议 (44)1.27《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 (44)1.28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45)11.29南北对话 (45)1.30国际货币基金会(《牙买加协定》) (46)1.31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勃兰特委员会) (46) 1.32伊朗“伊斯兰文化革命” (47)1.33两伊战争 (47)1.34坎昆会议 (47)1.35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 (48)二.第一世界(美苏) (48)2.1第一世界 (48)2.2苏联对日宣战 (49)2.3苏联出兵朝鲜 (49)2.4《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50)2.5战后美国管制日本政策 (50)2.5杜鲁门“公平施政” (50)2.6凯南八千字电报 (51)2.7大西洋联盟政策 (51)2.8杜鲁门主义 (52)2.9遏制战略 (52)2.10西半球联防公约(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52) 2.11马歇尔计划 (53)2.12莫洛托夫计划 (53)2.13美国1948援华法案 (54)2.14范登堡决议 (54)2.15巴黎统筹委员会 (54)2.16麦卡锡主义 (55)2.17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55)2.18大规模报复战略 (56)2.19多米诺骨牌理论 (56)2.20《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57)22.21苏共二十大 (57)2.22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57)2.23战争边缘政策 (58)2.24艾森豪威尔主义 (58)2.25“厨房辩论” (59)2.26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谈 (59)2.27灵活反应战略 (59)2.28肯尼迪——“新边疆” (60)2.29U-2飞机事件 (60)2.30特种战争 (61)2.31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谈 (61)2.32和平演变战略 (61)2.33两个半战争战略 (62)2.34美国“和平队” (62)2.35多边核力量计划 (63)2.36肯尼迪“宏伟计划” (63)2.37美英《拿骚协定》 (63)2.38逐步升级战略 (64)2.39美苏热线协议 (64)2.40肯尼迪遇刺事件 (65)2.41赫鲁晓夫下台 (65)2.4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 (66) 2.43确保摧毁战略 (66)2.44约翰逊“伟大社会” (66)2.45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 (67)2.46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67)2.47勃列日涅夫主义 (67)2.48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 (68)2.49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68)32.50充足论战略思想 (69)2.51尼克松主义 (69)2.52霸权主义 (70)2.53苏联南下战略 (70)2.54一个半战争战略(一个半战争理论) (70)2.55现实威慑战略 (71)2.56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71)2.57《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72) 2.58《反导条约》 (72)2.59水门事件 (72)2.60新太平洋主义(福特主义) (73)2.61索南费尔特主义 (73)2.62卡特“人权外交” (74)2.63苏联进驻金兰湾 (74)2.64苏联入侵阿富汗 (75)2.65抵消战略 (75)2.66卡特主义 (75)2.67美国快速部署部队 (76)2.68高边疆战略 (76)2.69低烈度战争 (77)2.70零点方案 (77)2.71美苏中程核武器谈判 (78)2.72新灵活反应战略 (78)2.73两个战争战略 (79)2.74里根经济学 (79)2.75星球大战计划 (79)2.76美苏限制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80)2.77林中散步方案 (80)2.78“纵深打击”作战原则 (81)42.79戈尔巴乔夫“欧洲大厦”倡议 (81) 2.80里根主义 (82)2.8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 (82) 2.82苏联加速发展战略 (83)2.83推回战略 (83)2.84双零点方案 (84)2.85全球双零点方案 (84)2.86美苏中导条约 (85)2.87“301”条款 (85)2.88布雷迪计划 (85)2.89超越遏制战略 (86)2.90新大西洋主义 (86)三.第二世界(欧洲及日澳新) (87) 3.1第二世界 (87)3.2《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 (87) 3.4五大国外长会议 (88)3.5纽伦堡审判 (89)3.6远东委员会 (89)3.7柏林战役 (90)3.8奥得尼斯线 (90)3.9冲绳岛战役 (90)3.10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 (91)3.11北方四岛 (91)3.12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 (92)3.13东京审判 (92)3.14巴黎和会(五国和约) (92)3.15富尔顿“铁幕”演说 (93)3.161947年日本宪法(日本和平宪法) (93) 3.17的里雅斯特问题 (94)53.18英法同盟互助条约(敦刻尔克条约) (94) 3.19巴黎经济会议 (94)3.20情报局 (95)3.21第一次柏林危机 (95)3.22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96)3.23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96)3.24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97)3.25苏联南斯拉夫关系破裂 (97)3.26三环外交 (97)3.27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98)3.2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8)3.29欧洲委员会 (98)3.30《美澳新安全条约》 (99)3.31对日《旧金山和约》 (99)3.32欧洲盟军司令部 (100)3.33欧洲煤钢联营(舒曼计划) (100)3.34《日美安全条约》 (100)3.35《波恩专约》 (101)3.36《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101)3.37《巴黎协定》 (102)3.37《奥地利国家条约》 (102)3.38西欧联盟 (102)3.39华沙条约组织 (103)3.40哈尔斯坦主义 (104)3.41裴多菲俱乐部 (104)3.42波兹南事件 (104)3.43匈牙利事件 (105)3.44《苏日联合宣言》 (105)3.45第二次柏林危机 (106)63.46欧洲经济共同体 (106)3.47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6)3.48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07)3.49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07)3.50戴高乐主义 (108)3.51《新日美安全条约》 (108)3.51十国集团 (108)3.52柏林墙 (109)3.53《埃维昂协议》 (109)3.54《法德合作条约》 (110)3.55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110)3.56戴高乐访问苏联 (110)3.57欧洲共同体 (111)3.58布拉格之春 (111)3.59法国五月风暴 (112)3.60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112) 3.61新东方政策 (112)3.62苏德《莫斯科条约》 (113)3.63波德《华沙条约》 (113)3.64《西柏林协定》 (114)3.65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 (114)3.66西欧自由贸易区 (114)3.67日本“多边自主外交” (115)3.68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115)3.69《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116)3.70三边委员会 (116)3.71中欧裁军谈判(中欧裁军会议) (117)3.72英国加入欧共体 (117)3.73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118)73.74西欧六国汇率“共同浮动制” (118)3.75《大西洋关系宣言》 (118)3.76日本“等距离外交” (119)3.77波兰六月事件 (119)3.78“七七宪章”运动 (120)3.79日本“全方位外交” (120)3.80福田主义 (120)3.81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政策 (121)3.82欧洲货币体系 (121)3.83北约“双重决定” (122)3.841980年波兰危机 (122)3.85撒切尔的货币主义政策 (122)3.86法国式社会主义 (123)3.87团结工会 (123)3.88欧洲和平大示威 (124)3.89欧洲裁军会议 (124)3.90中曾根主义 (125)3.91尤里卡计划 (125)3.92美澳新联盟关系风波 (126)3.93安倍主义(三根支柱论) (126)3.94《单一欧洲文件》(单一欧洲法案) (126) 3.95德洛尔计划 (127)3.96北约华约“开放天空” (127)3.97“2+4”会议 (128)四.第三世界 (128)4.1第三世界 (128)4.2新殖民主义 (129)4.3泛阿拉伯主义 (129)4.4英联邦 (130)84.5印度支那抗法战争 (130)4.6南非兼并“西南非洲”计划 (131)4.7德基-贝文秘密协定 (131)4.8蒙巴顿分治方案 (131)4.9克什米尔问题 (132)4.10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32) 4.11甘地遇刺事件 (132)4.12朝鲜分裂 (133)4.13茉莉芬事件 (133)4.14美洲国家组织 (134)4.15第四点计划 (134)4.16“联合国军” (135)4.17进口替代战略 (135)4.1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35)4.19朝鲜战争 (136)4.20仁川登陆 (136)4.21庇隆主义 (137)4.22开城(板门店)军事谈判 (137)4.23中东司令部 (137)4.24《朝鲜停战协定》 (138)4.25奠边府战役 (138)4.261954年日内瓦会议 (139)4.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9)4.28《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140)4.29英埃《苏伊士运河协定》 (140)4.30阿尔及利亚解放战争 (140)4.31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 (141)4.32《巴格达条约》 (141)4.33中央条约组织 (142)94.3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42)4.35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143)4.36中美大使级会谈 (143)4.37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44) 4.38局部战争 (144)4.39埃及国有化运动 (144)4.40法兰西共同体 (145)4.41伊拉克卡塞姆革命 (145)4.42台湾危机 (146)4.43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成立 (146)4.44苏加诺“纳沙贡”思想 (146)4.45南非《班图自治法》 (147)4.46古巴革命 (147)4.47石油输出国组织 (148)4.48出口替代战略 (148)4.49不结盟运动 (149)4.50越南战争 (149)4.51美国在越南的“特种战争” (149)4.53卢蒙巴被害事件 (150)4.54吉隆滩战役 (150)4.55争取进步联盟 (151)4.56古巴导弹危机 (151)4.57第一个《雅温得协定》 (152)4.58七十七国集团 (152)4.59伊拉克军事政变 (152)4.60非洲统一组织 (153)4.61中法建交 (153)4.62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54)4.63北部湾事件 (154)104.64东京湾决议 (155)4.65美国对南越“局部战争” (155)4.66金日成“主体思想” (155)4.67印尼“九.