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深度解析及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题目】写作(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及点评: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

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

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

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

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

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20xx年静安区一模、20xx年浦东新区一模、20xx年杨浦区二模等。

上海卷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上海卷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题】1、材料分析: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

所谓“时间的沉淀”,说明不是短时间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所谓“事物的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或者是事物的正面意义,或者是事物的反面教训。

譬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生前的画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红色葡萄园》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的一幅画。

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有人评价“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种评价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了。

再如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还有一些先锋派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在当时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再比如文革,我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有了“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盘否定,而仅仅是部分否定。

这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2017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上海卷)的非此即彼式是不一样,这更体现了一种宽松和包容。

2021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详细审题指导及优秀满分范文2篇

2021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详细审题指导及优秀满分范文2篇

2021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详细审题指导及优秀满分范文2篇【文题呈现】「上海卷」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依然承续了上海卷简明隽永的风格,两个分句表述材料,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依然会让不少人误入歧途。

亮亮老师认为,审题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审题误区一:大谈事物价值的有无,忽视“时间的沉淀”;审题误区二:大谈事物的价值呈现与时间的关系,忽视“被人们认识”。

导致以上两种审题误区的原因何在?这道题如何审题?且看亮亮老师拆解。

整个材料的审题突破口在于“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

“才能”是一个表示条件的逻辑词,意味着第一个分句需要在“时间的沉淀”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而这才是整个材料需要讨论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还有材料中点明了“被人们认识”,而非“被人认识”,表明事物的价值是被大众所接受,并非是被某个个体所肯定。

而“人们”与“人”这一字之差,恰恰成为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能否成立的逻辑铺垫。

总之,材料给出了话题:人们是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认识事物的价值?1.时间证明一切当下的流行元素可以说泥沙俱下,一经历史长河的沉淀,精华便沉入河床,历久弥精,糟粕随着泛起的泡沫化为乌有。

所以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流传下来,被广为传颂,成为经典,往往而是。

而智者向来是能看透历史的风尘,将当下的流行元素仔细漂洗过滤,辨明精华,创造精华,弘扬精华。

我们就是要锻造一双眼睛,能看得清辨的明,事物的价值有可能是跨时代的。

我们不局限于时代,而能发掘事物价值,要么成为经典的传承者,要么成为了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驱者。

价值由何而来?又如何定义?《世说新语》注:“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我们也知道: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圣手仁心的白衣天使焚膏继晷、救死扶伤;终日辛劳的清洁员为我们清扫出整洁的街道;三尺讲台上,十里深巷中,正是教师队伍的身影;不畏艰险的军人战士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共同的祖国,护卫人民……平凡微观的世界里,不乏伟大之辈。

写作指导:2021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深度解析

写作指导:2021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深度解析

深度解析2021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2021春考作文2021/1/925、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此次春考作文材料表述浅近质朴,非常符合春考的命题特点,再加上我们在秋季课程中不断给学生训练此类材料,所以审题立意不存在特别的难度。

但同时,材料本身又给出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强调了思考认识的深度,因此很好的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你怎么做”是你做的事情的内容、方式,是事件。

是不断出现,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对人的品性人格的判断,是观念。

是定论。

是静态结果。

两者之间明确存在联系,但是是否是必然联系?首先按照材料的表述,我们要去肯定“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理解阐释比较容易,对应我们的现实人生,你坚持帮助别人,就会成为有善心的人;你坚持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就会成为健康的人;你真诚的对待他人,勤恳工作,踏实生活,就会成为可靠的人。

生活由各种琐碎的小事堆叠而成,你花时间做什么,用何种方式去做,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在作文专题课中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认为,人不仅是他自己设想的人,而且是他志愿成为的人。

人们无法以固定的现成的人性说明人的行动,人获得本质的过程不外是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过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动的总和。

强调了个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和自决能力。

当然,这里围绕材料的表述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比如“你怎么做”是出自本心、本性使然还是迎合他人或环境违背个人意愿而为。

再比如,“什么样的人”是自身的主观判断还是外在的世俗标准。

而这些思考也为下一层进一步分析材料奠定了基础。

接着讨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全部是这样,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最终的结果判断。

