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
专题02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典例解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赵鼎①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例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3辑:景物形象(意境)题专练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如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如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音响描写等。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景物形象就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即意象。
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
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附: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技巧点击】(一)鉴赏诗歌描写的景象,一般可按下面三个步骤进行:(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领悟意象,一般需要做到: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
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刘子翚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①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
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①丁年:壮年。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①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杜甫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①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解析(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
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鉴赏诗词景物形象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饮黎简①村饮家家醵②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
①醵(jù):凑钱喝酒。
1.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村民们的情感变化过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①。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②,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一二联所写的景象。
要求:不得改变诗意,想象合理,描写具体、生动。
字数:7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真州绝句王士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直。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
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
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4.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的景象。
5.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庆清朝宋代·史达祖坠絮孳萍,狂鞭①孕竹,偷移红紫池亭。
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
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
桑麻外,乳鸠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②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自销凝。
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
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③谩丁宁。
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
①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晋·习凿齿《襄阳记》载:“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
”①前度:前次。
7.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描写词人在暮春夏初时节游览之景,引出了下片回忆,词人想到过去故人一起游玩,却枉然。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新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本文是一篇关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高考对于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方式和技巧点拨。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和环境特点,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XXX水墨梅五绝【1】XXX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XXX。
从教:任凭。
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XXX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XXX: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XXX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XXX对XXX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XXX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
(9分)XXX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XXX。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XXX。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答案】1.词中的竹林景象如何表现出来?(4分)答:词中通过描写“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等细节,展现出竹林的清幽和生机,而“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等描写则表现出竹林中的仙境气息和清新雅致。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6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6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艺术解析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首诗前六句从多感官角度描写了山间夜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2.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樵人欲归、烟鸟栖定等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觉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听到的。
诗人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以寻常山间景物构成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描写角度的能力。
首联“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从视觉角度描写夕阳西下、群壑昏暝的山间景象。
颔联“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分别从触觉和从听觉角度,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颈联“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从视觉角度描绘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人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舍北行饭书触目二首其一陆游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
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
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
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闲散而游兴浓厚、喜爱荒寂的乡村生活的诗人形象。
诗歌首联交代晚饭之后诗人曳杖闲行,“兴未涯”写出诗人游兴浓厚;中间两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色,无论是烟树、风鸦,还是夕阳、寒蝶、菊花,处处透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的喜爱,也写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荒寂的乡村生活的热爱。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
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正月三日闲行白居易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颔联与颈联主要围绕苏州的哪些景物来写?请概括这些景物的特征。
【答案】主要围绕水、桥、鸳鸯、柳条来写。
水——错综复杂;桥——千姿百态;鸳鸯——柔情蜜意;柳条——嫩绿与润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景物及其景物特征的能力。
景物构成意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正月三日闲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城市的独特景观:水多、桥多,而且红栏绿波相映,十分美丽。
再加上杨柳多、鸳鸯多更使锦上添花。
这首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颔联与颈联主要围绕苏州的水、桥、鸳鸯、柳条来写。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颔联写闲行所见。
“绿浪”“红栏”,色彩已觉鲜艳喜人,何况更有“东西南北”之广、“三百九十”之多,一路慢慢看来,赏心悦目之意更不待言。
虽只是写“闲行”之意,却觉得仿佛春天已在眼前。
两句互相对仗,却用的是自对句,“南西南北”自对,“三百九十”也是自对,既工整,又活泼。
“十”字平仄又误,则是不以辞害意了。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颈联写鸳鸯成对,杨柳千条,却分明已是春天。
才说春天欲到,谁知已经到了。
诗人惊喜之下,不禁自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猛一想,原来就是这两天到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始,正是一春之始。
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知不觉。
“双双翅”“万万条”,写得风情毕现,春意尽出。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②长竿:新竹。
③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
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
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
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
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
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云唐·杜牧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注释:高唐是台观名。
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
【答案】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
二问答案示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
“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
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
所以写云实则写自己。
(2)“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
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5.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途中见杏花[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释]帝乡:长安。
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当年,春天的长安千万树红杏盛开,那迷蒙的烟霞,弥漫着神州大地,景象旖旎。
表达了诗人飘零的遭际之悲和对长安的思念愁情。
寄情于景,笔法委婉细腻,富有厚重的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景物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题题干“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尾联描绘了一幅红杏盛开、烟霞迷蒙、景象旖旎的春日长安杏花图。
诗人由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牵挂朝中。
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越王勾践破吴归”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