三〇”事件 (156)4.68拉丁美洲议会 (156)4.69第三次中东战争 (156)4.70第242号决议 (157)4.71戈兰高地问题 (157)4.72加沙地带问题 (158)4.73约旦河西岸问题 (158)4.74东南亚国家联盟 (158)4.75印尼—中国断交事件 (159)4.76《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 (159) 4.78《阿鲁沙协定》 (160)4.79美越巴黎会谈 (160)4.80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 (161)4.81珍宝岛事件 (161)4.82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161)4.83南南合作 (162)4.84柬埔寨朗诺-施里玛达集团政变 (162) 4.85伊拉克库尔德人问题 (163)4.86以色列袭击黎巴嫩 (163)4.87乒乓外交 (163)4.88钓鱼岛问题 (164)4.89基辛格秘密访华 (164)4.90《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65)4.91霍尔木兹海峡通布岛问题 (165)4.92印巴第三次战争 (165)4.93尼克松访华 (166)114.94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66)4.95苏联埃及关系恶化 (167)4.96《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167) 4.97最不发达国家 (168)4.98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168)4.99联合国第338号决议 (169)4.100石油武器 (169)4.101基辛格中东“穿梭外交” (169)4.102第一个《洛美协定》 (170)4.104两伊《阿尔及尔协议》 (171)4.105拉美经济体系 (171)4.107《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171)4.108美国-菲律宾军事基地协定问题 (172)4.109拒绝阵线 (172)4.110《巴拿马运河条约》 (173)4.111埃美以戴维营会谈 (173)4.112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入侵黎巴嫩事件 (173)4.113越南入侵柬埔寨 (174)4.114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174)4.115埃以《戴维营协议》 (175)4.116伊朗“伊斯兰革命” (175)4.117霍梅尼接管伊朗政权 (176)4.119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177)4.120伊朗人质危机 (177)4.121中美建交 (177)4.122美国“与台湾关系法” (178)4.123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联合国国际会议 (178)4.124美国利比亚空战 (179)4.125第五次中东战争 (179)124.126日本教科书问题 (179)4.127塔巴问题 (180)4.128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 (180)4.129中美“八.一七”公报 (181)4.130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181)4.131斯里兰卡泰米尔人问题 (182)4.132孔塔多拉集团 (182)4.133卡塔赫纳集团 (183)4.134利马集团(里约集团) (183)4.135伊朗门事件 (183)4.136中美洲五国和平条约 (184)附录部分: (184)1.联合国宪章 (184)2.易北河会师 (185)3.英军武装干涉希腊 (185)4.霍普金斯访苏 (186)5.波兰临时政府的成立 (186)6.苏捷《关于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的协定》 (187)7.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地区 (187)8.《波苏疆界条约》 (187)9.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 (188)10.战后西欧共产党交枪入阁事件 (188)11.法国武装镇压叙利亚、黎巴嫩人民 (188)12.印尼八月革命 (189)13.美军单独占领日本 (189)14.法国西贡登陆 (190)15.英荷军队雅加达登陆 (190)16.英国恢复对马来亚殖民统治 (190)17.英国军事占领缅甸 (191)1318.肥沃新月计划 (191)19.阿尔及利亚五月反帝大示威 (192)20.泛非大会曼切斯特决议 (192)21.查普特佩克会议 (192)22.阿根廷反庇隆军事政变 (193)23.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3)24.孟买水兵起义 (194)25.老挝他曲惨案 (194)26.《英约同盟条约》 (194)27.苏联从伊朗撤军 (194)28.日本“农地改革” (195)29.印荷《林芽椰蒂协定》 (195)30.加拿大原子间谍案 (196)31.华莱士辞职事件 (196)32.巴拿马收回美国军事基地斗争 (197)33.昂山遇害事件 (197)34.尼赫鲁社会主义 (197)35.英缅防御协定 (198)36.印巴克什米尔第一次武装冲突 (198)37.泰国军事政变 (198)38.卢旺达-布隆迪总参议会 (199)39.苏联罗马尼亚领土问题 (199)40.美国全球战略 (200)41.美菲军事基地协定 (200)41.忠诚调查令 (200)42.美希援助协定 (201)43.塔夫脱-哈特莱法 (201)44.美土援助协定 (202)45.南太平洋委员会 (202)1446.万国邮政联盟 (202)47.世界基督教联合会 (203)48.1948-1952西方经济危机 (203)49.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204)50.捷克斯洛伐克《5月9日宪法》 (204)51.欧洲统一运动代表海牙会议 (204)52.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 (205)53.明曾蒂事件 (205)54.东欧清除“铁托份子”运动 (205)55.印尼-荷兰伦维尔协定 (206)56.伊拉克反对《朴茨茅斯条约》斗争 (206)57.南朝鲜济州岛起义 (207)58.马来亚“六二〇事件” (207)59.李承晚南朝鲜专制统治 (207)60.南朝鲜军队丽水起义 (208)61.黄金海岸阿克拉惨案 (208)62.苏丹宪法改革 (209)63.波哥大会议 (209)64.哥斯达黎加军事政变 (209)65.哥伦比亚国内武装起义 (210)66.福斯特案 (210)67.秘鲁政变 (211)68.委内瑞拉军事政变 (211)69.关于德国问题的华盛顿协定 (211)70.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大会) (212)71.列宁格勒案件 (212)72.南、保关于建立巴尔干联邦的谈判 (213)73.多瑙河委员会 (213)74.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