其中既包含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也包含很多主观因素,这里篇幅有限,仅撷取两处供大家思考:第一,上面一层我们在肯定“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一直在强调“坚持”,坚持做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26.依照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可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从2021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而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那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可是观点偏向十分清楚明了,让同窗们在落笔之前无穷拓展试探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可是题目内容愈来愈科学,仍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表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表现了哲学的思辩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无表现出转变呢?周教师以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能够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第一是将常规的各类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现在年的材料中,关于“坚硬”、“柔软”的分析能够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能够和社会现象、现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如此就能够够把那个材料写“活”,表现作文的思想性。

第二是观点偏向更清楚,本那么材料明确提出了咱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因此进程和方式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如此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较于前几年就加倍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文句及关键信息: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那个地址,周教师要提示同窗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轻忽,造就和谐的自我并非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能够够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篇1标题: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同学们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一个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小学生。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就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和范文的文章。

我知道,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语文科目,它考察的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我们擅于表达、善于思考。

所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上海的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讲讲你眼中的家乡变化"。

我觉得这个题目很贴近生活,也很有意义。

家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承载了我们成长的足迹,见证了我们的点点滴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也在不断变化。

或许有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欣喜,有些变化又让我们感到惆怅。

无论如何,家乡的变迁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描绘。

我姑且尝试着写了一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家乡的变化家乡就像一本老旧的画册,每一个角落都饱含了无数难忘的记忆。

我仿佛能看到小时候在菜园里捉知了的情景;能听到夏日池塘边蛙鸣阵阵;能闻到奶奶做糖葫芦的甜香味。

这些鲜活的画面就像一件旧衣,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童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熟悉的菜园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区,泥土路被水泥路取代,曾经破旧的房子也重新粉刷一新。

家乡渐渐褪去了乡土的质朴气息,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精致与时尚。

我还记得小时候,村口那个破旧的小卖部是我们最喜欢的去处。

那里摆着各种年画和糖果,总能让我们大快朵颐。

如今,那里已经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连锁超市。

超市里货架整齐,商品种类应有尽有,购物体验非常方便。

可是,它少了些什么,少了那份亲切与热情。

家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貌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从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年节时亲手包馄饨、炸油饼,孩子们会到街头去放小纸鸢。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审题技巧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及审题技巧

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分析及审题技巧【作文材料】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今年作文命题延续了20、21年春考与16、17年秋考的思路(20年春考: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21年春考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16年高考作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17年高考作文,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了空间。

这类材料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如赞同其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可以反对这个观点,“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也不能被人们认识”。

还可以辩证的去思考,哪些事物的价值会被人们认识,哪些价值不会被人们认识。

进而去思考,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识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即使不被人们认识,事物就没有价值了吗?写作的时候可以先分析哪些事物当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但是经历时间的检验,价值慢慢得以体现,比如明清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及其低下,宋词也不过是“诗余”,宋元话本在当时地位也不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在都变成了文化中的经典。

还可以分析。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是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解析此题貌似简单,其实并非好写。

运用有关逻辑知识来分析,“有人说”所提供的两句话,其实是一个逻辑陷阱。

“你怎么做”作为一个前提判断,是不可能简单推出“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结论判断的,在逻辑上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也就是说“你怎么做”只是“成为怎样的人”的某一条件而已,而且在概念的表述上很不周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方界定与把握。

首先,“你怎么做”指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的任务情境时,可以做出自主选择的某种行为方式,包括具体的行为动机、态度、习惯与方法等等。

需要考虑的是,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比如是主动还是被动)、以什么身份、以怎样的能力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是否能决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假如你是在真心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动机驱使下并力所能及地主动行善,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被他人所认可的善良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受人称颂的社会慈善家;如果你只是出于一种满足虚荣需要或超越自己能力限制地去被动行善,你就很难成为你所希望中的善人,相反可能在弄巧成拙中成为人们眼中的伪君子,更不要说成为慈善家了。

同理,如果只是处在某种无奈情况下偶尔被迫作恶(犯错),也未必就能注定成为一个恶人。

这说明你怎么做未必就真的能成为怎样的人,行为和结果之间未必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条件和结果关系,还可能存在着二元悖反的关系,这就提醒人们,在认识一个人时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仅凭“听其言,观其行”就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谨慎对待。

其次,“成为怎样的人”这句话在内涵上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可以指怎样的思想性格的人、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怎样的职业者、怎样的阶层、身份和地位的人等,总之是指经过后天的努力,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自我。

决定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的因素有很多,往大处说,包括自然天赋和后天的一切努力。

2021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学会学习: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以并列对举的方式点出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两种对立的现象,“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除表不完全反对。

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是“事物的价值”?如何认识“事物的价值”?认识“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关系?核心概念是“事物的价值”,时间与价值的关系是作文立意的原点。

第二句是对写作主体的角色定位。

第三句是要求,提示考生扣住关键词来思考。

考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说开去。

2.典型任务的限制。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第1句话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的两个对立观点表达看法,思考“事物的价值”及认识“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关系。

两个“你”强调作文必须有主体意识,当代中学生——“我”的“看法”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人也只有在不断的“认识”中才能成长,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对“事物的价值”的认识可大可小,大可至宇宙万象、历史长河,小可至生活琐事、一己得失。

考生有话说,有自己的话说,也能说得好。

对“认识”的认识可以区分思维的品质,这是命题的重点,也是题目的价值取向。

作文材料能有效引导考生主动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独立的“认识”。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对材料中的两个对立观点可以任意选择,见仁见智。

“不尽如此”除表不完全反对,还进一步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

只要扣住“价值”和“时间”这两个关键词,可选择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怎样做与成为什么样人)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怎样做与成为什么样人)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4篇优秀作文62--65分)原题回放: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题目类型:思辨型材料侧重:材料中“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强调主观能动性即个人做的重要性。

而“不尽如此”告诉我们:怎样做的行为会受到外部许多因素的影响,将导致“怎么做”有时也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只要紧扣“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系展开多角度阐述都不离题。

既可论述“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阐明“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对任何一方再作补充等。

漂亮标题①心怀远方,但行其事②实干成就自我③心中有目标,实干有未来④行合于心,和谐自适⑤以作为求发展⑥心系真善美,人要实在干⑦不惧未来,向光而行⑧做善事成善人⑨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⑩努力做最好的自己⑾做中成就自我⑿不盲从勿空想,要自知勤实干素材积累①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

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②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其中的文化更健康。

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

这就是说,他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③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④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⑤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详解(有古文译文)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详解(有古文译文)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详解(《夏忠靖公传》和《芷堂记》全文翻译。

其中缺少2(2)语意连贯题具体句子,第13题缺3个选项,只有正确项,我自编了3项,答卷顺序作了调整。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一骑红尘妃子笑_,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2)夕阳下,酒旆闲_,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所描绘场景相近的句子是"_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考点:①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②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①精准记忆要求背诵的内容。

②突破易写错的难字(“妃”“旆”“浦”“惟”等)。

③揣摩提示的情境,紧扣关键填名句。

④诗歌术语要理解2.按要求选择。

(5分)(1)如果古代有手机,下列哪一句最有可能受影响而不出现(C)。

(2分)A.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B.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考点:(l)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句、成语、谦敬词等,属语言得体题,或名句运用题。

首先要认真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新语境。

其次要理解名句、成语、谦敬词的意思。

最后作出合理判断。

A句出自唐朝李益《江南曲》,句意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B句出自唐朝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句意是“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D句出自唐朝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句意是“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C句出自唐朝张籍的《秋思》,句意是“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C项是古代通信不便的情况下才有的情景,现在有了手机随时可以联系,不怕忘说什么,所以这句最有可能不出现。

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细评

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细评

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细评作文题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解读:这道作文题平实简练而内涵丰富。

“怎么做”和“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题目聚焦这个成长过程中绕不开去的真实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日常种种行为背后的人生价值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抒发真实的成长体验与感悟,思辨性非常强。

材料中出现了两个“有人”。

借助“有人”之口,表达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高考材料作文常见的命题形式;呈现不同人观点上的差异,引发对既有认知的反思,也是深化材料思维空间的常见方法。

面对这样的材料,入笔前自然要想方设法先读懂两者的观点。

前者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信很多同学马上敏锐地把握住这一观点内部包含的逻辑关系——“……就……”,一下子凸显出结果的必然性,现实真的会这么绝对化吗?难怪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不全都如此,不完全如此。

一方面,不是每个个体都如此,不是所有时候都如此,还有别的情况或别的条件,总之不具备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后者也没有完全否定上文的“有人说”,不是两元对立的命题,不能简单的对两者的说法各打五十大板。

这里似乎包含着可进一步思辨的空间,可具体从哪里开掘呢?细细审读,“做”落实于外显的行为,具有实践性,“怎么”泛指性质、情状、方式等,“怎么做”包括行为方式、行为态度等,也包括行为选择(做什么,如课外时间,有人做a,有人做b,你怎么做);“什么样的人”,什么类型的人、什么形象的人,与之相关联的,是划分类型、形象的主体、视角和标准,换而言之,隐藏着“谁来评判”“以何评判”的问题——以上种种内容的具体差异,会不会影响“就”的必然结果?再来比较一下,“你怎么做,就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材料说的是“成为”,而不是“就是”,因此,可以理解成“行为本身能够体现为人的差异”,是一种即时效应,也可以理解成“行为将对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影响”,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找理由……自有其原则”的解析及范文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找理由……自有其原则”的解析及范文
2021/11/15
世界自有其原则(钱老师下水作文)
①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 还是怎,世界自有其原则。
(引材料,隐含观点) ②古人早就认识到世界发展自有其原则。老子说:“道可道,非常 道”,他把那原则尊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人们只有认识它依 循它才能事半功倍,吉祥如意;若无视它违背它必然会代价昂贵,教训 惨痛。
2021/11/15
我们应怎样做?
①为实现理想而找到充足的理由再行动,能有效地避免错误,有所作为;或 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前行。这是顺应客观规律,顺势而为---需要倡导。 ②事后为了委婉的表达或出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找理由---情有可原。 ③找理由为了推卸责任,讳疾忌医,这是徒劳无益----坚决反对。 ④既然找理由并不能影响或改变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要花费精力找理由, 不为自己开脱,直面现状,勇于解剖自己,来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⑤最好把“找理由”改成“找原因”,做反思和总结,认识“世界的原 则”,指导下一次的行动。 ⑥找理由虽不能改变客观规律或事实,但我们还是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 它更好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改进我们的行为。
2021/11/15
界定概念(什么是?)
行为: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有正当、利己、已发生--不那么正当、利他、尚未发生的行为
理由:是指事情的道理、原由、依据。客观、社会--主观、个人。 忠于事实的,称为理由;不忠于事实的,称为借口。
世界自有其原则:即客观规律。既定的法律法规,自然界内部发 展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们认识事物规律……
2021/11/15
事实胜于雄辩(55分)
①人们往往为自己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的,它还是 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客观事实是不会被人们找出的一个又一个理由所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答案详解)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答案详解)
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个字)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标签:life 2022-01-0421:55星期一一、阅读(80分)(一)阅读以下内容并完成问题1-5。

(16分)保留工业文明的记忆①19世纪60年代起,外商开设的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北和黄埔江西岸。

进入21世纪,这些老工厂虽然没落了,但苏州河畔的老厂房与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损坏或改建外,大多数还得以保存。

②1990年,我住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口的一家宾馆,左可俯瞰尚未开发的浦东,右可欣赏浦西外滩那排上海地标性的万国建筑群。

上海的历史告诉我,这江岸水畔的许多老工厂、老仓库是这座名城的历史记忆,它们都还在,保留也大都完整。

在这座城市重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告诉人们在发展与保存之间,如何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保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③ 为了保护环境和建筑,我们被限制在那些我们都认为具有高度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地方。

对于那些年代不长或根本没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和建筑,我们对那些相对来说只是绿叶的城市建筑环境漠不关心。

尽管对20世纪旧工业建筑的记忆将被摧毁,但对我们这一代最自豪的城市的记忆将消失。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她,让她尽可能美丽或不太美丽。

④我的行动是,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1933年中期的砖木结构老粮仓和一座1923年建成的美国通用电气老工厂,作为设计对象。

⑤ 老粮仓周围的环境很乱。

门前是一个水果批发摊位。

东边是垃圾码头,到处都是半开放式厨房。

我唯一想做的就是修复一切,一个接一个地剥掉附件,以展示她最初建造时的美丽和风格。

⑥具有储藏功能的老粮仓,原有的砖木结构空间是灰暗的。

为了把它改造成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便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光线,让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再间隔成一个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突出现代感,从而实现了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使用功能。

为了防止破坏历史空间的原相,整个仓库里没有用一滴油漆,用来修复的建筑材料也都是从一些拆迁的地方买来的。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写作指导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上海卷作文写作指导【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立意指导】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标杆作文】(01号)一类文上:内容30分表达30分发展9分总分69分1、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我试着不断地询问自己去找寻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在成规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离开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便开始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

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试题深度解析
作文题: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句话中“你怎样做”
指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指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作为条件的行为方式选
择与作为结果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之间存在的确定性与必然性。

从材料的完整表述看,材料主体呈现出两种关于行为方式与行
为影响关系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认同二者之间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另一种是不完全认同(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怎样的人)。

两种观点的分歧点在哪里?
材料中出现了两种意见分歧,这并不难把握,但真的要找准两
种观点的分歧点所在,也并不容易。

分歧点总是位于共识与分歧之
间的临界位置,找准这一位置非常重要。

要找准分歧点,就需要明
确共识与分歧是什么?进一步看,找准两种观点的分歧点,有助于
看清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审题立意的精准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
看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识与分歧在究竟是什么?紧扣材料的核心
话题,基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认识。

首先,一个人活在世间,不管你情愿与否,不管你在意与否,你都
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人”,即使是似乎并不在意成为“某种人”
的庄周,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宿命,“庄周”变得不可理喻,是因为
有惠子的存在;“庄周”成了庄子,是因为有孔子的存在,而庄子
再也无法回到庄周,是因为有我们的存在。

其次,一个人总是想成
为“某种人”的,有些人处心积虑地想成为“上人”,也不免有些
人甘愿当个“下人”,有人迫切想变成他人眼中的“雅人”,也有人
却乐于成为为自己而活的“俗人”,但不管如何,主观上每个人都
希冀成为“某种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李白不一定想成为“李白”,杜甫不一定想成为“杜甫”,而事实上,李白最终成了“李白”,
而杜甫也成了“杜甫”,虽然他们彼此都为不成为“李白”“杜甫”折腾了近一辈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你怎样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
句话隐去了一个话题情境,就是每个人,至少在潜意识中都想成为
自己心中的“某种人”,而且每个人往往都不得不成为“某种人”,甚至是“几种人”。

对于这两点,材料中对立双方应该都是认同的。

那么,材料中对立双方的分歧在哪呢?其实,两种不同观点聚焦在
主观能动性以及其背后的行为方式在一个人在成为“某种人”的过
程中的比重大小。

打个比方,如果一方认为“种瓜得瓜”,另一方
则看到“种瓜不得瓜”的可能性,瓜子能变成瓜,生物的遗传性当
然起关键作用,但是从瓜子变成瓜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有生物的遗传
性其作用呢?这一点恐怕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材料的写作价值在哪里?
任何一个材料都存在最佳写作价值,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往往
是隐藏在材料言简意赅,而又内蕴深邃的表述之中的,需要写作者
运用思维力去加以开掘。

如何找寻到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呢?我们
都知道,在射击中强调精准射击需要做到“三点一线”,而在材料
作文的写作中也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正中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

那么,材料作文写作如何实现“三点一线”呢?材料作文写作中,所谓的“三点”分别是指“自我”“材料”“现实”,这三点好比射
击中的“射击者”“枪支”“靶子”,而“三点一线”就是指“自我”“材料”“现实”必须有机统一,不能缺漏。

首先,“自我”是指作
者必须参与到材料背后的“对话情境”中,审题中绝不能将材料视
为“只言片语”“空穴来风”,而应该将材料视为一个完整“对话情境”的一部分,尽力补充这一情境中缺失的要素。

比如,此则材料中,审题者要思考“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
样的人”这句话,最有可能出现在何种话语情境之中,说话人的身
份和意图最有可能是什么,说话人是否还有某种“语义保留”。

其次,“材料”是指材料的讨论对象必须明晰,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抓
住材料的主要矛盾,并从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

上文已经分析
了本材料的分歧点,这里就不再赘述。

立意构思必须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刻剖析分歧点的本质、根源以及影响等,否则泛泛地谈什么“做最好的自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能说和材料毫不相关,但至少没有说到点子上。

最后,“现实”是指材料存在的实际
价值,材料作文的题目在命制过程中必定要考量到材料的现实意义
问题。

写作者必须要有一个逆向思维,也就是揣摩是什么样的现实
问题催生了这一材料,题目的命制者希望我在审题时关注到什么?
这一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而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比如,“心灵鸡汤”式的教育是否就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心灵鸡汤”喝多了会
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审题过程中,当这样的现实问题被考虑到,并且和材料发生了“碰撞”,写作者才会触及到“真问题”,才
会有了表达的欲望。

而在这一刻,“现实”“材料”“自我”才实现
了“三点一线”,发现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才有了可能。

因为,不
管再如何,一篇稚嫩的“真”文章总是强于一篇深刻的“假”文章的。

认知鸿沟如何跨越?
跨越认知鸿沟的途径是“理”,当然,有些时候经验也可以帮
助我们实现认知的跨越,但经验毕竟是不可靠的。

因而,在论证过
程中,不能过分依靠经验,而要自大限度地发挥“理”的价值。

“理”
是“论”利器,无理难为论,而“学理”就是理论武器中的“大杀器”。

议论文的分析论证如果不能体现出学理色彩,其在论证的说
服力上总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尽量借助学理来分析阐释问题,将
学理作为理由阐发的依据,是提升议论文说服力的最有效手段。

此则材料的讨论的话题是个体的行为模式与人格特质之间的
关系问题,也就是个体身上存在的“自我塑造性”。

人的自我意识
是如何形成的?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看来,人的自我意识永远
伴随着他者。

也就是说个体不是天生就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个体
之所以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是源自于他人的反馈,所用这些反馈
构成了一面面的镜子,即所谓的“镜像序列”,让个体从镜子中逐
渐认识了自我,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固化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
又会不断地作用于个体的行为方式。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成为
怎样的人”往往并不取决于自身“怎么做”,而是取决于他人“怎
么看”,自身显然不能完全左右他人的看法。

当然,他人的反馈并
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而一定是建立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上的,毕
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个体最终“成为怎
样的人”,固然与他人的反馈息息相关,但也不能说和自身的行为
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个体“成为怎样的人”和其“怎么做”之间
是否存在关联,就看我们是从何种角度去看待了,但至少有一点可
以确定,个体“成为怎样的人”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既
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总之,“成为怎样的人”是一个不简
单的问题。

怎么样说理才更具建设性?
说理的水平的高下应体现在所言之理是否具有建设性上,如果
一味地为了说出“真理”而说理,往往得到的可能恰恰是“歪理”。

因为所谓的“真理”也都是相对正确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
而且就算存在也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材料中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也不可避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不管写作者赞同哪一方的观点,都需要指出其观点的相对价值性,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观点在何
种情境下才是正确的,这样的说理才更具建设性,也更有实际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认同“你怎么做,未必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但必须指明这个判断成立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情境去思
考这一观点的价值性。

“你怎么做,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强调“事
在人为”“自我修为”,无疑有着很强的励志作用,但也要看到现实
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有些时候“求仁未必得仁”,一味地放大这种
励志作用,让它作用于每一个人,每一种情境,可能适得其反,“鸡汤”反而变成了“毒鸡汤”。

有些时候,教会孩子在别人的眼光中,
学会适应,学会成长,学会做自己,可能要比“你怎么做,就会成
为怎样的人”更有营养。

毕竟“虽千万人,吾往矣”般的“怎么做”,
有时可能成为“舍生取义”,有时也可能成为“一意孤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